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6934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docx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docx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对本地去的春节习俗都比较熟悉,但是由于对外界接触较少,所以对别处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多,所以学生对这篇课文都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

由于本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不高,所以在字词识记、句子理解以及文章的表述等方面,上课时还要多加指导。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蒜瓣、饺子、栗子、翡翠、杂拌儿、榛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名著文明和传统文化。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重点、难点】:

1、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地表达。

【课时设计】: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分清详略。

2、自由读课文,形成画面感,表达自己的初步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收集有关年的资料以及北京春节的照片。

2、生字词语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过春节的习俗是不一样的。

能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一些习俗吗?

2、小结:

过年,讲究的是热闹、祥和。

这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

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是每个地方的习俗又有所不同。

3、引导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4、出示体现老北京春节特色的几张照片:

今天,我们就跟着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

二、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老北京的“年味”

1、教师导读:

请同学们结合图,自读课文。

要求:

(1)读通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对照图,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读一读,想像当时的场景。

(3)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检查生字新词。

生字:

旬、熬、蒜、醋、饺、翡、拌、榛、栗、筝、鞭、麦、寺、逛

新词:

腊月、初旬、蒜瓣、饺子、栗子、翡翠、杂拌儿、榛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

(生字组词,指名读,集体朗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通读课文的情况,再感受“年味”。

4、指名反馈:

再读课文,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热烈、忙乱、喜庆、团圆、祥和……)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教师导读:

老北京的春节充满了喜庆、团圆、祥和的气氛。

文章篇幅长,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为我们介绍老北京的春节的呢?

2、反馈:

时间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小结。

春觉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5、反馈。

年前:

1——6自然段

过年:

7——12自然段

结束:

13自然段

6、小结

同学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为我们介绍了老北京年前、过年、结束的景象。

我想这些景象一定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吧!

能分别选用一个词语形容这三个阶段留给你的整体印象吗?

(年前——繁忙;过年——热闹;结束——平静)

四、合作探究,深入了解北京的“年味”

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走进北京的春节。

(填表)

时间

习俗或活动

感受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2、反馈,完成填表。

时间

习俗或活动

感受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繁忙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热闹

初一

拜年,逛庙会

正月十五

办灯展,吃元宵,放鞭炮

正月十九

一切恢复到平常的景象

平静

3、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风貌,哪些日子是作者详写的部分呢?

(腊八、除夕、初一、正月十五)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我们已经从老舍的笔下感受到了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繁忙与喜悦。

六、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对比阅读《过年》《除夕》,体会作者在写作方法上的异同,从中受到启发。

3、总结全文,扩展延伸,激发学生对祖国全通文化的热爱。

教具准备:

1、收集有关年的习俗由来。

2、歌曲《闹元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烈“年味”。

其实,在更个春节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俗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品味这独特的味道。

二、学习第一部分,体会年前的忙碌

1、上节课我们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写写省么呢?

第一部分:

年前的繁忙。

第二部分:

过年的热闹和喜庆。

第三部分:

过完年,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2、导读: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年前的北京老百姓们是怎样忙碌的?

3、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把让你感到人们忙碌的地方画出来。

4、指名反馈。

(1)人们忙着熬腊八粥。

(2)人们忙着泡腊八蒜。

(3)孩子们忙着买杂拌儿、爆竹、各种玩意儿。

(4)大人忙着买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得。

(5)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6)忙着大扫除。

5、知道感情朗读:

同学们,你们透过这些文字,读出了过年前的忙碌,还读出了什么?

(孩子们以及大人们的欢喜)自由读读这些语句,把人们的欢喜读出来。

6、导读:

同学们,从课文第一部分,我们读懂了北京过年前的繁忙和欢喜。

你还从这部分中,了解到哪些习俗?

(吃腊八粥、吃饺子、过小年、大扫除)

7、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

你们知道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自由反馈,互相补充)

三、学习第二部分,体会过年的热闹、喜庆

(一)难眠除夕夜,欢喜庆团圆。

1、导读:

过年的习俗很多,而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的高潮。

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指名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2、反馈: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有感情读这自然段。

读出过年的喜庆、热闹、祥和。

4、通过这自然段的学习你又了解到北京春节的哪些习俗啊?

(二)喜庆初一,走亲访友逛庙会。

1、导读:

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

人们都看什么去了?

读第九自然段。

2、反馈。

(拜年、逛庙会)

3、你们春节拜过年吗?

说说你拜年的经过?

4、了解拜年的传统。

6、导读:

春节是休息做好的时间,人们除了走亲访友,还会到处走走。

你看,这么多人都来参加庙会呢!

(出示参加庙会的图片)

7、通过这幅图,你知道庙会是怎么回事了吗?

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呢?

8、资料展示,解释“逛天桥”。

9、正月是人们最休闲的时候,人们总会趁这个时候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形成了北京独特的风景线。

(三)走进元宵节,上万家灯火。

1、出示句子:

元宵上市,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到了。

2、解释:

“元宵”

3、同学们,“又一个高潮到了”那此前什么时候出现过高潮呢?

4、老舍先生一个“又”字,充分表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也表现了作者在文章结构上的匠心独运。

5、导读:

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一浪高过一浪。

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那里呢?

请同学们读11、12自然段,然后与同学交流。

6、集体反馈,指导感情朗读下面句子。

(1)“正月十五,……火红而美丽”(读出花灯数量多)

(2)“有名的老铺子……或《水浒传》故事。

”(读出花灯数量多,种类多)

(3)“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

”(读出花灯种类多)

7、小结:

同学们,正月里闹元宵是最热闹的事情,正如歌中唱的那样——播放歌曲《闹元宵》。

四、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法

1、导读:

过了元宵,天气转暖,北京的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2、感悟文法:

老舍先生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好处。

3、自主阅读“阅读连接”中的短文,比较:

同是写过年,这三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表意见,老师点拨。

(《北京的春节》中作者对除夕守岁、吃团圆饭写得很简略,而《过年》中作者写得很详细,《除夕》则把重点放在年夜饭的准备上。

4、这三篇文章的对比,对你有什么启发?

(1)表达要有一定的顺序。

(2)写作时要分清详略,做到重点突出。

(3)写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写出自己真是感受。

五、总结全文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的特色风俗。

本文作者老舍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给我们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交流有关年的传说及各地过年的习俗。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年前忙碌

过年热闹喜庆欢乐

年后平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