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550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docx

基于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

长春现代城市问题下的卫星城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春市作为我国的特大城市之一,在近些年来长春市城市发展的步伐也是在快速的大踏步前进。

但是,长春市在城市发展中出现了交通拥堵、人口产业过度聚集、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总结以往的发达地区城市化经验以及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和长春市固有的状况,长春市出现这些城市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本文通过研究长春市空间结构现状提出优化空间结构的策略来解决长春市的一系列城市问题。

关键词:

长春市,城市问题,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1.1.1问题的提出

1.1.2选题的意义

1.1.3选题的可行性分析

1.2研究思路、方法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城市化及卫星城的理论基础

2.1城市化概念

2.2卫星城理论

2.1.1卫星城概念及理论基础

2.1.2卫星城的作用及发展条件

2.3国内外卫星城的基本情况

2.3.1卫星城的发展阶段

2.3.2国内外卫星城的实践

2.4城市化与卫星城的关系及规律

第三章长春市中心城区现状综合测评

3.1长春市城市化的现状分析

3.1.1长春市城市化的时间序列纵向分析

3.1.2长春市中心城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规模横向分析

3.2长春市中心城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1.1.1问题的提出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使得世界从农业时代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更是促进了西欧和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步伐,至20世纪后半叶,这些发达地区高速城市化时期已经结束。

根据种种迹象,新时期下,高速的城市化发展趋势已然由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当今全球人口急剧增加,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人口高速增长的国家增长以中国和印度为典型的代表。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2005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状态。

其分析预测如下表

表1我国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对比指标

指标

总量指标

平均增长速度(%)

1978

1990

2000

2008

2009

1979-

1991-

2001-

2009

2009

2009

人口(万人)

 

 

 

 

 

 

 

 

总人口(年末)

96259

114333

126743

132802

133474

1.1

0.8

0.6

城镇人口

17245

30195

45906

60667

62186

4.2

3.9

3.4

乡村人口

79014

84138

80837

72135

71288

-0.3

-0.9

-1.4

资料来源:

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B0102c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由表1可以看出,在1978年到2009年我国的人口在持续增长,据有关专家预测至少在未来的20到30年间,我国人口将会保持这一增长趋势。

从表1还可以看出,我国城镇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保持高速率,农村人口减少,非农人口与总人口比重加大,说明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人口数量持续高速的增长必然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影响。

城市人口集聚过快,引起住房紧张,进一步导致房价上涨,房价上涨更多的人缺少住房,深化住房紧张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很有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加剧;城市基础设施更不上城市化进程等等。

上述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是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与城市化高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寻求一些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去解决。

长春作为我国的超大城市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上述的城市问题。

问题的出现既然是必然的,探索寻求合理科学有效的途径去解决,城市问题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热点问题,已然在现代各个大城市中根深蒂固,想要找到一条光明的出路是何其艰难。

在以往人口增长缓慢时期,从一个城市的空间布局、空间拓展去调整解决城市问题是可行的,但现在,我国的大城市都是处于一个人口基数大,增长速率快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中,如果再从城市的空间布局、空间拓展这种传统的规划去解决城市问题恐怕已是力不从心,治标不治本了。

因为一个城市不布局不管有多合理,城市规模是不可能无限扩张的,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是不可能无限增强的,而在我国现目前的情况下,城市化进程中带给一个城市的压力却是越来越大的。

传统的办法行不通就必须寻求新的道路。

基于上述的背景,卫星城的提出,无异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时至今日,在国内外都已经有了卫星城的实践。

全球化迫近,建立新时期下的新型城市已经迫在眉睫,如何解决长春市现在所面临的城市问题,长春能否在卫星城这条道路上发展出21世纪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新型城市,是一个值得探讨和论证的问题,研究长春市的城市化进程与卫星城发展的关系是必要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1.1.2选题的意义

根据城市化和卫星城发展的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卫星城的实践经验,对长春市城市化和卫星城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探讨出长春市卫星城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的发展模式,对未来长春城市化和卫星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长春城市的整体构架和布局是抗战时期日本规划的,对其原有城市风貌的保留,这对长春城市的发展就具有了一定的限制性。

例如,为了保留长春市独有的城市景观,长春市几乎没有高架桥,多以环岛来组织交通,而以目前长春的车流量来看,显然环岛不能满足现在的交通需要,不能有效地疏散交通,使车流顺畅,到了上下班的高峰期,交通阻塞的状况尤为明显。

而且,长春城市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因此,研究卫星城发展就很有必要。

第二,卫星城的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心城的压力。

卫星城能够疏散中心城密集的人口,缓解中心城的住房紧张和交通压力,减少中心城市的环境污染,改善中心城区的人居环境。

因此,发展卫星城可以限制中心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张,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卫星城还可以吸纳周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减小了中心城对周边区域的吸引力。

第三,卫星城还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卫星城的地理位置大都较为优越,卫星城一般处在中心城市交通便捷、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周边区域。

与此同时,卫星城还与其所处区域的农村有着紧密的关系,是城乡联接的重要结点,所以卫星城具有城乡联系的协调功能。

卫星城作为城乡联接的纽带,能够充分发挥城乡经济联系的承接功能。

总而言之,长春的城市化水平在未来的时期里将一步步地不断提高,城市空间规模的拓展也必将逐渐原有的规划界限,因此,可以说发展卫星城对长春未来一定时期城市化进程具有相当重要的策略意义。

1.1.3选题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长春市的城市问题日益恶化,急需合理科学的途径来解决这些城市问题,使得长春市能够可持续发展。

其次,本文通过查阅一些可靠的文献、资料、数据以及对长春市城市现状的调研分析作为基础。

最后,有卫星城发展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卫星城发展的实践经验作为借鉴。

综上所述,以发展长春市卫星城的策略来解决长春市出现的城市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并对长春市城市发展具有实用意义。

1.2研究思路、方法及论文结构

一、研究思路:

首先,发现长春市存在着急需解决的城市问题;其次,查阅文献找出通过发展卫星城解决长春市的城市问题的方法途径;然后,结合卫星城以往的实践经验与长春市的固有情况,研究这一方法途径对解决长春市的城市问题是否科学有效;最后,通过一些列的论证,发展卫星城来解决长春市的城市问题是有效的。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多学科知识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三、论文结构:

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简述了卫星城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卫星城的实践。

第三章描述长春市城市先现状与城市问题。

第四章提出卫星城发展的相关策略。

第二章城市化及卫星城的理论基础

2.1城市化概念

不同的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定义都会从自己的领域出来来阐释城市化。

基于此,综合经济学、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对城市化的定义,将城市化的定义转述为如下内容:

城市化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水平的增长,科技力量的提高,城市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口转变,从而使得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加大、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各项效益提高的城市文明不断向城市周围农村扩散的一种社会发展过程。

2.2卫星城理论

2.1.1卫星城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卫星城的基本概念

在介绍卫星城(SatelliteCity)的概念之前,先简单说明一下与之对应的中心城,从区域角度来看,中心城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发达功能完善,能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从城市体系的角度来看,中心城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城市的主导作用,属于大城市体系的一个层次。

卫星城(SatelliteCity)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随着中心城的不断发展,对卫星城的衡量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一般来讲,卫星城(SatelliteCity)是指在大城市外围为了分散中心城(母城)的人口和产业压力,而建立的相对独立的既具有良好居住环境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又有充足就业机会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而分布,就像卫星围绕地球一样,故而取名为“卫星城”。

建立卫星城的目的是为了大城市的无限扩张,疏散大城市中过于密集的工业和人口,主要解决交通拥堵和住房紧张。

卫星城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在行政、经济、文化及政策实施上与其所依托的中心城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在空间上虽与中心城有一定距离,但它们之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二、卫星城的理论基础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gardencity)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他认为理想的城市应该同时具有城市和乡村的优点,这种理想化的城市被他称作“田园城市”。

霍华德在1919年明确规定了“田园城市”的含义: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够足以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但不要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为大众所有,并有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的四周围绕着农业用地;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取得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是农场品的市场不只局限于当地。

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都可以在此得到满足。

所有土地归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时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全部收入来源租金;在城市土地上所进行的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然归城市居民集体所有。

对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适当的限制,以便使每户居民都能随时非常方便地接近乡村的自然空间。

霍华德对田园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且还绘制成了简图。

他建议整个田园城市的总用地面积为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

城市居中而建,城市面积为1000英亩;城市四周的农业用地面积为5000英亩,其中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除此之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

农业用地是永久性保留的绿带,不得改作他用。

在这6000英亩的土地上,可容纳居民32000人,其中城市可容纳30000人居住,其余的2000人分散居住在乡间。

城市人口数量如果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

田园城市的总平面图为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的圆形。

城市的中央建设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这6条主干道把城市分成了6个区。

各类工厂、仓库、市场应建设在城市的最外圈区域,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形的铁路支线,有着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

霍华德提出,为了减少田园城市的烟尘污染,应必须以电力为主要动力源,将城市所产生的垃圾有效地应用于农业,这样就保持了一个良好的田园城市环境。

霍华德还设想,在中心城市周围有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构成城市组群,这种理想的城市组群被他称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比田园城市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

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霍华德对现代社会所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了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对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也颇有影响力,如“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的理论。

1940年以后,霍华德的思想也出现在了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

2、恩维的卫星城镇理论

作为霍华德的追随者,英国的恩维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卫星城镇理论,他主张为了疏散大城市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应该在其周围建立卫星城。

时至今日,发展了三代卫星城:

一代卫星城是卧城,二代卫星城是半独立城,三代卫星城是独立卫星城。

在二战前后,卫星城模式十分流行。

3、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OrganicDecentralization)

面对大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问题,霍华德和柯布西埃提出了两种完全相反的解决方法。

前者倾向于分散人口,实现理想化的“田园城市”;后倾向于集中人口,主张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造和发展大城市。

而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1873-1950)则提出了一种介于两者之间有区别于两者的一种新思想——“有机疏散’理论。

4、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而是先集中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

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通常集聚在经济空间上的一些点上形成增长极。

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发展力的经济单位,或者是一些具有推动发展力的经济单位在具有聚集特点的空间范围内的集合。

经济增长先在增长极上产生,然后以不同的方式向外扩散,对一定区域内的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佩鲁把增长极这一理念引入到区域经济的研究中,与地理空间融合起来,形成了区域增长极理论,解释了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机制。

增长极理论还可以向点轴理论延伸,点轴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地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是由“点”到“轴”,再由“轴”到“面”的渐进式演变。

在卫星城的建设当中,卫星城的作用就是分担中心城的城市功能,将中心城的人口、产业等疏散到卫星城中,随着发展,卫星城就可能成为新的增长极,带动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城市化。

5、新城镇理论

新城镇理论起源于英国,该理论指出在整个区域内考虑人口分布与工业布局,通过建立较为独立的新城镇来控制大城市的过度膨胀。

新城镇理论认为在新城镇建设中应该注意四个方面:

第一,新城镇不应距离大城市太近,规模不宜太小,这样可以防止与大城市的扩张相连接,加剧大城市的膨胀。

第二,制定一系列新城镇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城市的企业迁入新城镇来带动新城镇的发展。

第三,在新城镇中应有比大城市优越的方面来吸引人们迁入,例如:

新城镇的公园绿地,娱乐设施应比大城市更优越,生活环境比大城市更为优良。

第四,新城镇应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相结合,把落后地区流向大城市的人口吸引过来,形成反磁力中心,担负起地方经济增长的中心。

在实际建设的实践中,新城镇具有三个特点:

(1)重新开发,严密规划;

(2)注重城镇的独立性,强调就业、居住、服务3项职能的综合平衡;(3)空间布局和各项配套设施应具有当时的现代化水平。

新城镇建设对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新城镇的建设需要重新开发土地和高标准的配套设施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对资金紧缺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因其规划实施受到资金条件的限制,新城镇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并不完全适用。

尽管如此,注重城镇独立性和将城镇的建设与落后地区的发展相结合的精华理论仍被各国城镇建设所接纳和采用。

1980年以来,我国直接和间接的吸收新城镇的部分理论及实践经验,提出了积极发展小城镇的理论方针。

6、“新城市主义”理论

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也有人译为新都市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建筑界。

“新城市主义”的提出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对城市向郊区蔓延的一种反思。

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城市问题日益突出,例如:

旧城交通堵塞、高犯罪率等。

为了逃避这些城市问题,美国城市开始向郊区迁移。

郊区的疯狂蔓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基于对郊区蔓延现象所带来的问题的思考,兴起了一种新的规划浪潮——“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的设计要素为:

建筑、街道、街区、邻里、区域。

新城市主义的内容:

(1)中心城的资金投入缩减,城市向郊区蔓延,收入差距扩大,环境恶化,农田丧失,社会内在的传统腐蚀等是社区建设的阻碍问题;

(2)在都市区内重现还尚存在的都市中心和城镇,把蔓延的郊区重新建设成为真正适合居住和功能多样化的区域;(3)公共政策和开发行为以人口和街区多样化为基本原则,社区设计要考虑到行人、汽车、公交等交通要素,城镇有特定的功能以及有公共空间和社区机构对所有人开放,有反应地方历史文化、生态气候、地方习俗的建筑和景观;(4)全体市民参与规划设计,重新展现出建筑艺术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归还我们的家园。

如何解决大城市郊区化无序发展是新城主义主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区域的整体角度来控制中心城向郊区的无序蔓延,以“新城”模式在中心城四周建立卫星城来缓解中心城的压力,疏散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形成多个增长极的城市群组。

新城市主义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新时期的再现。

2.1.2卫星城的发展条件

1、以母城为依托,即中心城的发展

只有当中心城发展到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有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时候,中心城在主客观上才会产生要求建立卫星城的可能,中心城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病”。

随着城市问题的到来,一些企业开始自发的向中心城的郊区迁移,一些居住功能的小区也随之在中心城的郊区兴起,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心城向郊区扩展的趋势。

为了避免出现20世纪50、60年代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城市郊区化无序蔓延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也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城市问题和使中心城区的拓展有序的进行,政府才会开始寻求有效地途径——建立卫星城。

2、发展卫星城的自然环境条件

卫星城在地理位置的距离上比较适当才有发展前景,卫星城的自身客观条件必须与所承担的城市功能相匹配。

例如:

在地势平坦地域开阔、距中心城区较近、环境污染少建立以“卧城”为基本城市功能的卫星城;根据产业特色而定的区域则建设有产业功能的卫星城;在距离中心城较远,并且容易建设或者靠近高速公路、铁路、大型港口的地方适合建立重化工业性质的卫星城,因为满足这样条件的重化工业卫星城不会影响到母城的交通压力和环境状况。

3、便捷的交通与通讯条件

卫星城与母城之间必须有使广大企业、机构和居民出行和联系畅通无阻的便捷交通与通讯条件。

这样,增加卫星城的“磁力”,吸引广大居民来此居住、来此就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此投资,吸引更多的机构迁入。

4、卫星城自身的城区设施条件

一个功能完善的卫星城,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有学校、医院、文体活动场所、公园、商业服务等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否则卫星城的居民无法享受到良好的城市环境,从第一代的“卧城”到“新城”越来越重视卫星城内的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多数发达国家卫星城已经成为了功能完善和设施齐全的的新兴城市。

2.3国内外卫星城的基本情况

2.3.1卫星城的发展阶段

1、一代卫星城“卧城”

卧城是在卫星城发展初期存在的,卧城内大多以居住区为主,缺少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具名的工作与生活仍然在主城,对母城的依附性较强。

卧城一般距离中心城20公里左右且交通便利的区域,方便与中心城联系,卧城由于发展不成熟,对人口的容纳较少,一般在3到6万左右。

2、二代半独立卫星城“辅城”

与第一代卫星城相比,辅城具备了一些配套的基础设施,拥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居民已经能在卫星城里工作,辅城的独立性明显增强,具有一定的工业职能,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与中心城距离较远,容纳人口在9到10万左右。

3、三代完全独立卫星城“新城”

与第二代卫星城比,新城中心达到了现代化水平,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完全独立于中心城。

相对于二代卫星城来说,新城各方面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对企业和人口已经有了很强的吸引力,自身具有了较强的独立性。

各个阶段卫星的对比见(表1)。

表1卫星城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对比

卫星城发展阶段

城市化特征

人口规模(万人)

与中心城距离(km)

功能

特点

卧城

人口的郊区化

6—9

10

居住为主

依赖性强,被动的承担单一的居住功能

半独立卫星城

产业的郊区化

6—10

20—50

居住,部分就业,生活服务

工业新城居多,多独立性

完全独立卫星城

郊区城市化

25—40

60—120

产业功能、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均完善

功能完善,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

 

2.3.2国内外卫星城的实践

1、上海卫星城建设实践

上海卫星城建设经过了6个阶段:

第一阶段,卫星城建设思想的萌芽阶段(1927—1950);第二阶段,反卫星城建设阶段(1950—1957);第三阶段,第一代卫星城建设阶段(1957—1987);第四阶段,第二代卫星城建设阶段(1987—2000);第五阶段,第三代卫星城建设阶段(2000—2004);第六阶段,新城建设阶段(2004至今)。

上海的卫星城发展模式与传统体制的卫星城模式相比:

首先,由于交通工具的改进拉长了“一城九镇”与市中心的距离。

其次,“一城九镇”的产业多为第三产业,而非重化工产业,这种现象表明上海的产业结构已经趋于现代化水平。

最后,“一城九镇”的借鉴模式多来源于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适合上海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趋势。

2、广州卫星城建设实践

广州卫星城建设模式为在空间结构上以战略规划为指导、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为交通支撑、山水田海城的自然格局、居民生活布局与产业布局相结合的方法来构建一个“一区、四城、十二镇、若干城镇居民点”的网络型城市宏观结构体系。

在用地布局方面,以土地现状条件和相关规划为依据,从用地布局、居住区划分、规划结构三个层次,对广州五大片区(增减片区、都会片区、从化片区、花都片区、南沙片区)用图则形式进行统筹规划。

在开发控制方面,从开发时序、开发强度和配套设施三个方面对居住区的用地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根据各个小区自身的基本情况做出适合每个小区良性发展的开发方案。

2.4中心城与卫星城的关系及规律

推动中心城发展进行的主要方式是中心城向周围地区的扩散。

根据实践经验,要实现大城市向外扩散的目的只有向一定规模的城镇扩散,能够接受中心城扩散的城镇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规模,这样的城镇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中心城扩散后的人口及产业不会再回流到中心城中。

由此可见,中心城的郊区化转移,主要造就了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的中等规模城镇,这些中等规模的城镇就有潜力发展成为中心城疏散城市压力的卫星城。

刚建立的卫星城是依托中心城的,刚成立不久的卫星城更多是对中心城的依赖和索取,虽然与中心城之间有经济和技术产业的转移效应,但不明显。

随着发展,卫星城市逐渐独立于中心城。

最后,卫星城市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周边地区已经能够承担起主导和带动的作用,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一体化”、“网络化”城市群组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伴随着卫星城的产业集聚,大量的就业机会非常容易带来人口集聚,实践证明,我国许多特大城市的卫星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产业和人口的集聚。

第三章长春市中心城区现状综合测评

3.1长春市中心城的现状水平分析

3.1.1长春市城市化的时间序列纵向分析

不同的学科,对城市化水平的衡量因素不同,经济学通过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学通过人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