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751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6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docx

第九章《压强》导学案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一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强的概念、单位、公式。

2、过程与方法:

能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工合作的探究意识。

(二)预习内容

1、压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与重力的方向相同吗?

2、课本插图中的两人对雪地有没有施加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为什么?

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4、什么是压强?

单位是什么?

公式是什么?

5、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例如:

6、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例如:

(三)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请记下来。

二、课内探究学案

(一)明确目标

请小组交流预习学案中的问题,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汇总。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

物体所受的压力和重力

请同学们分析,木块对水平桌面和对斜面的作用力情况并画出这些力的示意图。

 

(1)

(2)

请同学们分析压力是怎样产生的?

压力等于重力吗?

探究二:

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端削尖的铅笔两端,体验手指的疼痛并观察手指的凹陷程度。

(2)制定实验方案:

①用右手食指轻压圆珠笔笔尖,体验食指的感觉

②用再大一些的力压圆珠笔笔尖,体验食指的感觉

③用和②同样大的力压圆珠笔笔帽,体验食指的感觉

根据你的体验和课本中的探究实验,可知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3)实验结论:

①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关系时,应该保持不变

②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关系时,应该保持不变

③上面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法。

(三)精讲点拨

1、如图所示,将一块砖平放、立放、侧放时,它对地面的压强()

A.平放时最大

B.立放时最大

C.侧放时最大

D.平放、立放、侧放时,一样大

2、如右图所示的阴影是小明鞋底的接触面积。

如果小明双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为2.5×104Pa,小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cm2,小明的质量是kg。

(图中每一小格表示4cm2,数一下阴影中的方格数,对于不满一格的,凡大于半格的都算一格,小于半格的都不算)

3、在封冻的冰面上,若人的每只鞋底面积是125cm2,体重为500N的人恰好可以通过,如果每只鞋底面积是175cm2,体重为500N的人最多可以负重多少通过冰面?

 

(四)省学反思

请同学们整理、反思刚才学习的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三、课后延伸学案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有关,而且跟有关。

2、物理学中把物体上受到的叫做压强。

3、用刀切菜时,刀钝了切不动,这时可以使劲切,这是利用_____的方法来_____;或者在磨刀石上把刀磨一磨就容易切了,这是利用_____的方法来_____.

4、一台拖拉机对地面的压强是3×l04Pa,它表示地面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

A、压力是2×104NB、压力是3×l04NC、压强是3×104PaD、重力是3×104N

5、镰刀、剪刀、斧头等用过一段时间要磨一磨,这是为了;背书包要用扁而宽的带而不用细绳,这是为了。

6、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同学作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通过观察三次实验时泡沫塑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示压力作用的效果。

比较________两图所示实验,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比较____________两图所示实验,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7、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铁轨下面铺设枕木,是为了减小对地面的压力

B.滑雪板一般都有较大的面积,是为了增大压力

C.菜刀钝了磨一磨,是为了减小对被切物的压强

D.把书包带做得宽些,是为了减小书包对人体的压强

8、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动物身上的各种器官不断地完善,以适应生存的环境。

我们所了解的以下事例中,有减小压强功能的是()

A.号称"森林医生"的啄木鸟,长有细长而又坚硬的尖喙,便于啄开树皮

B.人口腔里的牙齿根据咀嚼功能的不同,分出了切牙、尖牙等

C.骆驼的体重比马的体重大不了一倍,脚掌面积是马蹄的三倍

D.大象长有两个大大的耳朵,不仅可以发挥听觉功能,还能用于散热

9、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原处站立不动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C.赶快向岸边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10、重型载重汽车装有较多轮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减小了对地面的压力B、增大了对地面的压强

C、减小轮子与地面的摩擦D、减小对地面的压强

11、下列对实例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雪上飞机的轮子上装有雪橇主要是为了增加飞机在雪地上滑行的速度

B.图钉的钉帽的作用是为了减小钉帽对手的压强

C.铁轨铺放在枕木上是为了减小列车对地面的压力

D.溜冰时如果发现冰面有断裂的迹象应立即快速翘脚跑开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物体的受力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强就越大

B.在物体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物体受到的压力越大,压强就越大

C.压强一定时,物体的受力面积越大压力就越小

D.要减小压强可以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物体的受力面积

13、对压强公式p=F/S解释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越大,产生的压强就越大

B、物体对受力面的压力越大,产生的压强就越大。

C、受力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强就越大.

D、物体所承受的压力一定,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14、正方体金属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若从高度的一半处将它沿水平方向切开,并将上半部分拿走,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力、压强与原来相比()

A.压力减半,压强减半

B.压力不变,压强减半

C.压力减半,压强不变

D.压力、压强都不变

15、底面积为0.2m2,重为400N的铝块放在面积为400cm2的水平桌面上,铝块对桌面产生的压强为()

A.2000PaB.4000Pa

C.10000PaD.1Pa

16、封冻的江河冰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4×104Pa,在冰面上行驶的雪橇质量是200Kg,它与冰面的接触面积是0.4m2.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雪橇上最多能装多少千克的货物?

(g=10N/kg)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一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了解船闸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同学们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二)预习内容

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图9.2—1说明了什么?

2、图9.2—2中,通过观察液体压强计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说明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都没有)压强;

(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3、液体压强的推导公式:

(三)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请记下来。

二、课内探究学案

(一)明确目标

请小组交流预习学案中的问题,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汇总。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

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

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观察到的现象是,说明。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将压强计金属盒放入水中,并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

结论:

(2)金属盒中心保持在水面下3cm处,使橡皮膜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

结论:

(3)改变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观察U形管内液柱的变化。

结论:

(4)改用盐水重复

(2)(3)两步实验。

结论:

(5)归纳总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结论:

探究二: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

请同学们看课本35页的内容,在一个装水的容器中取一个长方形水柱来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液柱的高为h,底面积为S,则:

(1)这个平面上液柱对平面的压力F=

(2)平面受到的压强p=

(3)液体压强的表达式为:

液体压强的单位为:

(4)分析液体压强的表达式可知,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有关。

(三)精讲点拨

1、在“研究液体的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各图所示的操作.

(1)为了顺利的完成该实验,除了图中的各种器材外,还需要用到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中代号为________的三个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比较代号为________的两个图,可以知道:

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________.

(4)比较代号为________的三个图,可以知道: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如图所示,有三个完全相同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酱油、水和豆油,则它们对瓶底的压强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

 

3、如图,是几种不同渠堤的截面图,其中最安全可靠的设计是()

 

4、小亮同学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时,用甲、乙两种液体多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液体压强随深度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

A.ρ甲<ρ乙B.ρ甲=ρ乙C.ρ甲>ρ乙D.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5、如图所示,甲、乙两试管中盛有同种液体,其中对试管底部压强最大的是()

A.甲试管B.乙试管C两试管相等D.无法判断

6、连通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图所示的事例中没有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7、2003年3月下旬,香港淘大花园爆发“SARS”.经香港卫生署及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引起淘大花园爆发“SARS”病毒大面积传播的原因之一是:

当地一些家庭很少使用地漏排泄地面上的污水,从而造成与卫生间地漏相连的U型存水弯头(如图23所示)内没有存满足够的水,有的甚至是干的,因此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上述事件的原因作出简要分析.

 

(四)省学反思

请同学们整理、反思刚才学习的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三、课后延伸学案

一、填空题

1.如图1所示,当玻璃管中不灌水时,扎着管口的橡皮膜是平的,当玻璃管中灌入水时,橡皮膜向外凸出.

(1)观察甲图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2)观察乙图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2.如图2所示,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水,容器底部A、B、C三点压强pA、pB、p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

3.如图3所示,它说明了液体的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4所示,三个容器底面积相等,倒入质量相等的同种液体且都没有溢出,则三容器底面上所受压强最大的是_____容器,最小的是_______容器.

5.如图14所示,在容器中装满水,将阀门K1,K2同时打开,水就会从细管中射出,这种现象说明了,同时我们又发现,下面管中的水射得更远,这又说明了.

6.如图15所示是甲、乙两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变化的关系图像,设它们的密度分别为ρ甲和ρ乙,则ρ甲ρ乙(选填“﹥”、“﹤”、“=”)

7.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清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将它们区别开?

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16甲和乙所示.他发现乙图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乙图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1)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是(选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

(2)简要说明理由:

二、选择题

8.一试管中装有某种液体,在试管处于图8中所示的甲、乙、丙三个位置时,管内液体质量保持不变,则试管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

A.甲位置最大B.乙位置最大

C.丙位置最大D.三个位置一样大

9.装满水的容器侧壁上开有三个孔,水从小孔中流出,图9中描述正确的是().

10.如图10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甲、乙两容器内分别装有20kg、5kg的水,比较两容器底所受到的水的压强大小,则().

A.甲的较大B.乙的较大

C.一样大D.无法判断

11.两个相同的密封容器里面装满水,放在水平桌面上,现有两种放置方法(如图11甲和乙),那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两种放置方法中水对容器底面压强相等

B.桌面受到的压力相等

C.乙种放置时,桌面受到的压强较大

D.上述三种说法中只有选项B正确

12.在烧杯内装适量的水,把一木块慢慢地放入水中,水未溢出.当木块静止时,水对杯底的压强比原来的压强().

A.增大B.减小C.不变D.无法确定

13.杯内装满水,若将手浸入水中时,则水对杯底的压强().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

14.如图12所示,柱形杯内放有一块冰,冰对杯底的压强为p冰,冰融化成水后,对杯底的压强为p水,两压强相比较(不计蒸发)则().

A.p水>p冰B.p水

15.如图13所示,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若杯中液体密度分别为ρ1、ρ2,由图可以知道().

A.ρ1<ρ2B.ρ1>ρ2

C.ρ1=ρ2D.无法比较

16.一只可口可乐瓶,其侧壁不同高度a、b处有两个被塞子塞住的小孔,瓶内盛有一定质量的酒精,把该瓶放入水中,当瓶内、外液面相平时拔掉a、b小孔上的塞子,则().

A.a、b两个小孔均有水流入

B.a、b两个小孔均有酒精流出

C.酒精从a小孔流出,水从b小孔流入D.水从a小孔流入,酒精从b小孔流出

17.如图18所示,两支相同的试管,内盛等质量的不同液体,甲管倾斜放置,乙竖直管放置,两管液面相平,两管中液体对管底的压强大小关系是().

A.p甲p乙C.p甲=p乙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8.甲、乙两个容器横截面积不同,都盛有水,水深和a、b、c、d四个点的位置如图19所示,水在a、b、c、d四处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a、pb、pc、pd,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pa<pcB.pa=pdC.pb>pcD.pb=pd

19.如图20,两个完全相同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距容器底相同高度的a、b两点所受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a、pb,则().

A.pa>pbB.pa=pb

C.pa<pb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20.以下装置中,没有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

A.医生用的注射器B.学校的锅炉水位计

C.茶吧使用的茶壶D.三峡水库大坝上的船闸

三、探究、实验题

21.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一些同学作了如下猜想:

猜想A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猜想B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猜想C同一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进行了图21中各图所示的操作:

(1)比较图中代号为_________的三个图,可以说明猜想A是否正确;

(2)比较代号为_____________的两个图,可以说明猜想B是否正确;

(3)比较代号为_____________的三个图,可以说明猜想C是否正确.

22.一平底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内装150g的水,杯子与桌面的接触面积是10cm2,如图24所示.

求:

(1)水对杯底的压强;

(2)若桌面所受玻璃杯的压强2.7×103Pa,求玻璃杯的质量(取g=10N/kg)。

 

第三节大气压强

一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内部存在压强,知道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们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预习内容

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课本39页图9.3—1中的这些物理现象,说明。

2、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3、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

4、精确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是,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学家做的,他测得的大气压托起水银柱的高度是mm,被叫做大气压,合Pa。

5、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关系是,另外,的变化也影响大气压。

6、高原边防哨所战士煮面条时使用压力锅,原因是水的沸点会随大气压的减小而

(三)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请记下来。

 

二、课内探究学案

(一)明确目标

请小组交流预习学案中的问题,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汇总。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

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瓶吞鸡蛋”

1、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广口瓶口,实验前先用手轻轻用力将鸡蛋放在瓶口,不能将鸡蛋完整地压入瓶内。

拿开鸡蛋,将点燃的棉球扔入装有细沙(防止烧裂瓶底)的瓶中,迅速将该熟鸡蛋像刚才那样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嘣”的一声掉入瓶内。

2、上述实验,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当瓶内压强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探究二:

粗略测量大气压

(1)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2)事先在塑料挂钩上蘸水的原因是

(3)怎样测量吸盘与桌面的接触面积?

(4)最后得出大气压的表达式为

探究三:

托里拆利实验

1、课本40页图9.3-3中的托里拆利实验,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灌满水银,用手指堵住管口倒插在水银槽中,松手后,水银面下降一定高度,此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760mm,若将玻璃管倾斜,水银柱的高度差将。

2、此时玻璃管内水银柱对底面的压强外界大气压强。

3、根据液体压强的公式p=,就可计算出外界大气压的值。

(三)精讲点拨

1、大气压强值为1.0×105Pa,若一只手掌的面积为0.01m2,则手掌承受的大气压力是N.

2.如图所示,利用托里拆利实验装置测量大气压强时,当玻璃管内的水银柱稳定后,在玻璃管的顶部穿一小孔,那么管内的水银液面将()

A.保持不变B.逐渐下降,最终与管外液面相平

C.逐渐上升,最终从小孔中流出D.稍微下降一些

3.如图3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4.下列关于大气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支持水柱10m高, B.山顶上的大气压比山脚下的大气压高,

C.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0C,D.同一地区大气压也是变化的.

5、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甲图试管内水沸腾后,撤掉酒精灯,向外拉动注射器活塞,水又沸腾了,说明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B.乙图中吸盘能将物体挂在墙上不掉下来,是因为重力与大气压力彼此平衡

C.丙图所示的托里拆利实验中,若有空气进入玻璃管内,则测出的大气压强值比实际值偏小

D.丁图提供的信息说明大气压强是天气预报的重要气象要素之一

6、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用一根长约1米、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充满水银后,将开口堵住倒插于水银槽内,则管中的水银液面会下降,降到一定高度时水银柱将。

如果将玻璃管倾斜,管中水银柱的长度将,但水银柱液面所在的高度将。

若用粗一点或细一点的玻璃管作这个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将,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地区的大气压强如果管顶破一小洞,管内水银将。

(四)省学反思

请同学们整理、反思刚才学习的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三、课后延伸学案

1.空气受到__________的作用,而且能__________,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__________.

2.__________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__________实验第一次准确地测出大气压的数值,该实验表明大气压跟__________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3.面积为50cm2的桌面受到的大气压力为_________牛.

4.用来测量__________的仪器叫气压计,常用的气压计有__________气压计和__________气压计.

5.一标准大气压=__________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这相当于有__________牛的压力作用在1cm2的面积上.

6.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__________,气压增大时__________.

7.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在高山上煮鸡蛋煮不熟,是因为高山上空气__________,大气压使水的沸点比山脚下水的沸点__________的缘故.

8.我们学过的抽水机有和它们都是利用__________的作用把水从河里或地下抽上来的.

9.如图(甲)所示,将杯子里装满水,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不会流出来,这表明.如果将杯子转到图(乙)、(丙)所示位置,纸片不掉,水仍不流出来,这说明大气向__________都有压强.

10.制糖工业中,为了使糖在沸腾时不致变质采用的办法是__________锅里的气压,使_________低于100℃.

11.高压锅利用增大锅内__________而达到增高_________的目的,使食物熟得更快.

12.用注射器吸药液时,把注射器的活塞推到下端是为了__________,然后将针头插入药液中,慢慢向上拉活塞,这时注射器内的气体压强比药液上方的大气压__________,即在__________作用下,药液被压入注射器内.

13.下列有关大气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大气压是大气压力的简称;B.大气压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C.大气压随高度的减小是均匀的;D.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14.水在88℃就沸腾了,由此可知水面上方的气压()

A.一定等于1标准大气压B.一定小于1标准大气压

C.一定大于1标准大气压D.可能等于2标准大气压

15.大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时,图中封闭的玻璃管内的水银柱高是46cm.若在管顶开了一个小孔,则()

A.管内水银会向上喷出B.管内水银柱高度不变

C.管内水银柱稍有下降D.管内水银下降到与管外水银面相平

16.某同学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将玻璃管按图所示放置,并测出三个数据,那么该地的大气压的值是()

A.760毫米水银柱;B.750毫米高水银柱;

C.775毫米高水银柱;D.25毫米水银柱;

17.冬天用玻璃瓶装水取暖,如果只装了半瓶热水,热水冷却后,橡皮塞不易拔出,主要原因是()

A.冷却后,玻璃瓶口收缩;B.瓶内热水冷却,体积缩小;

C.瓶内空气冷却,压强减小;D.瓶内空气冷却后,体积减小;

18.如下图所示,某同学在绘画时,他画出了一条小金鱼在水中吐出一个个的小泡泡,对他所画气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越往上的时候,气泡越大B.越往上的时候,气泡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