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7647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本单元选择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与宇宙版块中“地球物质之二——水”的切入点,站在生命的高度,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植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作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

第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材料的性质、用途。

以及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参与学习和研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各种材料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人类在选择、应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需求,而且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五单元:

提出问题:

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探究的性质、过程和方法的有关论述来建构的。

通过指导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适合小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知道科学探究是为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通过对周围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从而打下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坚实基础和成科学探究意识的良好开端。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单元简析:

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有:

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提出问题之“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3、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4、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4、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本单元从“理”和“行”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科学的历程,使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在感性上感悟科学。

就本单元两课构成情况上看,第1课侧重于理,第2课侧重于行。

本单元立意很高,汇聚全套教材和整个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围绕做小科学家这个大主题展开,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思想:

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走上科学之路。

同时,本单元的着眼点却很低,以儿童自身或身边发生的“小事情”为切入点,通过“小实验”、“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热爱科学,喜欢科学,喜欢科学课,尽快地进入小科学家的角色。

为此,教师组织开展本单元的活动,一要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二要从现在开始抓住每个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第1课时

1、科学是……

课题

科学是……

教学

目的

和要

1、知道科学包括过程与结果。

2、意识到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重点

难点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学

方法

讲授法

教具

会动的小人视频

实践

活动

检查

制作动起来的小人

1科学是……

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

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

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

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

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

(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小结:

好奇心让我们想弄懂许多事情,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

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2)提问: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

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

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谈话:

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

(2)讲解“动起来的小人”制作方法。

(学生制作)

讲解如何“玩”。

在学生“玩”之前提出要求:

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交流“玩”后的发现(小人动起来了)

(4)阅读P6教材,了解罗杰特的发现。

(5)小结:

只有像罗杰特那样善于思考,才能把小发现变成大科学。

三、全课总结:

1、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

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讨论

观察图片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

 

学生复述故事

 

学生制作

 

学生交流

阅读

 

学生交流

教学反思

2、做一名小科学家

第2课时

课题

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

目的

和要

1、通过探究让纸鹦鹉立于手指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能找出自己的探究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相似之。

3、能将探究的结论运用于日常生活或小制作中。

重点

难点

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研究活动的相似之处

找出降低重心使物体平衡的方法。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

纸鹦鹉

实践

活动

检查

制作纸鹦鹉

做一名小科学家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

2、谈话:

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

好玩吗?

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

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上。

4、引导学生思考:

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上不掉下来?

5、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6、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

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问:

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

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

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

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

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

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三)、总结拓展

1、讲述:

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

2、谈话:

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

3、你们准备怎么做?

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

(四)、布置任务

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学生动手做

并尝试站立

分组汇报

 

学生分组活动

 

交流汇报

 

分组讨论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让我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2、英国医生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

3、()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

()

2、物体上轻下重不容易倒。

()

3、我们所做的活动与科学探究没有关系。

()

4、科学探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得出结论并不容易。

()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单元简析:

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有: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收集证据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5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3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5道常见动物的名称,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6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7认识几个大类动物的特征,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并能根据这些特征,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归类。

8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9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空间。

10知道动物靠吃其他生物获取营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4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大自然。

对于学生而言,生命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他们从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

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曾引起他们的关注。

我们要做的就是延伸学生的这份兴趣,把学生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

本单元的设计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第1课从总体上引导学生建立主物的概念;第2课和第3课是在第1课基础上了解植物和动物的一些特点;第4课是总结前面的认识,对生物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加以理解。

从结构上看,第1课与第4课首尾呼应,第2课与第3课并列平行。

本单元以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为认识对象,容易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探究活动的进行。

本单元涉及到的科学概念以层级形式分布在各课中,生物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级概念,只停留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几个方面,即:

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对刺激有反应等。

二级概念主要是认识具体动物,如蜗牛、蚂蚁、鱼等的特点。

同时,本单元还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观察、交流等基础过程技能的培养。

通过用语言、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等方法,指导学生怎观察、怎样通过观察获得证据,促进学生基础过程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在活动中受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培养其热爱生命的情感。

在第4课中,还渗透了中科院著名科学家张光鉴研究员创建的科学教育理论——相似理论,就是在两个相差甚远的事物间找相同,在两个极其相近的事物间找不同;通过找不同、找相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思维能力。

第1课时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内容课题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对生命体进行观察。

2、能够利用语言、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能将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重点

难点

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教学

方法

观察实践

教具

纸、笔

实践

活动

检查

填写观察记录

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有生命物体具有的特征:

能够生长

能繁殖后代

都要吃东西

都需要呼吸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朗诵单元小诗。

学生欣赏,并将小诗补充完整。

2、谈话:

美丽的大自然处处都有生命的火花的闪烁,本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板书课题)

二、活动:

到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活动前准备:

(1)教师事先考察寻找地点。

(2)寻找前,给学生讲清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

不要遗忘一些隐蔽的地方。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找到的有生命物体,天道P63的活动记录上。

(4)分组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5)规定寻找时间为15分钟左右。

2、讲述:

我们去校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好吗?

3、学生分组观察

4、老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三、交流、研讨

1、交流:

刚才大家在校园里找到了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2、出示各组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的发现。

3、讨论:

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4、师生共同小结:

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

(见板书)

四、拓展

1、观察P13下图,提问:

图中这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2、讨论:

你为什么说它是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

 

欣赏单元小诗

 

学生分组观察

 

交流展示

讨论

 

讨论

第2课时

2、校园里的植物

课题

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2、能按一定的标准给植物排序和分类。

重点

难点

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

教学

方法

观察实践法讨论法

教具

A4纸、铅笔

实践

活动

检查

填写观察记录

2.2校园里的植物

棕榈树浮萍橡皮树仙人掌爬山虎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认真校园里的植物(板书课题)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

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

3、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

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

校园里的

植物名称

生长

环境

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

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

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师生交流

 

学生观察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课题

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

目的

和要

1、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2、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

3、意识到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重点

难点

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教学

方法

观察实践法讨论法

教具

植物的图片

实践

活动

检查

拓树皮画

校园里的植物

植物的共同特征:

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结构,

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

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植物进行了整体的认识,今天我们要对植物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板书课题)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

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

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3、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展示给同学们。

4、老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5、小结:

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6、讲解如何观察树叶:

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

把它画下来。

(对生叶、互生叶、轮生叶)

7、讲解如何观察花:

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8、师生观察后交流。

9、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

你认识这些植物吗?

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

我们来给它们分类,按照自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注意一定要先定标准,再进行分类。

3、说说你想怎样分类,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四、总结全课

 

 

学生拓树皮

 

观察树叶

画叶的形状

观察花

 

分类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课题

3校园里的小动物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够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围绕小动物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

重点

难点

概括小动物的特征

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

教具

蚂蚁、蜗牛、昆虫盒、玻璃板

实践

活动

检查

3校园里的小动物

动物的共同特征:

能够繁殖后代、会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等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

本节课我们来观察“校园里的小动物”(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

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

在观察时应该注意什么?

(3)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①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②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③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④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

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4)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5)研究蜗牛的食性。

(6)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

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

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4、小结:

动物的共同特征(见板书)

 

观察蜗牛

讨论

 

观察蚂蚁、鱼

 

讨论交流

第5课时

课题

校园里的小动物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重点

难点

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

图片、视频

实践

活动

检查

校园里的小动物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二、学习新课

1、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

你认识这些动物吗?

还认识哪些动物?

(2)谈话:

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按照自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提醒学生:

每次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每个标准只能分一次。

(如: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如分成“哺乳类、两栖类”等,要加以肯定。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2、观看视频,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3、拓展

(1)教师讲述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与黑猩猩的故事。

(2)提问: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谈话:

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使我们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观察图片

给动物分类

 

学生汇报

欣赏视频

听故事

谈感受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课题

4植物·动物·人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够对动植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2、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和交流观察的结果。

3、能利用集合图(圈图)表现生物类别之间的关系。

重点

难点

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

图片

实践

活动

检查

填写有生命的物体、动物、植物、人之间关系圆圈图。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

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都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今天我们接下来探讨一下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不同与相同。

(板书课题)

二、动物和植物的观察与比较

1、出兔子和萝卜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2、再找找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

3、、讨论并汇报。

(1)兔子和萝卜有哪些不同之处?

兔子:

能运动、要吃青菜和萝卜、全身长毛、耳朵特别长、……

萝卜:

不能运动、生长需要土壤、有根和叶子两部分组成、叶子是绿色的……

(2)兔子和萝卜的相同之处有哪些?

它们都能长大,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都需要养份……

4、把你比较的结果填写在P65活动记录上。

5、再找一找其它的动植物进行比较。

青蛙

荷花

三、人与黑猩猩的比较

1、谈话:

四人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填写到P65活动记录第2题的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2、学生讨论,充分表达各小组意见,班级集体交流后,把表格的要求的内容填完整。

四、比较人、植物、动物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1、观察教材第24页中的两幅图,说一说,动物、植物和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P65活动记录上。

2、小结:

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

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