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019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docx

语文模拟卷2答案版

语文高考模拟卷二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

(18分)

对话:

寻找上海

①主持人:

去欧洲,发现就连偏僻小镇上的杂货店收银员都知道中国上海,说报上看到,你们那里发展很快啊。

那一刻会感觉,“上海”这个名词很真实,也很响亮。

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身在其中,倒又有了疏离感。

外埠人士说,上海像纽约,像香港,今天许多上海人在看待自己居住的城市时,也会冒出游客的心态。

上海究竟在哪里?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陈钢:

王安忆写过一篇文章叫《寻找上海》。

她从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丹凤楼胜景图》到昔时的“脸形、口音、气味”,一直寻找到今天的上海。

可最后笔锋一转,说:

“回过头来,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

”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句上海老歌的歌词:

“月亮在哪里?

月亮在哪厢?

……”上海不是明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栖息的地方吗?

再看下去,才读懂这位敏感女性的“所指”。

她嫌弃的是当今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裁齐了,一些杂芜的枝节,修平了”,而她真正寻找的则是那些由“粗糙的毛边”和“杂芜的枝节”等细节组成的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

在我看来,这些才能牵连起上海人内心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②主持人:

您的意思是,在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下,要找寻她的“精神内核”?

陈钢:

不错。

鳞次栉比的高楼可以建在纽约,也可以安在上海,

(1)楼宇间透出的城市气息必然是不同的,

(2)这股气流被割断的话,我们(3)无法链接起上海的历史和今天,我们也(4)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③主持人:

我们《解放日报》曾经做过一期《读懂城市、读懂上海》的选题,就是在讲这层意思:

我们生活在城市,我们工作在上海。

但是,我们未必了解城市,了解上海。

因为,我们很多时候还只是空间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对于城市和上海的灵魂、气韵、律动,所知甚少。

真正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应该是文化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

当我们在文化和精神上还游离于城市,游离于上海时,我们又怎能称得上是城市人和上海人呢?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陈钢:

上海是开中国现代化之先河的百年杰作,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现代元素,是接续城市文脉的基石与可资继承、借鉴与发扬的一个“镜像”。

我们万万不能将之束之高阁,更不能弃之于市。

没有文化,就没有精神,所谓“寻找上海”,更有这一层意味。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④主持人:

换句话说,如果把文化作为城市精神的容器和基调的话,我们除了兴建一流的文化设施、邀请国外知名演出团体频繁来访外,更需要把自己找回来,孕育自发的生长环境。

上海有上海的底色,是吗?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陈钢:

是啊,上海当然就在上海。

她具有“现代性”的共通背景。

移民城市的兼容性、包容性使其汇聚百川,吞吐自若。

此外,上海还有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作为基石和屏障,当它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将各种异质文明加以稀释汲纳时,便能焕发出自己的“光、能、力”。

这种种文化产物的交流,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生态、心态、动态,这其中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⑤主持人:

开启“奇异智慧”的钥匙在哪里?

陈钢:

积聚人气、文气的土壤,注入开放、创新的元素,同时,我们还要与上海的历史对上话,拉出一根潜藏在人们心中有关这座城市变迁的线路来。

台湾作家龙应台每次到上海来,都会到音乐学院来找我,在琴房里,我伴奏,她唱上海老歌,过足瘾。

她喜欢《永远的微笑》,说她小时候打酱油过马路,母亲牵着她的手时,时常会哼唱这首歌;现在,她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老人家还是会唱起这首歌,眼里满含幸福。

今天《永远的微笑》传给了下一代,当龙应台走在上海的街道上,就会有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绵延也由此展开。

让我特别感慨的是,前不久歌手蔡琴在大剧院的演唱会如此轰动,世界各地的华人坐着飞机来赶场,花1000元买门票,就为了听上海老歌。

但作为演唱会的顾问,我有另一番隐忧:

今天,我们唱《夜上海》来追忆旧上海的似水年华,那50年后呢,我们将留下怎样的作品供后代传唱、来追忆和记取我们这个时代呢?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上海在哪厢?

上海在这厢!

这是我们必须交付给这个时代的一份答卷。

1.第①节对话中,“游客的心态”是指对上海的变化感到惊奇,而在文化上精神上游离于上海之外的一种心理状态。

(2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对王安忆所说“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B)(2分)

A.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失去了原来的城市气息和文化特点。

B.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原生态”的文化印迹却难以找寻。

C.上海的“原生态”的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受到破坏,无法再生。

D.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不复存在。

3.在第②节对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依次应填:

(3分)

(1)但

(2)如果(3)就(4)就(写出2个1分,3个2分,4个3分)

4、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第②节中,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指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过于光鲜的景观。

B.第③节中,“空间上的城市人”指的是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城市文化所知甚少的人。

C.第⑤节写龙应台母女唱上海老歌,证明“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

D.“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这种”指上文“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5.对话中所说的上海的“精神内核”,是指怎样的城市气息?

(3分)

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将各种异质文明贾谊稀释汲纳,而焕发出的城市气息。

(写出任一1点得2分,2点3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6.对话中所说的“文化上的城市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3分)

了解城市的文化和精神(1分),自觉担负起传承和绵延城市文化的责任。

(2分)

7.最后引用蔡琴唱上海老歌引起轰动的事,目的是什么?

(3分)

证明“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1分),引发人们思考我们应该为传承和绵延城市文化做些什么。

(2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阅读下文,完成8~14题。

(19分)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他说:

“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

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10)我呢!

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

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

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

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

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地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

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

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那是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

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

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

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

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

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叠,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注]林清玄:

台湾作家。

菅芒花:

一种草本植物。

8.本文的思路可以概括为:

(2分)

可以预约的菅芒花→不可预约的[人生]→应当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9.第(3)段为什么说“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

(2分)

因为菅芒花和雪有相似之处,都是白茫茫一片,都有季节性,都可以“预约”。

10.第(14)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4分)

(1)“常”是可以看见、可以预约的,“变”是不可捉摸,不可预约的;

(2)人的生命个体是弱小的,在凶险无穷的变化面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1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如何对待“常”和“变”:

(3分)

(1)祝福生命之“常”,宽容生命之“变”;

(2)对“变”中短暂的“常”,持欣赏态度;

(3)对不可抗拒的“变”,永保预约的希望。

12.最后一段中“蜿蜒”一词的含义有:

(3分)

(1)车在曲折绵延的山路上盘旋而行;

(2)人在曲折绵延的人生之路上行走;

(3)作者经历了一段曲折绵延的心路历程。

13.下列说法中与本文不相符的两项是(D)(F)(4分)

A.本文由花及人,引发对人生的感悟;行文的过程,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

B.作者写本文时,感情经历了“期待→伤感→困惑→无奈→欣慰”的变化。

C.第(11)段,从生活状态、内心情感两个方面,腔调了“所有的人”都会变。

D.第(18)(19)段,写自己渴望“常”,逃避“变”,虽然懂得“变”的无可逃避。

E.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写出了作者走出心理困境、悟出人生哲理后的快慰。

F.本文富有诗意,多用排比、反复的句式,酣畅淋漓地叙述、说理、抒情。

14.本文不是写雪,而以“可以预约的雪”为标题,有哪些好处?

(4分)

(1)从构思看,作者用“可以预约的雪”反衬并突出了人生的不可预约;

(2)从主旨看,“可以预约的雪”是作者心中希望的象征,暗示了主旨;

(3)从语言看,“可以预约的雪”富有诗意,清新雅致,和文章风格一致。

(写出2点即可)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

(任选6空)(6分)

 [注:

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5.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3)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5)不畏浮云遮眼望,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

(7)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四)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5~17题。

(8分)

山中寡妇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6.这首诗揭示了山中寡妇受苦受难的根源,一是连年战争,二是赋税徭役。

(2分)

17.下面诗句中与“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异曲同工的一项是(C)(2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买花》)

B.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韦应物《观田家》)

C.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陆龟蒙《新沙》)

D.家随兵尽室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杜荀鹤《题所居村社》)

18.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鉴赏诗中的有关句子。

(4分)

颔联后句通过外貌(肖像)描写写出山中寡妇衣着褴褛、面容憔悴,颈联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她为糊口而疲于奔命的苦难,生动地刻画出封建社会中贫苦劳动妇女的形象。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

(16分)

沈贞甫墓志铭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

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

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

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

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译文】我初次认识沈贞甫时,他还很年轻,在马鞍山一座寺庙旁读书。

等我娶了王氏,(王氏)和贞甫的妻子是姊妹,经常在岳丈家见面。

嘉靖二十年,我定居安亭。

沈家世代在此居住。

贞甫因此更加亲近善待我,每天都和我有书信往来。

尽管我仕途坎坷,但唯独沈贞甫相信我,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来拜访我,加以考订,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正确。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

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嗟夫!

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

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译文】我隐居在江海边,达二十年之久,其间经历了许多丧老病死、坎坷磨难,被世人所嗤笑,而贞甫毫不因别人的说法改变自己,与我共进退。

即使我偶尔得到重用,令众人惊诧莫名,可是贞甫也不会改变对我的态度。

唉!

士人在潦倒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

这正是贞甫去世,我不能不为他极度悲伤的(原因)啊。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遇事及激昂,僵仆无所避。

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

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

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

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译文】贞甫为人处事不卑不亢、上进好学,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是同道中人就不曾对他和颜悦色。

遇到事情慷慨激昂,即使受到挫折也不回避。

特别喜欢到名山大川、寺庙道观中读古书,每到一处就潜心读书。

听说别人有好书,就想尽办法借来,亲自抄写,多达几百卷。

现在有为科举速成的为学之道,都认为研习经书、学习古籍是迂腐的,沈贞甫却单单这样喜欢并精研经典古籍,在古籍研究方面大有长进,从未停止。

后来不幸得病,一病数年,可是著述更加勤奋。

我十分敬仰他的志向,同时也担心他的气力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劳作,他最终因此病逝,真悲伤啊!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9.我们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1分)

2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以予之穷于世(困窘)

(2)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全然)

(3)而贞甫不予易也(轻视)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2分)

A.与贞甫之妻为兄弟B.贞甫独相信

C.喜自修饰D.图书充几

2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贞甫也一定来访请我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2)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贞甫尤其喜好看古树,一定要到名山和寺庙道观中阅读。

23.本文着重写沈贞甫哪两个方面的事情?

请分别做简要说明。

(4分)

(1)为人方面,刚正凌厉诚笃,与我共历沉浮;

(2)为书方面,精研经典古籍,抱病读书著书。

(六)阅读下文,完成24~28题。

(13分)

送杨寘序欧阳修

①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译文】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

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

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②夫琴之为技,小矣。

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

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

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

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

喜怒哀乐,动人必深。

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译文】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

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宫声,小的是羽声,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

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像旷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

它的深沉的忧虑稻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

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纯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却跟尧舜三代的语言、孔子的文章、《易经》所表现的忧患、《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没有什么区别。

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

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③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

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

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

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

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

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译文】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得意。

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

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里确实有不平的地方。

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

以他多病的身体,抱着不平的心思,却生活在风俗不同的地方,哪里能够长久地沉闷下去呢?

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

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并且邀请孙道滋参加,喝一樽酒,弹一回琴,当做临别别的纪念。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4.本文题为“送杨寘序”,“序”的意思是临别赠言(赠序。

(1分)

25.第②段用了不少比喻,其中

(1)“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写出了琴声的高亢(激昂);

(2)“如怨夫寡妇之叹息”写出了琴声的哀怨(忧伤);(3)“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写出了琴声的婉转(和谐)。

(3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欧阳修曾因退职闲居而患抑郁症,后来他常听友人弹琴,久而久之,病不治而愈。

B.弹琴作为一种技艺,微不足道;但等到好琴师来,能弹出多种妙音,表达多种感情。

C.琴声同《论语》、《易》、《诗》等儒家经典一样,有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作用。

D.杨寘身体多病,又遭贬官,心情抑郁,所以作者写本文劝慰他要“平其心以养其疾”。

27.纵观全文,简述“琴”在行文中的作用。

(3分)

“琴”是贯穿全篇的线索。

篇首提出琴治愈自己的幽忧之疾,篇中阐述琴可以“道其湮郁,写其幽思”,篇尾说琴可以使杨君“平其心以养其疾”,向杨君赠文进琴。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8.本文较多地运用整句与散句相结合的句式。

请从高中教材一篇文言文中举出运用同样句式的例子,病简述其好处。

(3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如《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整句部分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散句部分形式自由,灵活有变。

整散交替,错落有致,富有美感。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70分

2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完成一篇作文。

(70分)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50年,这个数字迅速攀升了29%;而到了2000年,世界上大约有一般的人口迁入了城市。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5%。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作家韩少功说:

“城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越来越陌生……”自2000年起,他从海南回到插队国的湖南汨罗县的乡下,每年过半年的“归隐生活”。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