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037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docx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第六章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组织学生集中注意力、管理课堂纪律、引导纪律、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教学的组织是使课堂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有课堂教学核心环节的组织与控制、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课堂教学的展开策略、课堂教学的结果艺术四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核心环节的组织与控制

(一)引起注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注意与集中。

它分为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自觉的、有预定目的、需要经过意志努力,主动发起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注意的指向性与集中性的特点,灵活的掌握及运用,以便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下为如何吸引并提高学生的注意的几种方法。

1、良好的着装,吸引学生

很多人认为教师的着装是私人问题,其实不然。

要让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着装,。

因为,美的着装就是注意的焦点。

教师往讲台前一站,立即便有几十双眼睛罩住了你。

他们的目光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灯,教师走到哪儿,灯光就打到哪儿,学生的目光便追随到哪儿,注意力便“定”在了哪儿。

因此,任何一个教师都应该明白,学生不仅仅是在看你,而是在品评你;不仅是在品评你,而是在品评你之后,学生对你产生极为深远的认可或永久的反感。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曾说过:

“教师仿佛每天都蹲在几百面镜子前面,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你【1】。

且一个从外表到内心都很美的教师,往往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并为学生终身所效仿。

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并有较强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教师仪表的好坏,仍会是他们产生直接的好感或厌恶情绪,从而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乃至他们授课时的效果——着装,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的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着装,应有以下几点要求:

(1)整洁

所谓整洁就是整齐和洁净,教师的衣服不论质量好坏,新旧如何,都要做到干净、妥帖。

这样,即使衣服穿着很朴素,但仍会给人清新、高雅之感,令学生产生可亲可敬之感。

(2)稳中求变

着装要经常变换花样或款式。

(3)大方

所谓大方就是在服饰、发式方面不要过分追求时髦、华丽。

一般来说,教师的服装式样应在明快和自然方面下功夫,衣服色彩不应太鲜艳、太刺眼,而应以素雅、含蓄为好。

2、揣摩学生心理,及时转移注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将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揣摩学生心理,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教学。

而其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起立行李,调整课堂秩序

在上课之前,学生都要向老师起立行礼,这样能将学生从课间的游戏状态拉回课堂,有力调整课堂秩序。

(2)稳定情绪,从容授课

教师在上课前应稳定自己的情绪,将课堂之外的垃圾情绪抛开,用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

(3)用精彩的开场白,引起注意

精彩的课堂开场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保持学生的注意

在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有效的保持学生的注意。

(二)呈现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师生的教学活动总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前行的【2】。

且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激励功能,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导向功能。

因此,课堂上向学生呈现教学目标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目标教学的特色之一。

呈现教学目标要讲究方式和时间,这不仅是一种教学的艺术问题,而且它将直接影响教学效率。

下面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示范在教学中应如何呈现教学目标:

展开教学目标的形式:

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呈现教学目标,形式有三种:

一是口述形式,即教师用语言叙述目标;二是书面形式,即教师将目标写在黑板上或教学挂纸;三是投影形式,教师用投影仪将目标投影在银幕上。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不多,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差,呈现目标的形式采用口述形式为宜,即教师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讲述教学目标的内容。

中高年级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可采用书面形式或投影形式。

目前大多数教师对低年级数学课,一般都采用书面形式呈现目标,或把目标写在小黑板上,或教师带学生对照书本念一遍,或教师让学生齐读一遍,等等。

这样学生对目标理解不深,起不到好的激励作用,但却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由此分析,这种方式使目标的呈现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了。

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呈现目标的方式和时间。

而要确定呈现目标的方式和时间,就要从教材内容出发。

呈现目标的时间有三种情况:

一是新授前呈现;二是新授中呈现;三是新授后呈现。

呈现目标的方式也有三种:

一是一次性呈现;二是逐步呈现;三是遂讲课提纲呈现。

在呈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要做到灵活,应从学生对象和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发挥目标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呈现教学目标,既是一项教学技术也是一门教学艺术,而要做到适当呈现目标,要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

以下以数学这门课程来分析【3】。

(1)对于通过一个例题或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达到几条目标的教学,采用新授前一次性呈现目标为宜,这有利于保持例题的讲解或实验操作的完整性,有利于发挥目标的激励性功能。

例如:

人教版第十册数学P52例1:

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十厘米的距离。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通过这个例题的讲解,要求学生同时达到三条目标:

①知道什么叫比例尺;②知道比例尺的通常写法;③知道求比例尺的方法。

(2)对于能够分解为几个层次,而每个层次只要求学生达到一条目标的教学,采用在新授过程中逐步呈现目标为好,这样使新授目标更有条理,将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又如:

人教版第七册P64“小数的性质”,这节教材可分解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过例1、例2小数大小的比较,从中导出小数的性质;第二层次通过例3、例4,说明小数性质的作用。

要求学生分别达到两条目标:

①懂得小数的性质(理解);②会运用这一性质化简小数或将一个数改写成几位小数(应用)。

(3)对于段落层次很明显的教学,可以采用随板书提纲呈现目标,其操作程序可设计为:

板书提纲——讲课——再板书提纲——讲课——总结(揭示目标)。

例如:

讲授人教版第八册数学P60第一节“分数的意义”,教师在新授过程中逐步板书下面的提纲:

1分数的产生;

2单位“1”的含义;

3分数的意义。

新授结束后,教师针对提纲进行总结,并在每条的提纲的前面加上外显性的动词,在后面加上水平层次的述语,即提纲变成了目标:

1知道分数的产生(识记);

2懂得单位“1”的含义(理解);

3明确分数的意义(理解)。

这种呈现目标的方式,即发挥了目标的激励性、导向性、有序性和可测性的功能,使整个新授流程畅通,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把常规教学的长处与目标教学的特色有机结合。

(三)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以讲授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课,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课都可以归结为新授课,但与其他课型相比,新授课还是有它一定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的。

因而在教法上也就具有它自己的比较突出的特点。

新授课的导入应当独居特色。

新授课有时和原有知识结构联系不大的;比如在语文课中,每一篇课文都与前面的课文在知识性上联系不大;如果联系较大的,作为新授课来说,也应当竭力突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新鲜性。

因而新授课应当以独立而有特色的方式导入为主,以联系和基础的方式导入为辅。

这样,即符合课型的要求,有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新授课的教学内容是新的,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讲清原理、要点、难点;

(2)细心掌握学生的接受情况,以便改进教学;

(3)要注意加强训练、作业和练习,以巩固知识,为下一节课打好基础;

(4)新授课即要遵循新授课的教法,也要力求教法的新颖性,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以便学生对新授内容建立学习兴趣。

邱学华新授课的结构为【4】:

第一阶段:

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

基本训练的原则为:

A、使学生投入紧张的练习中,以便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B、注意接近新课,为新课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

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以旧引新,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教学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让后随之转入新课。

第三阶段:

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

突出重点,全力解决关键问题,教学内容少而精,步步深入。

抓住核心,不可拖泥带水,东拉西扯。

第四阶段:

试探练习(第二次尝试练习,6分钟左右)

让学生在黑板或投影片上做题,检查学习效果,之后,要训练学生进入独立作业阶段。

第五阶段:

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

不知一定数量的足够的作业,让学生专心练习。

作业题要有梯度,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要认真巡查,细心指导,力争过好作业关。

第六阶段:

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通过作业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找到普遍性的问题,给学生以全面的指导。

邱少华关于时间的划分,当然不一定适合各年龄段的具体情况。

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从时间划分上和各环节的把握上都围绕新课进行,使学生在注意力、精力、兴趣最佳的时间段内,教授最主要、最关键的内容。

其意义主要在于:

(1)突出了新课的重点;

(2)增加了练习的时间,便与巩固;

(3)改变了新授课课型容易导致“满堂灌”的一贯毛病。

教师在讲授新授课的过程中,也要研究并熟知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进程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阶段,一般来说,学生在一节课中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间为从上课第5分钟至课堂中间的第20分钟,在这个时间段内,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最强的。

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内教授新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部分是最佳的。

(四)巩固练习

教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一味的进行归纳,就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教师也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果在结束教学时教师出题让学生思考,不仅能够重新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且能够起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深化学生认识的作用。

巩固练习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变化。

巩固练习可分为以下几种:

1、答对式

答对是指以师生问答方式来完成的一种总结方式。

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冲动,创造一个紧张思考问题的良好氛围。

在对答中,即能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教材的有关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因此,以师生问答方式进行总结,是教师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例如【5】:

在讲完历史中的西汉兴盛这节课后,进行总结提问:

“由于汉初贫困和吸取秦亡的教训,统治者一方面,采取了修养生息这一国策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

另一方面,有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使西汉达到鼎盛。

那么,你得到哪些启示”学生纷纷议论,得出结论之一:

国家的兴盛关键在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再引导问:

“为什么汉朝会出现兴盛景象?

”学生得出结论之二:

刘邦、文帝、景帝是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他们顺应民心,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重大举措,使汉朝走向兴盛。

然后再问:

“汉朝兴盛只是统治者的功劳吗?

”学生的出结论三:

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内容有:

人民推翻暴秦;推动统治者制定休养生息的国策;以辛勤劳动促进了经济发展;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等。

由此,在师生共议的基础上,教师只以寥寥数语便可对全课进行总结。

可以说,结尾的总结性提问即呈现出全课的总体构思与精华所在,又对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做了探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练习式

这种练习不是一般的作业,它既是学生学习本课知识情况的检查,又是通过学生的练习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因此,必须精心设计出练习题,在课堂的结束阶段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以及师生的共同活动,当堂消化这节课的新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式一般可分为为以下三类:

第一,编提纲。

编提纲是教师指导学生针对教学内容要点,编写出一个纲要来。

操作程序为:

首先,教师提出题目并说明编写提纲的要求。

其次,全班学生边看教材边编制个人的提纲。

然后,请一名学生年自己的提纲,大家再补正。

最后,教师总结,给出参考答案完成这堂课的总结。

第二,填空格。

填空格是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前,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的空格练习。

例如:

一位老师在讲授《唐代的交通》一课时,展示出一块小黑板,上面画了大大小小颜色不同的圆圈。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记忆,在圆圈分别填上相关国家的名称。

对于这种别致的总结方法,学生们很感兴趣。

不一会儿,黑板上的圆圈便成了一幅漂亮的示意图解,它不仅帮助学生记住了与唐朝有交通联系的那些国家,而且掌握了它们的位置以及和唐朝联系的交通形式,形象直观,显示了图是总结的优点。

3、谈体会

谈体会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结束方式,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归纳并讲述上课的内容。

例如:

《戊戌变法》一课中,李老师在叙述了戊戌六君子英勇献身的事迹后,再加问:

这短短103天的变法真正留给后人的是什么?

或者说维新用他们的鲜血向我们说明了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抒发自己的感受:

①他们用鲜血激励后人去为救国而奋斗;②要救国不能只靠旧势力、皇帝,而应依靠百姓的力量;③中华民族的救亡之路是反帝反封建。

其后,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为了突出这一课中的爱国主义因素,采用谈体会的总结方法,含而不露,让这些道理在学生心灵勃然而生,脱口而出,老师只需在精要之处略为阐发其中的道理,学生自会领悟。

这种形式比较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五)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是教学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要通过实践教学,就要有作业练习。

独立作业练习,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因此,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课堂作业练习,并有机地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才能训练好学生的知识基础。

教师在设计及布置课堂作业练习时,也具有一定的原则。

1、课堂作业练习的原则

课堂作业设计时的总要求,就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能力,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

而直接制约这以目标的实现,则是作业练习题。

作业练习题质量的高低,是直接影响所学知识巩固消化,转化的关键所在【6】。

而且,课堂作业习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化原则

整体性原则就是要以整体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为指导思想,充分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间的联系,抓住教材内在的思路设计以及布置课堂作业。

(2)层次性原则

所谓层次性原则,是指在进行课堂作业设计及布置时,要考虑到“好、中、差”多层次的学生,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衡量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有选择自由,这样能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练习的效率。

(3)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材的重难点设计课堂作业内容。

(4)趣味性原则

课堂作业练习要做到形式新颖多样,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快乐气氛中区完成作业。

(5)量力性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是指课堂作业难易程度、数量多少要适度,太难太易太多都不易发展学生的能力。

(6)多样性原则

单一的作业练习方式,长时间重复同一类型的作业练习,容易降低学生作业练习的兴趣。

作业的多样性,能调动各种感官的积极性,增加作业练习效果。

(六)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瓦解了家庭,并抹杀了许多家庭生活的乐趣”【7】。

——(美)科特·杜德利马林

中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中说,“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是指在学校里要按时进行正课教学,课后要做课外作业。

那么,那是的课外作业是什么呢?

《学记》中记载“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在课外不学习杂曲,课内就学不好琴瑟;课外不学习歌咏,课内就学不好诗;课外不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等杂事,课内就学不好利仪。

总之,如果不提倡课外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

由此可以看出,所学的缦乐、声律、洒扫等是与正课内容有关的一些内容,而不是正课内容。

我们今天的作业除了正课内容,很少有其他内容,而且作业量特别大。

而这种大量的家庭作业、课外作业却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并因此带来许多危害,例:

1、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

2、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4、降低了学生的兴趣

此外,大量的家庭作业或课外作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以下就是一个例子:

小阳,女,10岁,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在学校里,一至三年级均是班级学习委员,酷爱学习,品学兼优,性格开朗,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的掌上明珠。

但由于父母工作的调动,她转学到市小学上学。

但在市小学里,家庭作业、课外作业特别多,每晚基本上都要写作业写到十一二点,而如果不写作业会受到老师的责备,有时候小阳边哭边做作业。

一段时间后,小阳对这种学习模式产生了畏惧心理,并且很厌烦学校的老师,以至于每天早上都是哭着不想去上学的,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

随后,父母无奈只得将她转回乡镇小学。

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有很多教师都会犯许多的致使学生压力过大或超出学生所能承受范围的错误。

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对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作业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对作业习题的研究和设计,所选的作业习题要有启发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2、严格控制作业数量、难度和时间

课外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要考虑各学科教学时数量与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适当比例。

要控制学生每天作业份量,防止片面追求“多练”。

3、作业要弹性化

所谓弹性化,是指让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类型和作业量

4、作业类型要多样化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千篇一律,这样的作业只会让学生没有做作业的兴趣,作业应该多样化,使学生体会到作业带来的变化和作业量。

5、要加强学生课外作业的指导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指导他们作业进行作业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督促学生养成先复习后作业、独立完成作业、自我检查作业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二、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

“导入策略是教师在进入课题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类行为【8】”。

导入对课堂起着开端、指向、定调的作用。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印象具有印刻作用,烙印深刻,形象不灭,心理学上讲的“首因效应”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在特定的场所第一次露面,人们都设法留下美好的印象。

课的开端亦是如此。

好的开端新颖活泼,具体生动,精炼深刻,形象完美,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启示性。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产生认可、信任。

同时易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质疑、产生思考,使学生产生广泛联想,温故知新,使学生对知识的链接具有坚实的基础,为上好新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堂成功的教学课,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语。

选择合适的导入语,就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上来,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而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完成三个任务:

第一要体现一种手段。

要学习新知识,必须兼顾新手段,新手段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反应新知识新问题的要求。

导入的方式和内容都必须反应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存在,因而反应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存在,因而反应出继续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顺利、自然地转入新知识的学习;第三导入方式必须是学生心理的一种呼应。

要反应出学生的学习心理,建立起一种纽带的机制,便于师生共同进入角色,实现双边活动。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之所以强调导入的重要性,是因为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功能,即引起注意、进入准备、激发兴趣、收拢思绪、引发动机、承上启下、建立联系、明确目标等功能。

而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

基于学生素质,吸引学生;紧扣课题,生动活泼;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指向性;有兼顾性,善于以旧引新;有新旧知识的关联性,避免形式化、表面化;语言简练;有艺术性,感染力;唤起欲望,时间3-5分钟左右等。

此外,教师课堂导入策略的方法有许多,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以下是课堂的导入方法的总结【9】:

比喻导入歌曲导入实例导入经验导入谚语导入

图片导入故事导入导语导入数据导入音响导入

实验导入幻灯导入录像导入小品导入谜语导入

竞赛导入衔接导入悬念导入情境导入激励导入

演示导入典故导入审题导入直接导入迂回导入

铺路导入作业导入游戏导入比较导入复习导入

讨论导入新闻导入歌谣导入图画导入温故导入

承启导入回溯导入点睛导入破题导入设问导入

情景导入问题导入展示导入假设导入提问导入

观察导入切题导入活动导入抒情导入联系导入

配乐导入表演导入看图导入引用导入绘画导入

反馈导入旧知导入直观导入迁移导入设疑导入

关于部分课堂导入方法的阐述:

1、温故知新

“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

——【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

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旧知识,提出新问题,承上启下来导入新课,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实惠”的导入方式。

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旧知识做桥梁,使学习的知识逐步递进,减轻学习的难度,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这种导入法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结和学生学习情绪的酝酿,对于构建整体知识体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独特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例:

在外语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边学边望,学新忘旧的现象。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教材中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学生已懂得的知识来讲授新知识,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防止遗忘现象的发生。

知识有其严密的系统性,新知识的掌握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注意新旧联系,学生所得到的知识才是系统和完整的,这对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前因后果有很大帮助。

因此,处理好新旧内容间的关系,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既不感到突然,又不断使旧知识得到加深巩固,以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中学英语的教学,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由旧课引入新课。

用听说、设立问题和复述课文等方法,由复习课导入新课,一方面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比较自然、容易;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复习旧课的目的。

(2)用旧句型讲解新句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难度较大的新知识孤立的讲给学生,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但如果利用学生学习过的旧单词解释新单词,用旧句型讲解新句型,从简到繁,步步深入,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如在讲解单词“considerable”时,先利用学过的单词“consider”来进行讲解。

先复习、再现单词“consider”的词性、词义,再对单词“considerable”进行分析、解剖以学习新单词。

总之,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做到温故知新,既可以弥补复习中存在的知识漏洞,又为上新课扫清了障碍。

温故知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