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077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docx

安徽理工大学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doc

 

 

校政〔2013〕21号       签发人:

颜事龙

关于印发《安徽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原则意见》的通知

各处级单位:

《安徽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已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审定,现在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安徽理工大学

二○一三年四月三日

ﻬ安徽理工大学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安排教学进程、组织教学活动、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依据。

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经学校研究,决定开展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并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坚持“开放办学,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方针,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二、修订原则

(一)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善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二)培养方案的修订应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构建多元化、多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等不同要求,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层次清晰、模式多元、制度配套、保障有力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三)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体现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

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四)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等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结合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及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五)培养方案的修订应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培养方案中,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突出育人为本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六)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坚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出发,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构建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人才培养联盟,将学生在企业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七)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指导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兼顾卓越计划的要求和框架(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以及专业认证对课程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全面梳理和整体优化。

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

(一)主要内容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包括:

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专业方向的设置及简介(可选)、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毕业学分要求、学制及授予学位、教学计划表等。

1.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善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

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求真求实的实践精神。

2.专业标准

每个专业要按学校的定位(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订专业标准,专业标准要包括三个方面:

各专业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要求;达到培养标准所要采取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方法.基本格式见下表1—3:

 

表1 安徽理工大学专业标准基本内容

方面

内 容

目标要求

知 识

(1)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

(2)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或)前沿知识

(3)社会科学知识

(4)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

(5)专业知识

(6)为专业服务的其它知识

如(1),扎实的数学知识,要求修数学A或B。

(1)终身学习能力

(2)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批判和独立思考能力

(4)逻辑思维能力

(5)具体工作能力

(6)与人合作共事能力

(7)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8)清晰思考和准确表达能力

(9)至少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

(10)组织、管理与领导能力

(1)身心健康

(2)志存高远

(3)道德修养

(4)爱国精神

(5)意志坚强

(6)刻苦务实

(7)视野开阔 

(8)思维敏捷

(9)乐于创新

(10)团队合作

表2安徽理工大学实现专业标准的教学方法或途径

方面

内 容

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知  识

(1)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

(2)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或)前沿知识

(3)社会科学知识

(4)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

(5)专业知识

(6)为专业服务的其它知识

(1),数理知识通过课程讲授、小组教学(指导)、习题课、实验、作业等进行教与学。

 

(1)终身学习能力

(2)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批判和独立思考能力

(4)逻辑思维能力

(5)具体工作能力

(6)与人合作共事能力

(7)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8)清晰思考和准确表达能力

(9)至少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

(10)组织、管理与领导能力

如,通过专业课教学改革(将一定课程内容交给学生自学等)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并通过课程论文(重在文献检索与综述)来提高。

又如,实验室工作能力通过实验室实验和项目作业来实现;表达能力通过课程作业中设置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来实现。

 

(1)身心健康

(2)志存高远

(3)道德修养

(4)爱国精神

(5)意志坚强

(6)刻苦务实

(7)视野开阔 

(8)思维敏捷

(9)乐于创新

(10)团队合作

如,开设体育课、思政课、国学修养、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

表3安徽理工大学实现专业标准的成绩评价方法

方面

内容

评价方法

知  识

(1)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

(2)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或)前沿知识

(3)社会科学知识

(4)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

(5)专业知识

(6)为专业服务的其它知识

(1),数理知识通过课程期中、期末考试,并考虑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等综合评价。

(1)终身学习能力

(2)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批判和独立思考能力

(4)逻辑思维能力

(5)具体工作能力

(6)与人合作共事能力

(7)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8)清晰思考和准确表达能力

(9)至少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

(10)组织、管理与领导能力

如(6),若干专业课实行小班化、讨论式、案例式、做中学、大作业,以及通过面试+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1)身心健康

(2)志存高远

(3)道德修养

(4)爱国精神

(5)意志坚强

(6)刻苦务实

(7)视野开阔

(8)思维敏捷

(9)乐于创新

(10)团队合作

(二)具体要求

1。

学制、学位、学分

(1)学制与学位

学制:

工学(建筑学专业除外)、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类各专业标准学制为四年;医学类医学检验技术、药学及护理学专业标准学制为四年,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业标准学制为五年;建筑学专业标准学制为五年.

学位:

各专业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最低毕业学分(含素质拓展学分)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

(2)学分计算

①理论教学课程原则上16学时为1学分,学分数最小单位为0.5学分(即8学时)。

形势与政策教育共计96学时,计2学分.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军训)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二周进行,计2学分。

②体育课、实验教学(含上机)原则上32学时为1学分,学分数最小单位为0。

5学分(即16学时)。

低于16学时的不单独设课,与理论学时一起计算学分。

③分散进行的实习、课程设计等,每20学时为1学分;集中进行的,每周为1学分。

④社会实践由各学院(部)制定计划,安排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分散进行,计入素质拓展学分;入学教育、毕业答辩不计学分.

(3)学分要求

各专业毕业学分要求:

标准学制为四年的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医学类各专业为190学分,标准学制为五年的医学类各专业为245学分,建筑学专业为230学分。

2.学期及学时安排

(1)学期安排

每学年分为2个学期。

学生在校时间:

四年制共约196周;五年制共约248周。

新生入学安排在9月初,毕业时间安排在6月末.

(2)学时安排

课内周学时:

工科类一、二年级一般为26学时左右,三年级一般为28学时左右;非工科类一、二年级一般为28学时左右,三年级一般为30学时左右;四年级原则上只安排专业任选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

四、课程设置

各专业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精选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将知识、能力和人格养成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和具体教学过程中,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体系的构成

根据专业大类培养思想,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置4个课程平台,即公共课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

每个平台中设置若干个模块。

具体为:

1.公共课平台

由公共必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构成.

公共必修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军训)、大学英语、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必修模块主要课程参见表4。

公共选修模块,是以素质教育类为主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设有人文社科类(含大学语文和中国文化导论)、自然科学类、艺术素养类、教育技能类(含体育)、创业基础类、经济管理类等课程。

表4  公共必修模块主要课程一览表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课内学时

上机

课外

学分

开课

学期

备 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8

32

16

2.5

1或2

全校各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2

24

2

1或2

全校各专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8

32

16

2.5

1或2

全校各专业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2

96

64

32

5

3—4

全校各专业

形势与政策-1~6

96

每学期16学时

2

1-6

全校各专业

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军训)

2

1

全校各专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6

16

1

1—2

全校各专业

体育—1~4

128

128

4

1-2

5-6

全校各专业

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指导)

32

20

12

1

全校各专业

就业指导

16

16

1

6

全校各专业

大学英语-1~4

256

256

16

1-4

非英语各专业

计算机文化基础

40

16

24

2

非计算机各专业

计算机科学导论

40

16

24

2

1

计算机类各专业

VisualBasic程序设计

56

32

24

理工科各专业选一

C语言程序设计

56

32

24

3

VisualFoxPro程序设计

56

32

24

3

2

非理工科各专业选一

Office办公软件高级应用

56

32

24

2

高等数学Ⅰ-1~2

184

184

11.5

1-2

理、工、经类专业

高等数学Ⅱ-1~2

128

128

1—2

管理类专业

高等数学Ⅲ

32

32

2

1

医学类专业

大学物理Ⅰ-1~2

112

112

7

2—3

理工科专业

大学物理Ⅱ

40

40

2.5

医学类专业

大学物理实验—1~2

48

48

1。

5

2—3

理工科有关专业

线性代数

40

40

2.5

3

理、工、经、管类专业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48

48

3

理、工、经、管类专业

2。

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

由学科专业必修模块和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构成。

学科专业必修模块,包含专业主干学科中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

相同主干学科的不同专业尽可能采用相同的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相同或相近课程应打通设置。

部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参见表5。

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是指有选择性地开设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跨学科、专业课程.可以选择开设采矿、安全等方面的概论性课程。

表5部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其  中

学分

开课

学期

备注

课内学时

上机

实验

复变函数

32

32

2

电类专业

离散数学

48

48

3

4

信息类专业

数学建模

32

32

2

自定

有关专业选修

理论力学Ⅰ

80

80

3

工科类有关专业

理论力学Ⅱ

64

64

4

3

工科类有关专业

材料力学Ⅰ

88

76

12

5。

5

4

工科类有关专业

材料力学Ⅱ

72

64

4.5

工科类有关专业

工程力学Ⅰ

96

88

6

3或4

工科类有关专业

工程力学Ⅱ

80

72

8

3或4

工科类有关专业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

104

104

6.5

1-2

机械类专业

画法几何及建筑制图

88

88

5.5

1-2

土木工程专业

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

64

64

4

1-2

建筑学专业

现代工程制图

72

56

16

4.5

1—2或

2-3

非机类专业(含CAD)

机械设计基础

56

50

6

3.5

5

工科类有关专业

金属工艺学

32

32

3或4

工科类有关专业

流体力学

48

40

8

5

工科类有关专业

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

64

58

4

5

工科类有关专业

电工技术

56

48

8

3。

5

3或4

工科类有关专业

电子技术

56

48

8

3。

5

3或4

工科类有关专业

电工与电子技术

56

44

12

3。

3或4

工科类有关专业

3。

专业课平台

由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任选课程模块构成.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课程。

部分专业可以按专业方向,以课程组的形式设置子模块。

专业方向课程组是由该专业若干核心课程组成的系列课程模块,每组学分相近(当)、开课学期相同。

设置专业方向子模块的专业,原则上至少应设有2个以上的方向课程组,在学院(部)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其中某一专业方向。

学生一经选定某一专业方向,必须修读该方向(子模块)中的所有课程。

专业任选课程模块,是为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的课程,应以本专业学科前沿课程、本学科综合性课程、交叉学科课程、边缘学科课程为主体。

鼓励各专业开设专业英语阅读类课程,或者设置1~2门双语教学课程供学生选修。

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在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学生获得学分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各专业应结合讲座、报告的形式开设新课程,注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技术、新标准、新理论、新方法。

专业任选课程开课学期不固定,学生从第5学期开始选修。

专业任选课程提供的总课程学分数不少于最低要求选修学分的1。

5倍,其中由专业所在系(教研室)开设的课程不得低于60%。

4.实践教学平台

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素质拓展3个模块。

课程实践模块:

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思想政治课程实践等.

专业实践模块:

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素质拓展模块:

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体活动、学科竞赛等.

各专业应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构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积极开展实习教学的改革,实习方式逐步从单纯技术性实习向综合性实习转变。

提高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实践性、完整性、创新性,加强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工程背景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校内外实习基地,把实习、科研活动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资料的收集阅读及开题报告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完成,以加长综合训练时间,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素质拓展模块,是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

主要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及各学院(部)应制定出活动组织与安排、学分记载方式等方面的制度,严格考核并记载,不得以学业课程学分代替。

(二)专业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与比例

1.课程结构图

 

2.课程设置比例

课程设置比例见表6:

表6课程设置比例表

课程平台

课程模块

工学各专业

4年制

经、管、法专业4年制

建筑学

5年制

公共课平台

公共必修模块

70学分左右

70学分左右

70学分左右

公共选修模块

12学分

8学分

12学分

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

学科专业必修模块

18~22学分

22~26学分

32~36学分

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

4学分

4学分

4学分

专业课平台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14~18学分

18~20学分

24~30学分

专业任选课程模块

22~26学分

24~30学分

24~30学分

实践教学平台

课程实践模块

35~38学分

30~35学分

45~50学分

专业实践模块

素质拓展模块

4学分

4学分

4学分

医学、外语、数学、物理、力学、艺术学类专业可参照以上模式设置,根据本专业的特殊性灵活调整。

为适应辅修专业和双学位教育的需要,各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将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作为辅修专业和双学位教育的必修课程.

(三)课程名称及编号规则

1。

课程名称

(1)学分数不同的,但相同名称课程应通过罗马字符予以区分。

(2)跨学期连续开设的课程,应在课程名称之后用“

(一)、

(二)、(上)、(下)”等进行标识.

2.课程编号规则

对于培养方案中列出的课程(除校公共选修课程外),开课部门负责编制课程的编号。

(1)培养计划中各类课程编号共由10位数字组成。

第1-2位为开课部门代码,第3—4位为开课系(教研室)代码,第5-7位为课程流水号,第8位为课程类别代码,第9位为课程性质代码,第10位为连续课程的课程级别标识。

(2)各部分对应编码方法

①开课部门代码(第1—2位)

01地球与环境学院;02土木建筑学院;03能源与安全学院;04机械工程学院;05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06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07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8化学工程学院;09医学院;10经济与管理学院;11外国语学院;12理学院;13体育部;14图书馆;15就业办;16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7测绘学院;24思想政治教学部;25学生处.

②开课系(教研室)代码(第3—4位)

从01开始起编制,并由学院自行确定,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③课程流水号(第5—7位)

由开课系(教研室)编制,各开课系(教研室)的课程流水号均从001开始编制。

④课程类别代码(第8位)

必修课为“1”,选修课为“2”。

⑤课程性质代码(第9位)

公共必修课为“1";学科专业必修课为“2”;专业核心课程为“3";实践教学为“4", 公共选修课为“5”,学科专业选修课为“6”,专业任选课程为“7"。

⑥课程级别标识(第10位)

连续课程最低级别为“1”,依次为“2~n”。

非连续课程为“0”。

具体格式如下图示:

 

(3)范例

高等数学,根据学分数不同编号情况见表7:

表7范例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高等数学Ⅰ(上)

1201001111

高等数学Ⅰ(下)

1201002112

高等数学Ⅱ(上)

1201003111

高等数学Ⅱ(下)

1201004112

五、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侧重点在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上,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状况,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下:

(一)计算机课程:

夯实知识基础、面向应用培养,重构计算机课程体系,打破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壁垒,减少知识重复。

(二)大学英语课程:

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分级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潜力.

(三)思想政治类课程:

采用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培养。

(四)体育课程: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体质、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基础学生的实际,采取“项目式”教学组织方式,积极探索“俱乐部制”教学组织方式。

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改革

立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剖析课程和课程体系内涵入手,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下:

(一)对课程进行梳理与整合,要避免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力争做到课程间无缝衔接.

(二)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要借助于网络教学等手段减少课程理论教学的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专业核心课程要尽可能安排实验、实习、作业、创新性实验等内容,并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课程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增加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专业核心课程要尽可能按教学团队形式开展课程建设和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

(四)鼓励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

(五)基础好的专业要逐步扩大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

七、公共选修课程改革

(一)为实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各专业应整合各类公共选修课程资源,增开选修课程门数,扩大选修课范围,充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二)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原则上应选修人文社科类、艺术素养类、教育技能类课程;经、管、文、法、艺术类各专业学生应选修自然科学类(含环境教育)、艺术素养类、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