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415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网考练习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1、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     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

C、      马尔萨斯

D、     西斯蒙

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     昂利·圣西门

B、      沙尔·傅立叶

C、      罗伯特·欧文

D、     托马斯·莫尔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     辩证法

B、      劳动价值论

C、      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     阶级性

B、      实践性

C、      客观性

D、     人民性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4.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5.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者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7.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8.“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认了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          它否定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9.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A、激变论

B、直线论

C 、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      实践的主体是()

A.    绝对精神

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人

D.    人的意识

2.      实践的客体是()

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     客观物质世界

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    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      实践的中介是()

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组合

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5.      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6.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    实践和认识是合一的

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于本质的认识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0.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1.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2.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3.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14.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5.  “对客观事物的的反映即真理”,这是()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二、多项选择题

1.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    主体对各种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5.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6.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点是()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7.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8.      “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9.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0.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了()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7.      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8.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9.      社会革命源于()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0.  人民群众即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折中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1.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    阶级斗争史

B.     思想发展史

C.     劳动发展史

D.    文化发展史

12.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    思想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    文化范畴

13.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5.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经济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

1.      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      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