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845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9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docx

心理发展与教育纵向

第一讲绪论

一。

心理发展的特征

1.方向性与顺序性

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而且不可逆,也不可逾越。

方向性:

低级-高级

顺序性:

这是一种不可逆反的、不可超越的发展过程。

如记忆总是从无意识记发展到有意识记,从机械识记发展到意义识记。

2.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

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相对平稳的、细微的变化属于量的积累,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

因而前一个阶段往往包含了后一个阶段的某些特征,而后一个阶段往往保留着前一个阶段的特征。

阶段性:

心理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

如思维的发展阶段。

3.发展的不平衡性

(1)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不是等速上升,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

(2)不同的心理内容,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不同的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有不同。

(3)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4.发展的差异性

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性,包括群体差异(性别和社会文化)和个体差异(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和兴趣)

(1)发展的速度

(2)发展的优势领域

(3)发展的最终水平

二,关键期:

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是随成熟发生而由遗传决定的时期,在此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难以弥补。

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绝对决定论20世纪初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英优生学代表人)

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顿:

“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肌体的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

桑代克:

“人当生命发生时,即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人之时,已具有无数确的倾向。

①高尔顿

a、名人家谱研究(英国)

977个名人,其亲属中332人同样有名

977个普通人,其亲属中只有11个名人

②戈巴特的K式家族调查

③桑代克双生子的研究

rIQ:

双生子>一般兄弟,rIQ:

同卵>异卵

环境决定论——华生(美行为主义创始人)

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但是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作用,认为心理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①富里门(Freeman)的养子研究

被收养儿童,一年后IQ从95提高到102.5

②纽曼(Newman)的同卵双生子研究

同卵双生子分开生活,IQ跟教育年份、社会优势正相关

四,成熟论的基本观点:

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否则是无效的,是浪费的。

(成熟——学习原则)

五,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

遗传:

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过程。

遗传素质:

子代所获得的生物特征就是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

(三)社会生产方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四)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五)个体需要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

总的说来,遗传与环境、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辨证关系。

个体的生物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主观因素则决定他在此可能范围内的现实水平。

环境在遗传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决定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

第二讲心理发展的里派与流派

一、老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

(一)基本观点

1、强调早期经验:

认为未来发展正常与否,5岁前具有决定意义。

2、强调无意识作用:

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

后期的人格结构:

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a、本我(id、本能我);是唯一天生的成份,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b、自我(ego、现实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本我服务,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使本能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需要;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c、超我(superego、道德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

3、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性本能驱动的结果,与性本能有关的心理能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

(二)弗氏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①口唇期(0-1岁)oralstage:

力比多主要投放在口唇,这个阶段后期,“自我”开始出现

②肛门期analstage(1-3岁),刺激中心是肛门,卫生(大小便)训练很重要

③生殖器期(3-6岁),phallicstage:

小突起,性蕾期,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用→“超我”开始发展

自居作用:

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己同性的一方,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

④潜伏期(6-11、12岁)latentstage.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

⑤生殖期(青春期)genitalstage,中心转到对异性的感情上

以上各阶段中,若过于愉快或不愉快,都可能产生固着现象(fixation)。

1、优点

①弗洛伊德注意到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

②揭示了心理发展中无意识的作用

③重视早期经验

2、缺点

①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心理性欲推动的结果

②认为先前经验完全决定着以后的发展

③理论建立在精神病人之上,能否推广

三、阿德勒人格理论

1,追求优越(人格发展的动力)

2.自卑与补偿

器官缺陷、被娇纵、被忽略。

当个人面对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便是自卑情结

3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与弗洛伊德一样,阿德勒也认为出生后的头几年对人成年后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但是其还强调父母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过多的关注,造成溺爱危险,缺乏独立性,引起更强的自卑。

(2)忽视,会造成儿童长大后变得冷漠多疑。

4出生顺序

阿德勒是首位强调出生顺序影响人格形成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家里的头生孩子在人格上不同于中间的孩子,中间的孩子又不同于末生的孩子。

头生孩子会受到溺爱,导致自卑,在头生儿童中常发现“问题儿童、神经症、罪犯酗酒者”。

阿德勒认为,中间出生的儿童会形成对优越感的强烈追求。

因为他们不像哥哥姐姐那样强壮、那样敏捷、聪明,似乎永远比别人慢一步。

5.社会兴趣

阿德勒首次将精神分析引上与社会兴趣相结合的道路。

阿德勒指出,社会兴趣是个人对自卑感的一种最根本补偿,因为它使每个人更好地为社会贡献力量,使个体在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中感到自己的价值,而那些患心理疾病的人是由于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

6.创造性自我

阿德勒认为,创造性自我使人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是人格的自由成分,是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

遗传与环境对人心理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人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创造性自我。

而弗洛伊德认为,个体行为完全是由生理和环境决定,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二、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从出生到死亡,人格的发展经历了相互连续的八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确定的危机为其特征。

一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大下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而如果危机不能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或情绪障碍。

四、利用条件反射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

结论:

学习结果:

“S-R”联结。

学习过程:

刺激替代

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不是通过有意识的思想形成的,很难通过有意识的推理来排除!

学习偏好考试焦虑

五、新行为主义

1、主张研究儿童的操作性行为

2、强调强化的作用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物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1)、强化物

斯金纳认为,学习就是反应发生概率的变化,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

正(积极)强化:

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如给糖吃。

负(消极)强化:

通过消除或中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如免除饭后洗碗的任务。

六、新老行为主义的争议

1.在课堂中运用强化系统引发的争议

奖励系统是一种实现控制学生的技术,阻碍了学生的自我控制以及问题解决技能的发展。

奖励系统不会带来持久的行为变化。

奖励系统会降低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内在动机。

2.有关行为主义教学技术引发的争议

忽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受到普遍的批评。

七、观察学习:

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相应行为的过程。

八、文化历史发展理论(culture-historytheory)

区发出两种心理机能:

一是靠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

一是受历史文化影响而来的高级心理机能。

因此,人类心理发展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更重要还受社会文化规律的制约。

发展的实质:

1、实质:

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这种转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表现:

a、心理活动的随意化b、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化c、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九、内化学说

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

维果斯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人类活动和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

十、最近发展区(ZPD,zoneofproximaldevelopent)

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或者差异,这就称为最近发展区。

十一、皮亚杰的发展观

1.内外因相互作用论

认为心理发展是心理或行为图式(内因)在环境(外因)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产生新图式的过程。

心理图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产生和更替,个体心理也就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①图式(Schemes):

主体已有的心理机能结构。

②同化(assimilation):

当外部刺激作用于主体时,外部刺激或材料被处理、改变,结合到主体结构中去的过程。

③顺应(accommodation):

内部图式通过改变以适应外部现实的过程。

④平衡化(equilibration):

主体和客体间、机体和外界间、同化和顺应机能间不断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了儿童与环境间有效的相互作用。

十二、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动作阶段(sensori-motorstage,0-1.5/2岁)

基本特征:

婴儿通过外显的行为影响世界,以此来认识世界。

典型表现:

开始出现自觉运动思维(拉桌布得到玩具),通过尝试动作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把动作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感知和动作是儿童获得信息的直接而有限的手段,本阶段后期,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

2、前运算阶段(2—7岁)

基本特征:

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汇、姿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

这时思维受自我中心化的限制,即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外表,并显得绝对化、刻板化,缺乏灵活性。

儿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逐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形成和使用字词、手势、标记等符号的能力。

主要特征:

单维思维(集中化)、思维的不可逆性(守恒原理)

如果你教给孩子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年幼儿童不能理解守恒原理

自我中心、刻板性(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合逻辑(不合逻辑的推理)等。

自我中心

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即别人眼中的世界与他们看到的一样,如,三山实验。

集体独白:

说给自己听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

能够形成概念、发现关系、解决问题,但是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和场景有关----“具体运算”。

主要特征:

去集中化(多维思维)

完成分类任务,从多维对事物分类。

根据物体的形似性来划分食物的种类

皮亚杰称这种思维的多维化叫去集中化

守恒:

儿童已认知到无论客体的外形发生什么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儿童能够同时考虑到问题的多个纬度,并能进行可逆性思维。

皮亚杰做了许多守恒实验,以检验不同阶段的儿童是否已形成守恒观念

思维的可逆性

守恒观念出现的关键

可以改变思维的方向,可逆思维是运算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

去自我中心

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他不同的观点和解答,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主要特征:

假设—演绎思维运用逻辑思维来处理抽象的、假设的情境,“如果巨大的行星与地球相撞将会怎样?

抽象思维

运用符合的思维,也称命题思维

代数问题

青春期自我中心

不同于低龄儿童的自我中心

非常关注自己的观点,分析自己的信念和态度,感觉每个人都在看着自己。

第三讲学龄儿童的认知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二)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三)逐渐形成集体意识和较稳定的个性

二、方位知觉

初入学儿童对前后、上下容易分辨,但对左右不易分辨。

例:

踏步、写字(p—b,9—6)

朱智贤等人经过研究认为,儿童左右观念的发展要经过3个阶段:

5-7儿童已能比较稳定的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

7-9岁儿童能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但还常需直观表象作支柱;

9-11岁儿童才能比较概括、灵活的掌握左右概念,可完全摆脱具体表象支柱。

三、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有意性的发展

有意注意随年龄增长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不断提高,由初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发展为后期的有意注意占主导。

阴国恩、沈德立等对小学生的注意进行了研究,发现:

小学二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

小学二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还处于发展初期,无意注意在其认识活动中仍很重要;

小学五年级儿童有意注意已逐步取代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二)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集中性(稳定性)的发展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增:

2~3岁婴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

5~7岁15分钟左右,

7~10岁20分钟左右,

10~12岁25分钟左右,

13岁以上30分钟。

2注意广度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注意范围很窄。

有研究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不足四个客体;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为5~6个客体。

一般成年人的注意广度是7-8个点,而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广度就为6点,也就是说在初中时,注意广度已达到成人。

3注意的转移:

幼儿的注意转移能力差,年龄越小,注意转移越慢。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转移的能力还不强,他们还不善于把注意从一种学习活动转移到另一种学习活动上。

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逐渐地发展起来。

小学生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取决于对先后两种注意对象的兴趣。

四、克服无意注意的消极影响

1、教室布置要相对稳定。

过于华丽、繁杂的室内布置,有时会成为课堂教学的“污染源”

2、直观教具不宜过早的暴露在学生眼前,不然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还会让直观教具失去新颖性。

3、教师的服饰、发型要求。

如果换了新装或换了发型要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

4、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5、课间休息不宜让学生做激烈或竞赛类的游戏活动

五、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不要由于某种不必要的教具、事物等无关问题,而把儿童的注意引向不必要的方向去。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对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其外显行为,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引导方式、课堂组(活动过程的组织合理有效)

六、儿童记忆在质方面的发展

记忆有意性的发展:

无意记忆有意记忆

中心记忆课题、偶发记忆课题

记忆方法的发展:

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为什么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主要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记忆内容的发展:

形象记忆语词记忆

表现了儿童记忆发展的一般趋势

七、存在着“关键期”:

过渡年龄大约在10-11岁(四年级左右)

八、儿童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

1)流畅性训练

用词流畅性训练:

如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用一个基本字组词,说出一个词的多个近义词等。

联想流畅性训练:

如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想出与某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

观念流畅性训练:

如在一定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满足一定要求的观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答案。

表达流畅性训练:

如按照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意要求,用尽可能多的词汇造出一个句子。

(2)变通性训练

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

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列出砖块、杯子、回形针等物体尽可能多的功能或用途。

遥远联系变通性训练:

如训练学生能在意义相差甚远,表面看似不存在联系的事物间建立新联系。

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

如要求学生解决一系列问题,而其中每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不同的策略

(3)独特性训练

命题独特性训练:

如要求学生对所给的故事情节给出一个恰当的又富有新意的题目,并且越新颖越好。

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

如列出一些事情,让学生独特性地想象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

如给出一些故事或寓言,缺少结尾,要求学生以独特性的结尾完成这些故事或寓言

问题解决独创性训练:

要求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用独特的方法去解决。

第四讲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一、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13-14岁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发育

大脑皮层的沟回组织已经完善、分明,脑皮质细胞在功能上成熟,神经元联系更加复杂化。

左半球的言语中枢系统的最高调节能力也迅速增强。

青春期在新的更加复杂的生活条件影响下,神经功能显著发展并逐步趋于成熟。

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平衡,特别是内抑制功能逐步发育成熟,到16、17岁后,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步协调一致。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性激素的增多

性器官的发育

性机能的发育

四、青少年想象的发展

1、想象的随意性较儿童加强

想象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能自觉地确定想象的目的和任务,并能围绕目的展开想象。

初中生能较好地围绕主题进行想象,同时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其想象还是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不善于主动地提出想象的任务。

高中生不仅能迅速地完成内容较为复杂的想象任务,而且能主动地提出想象的任务。

2、与儿童相比想象更具创造性在中学阶段,由于经验的大量发生,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加之认知操作能力的提高,青少年的想象的创造性有了很大发展。

3、想象较儿童更富于现实性

青少年能主动地抑制那些不符合现实的想象,其想象中虚构的成份逐渐减少:

与儿童相比,青少年能够较好地区分什么是现实的,什么是虚构的。

五、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记忆活动,有时伴有一定的意志努力。

初中阶段基本确立了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但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往往须由成人提出来的;

高中阶段的学生能自觉地和独立地提出比较明确的识记目标和任务,能选择恰当的识记方法,并自觉地检查识记的效果和对识记过程进行自我监控。

以意义识记为主

意义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内部联系,通过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来进行识记的方法。

初中阶段是由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过渡的阶段,初二是一个转折时期。

在高中阶段,意义识记已成为学生识记的主要方法。

抽象记忆占优势

在初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的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到了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

六、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抽象逻辑-辩证思维)

2、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

初中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但初中生的思维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高中生的思维基本上接近于成人,能够摆脱具体事物,具有预见性,能够使用逻辑规则。

3、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

初中生已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他们不轻易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意见往往要进行一番审查度。

喜欢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

他们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力图证实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高中生思维的创造性比初中生有了很大的发展。

他们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他们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多,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其思维的创造性都是不成熟的。

具体表现为鉴别力不强,易受错误思维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容易动摇。

4、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增强

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是个体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的能力,是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成份。

初中生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开始发展,能够根据思维活动的结果,对简单的思维活动进行一定的调节。

高中生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能够根据需要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思维过程中对思维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思维活动的正确性和高效率。

七、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生心发展失衡,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

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

身体的成长,导致成人感;性的成熟,对异性产生好感与好奇,但又不能公开表达这种愿望,体会到强烈的冲击的压力

二、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

反抗与依赖性

成人感,强烈的独立意识

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

情感和生活上依赖,精神上需理解、支持和保护。

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2 闭锁性与开放性

内心封闭起来,心理生活丰富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

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

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

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勇敢和怯懦

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

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

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

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危险情景。

另外一些情况下,也表现得比较怯懦。

例,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

这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

成就感与挫折的交替(高傲和自卑)

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

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

成就感和挫折感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

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

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