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671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docx

经济学二00889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

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的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的特征表明以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2.微观经济学:

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中心问题是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

研究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对经济运行的整体(社会的总产量、总收入、价格总水平和就业量等进行分析),以收入和就业分析为中心。

3.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假设:

理性人的假设(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低的经济代价去追逐个人最大经济利益)、完全信息假设(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情况具有完全的知识)。

4.生产要素:

投入生产过程用语生产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时的经济资源,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

要素收入包括:

工资、租金、利息、利润。

5.实证的观点:

对事实进行描述,说明的是有关现象。

规范的观点是对价值判断的一种描述,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命题。

6.经济体制:

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的区别主要在于政府控制经济的程度。

7.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的实现:

1)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2)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力图使货币收入体现最大价值;3)每个人自由做出他们的经济选择;4)企业和消费者做出的供给和需求决策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决定市场价格;5)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资源朝着相对价格高的用途配置。

优点:

1)自由市场经济自发起作用,不需要昂贵和复杂的官僚机构协调。

2)市场机制能对变化的需求和供给情况迅速做出反应,以便把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它们的地方。

企业之间的竞争使产品价格下降,迫使企业生产更有效率;参与竞争的企业越多对消费者的需求反应越强烈;企业越有效率获得的利润越多;工作工人越有效率工作越安心工资越高;消费者购买越仔细货币收入体现的价值越大。

3)资源配置与消费者需求相一致。

缺点:

1)垄断:

企业间的竞争是有限的,一些大公司可能会垄断一个行业,在这些情况下,他们会抬高价格,获取高额利润。

2)缺乏竞争和高利润死公司失去高效率的的动力。

3)权利和财富不平等。

4)一些公司的行为对社会是有害的。

5)私有企业不会生产一些对全社会有利但对自身无利的产品。

6)可能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出现失业率和生产下降的衰退以及价格上涨。

7)论理学意义上,自由市场经济从自我利益出发,,可能会鼓励自私、贪婪、物质注意和权利至上的观念。

8.我国以前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弊端是:

1)在所有制关系方面搞“一大二公”,单一化。

2)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同时又把计划经济等同于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3)在收入分配方面搞“大锅饭”和平均主义;4)严重的后果是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理论依据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9.混合经济:

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

政府调节:

1)通过收入税、补贴或直接控制价格来调控商品和投入的相对价格。

2)通过法律、直接产品和服务、税收、补贴或国有化调控生产和消费类型。

3)通过收入税、福利支出或直接控制工资、利润、房租等来调节相对收入。

4)通过使用税收和政府开支、控制银行借贷和利息、直接控制价格和收入、汇率来调控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支出赤字的平衡等宏观经济问题。

在混合经济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出现错误时,则通过政府干预促进资源使用效率、增进社会平等和维持经济稳定和增长。

10.划分市场类型的标准:

是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可划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

11.市场机制:

市场本身的运行、调节的方式和规律,她是通过价格调节。

作用是使得稀缺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12.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

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

说明通过市场机制能使社会达到最大的福利。

13.需求: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反应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需求规律:

即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相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原因是:

1)收入效应。

当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消费者既定收入对商品购买力下降,那么需求量就减少。

相反商品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那么需求量就增加。

2)替代效应。

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替代的商品;商品价格下降的时候,消费者就会减少购买其他替代的商品,转而购买该商品。

这就叫替代效应。

决定需求的其他因素:

消费者的偏好、替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收入的分配、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14.需求的变化和需求量的变化区分:

除价格以外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是需求的变化,而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曲线上的点的移动是需求量的变化。

15.供给:

一种商品的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定律:

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的供给量增加;商品的价格下降,供给的数量减少。

原因:

1)当生产者的供给量超过一定数量时,增加单位供给量,多生产一单位的商品生产成本就会增加2)商品价格越高,生产这种商品就会越有利可图3)在长时期内,商品价格维持在高水平,新的生产者就会进入其中开始进行生产,总的市场供给量就会增加。

其他因素:

生产成本(导致生产成本变化的主要原因:

投入品的价格的变动、生产技术的变化、企业组织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变化)、替代产品的价格、连代产品的价格、自然灾害和其他无法预测的事件、生产的目的、对未来的价格的预期。

16.供给的变化和供给量的变化区分:

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是供给数量的变化,供给曲线的移动是供给的变化。

17.市场均衡:

市场的价格均衡就是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指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价格。

均衡则是指需求等于供给时的平衡点。

这时候需求和供给两种相反的力量处于一致和平衡状态。

就是买卖双方都愿意接受并保持下去的状态。

在均衡点,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愿意接受的数量成为均衡数量。

18均衡变动的原因:

1)需求的变化。

均衡需求变化的变动引起价格的变动,从一个均衡点到另一个均衡点。

2)供给的变化。

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影响供给的某一因素发生变化,那么整个供给发生移动,原来的均衡点会随着需求移动到新的均衡点。

也就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新的均衡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价格和数量的影响,通常被称为供求定理。

供求定理的核心是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移动形成新的均衡点,从而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

19.行业:

为同一市场色生产和提供产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

20.弹性:

用来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

21.需求价格弹性定义:

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

ep=0,需求完全无弹性;0<ep<1,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变化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不明显;ep=1,需求单一弹性,价格和需求量以相同比例变化;1<ep<+∞,富有弹性,价格变化在比例上将引起需求量较大的变化;ep=+∞,完全弹性,价格微小变化—需求量极大变化。

决定需求弹性的因素:

替代品的数量和替代程度(多—大);购买该商品的指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大—大);时间(相应于价格的变动人们调整需求量所用的时间长—大)

22.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

弧弹性、点弹性。

弧弹性:

用来表示某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

23.影响收入弹性的因素:

该商品被“需要”的程度;商品对人们欲望的满足程度、收入水平。

24.需求的交叉弹性:

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对相关的其他商品(替代品或互补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关系:

b是a替代品,交叉弹性为正数值,a和b是互补品则为负数。

25.市场失灵的表现:

市场机制运行的条件不能具备;市场运行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市场行为不符合道德和和意识形态的要求。

市场失灵的原因:

公共产品;垄断;外部影响;非对称信息。

26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形式:

配给、价格控制、税收和补贴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国有化等。

政府在市场经济职能主要体现在增进效率、促进平等、稳定经济三个方面。

27.最低价格:

是政府制定高于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

由于政府制定的最低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而产品会出现过剩。

最高价格:

是政府制定低于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产品出现短缺。

28厂商是产品的生产者又是销售者。

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既销售产品的收益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差额。

利润π=总收入(总收益)TR-总成本TC

29.基本生产要素:

劳动、土地、资本。

30.生产函数:

一个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是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他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32.短期的生产函数包括:

第一: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总产量TP:

表示一定的投入说明生产的全部产量;2.平均产量AP:

表示平均每一个单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所产生的产量。

3.边际产量MP:

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可变投入所增产的产量,叫边际产量。

第二: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短期生产受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简称为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其它投入不变时在生产中不断的增加某一种可变的要素的投入量,当这种投入的总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每增加一个单位该投入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增加量也就是边际量不断增加,但当可变投入的总量超过特定数值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投入所带来总产量的增加量是逐渐减少的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

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不断的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到一定程度,最后增加的以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越来越小(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在一些要素的数量固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可变要素数量来获得更多的产量是有限度的,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结合,比例必须适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有一个适度的问题。

第三: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劳动这一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33.长期生产函数。

第一、等产量曲线:

在一条等量曲线上,尽管要素投入组合不同,但产量却是一样的,特征:

1)等产量曲线有无数条,每条代表一个产量,离原点越远代表产量越大(投入大—产量高);2)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一个投入组合只有一个量);3)向右下方倾斜(一种投入增加,另一种可以少些);4)凸向原点(一种投入对另一种投入的替代能力越来越少,即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第二:

要素的边际代替律。

要素的边际代替律也可称为边际技术替代律。

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生产要素可以代替另外的一种生产要素量 第三,规模收益,厂商扩大生产规模通常需要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在其中最简单的情况是劳动和资本同比例增加,就是通过“复制”现有工厂来实现规模扩大,这种所有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被成为规模效益。

规模效益有三种,即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这三种形式。

规模收益递增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那么产出的增加将大于这一比例。

规模收益不变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也按同一比例增加。

规模收益递减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的增加将小于这一比例。

第四,最优组合。

就是能以最小的成本,产生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

34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用于生产要素的支出。

包括两部分:

一是厂商购买生产要素成本;二是厂商使用自己资源包含的成本。

前者被称为显性成本,因为它涉及到厂商的直接的货币支出;后者则称为隐性成本。

35短期成本:

一,总成本TC,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需要的全部成本;二,不变成本FC,是厂商花费在不变投入上的全部成本;可变成本VC,是厂商化费在可变投入上的全部成本;

平均成本AC,是厂商在每一个单位产品上平均所化费的成本;平均可变成本AVC,是每一个单位产品上平均所化费的可变成本;平均不变成本AFC,是每一个单位产品上平均所化费的不变成本;边际成本MC,是增加最后一个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36长期平均成本:

是长期中平均每个单位产量的总成本,通常在长期中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也是先下降,然后会有一个相同稳定和保持不变的阶段,之后,随着产量的继续增加,平均成本最终会上升

37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生产的随着其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产量增加,每个单位产出的成本逐渐下降的特征。

38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

长期中每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就是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通常会随着产量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由于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因而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增加的成本低于长期平均成本,即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方,当生产处于规模不经济时,由于长期平均成本递增,因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位于长期平均曲线成本的上方。

当生产既没有规模经济,也没有规模不经济时,那时长期的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因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也是一条水平直线,并且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重合。

39总收益TR:

是厂商在一定时期内销售总产量所得到的全部销售收入。

平均收益AR:

是厂商平均销售一个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效益。

边际收益MR:

厂商增加一个单位产品销售所增加的总收益。

If:

AR=P×Q AR=TR/QMR=ΔTR/ΔQ。

价格不变下TR=MR=P*=AR,图形为:

平衡于横轴,纵坐标等于P*

40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MR=M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才获得最大的利润。

如MR>MC,每增加一个产品收益>成本,厂商增加生产,产量上升,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收益下降,使得收益趋向成本,MR趋向MC;MR<MC,减少产量,根据边际成本递增律,成本下降,使得成本趋向收益,MC趋向MR,所以理论上厂商利润最大化MR=MC。

41.厂商:

由消费者和生产(同一产品)的其他厂商构成。

42特点均衡条件

完全竞争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可以自由进出的行业;不同商厂生产的产品之间没有差别;消费者和生产者具有完全的信息短期:

有经济利润P*=AR=MR=SMC;长期:

没有经济利润P*=AR=MR=;LMC=LAC

垄断市场规模经济;进入障碍;产品差别和品牌;法律保护;其他有经济利润LMC=MR

垄断竞争以垄断为副竞争为主;市场上存在大量厂商;行业可以自由进入;每个厂商生产特征相互区别的产品短期:

P=AR=AC 长期:

P=AR=LAC

寡头竞争垄断为主竞争为副;进入障碍;厂商相互依赖,厂商销售量不仅取决于价格且取决于其他厂商对他改变价格的反应

43寡头市场可分为两种类型:

串谋和竞争寡头市场。

串谋也可以分为公开的串谋和隐蔽的串谋或者说是默契。

像卡特尔一种组织就是一种公开的串谋,价格领导则是一种隐蔽的串谋。

厂商的竞争策略不仅涉及到价格,还涉及广告、研究和开发等方面。

44.纳什均衡:

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策略(定价)是最优的,并且也没有一个厂商愿意单独背离这个状态。

45寡头市场有优于其他市场的特点:

1.寡头厂商可以利用超额利润的一部分从事研究和开发。

比起垄断厂商,寡头厂商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积极性更高。

2.产品差异方面的非价格竞争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大的选择。

寡头市场之间的区别很大,不确定的因素也很多

46.利润最大化的困难:

1.厂商在核算中使用的是会计成本的概念而不是经济学的机会成本。

厂商可能并不清楚他们使用的生产资源在其他用途或行业中的收益,因此厂商也就无法准确的说出其现状是否为最好的选择;2.更为重要的是,厂商常常不能准确地知道甚至不能大致估计他们的需求曲线,也就是不能得到其边际收益曲线MR;3.就是时间因素,厂商应该在什么时间范围内获得最大利润;4.在实际的决策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厂商可能很难进行利润最大化决策。

47.权利义务,也就是委托和代理的关系:

1.委托人的利益取决于代理人的行动。

但是,代理人的行动动机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一定是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委托人需要"激励"代理人,给代理人某种好处让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而行动;2.激励的基本方法一般是给予对方一定好处的承诺。

激励发挥作用的机理是,如果代理人认为委托人的承诺是可信的,那么代理人在考虑这种承诺的条件下会采取一些行动,这些行动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将产生维护委托人的利益;3.股东可能不知道给代理人的激励水平是否恰当;4.股东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仅仅是要鼓励经理努力工作,还要设法鼓励经理讲实话,讲信用;5.五,经营者的经营动机,取决于职位给他的权利,也就是义务关系。

48.厂商的行为动机,是其他目标的最大化:

1)长期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一长期利润的最大化也许仅仅是经营者追求其他目标的结果,而未必是长期利润最大化目标本身的结果;二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可以是厂商任何现行政策的一个理由。

长期利润最大化之所以用处不大是因为长期最大化决策的问题过于复杂。

厂商需要把对价格、产量以及投资的计划从现在一直考虑到未来。

2)短期销售收益最大化。

3)厂商规模的最大化,也就是增长的最大化。

通过内部扩张增长和兼并来实现规模增长。

49.兼并:

任何一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形成的一个经济单位的交易。

它与收购的共同点都是最终形成一个经济单位,而兼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形成一个新的实休,而收购则是被收购方纳入核心购方体系的之中。

所以,兼并和收购是有区别的。

三种类型:

1.横向兼并。

是两个在同一行业,并在生产经营上是处于同一阶段的企业的兼并。

像两个汽车制造公司的兼并。

2.纵向兼并:

两个同一行业,但是在生产经营上是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的兼并。

汽车制造厂商和汽车配件厂商的兼并。

3.混合兼并。

不同行业两个厂商的兼并。

这个兼并可能提供了比内部扩张更快的增长方式。

可以有规模的经济效益,可以形成垄断,可以提高厂商在股市上的价值。

通过兼并,可以使企业未来的收益稳定,抵抗风险的能力可以增强。

51.社会成本:

某人为获得一项利益而由社会(包括他自己)付出的全部成本,不仅包括当事人自己付出的代价,而且包括社会其他成员为此付出的代价。

私人成本是人们为了获得私人的利益而由自己支付的成本。

如社会成本大于私人就存在外部不经济。

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就是外部经济。

52.政府对产业的管制方法:

1)反垄断。

通过设立专门部门,依据专门法律对企业的可能的规模发展进行控制,对可能导致垄断的行为进行管制(如检查兼并是否不利于产业中的竞争)。

2)发展资本市场。

可将企业上市,推向资本市场(股市),在资本市场上企业行为更加公开化规范化。

3)企业改组。

针对一些国有企业或垄断组织,通过改组形成具有一定竞争性的寡头行业,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行业发展。

在政府的产业机构的政策中,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决策权分配的考虑,体现了政府对自由和管制的权衡。

53.流量:

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存量是指某一经济量在某一时间点上的数值,如国民财富、外汇储备。

54.漏出:

一国的家庭部门除了把自己的收入用于购买国内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外,还要进行储蓄,向政府纳税,购买国外的产品和劳务。

这样,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国民经济的内部环流中退出,形成了漏出。

1)净储蓄S;2)净税收T;3)进口支出M。

W=S+T+M。

注入:

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只有一部分来自于家庭的消费,其它则产生于国民经济内部环流之外,包括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这些构成了对企业的注入。

1)投资I(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2)政府支出G;3)出口X。

J=I+G+X

55.国民收入环流的均衡:

当注入不等于漏出时,这个收入循环流程处于不均衡状态,国民收入将不断变动使经济达到均衡状态。

当注入大于漏出时,国民收入将会增加,从而增加家庭部门的收入,这既会使家庭增加对企业产品和劳务的消费支出,同时也会增加家庭的储蓄,增加家庭交纳的税收,进口更多的国外产品和劳务,也就增加了漏出。

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漏出增加到与注入相等为止。

当漏出大于注入时,国民收入将减少,从而减少家庭的收入。

这既会使家庭减少对企业产品和劳务的消费支出,同时也会减少家庭的储蓄,减少家庭交纳的税收,减少进口。

这些都使漏出减少。

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漏出减少到与注入相等为止。

此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

总之,只有当注入等于漏出时,国民收入循环流程才能处于均衡,并保持不变。

所以国民收入于均衡的条件是注入等于漏出。

56.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含义: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价格乘以相应的产量之后总和;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3)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销售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57.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1)收入法:

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①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③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④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的间接税⑤资本折旧。

2)支出法:

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净出口也是)。

3)生产法。

58.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除GDP外还有: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指最终产品价值中,如把消耗的资本设备价值也扣除,就得到了净价值)、国民收入NI(指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是国民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的转移支付,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之后的余额。

它被称作国民收入的度量)、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NDP=GDP-资本折旧

59.GN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本国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NP=GD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60名义国民收入和实际国民收入:

名义的GDP又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的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础的价格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来计算的。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61.自然失业率:

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在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作用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与零通货膨胀率相适应的失业率

62.失业: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63.通货膨胀:

指价格总水平相当程度的普遍而持续上涨的现象。

它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来衡量。

通货膨胀率是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πt=Pt/Po.

通货膨胀的原因:

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性通货膨胀等。

64.菲利普斯曲线:

物价上升,失业率下降;物价下降,失业率上升。

65.通货膨胀的成本:

菜单成本、形成对收入的再分配、不确定性增加、使得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对付通货膨胀的资源增加。

66.凯恩斯主义:

需求制造供给;核心思想:

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并不一定有作够的有效需求,以能保证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应当适当干预经济活动,控制和调节总需求;需求管理政策。

当面临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减少总需求,财政政策包括:

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货币政策指减少货币供给量;总需求低,出现经济衰退时削减税收、降低税率。

67萨伊定律核心思想:

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