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大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793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史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世界史大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史大题.docx

《世界史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史大题.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史大题.docx

世界史大题

1、试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胜利原因和历史意义。

前提条件

(一)国际条件:

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生产、管理和资本社会化)

(二)国内条件:

1、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必然导致革命爆发

1913年俄国国民经济人均收入低;农村封建农奴制残余严重;1914年俄国的外债达60亿卢布以上,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的最重要的部门

2、俄国国内外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十月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广大人民群众与沙皇制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农民与地主、沙俄统治者与少数民族、沙俄与殖民地之间以及沙俄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3、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促使俄国革命爆发的导火索。

战争使俄国背上了沉重的外债;也使两个帝国主义集团受到极大消耗,不可能联合起来,单独来反对俄国革命

4、俄国的历史证明,除布尔什维克党外的其他政党都不可能解决俄国问题。

20世纪初俄国总理斯托雷改革--“绿色革命”失败;二月革命后的临时政府改革失败

5、布尔什维克党宣传的社会主义适应了俄国人民要求。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

原因

1、俄国无产阶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的战斗精神;2、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3、工人阶级与农民联盟的形成,是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俄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

4、俄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比较软弱;5、有一个有利的客观环境;

历史意义

1.它在俄国历史上是一场最深刻的革命

它完成了俄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使俄国摆脱了封建农奴制发残余的束缚,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摧毁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解决了俄国社会最尖锐、最突出的矛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历史条件。

2.十月革命开始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和竞争的新时期

这两种制度的矛盾构成了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的基本矛盾之一,给法国大革命之后的现代民族国家利益之争,添上了意识形态的色彩,进而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3.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

它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鼓舞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革命取得胜利,俄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在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上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全世界

2、试评析《布列斯特和约》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评价)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意义

1、使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喘息时机;

2、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可贵的历史经验;

(1)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是曲折崎岖的,因此,在政治策略上必须善于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随机应变,必要时作出一定的妥协和退让,迂回前进;

(2)必须善于利用帝国主义矛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包括:

1、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

要求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政府组织工人收粮队下乡,以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

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将大、中型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对小工业则实行监督。

国家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管理总局,集中领导工业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等

3、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和地方商品流通。

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

4、实行劳动义务制。

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

评价

1、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俄国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它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弊端。

“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导致不少企业减产和倒闭;造成中央与地方的不协调,官僚主义的滋长和经济效益的低下;余粮收集制在实施中的偏差,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国民经济面临崩溃;

3、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它是在当时恶劣环境下实施的临时性措施,而非社会主义的必要阶段,更不带有普遍意义。

3、试分析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的性质、特点、失败原因和意义。

分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而匈牙利苏维埃革命失败的原因。

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性质:

德国十一月革命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特点

1、规模大,形式多样;起义参与的人数多、范围广;革命形式有水兵起义、政治总罢工、工人起义、以及苏维埃政权建立等

2、革命的领导权操纵在右派社会民主党手中,突出表现在苏维埃完全被他们控制;

3、革命地区分散,缺乏集中领导。

不少起义是自发的,如:

基尔港士兵起义等

4、革命过程缺乏与农民的配合整个革命的过程无产阶级都没有意识到要争取农民的支持,没有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制度土地法令等

原因

1、缺乏一个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革命爆发时,共产党还没有成立,革命的领导权被右派社会民主党人所把持;以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为首的斯巴达克斯虽然在革命中做了许多工作,但对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估计不足,因而迟迟不与独立社会民主党决裂。

直到右派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夺取了胜利过时,才认识到建立政党的重要性,但为时太晚。

共产党成立后,由于时间短,力量没有多大发展,而且在思想上还受机会主义的影响,未能把革命引向胜利。

2、德国工人阶级缺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1)对革命目标不明确;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意识到应建立什么样的政权,认为建立共和国则达到了目的因此相信了艾伯德成立的共和国;

(2)对实现革命的手段不清楚。

认为可以采取议会道路的形式实现革命结果通过选举,取消了苏维埃;

3、在革命过程中缺乏工人阶级与广大农民的联盟

教训:

1、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2、在打击帝国主义的同时,必须反对机会主义;

3、无产阶级只有同农民结成巩固的同盟,才能战胜反动势力,取得革命的胜利;

意义: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共和国;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诞生和锻炼了德国共产党,推动了欧洲革命运动,援助了苏维埃俄国,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匈牙利革命

特点:

无产阶级在暴力的基础上,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苏维埃共和国。

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社会民主党人的叛变

(2)主观原因--匈牙利共产党的错误。

匈牙利共产党在政治上不够成熟,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在领导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犯了一系列严重的错误:

A、机械地、简单地与社会民主党合并,使共产党丧失了政治上、思想上乃至组织上的独立性,实际上等于取消了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

B、在处理土地问题上的错误方针,影响了工农联盟。

实行土地国有化超出了农民的觉悟程度,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阻碍了巩固的工农联盟的建立。

C、无产阶级专政确立后,没有认真地进行肃反工作,致使在外国武装干涉军大举进攻的时候,国内各地反革命分子趁机叛乱,联手颠覆苏维埃政权。

教训:

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采取严厉而坚决的手段,镇压一切反革命者的反抗。

历史意义

(1)对当时正在争取自由解放的各国劳动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2)有力地支援了苏俄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3)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4、试述共产国际的成立(时间、前提条件)。

并简要评价之。

建立:

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1919年3月2日

共产国际建立的前提条件

(一)一战后,无产阶级面临着新的任务,需要建立一个与第二国际决裂的革命的国际组织。

当时一些新诞生的共产党和政治团体在政治上的不成熟,组织上的不巩固,力量薄弱;各帝国主义国家联合镇压各国的革命运动,促使无产阶级必须团结;1919年初在瑞士成立的伯尔尼国际,使第二国际的僵尸复活;

(二)列宁为新国际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第二国际的破产》《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国家与革命》

(三)十月革命胜利后,战后世界革命高潮和各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共产国际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意义

(1)它以新的姿态向全世界宣布国际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

共产国际的成立标志着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统治最终破产。

它继承和发展了第一国际的革命原则,承受了第二国际的积极成果而又清除了它的机会主义的脏东西,以崭新的姿态向全世界宣布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加强了国际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

(2)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有了领导中心,推动了各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长,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共产国际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共产国际的任务:

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共产国际推动了各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长,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开始付诸实现;

5、一战后主要战胜国(美、英、法、意、日)对战后世界的考虑。

评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容、实质、内在矛盾以及对一次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评述国联

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

共识:

第一、分赃:

惩罚战败国,使战胜国获得最大的利益;

第二、反苏:

惩罚战败国时手下留情,使战败国,尤其使德国成为日后反苏反共的屏障;

第三、有限承认战败国的民族自决权,重建一批民族国家。

第四、建立国际组织,维护战后政治秩序;

美国:

利用美国的经济优势来打击老牌帝国主义的传统势力范围和贸易壁垒,夺取世界市场,取消英、法、日、意等在大战初期签订的分赃密约,并通过国际联盟操纵国际事务。

英国:

维护殖民帝国和海上霸主地位,确保在战争中抢占的殖民地和其他利益,消灭具有威胁性的德国海军。

在欧洲,准备继续玩弄“均势”政策。

共同对付苏俄。

法国:

确立并巩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一劳永逸地消除来自德国的主要威胁。

意大利:

企图在南欧和地中海地区进行扩张,建立地中海的霸权

日本:

一心力保大战期间掠夺的赃物,并妄图独霸中国,称霸亚太地区。

评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内容:

协约国与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与奥地利签订的《圣日尔曼条约》、与保加利亚签订的《纳伊条约》、与匈牙利签订的《特里亚农条约》、与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一起构成严格互为联系的条约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称“凡尔赛体系”

实质:

是欧洲主宰西方世界的国际关系。

评价: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在欧洲、在亚洲分别确立了一战后的帝国主义新的国际秩序。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与内在矛盾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全是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夺之上,是不公正、不对等的,为日后德国法西斯的崛起埋下了祸根。

《凡尔赛条约》在战败国中产生了深远的心理影响。

德国虽然被迫接受了和约,但从未承认过自己的失败,并对其充满仇恨。

德国不断蔓延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持续高涨的复仇主义,形成了纳粹党发展的土壤,并成为30年代希特勒得以上台执政的重要原因之一

(2)凡尔赛体系的领土安排,它在引发新的民族矛盾的同时,却实际加强了德国的地缘政治的潜在战略优势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全排斥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在凡尔赛体系中,则集中体现了反苏反共的内容,其营造下的国际秩序是不完整的。

帝国主义列强从一开始就把凡尔赛体系变成了反苏反共的工具。

不仅影响了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及时建立,还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4)美国退出欧洲政治并拒绝参加国际联盟。

美国的孤立主义,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未能及时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际加强了日本在远东的潜在军事战略优势。

英美在战舰基地方面对日本的让步潜伏着相当大的危险

(6)中国、美国、英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问题

中国:

该体系对中国问题的处理极不公正,促使中国人民决心为恢复民族独立和尊严,国家领土和主权而斗争

日本:

扩张野心虽然遭到中国的坚决抵制和美英的联合遏制而不得不暂时收敛,但它独霸中国和东亚的既定国策不会改变,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武装对抗早晚必会发生

美国:

作为华盛顿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潜在保证者,必然要努力保持以“门户开放”为代表的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均势,为此它不会承认日本的侵略事实,美日矛盾终归不可调和。

评述国联

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反映出20世纪的世界已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其宗旨反映了世界人民向往和平稳定的愿望;但它缺少必要的制止侵略的力量(会议形成的“全体一致”原则或称“普遍一致”原则、“普遍否决权”原则)它实际上为英法操纵,成为维护战后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的工具。

6、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经济繁荣的原因

第一、一战造成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形势。

而20年代美国国内政局的稳定和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局面也为美国经济繁荣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第二、柯立芝共和党政府奉行的政策,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扩大。

第三、技术革命刺激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第四、管理革命的推动。

第四、新老工业的合并,增强了实力,推动了进步。

第五、战后商业界广泛采用的赊销方法和广告,扩大了国内消费,刺激了生产的发展。

第六、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社会化的要求,缓和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矛盾与隐忧

1、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1929年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1/3左右;

2、传统的工业不景气:

采煤、造船、纺织、制革等

3、20年代的繁荣是建立在狭窄的基础上的,财富分化严重:

国民收入的1/3为5%的人所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

4、国际经济中的潜在因素加深了国内经济问题的严重程度。

欧洲国家的贫困与欠债问题;美国的出口多于进口,黄金量不断流入美国,限制了欧洲国家的购买力,美国海外市场日益缩小

7.日本20世纪20年代政党政治及其特点。

1918年寺内正一内阁下台,政友会总裁原敬出任首相,组成了第一届政党内阁。

1924年—1932年被称作“政党内阁时期”。

出现的原因:

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从本质上讲,政党内阁是垄断资产阶级直接控制政权的方式,如两大政党政友会和宪政会,就分别属于三井和三菱财阀系统。

评价:

(1)是在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方面走了一大步,政党内阁的出现反映了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

是对明治体制的重大突破,对军阀和法西斯势力的增长是一重要障碍。

(2)政党内阁的改革措施丝毫没有触及农村半封建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

而且,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不可能对由天皇、贵族、军阀、官僚构成的专制主义整个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却往往与军阀贵族妥协,使这些最保守、最反动的势力能够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8、试述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势力的兴起及其法西斯极权统治的确立和强化过程

法西斯党的建立及其夺权斗争

1.1914年墨索里尼参加了意大利第一个法西斯组织“国际行动法西斯”;1915年更名为“革命干涉行动法西斯”,墨索里尼很快成为其中的核心人物。

一战开始后,该组织名存实亡。

2.1919年3月,墨索里尼在米兰建立了“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起初为代表意大利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团体。

3.1920年起,墨索里尼改变法西斯运动方向,开始投靠统治阶级,法西斯运动转向反动。

4.1921年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以古罗马的“棒束”为党徽,选举墨索里尼为党的领袖,并开始谋求夺取全国政权。

5.1922年,进行夺权准备,全党皆兵,通过恐怖活动,夺取地方政权。

6.1922年10月“向罗马进军”:

3万名法西斯行动队员向罗马进军,现政府辞职,国王授权墨索里尼组阁,10月31日墨索里尼组成第一届法西斯政府。

确立和强化

1.建立法西斯一党专政:

改组内阁,将政府中的非法西斯大臣全部排除在外。

2.颁布一系列法令,为独裁统治提供法律依据。

3.推行法西斯主义职团制,要求全体雇员参加,以此控制了整个国家和全体民众。

4.与教皇签订协议,相互承认,利用天主教在国内外的影响巩固极权统治。

1925年1月实行法西斯一党专政后,墨索里尼采取以来系措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法西斯专制统治。

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墨索里尼集党权、政权和财政经济大权于一身,成为意大利的最高主宰者,法西斯独裁统治已经全面确立和巩固。

9、、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的内容和影响。

1924年4月9日,道威斯委员会提出了关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报告,即“道威斯计划”:

对德国赔款的总数和支付年限未加确定,但规定计划生效后的第一年,德国交付10亿金马克;向德国提供外国贷款;规定德国赔款的主要来源是关税、税入和企业利润。

影响:

A、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使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它为德国在政治上重新走进西方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打下了基础

B、法国争霸欧洲的计划遭到沉重打击;C、英国的均势政策取得了一定成功;

D、美国则在经济上迅速向欧洲渗透(美国贷款、德国赔款、英法还债)。

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会议,讨论欧洲安全问题。

会议签订的最后议定书和几个条约,总称《洛迦诺公约》:

英法德意比条约,相互维护《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裁决;法国同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障条约。

影响

第一、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

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使欧洲的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正由于此,“洛迦诺精神”一词一时成为和解与安全的代名词。

第二、提高了德国政治地位。

德国以平等身份与其他国家谈判;不久又正式加入国联,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

第三、《洛迦诺公约》并不是“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真正分界线”。

随着法国在欧洲地位的削弱和德国实力的增强,欧洲均势终将被打破

10、试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原因内及其评价。

原因:

1、直接的原因:

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工农联盟有破裂的危险,同时喀琅斯塔德水兵叛

2、从深层次上说,战时共产主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还是苏俄政府为寻求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而进行的一次尝试。

他们认为,无产阶级一旦掌握政权,就能直接过渡到按社会主义原则来组织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对其应该予以排斥和消灭,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商品贸易。

实践证明,这种尝试是失败的

评价:

1、该政策的实施使俄国经济很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并巩固了工农联盟;

2、是列宁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成功尝试;

3、是在社会主义阶段发展经济的过渡性政策,不可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战略;

1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特点及其评价。

苏联农业全集体化运动的实施、特点、评价。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和启迪。

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及其评价。

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1925-1942年)

1、三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其基本任务是:

新建一千五百个企业,有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排挤城乡资本主义成份。

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到1937年),其基本任务:

兴建四千五百个新企业,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消灭城乡资本主义残余的任务。

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2年),其基本任务是:

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

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国防建设,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2、斯达汉诺夫运动对激励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发挥了重大作用。

特点:

1、高速度发展工业。

2、优先发展重工业

3、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内部积累1)国营企业的利润;2)农业税;3)增产节约;4)压低人们的消费等;

4、工业化进程中越来越排斥非社会主义的成份

5、把阶级斗争作为实行工业化的一种手段,在工业化进程中把肃反运动结合到工业化

6、工业化进程中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

评价:

1)使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努力,苏联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起了强大的工业基础,全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

2)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全苏的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五位和欧洲第四位变为世界第二位和欧洲第一位。

3)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一五”计划后期,苏联建立了1500个大型企业,如: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另外还建立了许多在沙俄时代没有的工业部门,如:

机械制造、拖拉机、飞机、发动机等制造工业。

4)完成了对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二五期间,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

5)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现代化的科技人才。

国家和工厂兴办了许多高等和中等的技术学校。

6)为胜利地进行反法西斯战争作了准备。

坦克、汽车、装甲、飞机、大炮、轻重机枪、自动步枪;

7)俄国工业化的实现为世界各国人民树立榜样

农业全集体化运动过程:

1927年—1933年

(1)第一阶段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准备

(2)第二阶段农业集体化的高潮和基本完成

(3)第三阶段农业集体化的巩固和完成

特点

(1)发展非常迅速

(2)运动是和消灭富农政策紧密相连(3)运动是违背自愿原则的

评价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全盘集体化运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

它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限制城乡间的商品货币关系。

造成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和启迪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要坚决反对形而上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要坚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新高度、新境界。

2)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解决在本国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建设的问题。

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新方法,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

3)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反对僵化和自我封闭。

要在坚持改革中使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坚持开中,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和合作,吸纳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

斯大林将他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模式视为唯一科学的模式,不准异议,不容改革。

这样,就使20-30年代创造的那套制度成为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丧失了自我改善的机制和活力,并使其弊端不断严重,这就是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

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文化上的高度的舆论一致:

(1)政治方面:

第一,限制以致取消党内民主;第二,强化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第三,总书记个人专权政治模式的建立

(2)经济方面:

第一,管理方式上的中央绝对的集中统一管理。

第二,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严格的指令性计划

(3)文化方面:

全党全社会的舆论都高度统一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