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118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docx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doc

 

·A组研究成果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 ···············1

《宠儿》中黑人主体性的破碎和重建··········3

·B组研究成果

《宠儿》的心理学解读················8

·C组研究成果

《宠儿》的女性主义解读 ···············12

 

—-————-—-———-—-—————

说明:

读书小组内部细分为三个讨论小组,分选择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讨论,并于小组交流时展示成果。

其中:

A组:

胡亮宇,王瀚伦;(黑人主体性、魔幻现实主义)

B组:

郑妍,陈秋红,甘宇;(心理学、精神分析)

C组:

苏瑛洁,伍小萍,张燕萍,牛冬梅,李欣,胡英,何治宏(女性/女权主义)

【A组成员/学号/学院/专业】

 

胡亮宇0741041001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一班

王瀚伦0741041003 文学与新闻学院 汉语言文学一班

 

【A组研究成果一】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

《宠儿》是一个极端种族立场的狂热份子莫里森创作的一个关于杀婴的故事.在魔幻现实主义的题材下,莫里森用几个黑奴及其家庭的人生兴衰写出了美洲黑人直至世界种族之间的救赎与自我救赎。

在这样一个时空穿插变换的文本中,杀婴的故事再被不断重提,而在另一个范畴中它有好像没有发生过,124号的鬼魂在抗击人世的冷漠,而熟悉又陌生的女孩也平静而快乐地像回到了家一样.

苦樱桃树、迷失的“124号”、逃走的两个儿子、被子上的两个打补丁色块、躺在床上再也不愿起来恍惚而终的两位女性…在《宠儿》的文本中,充斥着离奇的桥段和道具。

很明显,这并不是一出荒诞的闹剧,在时代背景和主人公的苦难中我们能够很清晰的看到作者浓厚的爱,一种极端意义上浓重的情感不但赋予了塞丝,也赋予了故事出色的张力.

《宠儿》的创作本身就建立在时代的宗教种族的大背景下,同时又叠加了作者对于人世的嘲讽与不满,“先进”种族肆意的骄傲和历史大潮不可违背性之间交叠的扭曲就造就了主人公们在双重文化和双重语言下的扭曲。

很明显,《宠儿》中最大的喻示就是对于黑人肆意的在精神和肉体层面的蔑视的不平.

(一)符号隐喻

从1863年《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的颁布至1987年《宠儿》的出版这一段时间,是美国黑人获得法律上自由的124年,作者似乎在警醒酣睡了124年的黑人同胞重新思考自由的涵义,因为黑人的语言和文化正被白人同化。

若说一间房屋习惯用三个数字来标示,而“124”就有别于“245”或者任何别的三位数是作者对于黑人奴隶在宪法意义上的解放的纪念。

莫里森很明显没有满足于这个法律范畴的解脱,在这个代表着“解脱"的屋子里仍然不得安宁,学校老师和屋外的白人社会的巨大压力,另一个方面屋里的小鬼作祟,保罗D和塞丝之间又是一段包含矛盾的情愫,莫里森用这些桥段正式向描绘黑奴在走出一个法律层面“被解放”的过程中来源于外界的歧视和倒戈,以及一个长期被奴化、文化同化名族在重获自由后内心的纠缠.《宠儿》就是在叙述这个群体自我解放,自我救赎的过程,和对于文化排斥的巨大不满与无助.

类似于“124号”这样的象征性符号在《宠儿》中比较多见,像“124号"这样单纯的现实意义代表并没有包含更多的种族含义进去。

《宠儿》的故事就是加在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之间的强烈冲突,在作者象征中也是体现了这一点。

(二)基督教思想

《宠儿》的故事几乎是一个黑人的世界,却弥漫着白人世界的不可动摇的文化,写出了一个民族莫大的悲哀。

例如:

“甜蜜之家"是上帝创造伊甸园的象征,这里有创世纪的标志,花园、树木、毒焰和硫磺.塞丝的回忆中我们知道“甜蜜之家"实在是个迷人的地方。

加纳夫妇用对佣人的方式对待奴隶,听他们说话,把他们想知道的事情告诉他们.这实在是一个仁慈的奴隶主,让塞丝他们在“懵懂”的状态下相对于其他奴隶快乐的生活在伊甸园(正如亚当夏娃一样)。

直到有一天他们偷食禁果猛然清醒,“学校老师”和“加纳夫妇”究竟有多大的区别,“甜蜜之家”是否真的甜蜜?

一切只不过是白人价值观中的“智慧工程"在侵蚀另一个族群脑中所剩无几的文化。

(三)非洲传统宗教思想

宠儿的形象有非洲传统宗教思想和生死观念的印记。

鬼魂被认为是脱离了肉体的灵魂,它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同活人一样有自己的欲望。

宠儿的还魂是符合非洲黑人文化中对鬼魂的认识与释义的。

此外,非洲人认为如果活人没有尽到对死者的义务,鬼魂就会变成乖戾的幽灵,天天行恶作祟,折磨活人。

宠儿正是一个被母亲杀死,没有享受过母爱,而渴望母爱的鬼魂化身。

用鬼魂形象来塑造人物性格,是世界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然而宠儿既是人又是鬼,一方面她是有血有肉的女奴,她似乎在童年时代被奴隶贩子从非洲掳掠到美洲,后来又从奴隶主那儿逃到124号。

除去宠儿之外,背上有苦樱桃树的塞丝是非洲文化中骄傲的母亲形象,开花的多枝的树是生命力的象征,塞丝在历尽苦难的过程中仍然顽强地生活,在奶水被夺走的事件后,还是毅然决然地坚强孕育着下一代。

贝比则是黑人传统的象征,贝比的人生际遇暗喻了黑人文化遭遇侵蚀、藐视的事实。

而在人生的末尾,贝比还是选择回到床上,拉上被子,“既然她认识到死亡不是遗忘,她便用残余的一点精力琢磨色彩。

”由此,黑人民族在饱受欺凌的最后,还是选择倔强地保留住自己心中的那份信仰。

————————-———-———-———

参考资料:

1、吕红兰《谈美国黑人历史在宠儿 中的痛苦再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

2、汪顺来《 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6

3、王小刚、黄震《对宠儿中数字蕴含义的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4、(c:

\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非洲传统宗教》商务印书馆2004

5、杜维平《呐喊,来自124号房屋-—-〈彼拉维德〉的叙事话语初探》1998

 

【A组研究成果二】

《宠儿》中黑人主体性的破碎和重建

(一) 起源:

黑人不平等地位的合理化的历史

社会状况:

某种介于文明社会人文主义和史前丛林规则之间那种野蛮的、粗暴的状态。

力图攫取尽可能多利益的欧洲人、新教徒、牛仔,面对黑人,往往不会为自己的暴行产生什么罪恶感,因为在上帝面前,“他们”并不属于人类;与之相对,生活在这样一种既定事实中的“他们",无论有多么错愕地面对突如其来的外部世界的人们,也终将习惯这种灾难般的自然,像对待一场洪水、一场雪崩那样束手无策。

政治经济上: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殖民霸权。

资本主义庄园经济的奴隶制;经政治形势的考量,权力被动地释放——从《独立宣言》到南北战争到1861年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林肯曾宣称他自己没有宪法赋予的权力解放黑奴,此外,解放黑奴是种具有风险的政治行为,因为仍有部分畜奴州效忠于联邦,且战争初始的目的集中在保护联邦的完整而非解放黑奴。

基于如此,这份宣言当时只是份而由林肯自己理解为以三军统帅的身份所发表的军事命令,而非由国会公布具同等地位的法案或宪法增修条文。

另外有些论点认为解放奴隶宣言本身乃违宪,且是种领袖扩权指挥军队行动,而非创造新法(可参考《杨斯顿钢铁公司总统权限案》. v. , 343。

 579(1952)其主张总统无权以三军统帅的身份掌控炼钢厂使其为韩战效力)。

解放奴隶宣言也把解放黑奴的同意权让渡给联邦军队(虽然军队本身实行种族隔离),这难得的机会使将近20万多曾为奴隶的黑人受惠,也让北方人获得额外的人力资源而南方人却直到战败前几天还无法仿效。

除了对黑奴有限的立即效果外,此宣言象征北方人的战争目的改变:

重整联邦不再是战争唯一的目的。

这代表一个迈向废除全联邦奴隶制度的重要阶段. 

 此外,有些黑奴因宣言而立即重获自由。

这些在联邦边际线脱逃且为联邦军队称作“战争违禁品"( )的黑奴被带到走私管制营区;当宣言生效后,他们在半夜被告知可以自由离开。

另外,佐治亚州外海的岛屿在战争期间为联邦海军所占领,故当地白人多逃回美洲大陆,留下黑奴在此生活.海军将官当他们的面读诵宣言并告知他们自由了。

 

  军队里对此宣言的反应各有不同。

部分单位差点发动兵谏,有些则因听说此宣言而集体开小差;但另一方面,其他单位盼望该理想能立法通过使其更显尊贵,为此至少一个单位采用了格言:

“为联邦与自由”。

 

而对邦联而言,黑奴问题是“战争发动机”的一部分:

这些黑奴负责生产和存备食粮、修复铁路、在农田与工场中作工、运输船只、挖矿、建筑防御工事以及从事看护工作和一般劳工.为了激发邦联内部黑奴们的不满,数以百万份的《解放黑奴宣言》在联邦占领的邦联属地流传。

而且如同期望般,此消息透过口传方式迅速散播,并燃起人们对自由的希冀和造成大众的混乱,以及鼓励许多黑奴起身脱逃。

 

(二) 黑人身份的分裂与迷失

一、文化上的分裂

(1) 语言:

被迫“去符号化"的野蛮过程:

比如逃跑被抓后放在文火上烤死的西克索(),保罗A,保罗D,保罗F,她们可能来源于一个随口说出的词,一个更为方便的计数系统,然而绝不是一种带着美好祝愿的赋予。

卡西尔 ()认为,人类语言里最不可或缺的成为则是动物最不具备的:

它们的表达根本不具备指称或意义。

白人奴隶主在称呼上消弭了作为个人的每个黑人的语词意义后,黑人的符号活动能力降低,物理实在增强,加之以无休止,高强度的劳动,在事实上接近原始人的蒙昧状态。

在莫里森看来,令人感到耸动的恰恰不是实施暴力一方和惨死一方的母女关系,而是这种暴力本身,及其所仰赖的一种畸形的自由观。

黑人一旦习惯于此,理性的丧失将超越“人”的底限,这将是人性的自我沦丧,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性的破碎。

A他人的构建

比如1988年巴瑞特()和恩戈尔曼()在美国把伯恩斯坦的理论运用于对于黑人孩子语言的研究中,并且得出结论:

“黑人低层次孩子的贫乏治智力能力在他们不完整的言语中体现出来。

”而且他们显示出“完全缺乏一种吧语言作为获取或拥有信息的手段来使用的能力。

语言对他们来说是难以操纵的而且不是非常有用的.”

B《宠儿》中失落的“母语".

库切()在关于历史的一次访谈中提到“历史是将时间和意义强加于事件之上,但那时间和意义实际上是语言的,它们是语言。

”这种像历史权威挑战、充满颠覆的新历史主义表述在当时并不能直指要害,因为破碎的时空只能让赛丝记得,母亲和自己在种植园的主人楠()说的是“另一种语言”。

·索因卡式反击的吊诡之处:

索因卡致力于将自己本族的约鲁巴神话作品用西方文学的笔调翻译为英文,实现了文学上的跨文化链接,最终达到一种文化自觉。

然而这种举动也难逃以他人之话语解释自我之话语之嫌。

(对于本作品,待进一步从原文中研究)

(2)地域——故乡的缺位

A 失位感:

在实际的空间感上表现为一种集体记忆的丧失,对“非洲”的破碎知觉(如第二章宠儿对船舶的记忆闪回)

B  地方感:

文化空间的迷失和建立:

(待完善)

C 乌托邦:

林间空地的哲学寄托

二、性别:

对男性的去势写作 +女性主义的解读

  

三、族群:

“想象的共同体"(安德森)

 

民族/族群是通过一种新的时间感(一种线性的“历史"而不是循环的时间感)和一种新的空间感(世界被划为明确的领土)代替了更宽泛的垂直有序的宗教、王朝社会组织形式.

在《宠儿》中,种族代替了民族,代替了族群,识别的唯一方法是通过肤色背后隐含着的资本主义铁血逻辑而动。

“黑人”这一概念在事实上进行着泛同一化的整合.

·隐忧:

杂交性的文化

(三)身份的重新寻找和认同,主体性的构建

一、重新认同:

恢复记忆,再次符号化

(1)远古宗教仪式:

林间空地的布道,神似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人们处在一种迷狂的状态之中。

“林中空地”一词的概念本来就属于海德格尔:

对于“此在"的强烈体验,是存在的真实显现。

“神启”()

(2)混沌叙述的美学:

莫里森赖以使用的非线性的,打破时空顺序叙述,在此与人类真实大脑活动状态形成暗合,即破碎的、意识流的、甚至是即兴的.她有意区分了魔幻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前者用于书写当下发生在124号里种种怪异的事件,而后者帮助作者不无沉痛地道出一件件发生过的历史真实:

黑尔在牛棚中的受辱,西克索死前的歌声,赛丝遭受毒打,脑浆崩裂的婴儿等等在主流表述之外一字排开的残忍和晦暗。

在莫里森看来,恢复记忆是主体性重建的第一步,原因正如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的那样,“记忆……与其说只是在重复不如说是往事的新生,它包含一个创造性和构造性的过程。

(3)贯穿始终非洲神话中轮回的生死观

·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广泛应用

二、性别维度上的母体意识

  

(1)赛丝的使命:

受苦、背负树形伤疤(隐喻)、逃跑、杀女、众叛亲离

当莫里森/赛丝以一个精神领袖,种族先知一般的存在,号召、引导人们去恢复记忆时,这种做法本身其实与白人/强者的铁血话语逻辑神似。

莫里森的聪明之处,恰恰在于她窥破了这一矛盾。

波伏娃那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造就的”在莫里森/赛丝的身上,体现为一种对于身份的高度自负.于是在作品中,赛丝是一个众叛亲离的孤独存在着,像是一个殉道者。

(2)赛丝自我的回归:

保罗D和萨格斯的重要角色

保罗·D得知了杀婴事件后,指责她的爱“太浓”而离开她,并没有真正抛弃她.当保罗·D退避到象征着死亡的教堂时,他醒悟理解了塞丝的疯狂举动。

故事临近结尾处,宠儿被驱赶走,塞丝感到了痛苦绝望到濒临崩溃而又一次失去自我时, 保罗·D回到了他的身边,保罗·D 无限感慨地说,“我们拥有的昨天比谁都多, 我们需要的是明天。

"

萨格斯:

放下吧,剑和盾,都放下吧.

三、本土化

(1)一些论述:

乔治·斯凯勒指出,“对于非洲人来说,非洲是没问题的。

但我们不行,我们已经有300年不是非洲人了。

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强调尽管美国黑人起源于非洲,但他们“与这个国家的任何人一样是完全的美国人。

他们对“返回非洲”不感兴趣。

鲁道夫·费希尔在短篇小说《环形尾巴》中揭露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回到非洲去!

我就呆在这里.我为什么要回到我从未去过的地方?

内勒·拉森的小说《冒充白人》中的一个人物拒绝移民非洲,因为“她是美国人。

她在这块土地上长大,她不想被拔根。

休斯认为,美国黑人有能力推动美国向着更加美好的民主方向发展,他们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黑人自己,也是为了全体美国人。

他在《让美国重新成为美国》一诗中写道:

“啊,让美国重新成为美国吧-—/这块从未成为美国的土地——/一定要成为人人自由的国土。

(2)丹芙的降生:

白人接生

(3)基督教的进入

·文化“他者”的叙述

·三组充满张力的关系:

A、资本家—-劳动力;B、男——女;C、黑人——白人

—--——————-—--———————

参考资料

[1] [美]托妮·莫里森。

宠儿[M]. 潘岳.雷格译.南海出版社.2006

[2]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Michigan[R],1989

[4]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 [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6][英]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

陶东风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高春常.文化的断裂—-美国黑人问题与南方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B组成员/学号/学院/专业】

 

郑妍0741041061 文学与新闻学院 汉语言文学二班

陈秋红 0741041064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二班

甘宇    0741041008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一班

 

【B组研究成果】

 

《宠儿》的心理学解读

(一)歧视下生活在恐怖中的黑人们

一、黑人们的生存状态

黑人小说中的悲剧角色们是他们生存状态与他们所处的意识形态的矛盾体现。

黑人在当时的成长过程中生存需要,自尊需要,爱与归属都得不到满足。

这种发展是一个不健康的自我异化。

白人处于一种支配的特权阶级,极端自恋的白人灌输给黑人的是一种自我厌弃的意识。

但是身为人类,黑人同样有自知之明,想要获得应得的尊重与权利。

黑人内心这种普遍的倾向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格格不入的.绝对的无望让黑人内心冲突。

脆弱的个体感受到自我主观世界的崩溃,必定要采取措施,重建一个自己能接受的生活意义.在内心冲突中,人自发的产生各种心理防御机制。

迟钝的人往往采取的是顺从的,超脱的态度。

敏感的具有进攻性的个体就会产生焦虑、恐惧、敌意和不安全感。

二、笼罩在恐怖中的124号

整篇小说中充斥着死亡、逃亡、杀戮、占有和疯狂,让读者感受到最深层次的感情——恐惧。

恐惧者是以极大的灵敏性为特征.惊恐的读者能最大限度地领略黑人实际所经历的苦难之悲惨。

作者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什么124号里面闹鬼?

塞斯与丹芙断断续续的发言始终没能解密.就使故事始终处于一种隐秘的未知的状态。

宠儿占据了无名女子的尸体,黑尔在污秽物中应对恐惧。

事情都处于不正常的状态.莫里森的语言,是模糊多义的。

文中大段内心独白省略了句法,更刺激人去暴力分割语言。

虽然莫里森并没有明显地哭诉谴责,但是从她的文字碎片中,迸射出来的愤怒,和漫溢的悲伤,震撼了读者。

(二) 母爱肆溢中癫狂的弑婴者

究竟是什么促使她采取这样的方式?

古典精神分析认为人的童年阴影是造成成人后过激反应的根源.塞斯的童年时父亲缺位,母爱缺乏的.亲身经历了母亲被杀害,让塞斯的内心留下阴影。

在经历了甜蜜之家的迫害和学校老师的威逼时,童年潜藏的伤痛机制被触动,产生了母亲被杀害时的场景重现。

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下,塞斯是出于意识不清的状态。

而在童年依恋母亲时期被隔离开来,是塞斯的性格相对独立刚愎,对自由的强烈渴望的偏执和对自己没有力量反抗的认定,使塞斯容易把自身的行为准则投射到他人身上.不自由毋宁死。

塞斯非常害怕自己的儿女面临同样的窘境,所以为儿女选择了她认为正确的道路。

第一次,宠儿死了。

第二次塞斯拿起冰锥的时候,同样是意识不清的,但是这时候,塞斯并没有采取杀死自己女儿的行为,则是因为,在此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杀婴行动中,以及此后断断续续的回忆中,塞斯的隐秘伤痛得到了释放宣泄.并且在宠儿对他的无止境的占有后,塞斯的以一种受虐的形式偿还了伤痛。

这次她对敌对对象趋于正常。

所以他把冰锥对准了白人。

(三)让怨毒充斥整栋房子的归魂

一、作为婴儿鬼魂的宠儿是充满无定向的欲动的

拉康认为,婴儿出生时浑身流溢着无定向的欲动,无拘无束、混乱无序,但它已经处于一种缺失状态。

宠儿的出现便表达了一种占有欲,整个房子都被婴儿的怨毒占据着,说明她充满着巨大的欲望。

时婴儿并不是一个人类主体,还没有形成自我是存在的中心的概念;它没有差异感,分不清欲望和满足的界限.随着情节的发展,宠儿的行为变得越来越令人费解。

在林间空地上, 她企图扼死塞丝。

为占有塞丝全部的爱,宠儿引诱了保罗·D,使他无法在这个家里待下去;宠儿也使塞丝沉溺于往事,不再出去工作,日渐憔悴,走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二、魂归后的宠儿自我意识在逐渐地成长,却存在于戏仿与被戏仿中;婴儿从原初的非主体转变为由社会造就的人类主体经历了两次分裂。

1、想象界是自我形成的阶段或领域,个体通过在想象界中认同他者而产生自我的意识。

出现在蓝石路124 号的神秘少女宠儿是一个魔幻化的人物,莫里森为她编织了扑朔迷离的多重身份。

从魔幻层面上看,她既是塞丝18年前亲手杀死的女儿,也是消失在塞丝记忆深处的母亲,她是一代又一代生活在奴隶制中的黑人的化身;从现实层面上看,她既是自小就被白人囚禁并虐待的小女孩,也是经历了运奴船上非人折磨的非洲姑娘,她是现在仍承受奴隶制肆虐的黑人的形象。

她是美国黑人痛苦经历的结晶,是奴隶制罪恶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见证人。

正是宠儿的这种多重身份使她与书中主要人物各自的个人历史联系起来,迫使他们“重现回忆",推动了他们的自我构建进程。

2、围绕着主体进入语言而组织的,进入语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建立,同时也意味着主体面临进一步的分裂。

拉康指出,自我一旦形成,就会以想象的关系形式走向外界。

他人便是想象关系不可或缺的另一极。

主体成长过程的第二次分裂发生于主体在先于他并超越他的社会秩序中占据一个位置而成为其中一员之时.当宠儿进入蓝石路124号这个封闭的环境之后,这一环境就成了塞丝、丹芙和保罗·D觉醒的“想象”空间,塞丝一家以宠儿为他者开始了重塑自我的过程;而蓝石路124号之外的黑人社区场景则是塞丝一家与现实中其他人交往并逐步确立主体的象征界。

 

——----—————-————————

参考资料: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出版社 2007

2、狄维士《人格的魅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朱莉·克里斯蒂瓦《恐怖的力量—-论卑贱》 三联书店2001

4、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天津翻译出版社2003

5、克劳迪娅·塔特《精神分析与黑人小说》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

6、戚炜颖《祛魅人格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格鲁姆《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

霍妮的文化心理学病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8、派力司《与命运的交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9、《论<宠儿>中分裂的自我与主体间性》 朱亚平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24卷第3期

10、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1、严泽胜《拉康与分裂的主体》外国文学评论,2001

 

【C组成员/学号/学院/专业】

胡英 0741042032文学与新闻学院对外汉语

苏瑛洁 0741042024文学与新闻学院对外汉语

牛冬梅 0741042026文学与新闻学院 对外汉语

张燕萍0741042027文学与新闻学院对外汉语

伍小萍 0741042028 文学与新闻学院对外汉语

李欣   0741042025文学与新闻学院 对外汉语

何治宏 0742021024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学

 

【C组研究成果】

 

《宠儿》的女性主义解读

 

(一)导语

一、何为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和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被解释为女权主义,即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男女平等。

具体到女性主义的文学上来说,便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学创作来表现女性,赞扬女性,追求男女平等。

二、 莫里森的立场

作为一个黑人女作家,她的思想和写作始终受着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并用它来讲述和记录在白人社会中受歧视与伤害的黑人女性的丰富而复杂的经历.莫里森一直关注着黑人女性的生存境遇及精神状况,她怀着对同胞巨大的爱与同情,表现了在种族主义和父权主义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坚忍不拔和高贵不屈的精神.

三、莫里森在《宠儿》创作中的体现原则

1、    她坚持“性政治以及种族、阶级政治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分析了阶级、种族和性别的复杂性及其如何影响黑人妇女和当今的黑人民族.

2、   莫里森注重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自身的独特经验,将其作品与所有黑人的当前政治状况联系起来,给予他们启发.

3、 男性在女性主义的视野中是观念上的“他者”,女性一直是叙述中的主体,书中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塞丝的爱和救赎,其他男性角色类似保罗D和斯坦普配德身上所体现出的懦弱和嫉妒等人性中的劣根性都反衬出了女性角色的光芒:

坚强,勇敢,以及不顾一切的爱。

(二)黑人女性的苦痛

一、        底层的挣扎

原因:

1、奴隶制度的梦魇--既定历史埋下的祸根

     2、种族歧视——白色面具下扭曲的灵魂  

  3、性别歧视--男权社会中身为“第二性”的悲哀

二、        母亲形象和身份的扭曲

1、被当做生育机器

2 、被迫成为男子满足性欲的工具

3 、作为商品自由买卖

4 、母爱被无情地剥夺

(三) 出路

一、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

   1、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

   2、黑人民族的自我意识

二、母亲的“疗救"作用:

黑人母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