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7990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8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3页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3页
亲,该文档总共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docx

精选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语法知识归纳素材新人教版附6套中考卷

中学语文语法知识归纳

字  形声字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另一部分表示自的读音

    表示字义的部分叫形旁(义符);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音符)

    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音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表示属于同一类事物的字

    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

  (象形字)①  用概括的线条描画实物形状

  (会意字)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配合成为一个新字以表示一个新意

  (指示字)  用象征性并具有指示作用的笔画来表示意义

  同音字  形体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

1、读音相同字形相似;2、读音相同字形不同

  形似字  在形体上较为相近的字:

1、笔画不同,字形差异细微;2、部首偏旁不同,字形差别明显

  多音多义字  一个字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

词  实词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表示1、人名;雷锋,同志,作家,老师,学生等2、处所;中国,亚洲,远处,近处3、时间;秋天,明年,星期天,早晨,现在4、方位;上,下。

前后。

5、事物;山水,火6、抽象概念,思想,格言,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

      表示1、动作行为;走,坐。

听,看2、存在变化;有,存在,发生,发展3、心理活动;想,思考哎恨,希望,害怕4、可能、意愿;能,愿可以肯敢应该5、趋向;来去上下进出6、判断。

    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表示1、形状;高大矮2、性质;软甜,好坏优秀,聪明3、状态〔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雪白笔直

    数词  表示数目:

1、确数;2、概数;3、序数  常连用构成数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动词后边

    量词  表示单位  

      表示:

1、事物的单位

(1)个体

(2)集体(3)不定量(4)度量衡;2、动作、行为的单位  

    代词  起指示(或替代)作用的词

      包括:

1、人称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2、疑问代词:

提出问题;3、指示代词:

区别人或事物

  虚词  副词  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

    连词  起连接作用;表示:

1、并列关系;2、选择关系;3、条件与副词配合使用

    介词  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助词  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

      分为:

1、结构助词;2、动态助词;3、语气助词

    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一般都是单用,位置可在句子的前、中、末,语句的意思不变

    拟声词  摹拟声音

  词汇  单义词  只表示一个意义

    多义词  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

    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反义词  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的词

短语:

词和词组合起来,构成短语(也称词组)。

组合不限于两个词,有时是三个或多个词,如“中学语文”是两个词,“中学语文教材”是三个词,“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就是四个词。

词和词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学校管理”和“管理学校”;也可以借助不同的虚词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父亲的母亲”和“父亲和母亲”。

一、短语的种类

词和词组合成短语,主要有六种类型:

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和介宾短语。

1、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词与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关系,没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短语称为并列短语。

例如:

报纸杂志老师和同学调查研究唱歌跳舞

2、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是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在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成的。

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

(用()表示定语,[]表示状语。

例如:

(我的)老师(清晰的)字迹(一个)顾客[激动地]说

3、动宾短语

有的动词单独使用就可以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不及物动词);有的动词还要在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才能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及物动词),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

其中受动词支配的词是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用~~~表示宾语)

例如:

吃晚饭卖豆浆夸奖我

4、动补短语

动补短语是由动词和在它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

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处所等。

有些补语前头要用结构助词“得”,有些补语不能用“得”。

(用〈〉表示补语)

例如:

盛〈满〉吓〈跑〉洗得〈干净〉睡〈在床上〉

和动补短语相类似的,还有由形容词和补语组成的短语,补语对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起补充说明作用。

例如:

暗得〈很〉大得〈多〉冻得〈麻木〉

5、主谓短语

两个词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这种短语叫主谓短语。

(用表示主语,表示谓语)

例如:

养分多举止稳重天气好

6、介宾短语

介词与其后面的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组合成介宾短语。

起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的作用,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

例如:

从明天开始在新的岗位上工作睡在床上

复杂短语的层次划分:

二、句子及句子成分

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

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单句的类型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

复句分为单重复句和多重复句两类。

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间有一定的语法关系,根据不同的语法关系可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几种成分。

此外还有独立成分。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主干)。

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情”。

表示为:

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表示为:

宾语:

宾语在谓语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

表示为:

例:

我喜欢打球。

定语:

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状、数量、所属等。

表示为:

()

例:

(漂亮的)女孩爱看书。

状语: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表示为:

[ ]

例:

他[用扫帚]扫地。

她[十分]漂亮。

[那天晚上],他[没]来上晚自修。

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表示为:

〈〉

例:

(他)肚子疼得〈厉害〉。

他坐〈在桌子旁〉

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的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惊讶、感叹、模拟语气等。

表示为:

例:

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

1、单句

主谓句:

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

(主谓句的具体类型有很多种,我们这里只研究比较常见的主谓宾式和主谓式)

例:

我们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主谓宾式)

他[非常]健康。

(主谓式)

(他的)病症消失了。

(主谓式)

注:

主谓宾式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

这样,后面才有可能带宾语;主谓式的句子中的谓语可以是形容词或动词,但动词是不及物动词。

非主谓句:

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

例;飞机!

站住!

哦!

呜!

(我们这里不做研究)

结构复杂的单句的分析:

一个单句的各个成分都由词来充当,这个句子就简单;如果由复杂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成分,单句就复杂了,它和复杂短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例:

1、(我们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

2、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巩固练习:

用符号标出各种句子成分

1、严肃地对待文章内容的人一定也在文章形式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

2、我相信,雷锋的榜样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生活道路,而且增强了我们同一切旧思想、旧习惯坚决斗争的勇气。

2、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

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类型。

(1)并列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常用的关联词语:

“既A,又B”、“不是A,而是B”、“也A,也B”、“一方面A,一方面B”。

例: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2)承接复句

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变动。

常用的关联词语:

“A,于是B”、“A,然后B”、“A,接着B”、“A,便B”。

例:

他们俩手牵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

(3)递进复句

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

常用的关联词语:

“不但(不光、不只、不仅)A,而且(并且、还、又)B”、“尚且A,何况B”。

例: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选择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出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

常用的关联词语:

“或者A,或者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不如B”。

例: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转折复句

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

常用的关联词语:

“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等。

例: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6)因果复句

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

“因为A,所以B”、“既然A,就(那么)B”、“因此”等。

例:

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不气馁。

(7)假设复句

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

常用关联词语:

“如果(倘若)A,就(那么)B”、“即使(纵然)A,也B”、“假如”、“假使”、“要是”等。

例:

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使用价值。

(8)条件复句

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常用关联词语:

“只要A,就B”、“只有(除非)A,才B”、“无论(不管)A,都(也)B”等。

例:

只有党风在正,才能事业兴。

多重复句的分析

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

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可采用“划线法”。

用“”划出第一层,并注明关系;用“”划出第二层,并注明关系;依次类推。

例:

有一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了,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句子成分

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关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

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7.独立成分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复指成分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

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

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在句子成份的定义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只不过古汉语有特殊句式,它改变了成份的位置:

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所.....。

”表被动。

如: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

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

“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

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亚父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

“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

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

“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如: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

又如:

“赐之彘肩。

”(《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

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疑问句式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否定句式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