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7344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3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康复疗法评定学知识点整理.doc

总论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康复评定,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实施检查和测量,对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解释,最后形成结论和障碍诊断的过程。

二、康复评定的三个层面,障碍分为三个层面:

①残损②残疾③残障

三、康复临床决策模式――五个步骤:

1.康复评定2.设定康复目标3.制定治疗计划4.实施治疗计划

5.康复疗效评定

四、康复评定的目的:

1.发现和确定障碍的层面、种类和程度2.寻找和确定障碍发生的原因

3.确定康复治疗项目4.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5.判定康复疗效6.判断预后7.预防障碍的发生和发展

8.评估投资-效益比9.为残疾等级的划分提出依据

第二节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及内容

一、康复评定分为三个阶段: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释评定结果。

采集病史

检查、测量量

确定存在的问题

确定残存功能

或能力

寻找功能障碍的原因

寻找功能性活动障碍的原因

确定障碍学诊断

检查、测量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释评定结果

二、康复评定的时期

1.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

2.中期评定,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

3.末期评定,通常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

4.随访,指对出院后回归社区家庭的患者进行的跟踪随访。

第三节检查与测量方法的评估

一、信度(可靠性),指测量工具或方法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和精确性。

包括:

测试者内部信度:

同一测试者;测试者间的信度:

不同测试者间

二、效度(准确性),指测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即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测量目的。

效度越高,表示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出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

三、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1.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2.信度高,效度未必高3.效度高,也必然高

第四节康复评定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一、选择评定方法与评定工具的原则

1.选择信度、效度高的评定工具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评定方法3.根据评定目的在同类工具中进行选择

4.评定与训练方法的一致性5.根据障碍的诊断选择具有专科特点的评定内容6.选择与国际接轨的通用方法7.考虑时间因素

二、康复评定的注意事项

1.选择标准化评定方案时需进行严格的培训。

2.检查应从筛查开始,如有必要,则应在筛查的基础上进行收入的详查。

3.避免滥用检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4.重视和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包括与患者,患者家属,其他专业人员的沟通)。

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第一节关节活动度

一、关节活动度或关节活动范围,指一个关节的运动弧度,是衡量一个关节运动量的尺度。

二、各种关节活动范围及其概念

关节活动范围分为:

全范围、外侧范围、中间范围、和内侧范围。

1.全范围:

肌肉收缩从完全伸展位到最大短缩位。

2.外侧范围:

肌肉收缩从完全伸展位到全范围的中点位。

3.内侧范围:

肌肉收缩从全范围的中点位到肌肉最大短缩位。

4.中间范围:

肌肉收缩从外侧范围中点到内侧范围中点的部分。

三、关节活动度的分类

1.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

指关节运动通过人体自身的主动随意运动而产生。

2.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

是指关节运动时通过外力如治疗师的帮助而产生。

四、影响关节活动度的生理因素:

1.关节的解剖结构,两个关节面弧度差越大,该关节活动度也越大。

2.肌肉力量,主动肌的收缩力量和拮抗肌的伸展力量越大,关节活动度也越大。

3.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性质,关节囊厚、紧,韧带和筋膜多、强,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差、肌肉长度短,关节活动度就小;反之,关节活动度大。

五、测量目的

物理疗法的测量目的。

主要目标:

提高和改善粗大生理运动功能

1.确定活动受限的关节部位2.确定关节受限的程度3.寻找和确定关节活动受限的原因或因素

4.为确定治疗目标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供客观依据5.保持连续记录,以便治疗前后对比和疗效判定。

六、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1.骨关节伤病和手术后患者2.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3.神经系统疾病

4.其他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5.康复治疗疗效的评定

(二)禁忌症:

1.关节脱位或骨折未愈合2.刚刚经历肌腱、韧带、肌肉手术后。

(影响愈合)

3.骨化性肌炎或异位骨化(多发生在肘关节或膝关节。

第二节测量方法与步骤

一、关节活动度测量的一般原则与注意事项

1.测量时被检查者须保持正确体位并给予有效的固定

2.根据测量部位选择适当的关节角度测量尺。

3.首次测量和再次测量的时间、地点、测量者以及所用测量工具应保持一致。

4.被动运动关节时手法要柔和,速度均匀缓慢,尤其对伴有疼痛和痉挛的患者不能做快速运动。

5.读取量角器刻度盘上的刻度时,刻度应与视线同高。

6.对活动受限的关节,AROM和PROM均应测量。

7.观察和记录关节是否存在变形,疼痛,浮肿瘢痕。

疼痛时,记录疼痛的范围及程度。

8肢体ROM的检查结果应进行健、患侧比较。

9.有下列情况存在时,测量操作应特别谨慎:

1.关节周围炎症或感染、2.过度活动或半脱位的关节、3.关节局部血肿,尤其在肘、膝、髋关节、4.怀疑存在骨性关节僵硬、5.软组织损伤(肌肉、肌腱、韧带)。

10.服用止痛药或肌松药的病人。

11.骨质疏松或骨脆性增加。

(PROM尤其要注意或不做)

第三节各关节活动度的具体测量

上肢

(一)肩肱关节:

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

1.屈曲

固定臂:

腋中线

移动壁:

肱骨长轴

轴心:

肩峰

参考值范围:

0°--180°

2.伸展

固定臂:

腋中线

移动壁:

肱骨长轴

轴心:

肩峰

参考值范围:

0°--60°

3.外展

固定臂:

通过肩峰与地面垂直的线。

通过肘关节,与冠状面垂直的线。

移动壁:

肱骨长轴

轴心:

肩肱关节前方或后方

参考值范围:

0°--180°

4.内收

如肩关节处于20°--45°屈曲位时,上肢可从前方向内作内收运动。

参考值范围:

0°--45°

5.水平外展

固定臂:

与肱骨长轴平行并与躯干垂直。

移动壁:

肱骨长轴

轴心:

肩峰顶部

参考值范围:

0°--90°

6.内旋

固定臂:

通过肘关节,与冠状面垂直的线

移动臂:

尺骨

轴心:

尺骨鹰嘴

参考值范围:

0--70°

7.外旋

参考值范围:

0--90°

(二)肘关节:

屈曲、伸展

1.屈曲

固定臂:

与肱骨纵轴平行,指向尺骨鹰嘴

移动臂:

与桡骨纵轴平行,指向桡骨茎突

轴心:

肱骨外上髁

参考值范围:

0--150°

2.伸展

参考值范围:

(三)前臂:

旋前、旋后

1.旋前

固定臂:

与地面垂直

移动臂:

与包括伸展的拇指的手掌面一致

轴心:

中指尖

参考值范围:

0--90°

2.旋后

参考值范围:

0--90°

(四)腕关节:

掌屈、背伸、桡偏、尺偏

1.掌屈

固定臂:

与尺骨长轴平行

运动臂:

与第五掌骨长轴平行

轴心:

桡骨茎突

参考值范围:

0--80°

2.背伸

参考值范围:

0--70°

3.桡偏

固定臂:

前臂背侧中线

运动臂:

第三掌骨背侧纵轴线

轴心:

腕关节背侧中点

参考值范围:

0--25°

4.尺偏

参考值范围:

0--30°

下肢关节

(一)髋关节:

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内旋、外旋

1.屈曲

固定臂:

通过大转子,与躯干腋中线平行

运动臂:

股骨纵轴

轴心:

大转子

参考值范围:

0--125°

2.伸展

固定臂:

通过大转子,与躯干腋中线平行

移动臂:

股骨纵轴

轴心:

大转子

参考值范围:

0--30°

3.外展

固定臂:

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线一致

移动臂:

股骨纵轴

轴心:

髂前上棘

参考值范围:

0--45°

4.内收

固定臂:

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线一致

移动臂:

股骨纵轴

轴心:

髂前上棘

参考值范围:

0--30°

5.内旋

固定臂:

通过髌骨中心的垂线,与地面垂直

移动臂:

与胫骨纵轴平行

轴心:

髌骨中心

参考值范围:

0--45°

6.外旋

固定臂:

通过髌骨中心的垂线,与地面垂直

移动臂:

与胫骨纵轴平行

轴心:

髌骨中心

参考值范围:

0--45°

(二)膝关节:

伸展、屈曲

1.伸展

固定臂:

股骨纵轴

移动臂:

与胫骨纵轴平行

轴心:

胫骨外侧髁

参考值范围:

2屈曲

参考值范围:

0--135°

(三)踝关节:

背屈、跖屈、内翻、外翻

1.背屈

固定臂:

腓骨小头与外踝的连线

移动臂:

第五跖骨长轴

轴心:

小腿腓骨纵轴线与第五跖骨纵轴线的交点

参考值范围:

0--20°

2.跖屈

参考值范围:

0--50°

3.内翻

固定臂:

与小腿纵轴垂直线一致

移动臂:

足底面长轴

轴心:

两臂交点

参考值范围:

0--35°

4.外翻

参考值范围:

0--15°

第四节结果记录与分析

一、结果记录

1.记录结果以5°为单位。

2.记录关节运动范围。

关节运动范围是指一种运动开始时的角度和运动结束时的角度。

3.关节过伸时,用负号表示。

4.在正常情况下可做双向运动的关节由于病变而只能进行单向运动时,受限方向的运动范围记录为“无”。

二、关节活动受限的原因

1、AROM

2、PROM<正常ROM皮肤、关节或肌肉等组织的器质性病变。

皮肤:

紧张,疤痕增生。

关节:

关节炎、关节损伤(骨折)。

肌肉:

肌肉和肌腱的挛缩

徒手肌力检查

第一节肌力

一、肌力,指在肌肉骨骼系统负荷的情况下,肌肉为维持姿势、启动或控制运动而产生一定张力的能力。

二、肌的分类

1.原动肌又称主动肌,指发起和完成一个动作的主动作肌或肌群

2.拮抗肌,指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

3.协同肌,是配合原动肌并随原动肌一同收缩的肌或肌群。

三种类型:

联合肌(副动肌),产生与原动肌相同功能的肌、中和肌,限制原动肌产生不必要的运动的肌、固定肌,具有固定功能的肌或肌群

一般来说,当负荷非常小的关节运动时,仅原动肌产生收缩。

如果负荷稍增加,固定肌收缩,固定近端关节,随着负荷增加协同肌参与援助,当负荷过大时,拮抗肌也被调动起来固定关节。

三、肌收缩类型

(一)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张力明显增加,但肌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从而有助于固定体位。

(二)等张收缩,肌肉收缩过程中,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缩短,引起关节运动。

1、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彼此靠近,肌长度缩短,又称为短缩性肌收缩。

2、离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彼此远离,使肌长度增加。

是对抗关节运动的拮抗肌所产生的收缩,其作用与关节运动方向相反。

四、影响肌力的因素

1、肌肉的横截面积2、肌纤维类型3、运动单位募集率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4、肌肉的初长度

5、肌收缩类型6、年龄与性别

五、评定目的

(一)物理疗法评定目的

1、确定肌力减弱部位与程度2、软组织损伤的鉴别诊断3、协助某些神经肌肉疾病的损伤定位诊断。

4、预防肌力失衡引起的损伤和畸形5、评价肌力增强训练的效果。

(二)作业疗法评定目的

1、判断肌力减弱是否限制了日常生活活动及其他作业活动。

2、从远期目标判定肌力减弱是否需要采用代偿措施或使用辅助具与设备。

3、判定主动肌和拮抗肌肌力是否失衡,制定肌力增强训练计划或使用矫形器以预防畸形。

4、工伤、运动损伤、事故所致的残疾鉴定和丧失劳动力程度鉴定标准。

第三节各肌肌力的检查方法看课本P108

反射检查

第一节反射

一、反射,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反射弧是反射的解剖学基础。

第二节反射的检查方法

一、浅反射

1.角膜反射:

三叉神经,桥脑,皮层,面神经,口轮匝肌。

2.咽反射: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延髓。

3.腹壁反射:

第7-12肋间神经,T7.8T9.10T11.12。

腹横肌、腹直肌、腹斜肌。

4.提睾反射:

生殖股神经、闭孔神经皮支,L1-2,生殖股神经、闭孔神经肌支,提睾肌。

5.跖反射:

胫神经,S1-2。

6.肛门反射:

阴部神经,S4-5。

肛门括约肌。

二、深反射

1.下颌反射:

三叉神经,桥脑,咀嚼肌。

2.头后屈反射:

三叉神经,C1-4,项肌.

3.肱二头肌反射:

肌皮神经,C5-6。

肱二头肌。

4.肱三头肌反射:

桡神经,C6-8,肱三头肌。

5.桡骨骨膜反射:

桡神经,C5-8,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项肌.

6.屈指反射:

正中神经,C6-T1,指屈肌群。

7.胸大肌反射:

胸外侧神经、胸内侧神经,C5-T1,胸大肌

8.腹肌反射:

肋间神经,T6-12,腹肌

9.膝腱反射:

股神经,L2-4,股四头肌。

10.跟腱反射:

胫神经,L5-S2,腓肠肌。

11.髌阵挛

12.踝阵挛

第三节结果记录与分析

一、结果记录

1.浅反射正常为“+”,减弱为“±”,消失为“—”

2.深反射消失用“—”或0表示,轻度减弱则用“±”表示正常为“+”。

亢进一般分为轻度亢进“++”、轻度亢进“+++”、重度亢进“++++”。

3.病理反射阳性为“+”,可疑为“±”,阴性为“—”。

肌张力的评定

第一节肌张力

肌张力,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第二节正常肌张力

分类:

1.静止性肌张力,肉处于不活动状态下所具有的紧张度(弹性、抵抗)

2.姿势性肌张力,人体在维持一种姿势时肌肉所产生的张力(翻身)

3.运动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

第三节异常肌张力

一、肌张力增高,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有痉挛和僵硬两种状态。

(1)痉挛,是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折刀现象最常见,常由锥体系病变所致,上肢主要是屈肌,下肢主要是伸肌。

(2)僵硬,亦称强直。

无论做哪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对同一肌肉,运动的起始和终末的抵抗感不变,即主动肌和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

齿轮样强直的特征是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存在持续的、始终如一的阻力感。

帕金森病患者常出现有阻力和无阻力反复交替出现的情况,被称为齿轮样僵硬。

常为锥体外系的损害所致,帕金森病是僵硬最常见的原因。

二、肌张力底下,指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对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感觉到阻力消失的状态。

1.原因:

小脑病变或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休克期)、脊髓休克、末梢神经损伤(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2.轻度肌张力低下的特征:

关节固定时表现出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收缩较弱、具有短时间抗肢体重力的作用、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三、评定的目的和意义:

1.依据评定结果确定病变部位、预测康复疗效2.根据肌张力的表现特点制定治疗计划3.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第四节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钟摆实验,是一种在肢体自抬高位沿重力方向下落过程中,观察肢体摆动然后停止的过程。

痉挛越重,摆动受限越显著,钟摆实验常用于下肢痉挛评定,尤其是股四头肌和腘绳肌。

发育性反射与反映的评定

第一节反射的发育

一、反射,是对特定刺激的不随意、固定刻板的反应。

二、反射与反应的分类

1.脊髓水平的反射,一般在妊娠28周至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并存在,包括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张反射以及交叉性伸展反射、抓握反射等。

2.脑干水平的反射,在出生时出现并维持至出生后4个月,包括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阳性支持反应、阴性支持反应等。

3.中脑水平的反射,是出生时或出生后4-6个月出现并终身存在的较高水平的反射,包括调整反应和自动运动反应。

4.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在出生4-21个月后逐渐出现并终身存在。

三、评定目的

1.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2.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3.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第二节评定方法

一、脊髓水平反射

(一)屈肌收缩反射

检查体位:

仰卧位,头部中立位,双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

刺激一侧足底。

反应:

受到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的屈曲反应,足趾伸展,踝关节背屈

出现时间:

妊娠28周。

消失时间:

出生后1~2个月

(二)伸肌伸张反射

检查体位:

被检者仰卧位,关呈中立位,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屈

检查方法:

刺激屈曲位的足底。

反应:

被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地呈伸展位

出现时间:

妊娠28周。

消失时间:

出生后2个月

(三)交叉性伸展反射

①方法一

检查体位:

被检者仰卧位,头部中立位,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屈曲。

检查方法:

将伸展位的下肢做屈曲动作。

阳性反应:

伸展位的下肢一屈曲,屈曲位的下肢立即伸展

出现时间:

妊娠28周。

消失时间:

出生后2个月

②方法二

检查体位:

仰卧位,头部中立位,两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

在一侧大腿内侧给予轻轻叩打刺激

反应:

对侧下肢表现出内收,内旋,踝关节跖屈(典型的剪刀状体位)

出现时间:

妊娠28周。

消失时间:

出生后2个月

(五)莫勒反射

检查体位:

被检者取半卧位,检查者一手置于被检者颈后部。

检查方法:

将头部和躯干突然向后放下。

反应:

上肢外展外旋,伸展(或屈曲),各手指伸展并外展,吓哭后双上肢屈曲、内收并于胸前交叉

出现时间:

妊娠28周。

消失时间:

4个月

(六)抓握反射

检查体位:

被检者取卧位。

检查方法:

对手掌或脚掌持续加压。

反应:

手指或足趾屈曲(图11-6)

出现时间:

手掌抓握,出生时;足趾跖屈,妊娠28周。

消失时间:

手掌抓握,出生后4~6个月;足趾跖屈,出生后9个月

(七)惊吓反射

检查体位:

任意体位。

检查方法:

突然大声地喊叫或发出刺耳的噪音。

反应:

上肢突然伸展或外展,大哭。

出现时间:

出生时。

消失时间:

终生保持。

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张反射、交叉性伸展反在母亲妊娠28周时出现,出生两个月后消失为正常。

莫勒反射、抓握反射、惊吓反射也均在出生时出现,消失时间自出生后4~9个月不等。

惊吓反射将维持终生。

如果在该消失的时间未消失,继续存在,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成熟迟滞、神经反射发育迟滞。

二、脑干水平反射

(一)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检查体位:

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

检查者将被检者头部转向一侧。

反应:

头转向侧的上、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另一侧的上、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犹如“拉弓射箭”或“击剑”姿势

出现时间:

出生时。

消失时间:

4~6个月,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在出生6个月以后仍存在上述反射。

(二)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①方法一

检查体位:

被检者取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上(检查者取坐位)。

检查方法:

使被检者头部尽量前屈。

反应:

上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

4~6个月。

消失时间:

8~12个月。

②方法二

检查体位:

被检者取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上。

检查方法:

使被检者头部尽量后伸。

反应:

两上肢伸展或伸肌的肌张力增高,两下肢屈曲或屈肌的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

4~6个月。

消失时间:

8~12个月

(三)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检查体位:

被检者取仰卧位,头中立位,双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

保持仰卧位。

反应:

四肢伸展,伸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

出生时。

消失时间:

4~6个月。

(四)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仰卧位

检查体位:

被检者取俯卧位,头中立位,双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

保持俯卧位。

反应:

四肢屈曲,屈肌张力增高;或不能完成头部后仰,肩后伸,躯干及上、下肢伸展动作。

出现时间:

出生时。

消失时间:

4~6个月。

(五)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俯卧位

检查体位:

被检者保持立位。

检查方法:

被检者脚掌着地跳数次或脚掌坚定地着地。

反应:

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僵硬伸展(拮搞收缩);甚至引起膝反张;踝关节跖屈

出现时间:

出生时。

消失时间:

6个月。

(六)阳性支持反射

(七)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主动用力时,处于休息状态下的肢体所产生的不随

意运动反应。

联合反应是刻板的张力性活动,该活动使一肢体对另一肢体的姿势将产生影响。

检查体位:

被检者取仰卧位。

检查方法:

身体任何部位的抗阻力随意运动。

检查脑瘫患儿时,令患儿一只手用力握物

反应:

对侧的肢体出现同样的动作或身体的其他部位肌张力明显增高

出现时间:

出生时~3个月。

消失时间:

8~9岁。

脑干水平的反射在正常小儿出生时出现,根据反射的不同维持到4个月龄或至8、9岁不等。

反射在该消失的月(年)龄消失为正常;如超过应当消失的月(年)龄反射仍存在,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迟滞如脑瘫。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肢体偏瘫的成年患者也可再现脑干水平的姿势反射。

18

三、中脑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应

临床上将中脑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称为“反应”,它特指婴幼儿时期出现并终生存在的较高水平的反射。

这些反应是正常姿势控制和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调整反应、保护反应及平衡反应。

(一)调整反应

大部分调整反应为中脑水平的反应,包括颈部调整反应、躯干旋转调整反应、头部迷路性调整反应及躯体调整反应。

1、颈部调整反应

检查体位:

被检者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

被检者头主动或被支向一侧旋转。

反应:

整个身体随意头的旋转而向相同方向旋转

出现时间:

出生后~6个月。

消失时间:

出生后6个月以后。

2、躯干旋转调整反应

检查体位:

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

被检者头主动或被支向一侧旋转。

骨盆旋转。

出现时间:

4~6个月。

消失时间:

出生18个月以后。

3、头部迷路性调整反射

检查体位:

将被检者的眼睛蒙上,检查体位可以呈仰卧位、俯卧位、直立悬空位。

检查方法:

检查者用双手将被检者托起或将其向前、后、左、右侧各个方向倾斜。

反应:

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

出现时间:

出生~2个月。

消失时间:

终生存在。

4、身体调整反射

检查体位:

将被检者的眼睛蒙上,体位呈

(1)仰卧位,

(2)俯卧位。

检查方法:

将被检者置于俯卧位或仰卧位。

反应:

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

出现时间:

出生后6个月。

消失时间:

5岁。

5、视觉调整反射

检查体位:

将被检者睁眼,呈仰卧位、俯卧位、直立悬空位。

检查方法:

检查者用双手将被检者托起或将其向前、后、左、右侧各个方向倾斜。

反应:

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

出现时间:

出生~2个月。

消失时间:

终生存在。

(二)保护性伸展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是在重心超出支持面时(一种位移刺激),为达到稳定和支持身体的目的而作出的反应。

当身体向支持面倾斜时双上肢和双下肢伸展以支撑体重。

检查体位:

被检者取坐位、跪位、站立位或倒立位(降落伞反应)。

检查方法:

被检查者通过主动或被动移动身体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

反应:

双上肢或双下肢伸展并外展以支持和保护身体不摔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