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724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寒假作业八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二

寒假作业(八) 一模考前仿真适应性训练

(二)

一、选择题

1.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

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还经常出现“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

这些历史现象表明当时(  )

A.分封制在夏商时期开始推行

B.专制主义思想显露苗头

C.原始集体议事方式影响尚深

D.贵族议会制度不断完善

解析:

选C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推行,故A项错误;材料中突出的是“群”“召六卿”“众悉至于庭”“共饬国典”,强调的不是专制主义,故B项错误;原始社会强调的是集体议事方式,材料中体现了这种集体的议事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不是在强调贵族议会制度的完善与否,故D项错误。

2.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

这一规划和设置(  )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

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

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打破了依据山河等自然因素划分行政区的做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元代设置行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极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蒙汉等信息,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元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制,目的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D项错误。

3.唐朝诗人李敬方在《汴河直进船》诗中写道: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  )

A.唐政府对东南百姓疯狂盘剥

B.东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C.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

D.诗人辩证地看待运河作用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中诗的内容可知唐朝开通运河方便政府搜刮浙江福建东南一带的民脂民膏,A项内容是材料的直接信息,非侧面信息,不合题目要求,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开凿运河是为了漕运的需要,说明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南粮北运以满足宫廷政府需要,B是材料的侧面信息符合题目要求,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藩镇割据,故C项错误;D项也是材料的直接信息,非侧面信息,不合题目要求,故D项错误。

4.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

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

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

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

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

解析:

选A 据材料“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同根同源,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引入中国。

但洋务运动以“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把中国专利制度引上了畸形发展之路,直至清王朝覆灭,清政府始终没有正式的专利法规出台。

其主要原因是(  )

A.顽固势力破坏专利制度

B.西方专利制度不适合中国

C.洋务企业实行垄断经营

D.清政府法制建设比较落后

解析:

选C 西方的专利制度被洋务派变异为“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使得本该仅为企业保证人的政府还兼任了企业最高决策者的角色,其实质上是垄断了企业一切的经营管理大权,这是一种很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畸形和病态的管理制度,故C项正确。

6.1924~1929年,上海房地产总价值增加了20亿两,其中一半的增长来自1928~1929年,193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崩溃,大量卷入房地产抵押业务的金融机构严重受损。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破坏

B.日本军队对上海的军事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收效太差

D.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解析:

选D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收购金银,导致中国白银迅速外流,银行的存款和储备的贵金属越来越少,中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故答案为D项。

7.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在不触动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即“合作制”,使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

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

A.积极贯彻执行新三民主义

B.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

C.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

D.工作重心转向了农村

解析:

选B “在不触动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即‘合作制’”不是新三民主义的做法,故A项错误;从“南京国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可知,主要目的是抵制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故B项正确;“不触动地主阶级根本利益”“温和的土地革命”不是耕者有其田的措施,故C项错误;该措施只是在红军活跃的地区,没有在全国推广,不能反映当时国民政府工作重心转移,故D项错误。

8.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

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解析:

选C 时间“清末及民国”,事件不仅包括辛亥革命,也有其他与近代化相关的事物,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内容以民众的生活为核心,且与经济活动(农事节律)相关联,故C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9.古代雅典举行公民大会的时候,执政官就派人两头牵着一根长绳,从市场和街道上横扫而过,把人们赶向会场,绳上沾着赭色矿石粉,谁的衣服沾上这种粉末,就成为极大的耻辱。

这种做法(  )

A.有利于坚持民主制度

B.体现了雅典民主的不宽容性

C.是对公民人身的侮辱

D.扰乱了民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解析:

选A 材料所述这种做法保证了每个公民公平地参加政治活动,从而保障了民主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这种做法主要是让公民明确参政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培养公民意识,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公民不履行义务在当时是不受欢迎的,培养了公民意识,故C项错误;在古希腊城邦中,参政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属于其正常的生活秩序,故D项错误。

10.恩格斯说:

“这种变革越是不声不响地进行,它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这种变革很可能会比法国的政治革命或德国的哲学革命在实践上更快地达到目的。

”这里所说的“这种变革”是指(  )

A.西欧的宗教改革  B.1832年议会改革

C.英国的工业革命D.欧洲的启蒙运动

解析:

选C 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在和平的环境中悄无声息的进行的,但它的威力和影响力却毫不亚于法国的大革命和德国的哲学革命,故C项正确。

11.下表反映了二战后美国与欧洲之间贸易“经常项目”(商品和劳务项目)的变化情况。

这一现象(  )

时间

1946年

1947年

美国顺差

77.79亿美元

59.22亿美元

A.与杜鲁门主义的援助有关

B.催生了欧洲复兴计划出台

C.使欧洲清偿能力日渐增强

D.有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

解析:

选B 材料反映出美国“经常项目”顺差由1946年到1947年有所下降,可知美国顺差下降的原因是欧洲实力衰弱,缺少购买力,不利于美国扩大欧洲市场,故美国制定了扶植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以恢复与发展欧洲市场,提升购买能力,故B项正确。

12.“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的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他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那种破坏却是相当的井井有条:

所有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

”材料所述的是(  )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D.印象画派

解析:

选C 浪漫主义画派是以一种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的画派,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现实主义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与材料反传统相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摧毁古典审美……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的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体现了反传统的一面,属于现代主义绘画,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印象主义强调的是光与色、瞬间的印象,材料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对中国风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

欧洲人如醉如痴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那时,中国的商品、书法、绘画争着买;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丝绸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国王的王后养金鱼,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

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及

莱布尼茨《中国近事》

材料二 法国的皮埃尔·索拉内特于1783年发表的《1774~1781年东印度和中国之行》说孔子思想也不过是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情、梦幻、格言警句和古老的童话与一点点哲理糅合在一起的大杂烩”。

某学者有如下论述:

1789年以后中国的威望黯然失色,除去欧洲新的社会结构使中国思想在政治上变得无用这一事实之外,还找不到其他解释。

其中之一是19世纪中国已不是18世纪的中国了……最大的原因是欧洲文明的巨大进展,它现在开始是在远远超过中国的水平上运动着。

——摘编自《康乾盛世的历史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欧洲兴起“中国风”的原因并概括其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并谈谈你对此变化的认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伏尔泰的言论可知,东方文化适应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社会转型的需要;根据材料一中国王、民众、文人等人对中国事物的推崇可知,中国商品适应了欧洲各阶层的需要;再结合相关史实,这一时期欧洲兴起“中国风”的原因还得益于:

中国此时国力的强盛和新航路开辟后中西交流交往活动的空前加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国王、民众、妇女、文人,还有伏尔泰等人的表现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对中国的推崇,在物质方面有瓷器、茶叶和丝绸,在思想方面有儒家学说等,在艺术领域则有书法、绘画和园林等。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对中国风的狂热追逐”和材料二“孔子思想也不过是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情、梦幻、格言警句和古老的童话与一点点哲理糅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欧洲文明……超过中国的水平上运动着”可知,进入19世纪,欧洲对中国由狂热的追求到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反对自身的文化抱有强烈的信心和自豪感;第二小问一方面欧洲人对中国形象的评价是从自身与东方实力对比来出发的,这就注定了其评价标准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和认知的局限性,故而西方世界对中国儒学的看法同样也与中国的综合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另一方面,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也离不开我们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壮大,因而我们也必须开展自我宣传、充分运用作为大国的话语权,使我们的国家和文化形象在交流中得到日臻完善。

答案:

(1)原因:

欧洲社会转型的需要;迎合了当时欧洲各个阶层的需要;中国国力强盛;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推动。

表现:

物质:

瓷器、茶叶、丝绸。

思想:

儒家学说等。

艺术:

书法、绘画、园林等。

(2)变化:

由狂热追求到19世纪对欧洲文明具有无比的优越感,否定中国传统文明。

认识:

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是逐步深入的,有其自身认知的局限性。

西方学者根据个人的立场或为了自己的学说而对儒学进行评价,看法是片面的。

西方人对东方的了解与西方自身所处的时代有关。

西方世界对儒学的看法与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关。

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也离不开我们中国人积极地发展壮大自己,开展自我宣传、充分运用作为大国的话语权,在交流中日臻完善。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有不少模式。

其中把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归结为“推—拉”的简单力学公式模型,说明了发达国家早期的情况。

这种理论认为:

促成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力量,一是农村状况的恶化产生的推力,二是城市有利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把农民拉到城里。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选定一个史实和“推—拉”理论中的一个角度,对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进行探讨。

(要求:

明确写出所选史实与角度,探讨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城市化理论可从推力和拉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工业革命时期,那么可结合工业革命时期的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

以推力为例,可结合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相关史实论述农村环境的恶化,从而产生城市化的推力。

答案:

示例:

史实:

英国圈地运动。

角度:

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推力。

探讨: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外贸易发展,羊毛出口和毛纺织业兴旺发达,羊毛价格不断上涨;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圈地运动造成了大量的流民;失去土地的农民最终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即英国圈地运动导致农村状况的恶化,推动农民向城市迁移。

三、选考题(请在下面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1825~1895年)生于伦敦西部伊令,其父是当地数学教师。

17岁时,他得到奖学金,开始在查灵十字医院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

二十岁时在伦敦大学通过他初次的医学士考试,解剖学及生理学两个科目都得到最优等成绩。

1845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描述了毛发内鞘中无人发现的一层构造,此后该层构造即被称为“赫胥黎层”。

1846~1850年以海军军医身份航行澳大利亚,研究海洋动物;185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开始在科学界崭露头角;1854年担任伦敦矿业学院教授;1871~1885年任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会长,同时被至少53个海外科学团体授予荣誉称号。

赫胥黎因捍卫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有“达尔文的坚定追随者”之称。

作为科普工作的倡导者,他创造了概念“不可知论”来形容他对宗教信仰的态度。

作为教育家,赫胥黎对于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性影响。

他积极提倡科学教育,尖锐批判传统的古典教育,他一生追求促进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推动科学研究方法在生活诸多方面的应用,以及普及科学知识,发展和组织科学教育。

早在1898年,我国学者严复将他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一部分,翻译成中文,出版了《天演论》,随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及“优胜劣汰”等几成人们的警句。

赫胥黎的传世名言:

“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各门学问,并且尽可能深入地择一钻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胥黎的主要贡献以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赫胥黎获得成功的原因。

解析:

(1)问,结合材料信息“捍卫达尔文的进化论”“海军军医身份”“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伦敦矿业学院教授”“积极提倡科学教育”“翻译成中文”等分析归纳其影响与贡献。

(2)问,解题时可以从其社会经历、个人教育与科研态度等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

(1)贡献与影响:

捍卫并完善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担任众多科学及社会职务,推动了科学普及与研究;积极提倡科学教育,推动教育发展;经他捍卫及完善的生物进化论影响了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

(2)原因:

在经历了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后,19世纪的欧洲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的氛围;个人方面,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及正规教育,广泛地涉猎各科知识,严谨的科研素养以及创新精神,持之以恒的意志力等。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什么在1946年的早春,丘吉尔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威胁论,急于扯起意识形态对抗的风帆呢?

谜底在于战后初期欧洲的政治形势。

1945年7月,英国大选结果揭晓,丘吉尔被工党领袖艾德礼取代,英国的政治风向明显“左”倾。

欧洲大陆也是如此。

政治风向“左”倾的原因是战后欧洲严峻的经济形势。

革命的温床,直接威胁着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丘吉尔深为资本主义的前途担忧,将共产主义和苏联视为人类的头号敌人……1947年初,杜鲁门总统要求国会授权政府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因为如果希腊的自由制度崩溃,不但对欧洲国家,而且对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

——摘编自和平《两极的轨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丘吉尔反共的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鲁门政府援助希腊的实质及影响。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意识形态对抗”“欧洲的政治形势”“政治风向‘左’倾”“战后欧洲严峻的经济形势”“革命……威胁着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丘吉尔……将共产主义和苏联视为人类的头号敌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自由制度崩溃,不但对欧洲国家,而且对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冷战的开始等方面回答。

答案:

(1)原因:

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战后欧洲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直接威胁着资本主义制度。

表现:

发表“铁幕”演说,进行反共宣传,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2)实质:

借援助希腊、土耳其反共反苏。

影响:

标志着杜鲁门主义出台,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

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因存在时间短暂,但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的法规、决议、宣言和政纲。

这些法规、决议、宣言和政纲,总的来说体现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奉行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扶助农工的方针。

具体而言:

一是开始确立土地国有和国家资本的主导地位。

《宣言》指出:

“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二是保护工人的利益。

三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实行耕者有其田。

四是改善财政制度,统一国家财政管理。

《关于财政决议案》提出:

要统一国家的财政管理权;设立中央银行,创立新的货币制度,利用国家公债。

五是推进国营和民营工商业的发展。

六是没收“逆产”归国有或分配给人民所有。

——虞和平《以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的特点。

(2)试分析这些政策对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解析:

(1)问,由材料中的信息“确立土地国有和国家资本的主导地位”可得出主张土地和大资产归国家所有,扩大国家的经济控制力量;由材料中的信息“保护工人的利益”“保护农民的利益”可得出维护工农劳动大众的利益。

(2)问,由材料中的信息“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并结合相关所学,可从这些经济政策的实施结果和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

(1)一是主张土地和大资产归国家所有,扩大国家的经济控制力量,二是维护工农劳动大众的利益。

(2)这些经济政策,虽然大多没有来得及实施,但是对后来的国民党及其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第一个特点,为国民党和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发展和实施,并日益向着统制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的方向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