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6755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明清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元明清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元明清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元明清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元明清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元明清文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元明清文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元明清文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元明清文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元明清文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元明清文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元明清文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明清文学.docx

《元明清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明清文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元明清文学.docx

元明清文学

元明清文学

(1)元代杂剧

①关汉卿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

号一斋、已斋、已斋叟。

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既有催人泪下的悲剧,也有让人捧腹的喜剧,既有反映婚姻问题的爱情剧,也有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还有历史剧。

其中《窦娥冤》(初中)《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窦娥冤》的全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的核心问题,是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作者从两方面加以强化,使其显得极其尖锐:

一方面,是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毫无过失;而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造成她一重又一重的不幸。

这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控诉,是受压迫者对黑暗的世间究竟有无公道可言的根本怀疑;只要类似的不公正还存在,它就永远是惊心动魄的。

剧本在这以后写窦娥的冤屈终于感动上天,使其临死前的三桩誓愿一一实现,最后并由她的经科举做了官的父亲平反冤枉,使得剧中的激情和尖锐的矛盾冲突平息下去,这是对观众欣赏趣味的有意无意的投合,却冲淡了戏中原本异常强烈的悲剧色彩。

关汉卿杂剧创作的成就:

(小学、高中)

第一,题材的选择上,关汉卿的许多杂剧,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提出了“社会正义”这一人类生活中的严峻问题。

第二,戏剧结构上,善于布置情节,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营造戏剧氛围,并使舞台演出富于动作性。

第三,人物形象刻画上,从大家闺秀到风尘女子,从英雄烈士到市井小民等,大多写得富于生气,表现出鲜活的性格,具有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多面性,很少是概念化的产物。

如《窦娥冤》中的蔡婆婆,原是个放高利贷的,窦娥实际是她的债权的抵押品,但她和窦娥之间,却确有一种相依为命的真感情。

作者对人性往往表现出比较宽泛的认可。

特别是对社会下层人物在其特殊处境中的所作所为,绝不从传统道德的立场上加以丑化和诋毁,如《金线池》中杜蕊娘。

第四,语言上,关汉卿被认为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较少文饰,既切合剧中人物的身份与个性,也贴近当时社会活生生的口头语言,更能把观众感情引入到剧情和戏剧人物的命运中。

而另一方面,所谓“本色”的语言,又不是简单搬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而是经过艺术的锤炼。

②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

青年时追求功名,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浙江行省务官;晚年淡泊名利,以清风明月为伴。

在元代有“曲状元”之称,《中原音韵》中把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初中)、散曲《天净沙•秋思》(初中)。

《天净沙•秋思》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被誉为“秋思之祖”。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汉宫秋》的特点:

(小学、高中)

《汉宫秋》是抒写家国衰败之痛的剧作。

剧本以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但改变了汉强胡弱的史实,着重抒写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困惑和悲凉的人生感受。

作者构拟了汉元帝“不自由”的戏剧情境,并随着剧情的推进,更多地表现出汉元帝有如普通人的情感愿望,从而引发出人们的同情,在汉元帝身上看到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

剧中的王昭君也是乱臣贼子横行时代的牺牲品。

作者环绕汉元帝、王昭君形象,向人们主要揭示了对历史、人生的体悟。

加上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更使全剧笼罩着灰暗荒漠的气氛,表达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

③白朴

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

祖籍奥州(山西河曲)。

元代杂剧家、曲作家、文学家,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今存有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二种。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这一剧本取材于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和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题目取名也来自其中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

是白朴最出色的作品,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

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

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白诗记述一个婚姻悲剧故事:

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长认为“聘则为妻奔则妾”,逐出家门。

在“始乱终弃”的社会风气中,白朴对这不幸的女子给予同情,并对世人提出“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诫。

白朴在戏中所写的内容,大致与《井底引银瓶》一诗相同,但它表现的思想倾向,则与原诗迥异。

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

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④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代表作有杂剧《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出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宋代人改编为话本,金代人则编为诸宫调。

本剧改动了传奇小说的若干情节,如突出张母的门第观念:

“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使张倩女和王文举的婚姻得不到最后肯定。

这是倩女忧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忧虑的第二个因素是怕“他得了官别就新婚,剥落呵羞归故里”。

封建婚姻建立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嫌贫爱富的岳父母比比皆是,而且高中后抛却原妻的男子也不在少数。

这使倩女忧思重重,心神不定,灵魂离开了躯体去追赶情人,表现了她对封建门阀观念的反抗和对婚姻自主的追求。

⑤王实甫

王实甫,天一阁本《录鬼簿》称他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

王实甫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另存残本和几首散曲。

其中,《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西厢记》通过崔莺莺和张生自由恋爱、冲破重重封建阻力而成就美满姻缘的故事,猛烈抨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热情讴歌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表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

这一主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倾向和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

《西厢记》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的深刻内容和进步主题是通过剧中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戏剧冲突体现出来的。

它以维护封建礼教的老夫人为一方,以背叛封建礼教的崔、张、红为一方,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戏剧矛盾冲突,成功地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形象。

崔莺莺是一个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

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

作品具体展现了其青春觉醒、追求爱情幸福及其走上叛逆道路的曲折过程,特别细腻地表现了在礼教沉重压力下微妙的恋爱心理。

张生是一个蔑视封建礼教的书生,忠于爱情的“志诚种”,真诚坦率,热情而单纯。

作品生动描写了他的痴狂和书生气,表现其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轻蔑,喜剧性格十分突出。

红娘是促成崔、张美满姻缘的关键人物。

地位卑下而心地高洁,富有正义感,作品突出描写了其正直热情、活泼爽朗、聪明机智、勇敢泼辣的性格特征。

这个光彩照人的形象,集中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许多优秀品质。

今天“红娘”已成为成人之美的热心人的共名了。

崔老夫人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封建家长的典型。

作品提示了她专制自私、机诈而又愚蠢的性格特征,通过这个人物暴露了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虚伪冷酷和腐朽的本质。

《西厢记》的社会影响:

(小学、高中)

第一,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

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

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第二,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第三,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

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2)元代散曲

元代散曲的成就:

(小学、高中)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元代散曲作品内容比较复杂,多写叹世归隐、男女恋情、流连风景和诗酒风流之类,往往流露悲观情绪,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亦有咏史讥时、抨击现实之作。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

散曲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

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传统的抒情文学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庄雅工整,一般来讲,是排斥通俗的。

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

散曲的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见的写法,在散曲中却较少见,因而,散曲的语言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散曲在审美取向上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但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与诗、词大异其趣。

同时,由于散曲多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可以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可以有顶针、叠字等多种手法,也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3)明代小说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初中)

罗贯中,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代表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章回体的形式从《三国演义》基本定型,《三国演义》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的历史内容与艺术成就:

(小学、高中)

历史内容: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体现出“拥刘反曹”这一政治立场,也暗示了百姓对明君贤臣的盼望。

艺术成就:

第一,“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辨证艺术,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如“三绝”。

在塑造人物方面表现出突出的特点:

用夸张、渲染的手法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类型化人物通过传奇性的故事和细节加以充实,对比手法也得到了充分应用。

第二,出色的战争描写。

以斗智为主,智勇结合,表现战略决策与战术的运用。

全局与局部结合起来,把战争写得变化万千,丰富多彩。

第三,宏伟的艺术结构。

以蜀汉为中心,以蜀魏斗争为主线,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以蜀汉为中心,以蜀汉与曹魏之间的斗争为主线,复线交叉型。

第四,语言是浅显的文言,既通俗易懂,又简洁明快,“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施耐庵《水浒传》(初中)

施耐庵,名子安,本名彦端,汉族,白驹(今江苏白驹市)人,原籍苏州,元末明初小说家,代表作英雄小说《水浒传》。

运用了连环勾锁、百川入海的结构(“群山万壑赴荆门”)。

《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突出成就:

(小学、高中)

第一,塑造了英雄群像,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类型化向个性化的过渡。

英雄形象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英雄的整体特征是具有“水浒气”,表现在抱打不平、好事重情、快活豪迈、乐观幽默;“八方共域,异性一家”“大快吃肉,大碗喝酒”,突出英雄豪气。

吃好穿好是“造反”的直接动机,替天行道是远的目标。

同时英雄形象又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金圣叹称“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第二,人物具有传奇性、理想化的特点,但又生气勃勃、合情合理。

作者善于紧扣人物的社会地位表现其思想、个性,善于在对比中表现人物的个性差异,善于在传奇式的矛盾斗争中来展示人物性格。

③吴承恩《西游记》(初中)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代表作神魔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的寓意:

(小学、高中)

“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是现实社会的投影。

如孙悟空形象被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人格,孙悟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

妖魔身上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

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

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不是昏君就是暴君。

深刻地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明代文学家,“四大奇书”之一——章回体世情小说《金瓶梅》作者的笔名。

《金瓶梅》的艺术创新:

(小学、高中)

《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意义,标志着把注重传奇性的中国古典小说引入到注重写实性的新境界。

第一,题材上,从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转向极普通、极平凡的人情世态,专注于琐细的市井和家庭生活。

第二,创作手法上,从富于传奇色彩的描写转为如实描写,情节不以曲折生动见长,而是把生活如实复制,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性格。

第三,人物塑造上,从脸谱化转向立体化、多色调。

这部小说中几乎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正面人物”,但同样这部小说中也几乎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反面人物”。

如小说中写李瓶儿,既有泼辣、凶狠、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顾一切的一面,但在更多的场合下表现出善良、懦弱和富于同情心一面。

第四,语言上,生动传神,叙述语言用北方官话,接近口语,人物语言随身份而异,最生动的语言是妇女们口角时的言语,夹带方言、俗语和歇后语,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⑤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代表作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冯梦龙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名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

整体结构上,以其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执著追求自己心中美好愿望的女性形象。

这篇小说在许多文学史上被定义为反封建反礼教的爱情小说,杜十娘的悲剧是黑暗的封建社会对她的欺骗挤压所造成的。

(4)明代传奇——汤显祖《牡丹亭》

汤显祖,中国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若士、茧翁,江西临川人。

著名作品有《牡丹亭》。

《牡丹亭》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小学、高中)

《牡丹亭》的蓝本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将杜丽娘封建淑女形象改编为叛逆女性,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使传统的“还魂”主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牡丹亭》中的“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

将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5)清代小说

①蒲松龄《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世称“聊斋先生”,代表作品《聊斋志异》

(文言短篇小说集)。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聊斋志异》中狐鬼世界的内涵:

(小学、高中)

《聊斋志异》所描写的现实人生图画和非现实的幻想景象,在暴露社会黑暗,鞭挞丑恶现象或是在昭示现实中人的美好品格、情操和理想方面,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第一,揭露了官府黑暗、官贪吏虐、豪绅为富不仁的现实,展示了封建社会末期政治的腐败,国家机器衰朽的景象。

如《席方平》《促织》《梦狼》《红玉》诸篇,有的直指朝廷和皇帝,触及重大的政治问题,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刻认识。

第二,对科举弊端的批判,其中多数篇章揭露了考官的昏庸和考试舞弊风气。

如《贾奉雉》《司文郎》等,嬉笑怒骂,妙趣横生,辛辣之极,有些篇章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如《王子安》《叶生》等,虽格调不同,或显示其可笑可卑,或显示其可怜可悲,但都开掘甚深。

第三,赞美纯真的爱情,讴歌美好的心灵。

书中狐鬼花妖幻化的少女,虽性格各异,但大都秀外慧中、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贵、以才德取人,爱其所当爱者,且历经患难灾祸而不渝。

来去自如、随心所欲,没有封建礼教戒规所造成的拘泥、矫情、虚伪、死气沉沉等弱点。

总之,《聊斋志异》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正直的农村中下层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体察、感受以及他的是非观和审美情趣。

②吴敬梓《儒林外史》

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县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小学、高中)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从现实中提取材料来加以讽刺。

书中描写的儒林群丑及其丑恶行径,都是现实生活的概括和集中。

在讽刺丑恶的同时,并不是采用一成不变的态度,而是对不同的人物采取不同的讽刺手法。

对严贡生、严监生、王仁、王德他们之类的人物极尽讽刺之能事,对他们嬉笑怒骂;而对周进、范进的不幸遭遇有一定的同情;对马二先生、鲁小姐则讥笑的同时发出叹息。

广泛运用对比和夸张手法。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之前,对范进傲慢无礼,骂他“尖嘴猴腮”,等范进中举之后,却称赞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王德王仁听说妹夫严监生要把赵氏扶正,都丧着脸,不出一声。

然而他们刚接受了严监生送的银子,就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激昂慷慨地催促严监生立即行动。

作品中也不时运用夸张手法,如周进撞号板、范进发疯、严监生为两根灯草而不断气等。

③曹雪芹《红楼梦》(初中)

曹雪芹,名霑,字芹圃,号芹溪,梦阮,清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曹雪芹《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小学、高中)

第一,《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第二,“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既是爱情婚姻的悲剧(“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也是大观园众女子的悲剧,还是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从贾府及四大家族的没落,反映了封建社会家族的没落的必然性,从更深层面反映了社会的悲剧。

通过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的悲剧,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对于封建社会及其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表现出一种精神的觉醒。

第三,塑造了众多的富有个性的艺术形象。

第四,“双线多头网状形结构”,主线是宝黛爱情的悲剧,副线是封建家庭由盛到衰到彻底崩溃。

所谓网状形,是指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的各种人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各种情节都是互为因果的,而所有的枝枝节节的人事关系,又都是集中在主要人物贾宝玉和黛玉、宝钗、凤姐、贾母等周围来铺叙的。

而且用主线副线把多头人物的命运和各种矛盾冲突连接起来,贯穿始终,所以能组成一个宏大完善的整体。

第五,不以情节夸张、奇特见长,而以日常生活琐事反映深刻主题。

如生日、看戏、结社、吃酒等。

第六,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古典书面语精粹,经高度提炼加工而成。

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

7.近代文学——龚自珍

龚自珍,字伯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清朝中后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龚自珍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后一位诗人,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和启蒙主义文学的第一位诗人。

著有《定庵文集》,代表作《己亥杂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