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112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docx

社交礼仪课件word版

社交礼仪第一讲课件(word版)

第一讲中西礼仪文化的发展及其异同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1、礼仪之邦?

n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n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

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

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n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

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

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n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

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n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

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

礼的繁体字―禮‖,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

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说文解字》)

n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

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

n推翻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

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

他制作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

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

《周礼》(又名《周官》),本为一官职表,后经整理,成为讲述周朝典章制度的书。

《周礼》原有6篇,详介六类官名及其职权,现存5篇,第六篇用《考工记》弥补。

六官分别称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其中,天官主管宫事、财货等;地官主管教育、市政等;春官主管五礼、乐舞等;夏官主管军旅、边防等;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冬官主管土木建筑等。

n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

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军礼,主要包括阅兵、出师等仪式;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

由此可见,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

此外,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的《诗经》,也有一些涉及礼仪的内容。

n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

礼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高低,形制的大小显示权力等级。

当时,贵族佩带成组饰玉为风气。

而相见礼和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等―六礼‖)成为定式,流行民间。

此外,尊老爱幼等礼仪,也已明显确立。

4、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东周时期)

n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n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

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n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

《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他倡导的―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

总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舍生而取义―。

(《孟子·告子上》),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荀子(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

他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

他说: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富国》)荀子指出: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荀子·大略》)荀子还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法治。

只有尊崇礼,法制完备,国家才能安宁。

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倡导学而至善。

5、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n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n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3、《宰相刘罗锅》)。

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

(《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

n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

《礼记》共计49篇,包罗宏富。

其中,有讲述古代风俗的《曲礼》(第1篇);有谈论古代饮食居住进化概况的《礼运》(第9篇);有记录家庭礼仪的《内则》(第12篇);有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澡》(第13篇);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第18篇);还有教导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第42篇)等。

总之,《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n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和《仪礼》)。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n宋代时,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

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的间。

‖(《二程遗书》卷五)―礼即是理也。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朱熹进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要,五常之本。

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

‖(《朱子文集·未垂拱奏礼·二》)朱熹的论述使二程―天理‖说更加严密、精致。

n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

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以撰《资治通鉴》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的《涑水家仪》和以《四书集注》名扬天下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的《朱子家礼》最著名。

n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

6、礼仪的衰落时期(公元1796-1911年)

n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

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动辄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

(《大清会典》)。

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

古代礼仪盛极而衰。

而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7、现代礼仪时期(公元1911-1949年,民国时期)

n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公元1866—1925年)火速赶回祖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

(中山装)

n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民间。

n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解放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及移风易俗,进而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年)

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革新阶段。

此间,摒弃了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愚忠愚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2)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

n1966年至1976年,中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

十年动乱使国家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损失,也给礼仪带来一场―浩劫‖。

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货色扫进垃圾堆。

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

(3)礼仪复兴阶段(1977年-至今)

n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新的全面复兴时期。

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到积极树立行业新风,从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到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岗位培训、礼仪教育日趋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

《公共关系报》、《现代交际》等一批涉及礼仪的报刊应运而出,《中国应用礼仪大全》、《称谓大辞典》、《外国习俗与礼仪》等介绍、研究礼仪的图书、辞典、教材不断问世。

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再度兴起礼仪文化热,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又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潮······(电话拜年;短信祝福)

二、西方礼仪研究成果举要

n爱琴海地区和希腊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

约自公元前6千年起,爱琴海诸岛居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此后,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

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

n《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这部著名的叙事诗主要描写特洛亚战役和希腊英雄奥德赛的故事,其中也有关于礼仪的论述。

如讲礼貌、守信用的人才受人尊重。

n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

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

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标:

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指出,德行就是公正。

他说:

―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n公元1世纪末至公元5世纪,是罗马帝国统治西欧时期。

此间,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撰写了《雄辩术原理》一书。

书中论及罗马帝国的教育情况,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礼仪教育应从幼儿期开始。

而诗人奥维德通过诗作《爱的艺术》,告诫青年朋友不要贪杯,用餐不可狼吞虎咽。

n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开始封建化过程,12至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

中世纪欧洲形成的封建等级制,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将封建主与附庸联系在一起。

此间制定了严格而烦琐的贵族礼仪、宫廷礼仪等。

例如于12世纪写定的冰岛诗集《埃达》,就详尽地叙述了当时用餐的规矩,佳宾贵客居上座,举杯祝酒有讲究······

n14至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

该时期出版的涉及礼仪的名著有:

意大利作家加斯梯良编著的《朝臣》,《朝臣论述了从政的成功之道和礼仪规范及其重要性;尼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公元1466年—1536年)撰写的《礼貌》,《礼貌》着重论述了个人礼仪和进餐礼仪等,提醒人们讲究道德、清洁卫生和外表美。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公元1561—1626年)指出:

―一个人若有好的仪容,那对他的名声大有裨益,并且,正如女王伊莎伯拉所说,那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荐书一样。

‘‖(《培根论说文集·论礼节与仪容》)n17、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的时代,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逐渐取代封建社会的礼仪。

资本主义社会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但由于社会各阶层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的不平等,因此未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平等。

不过,资本主义时代也编撰了大量礼仪著作。

例如,捷克资产阶级教育家夸美纽斯(公元1592—1670年)编撰了《青年行为手册》等;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于公元1693年写作了《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系统地、深入地论述了礼仪的地位、作用以及礼仪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德国学者缅南杰斯的礼仪专著《论接待权贵和女士的礼仪,兼论女士如何对男士保持雍容态度》,于1716年在汉堡问世。

英国政治家切斯特菲尔德勋爵(1694—1773年)在其名著《教子书》中指出:

―世间最低微、最贫穷的人都期待从一个绅士身上看到良好的教养,他们有此权利,因为他们在本性上是和你相等的,并不因为教育和财富的缘故而比你低劣。

同他们说话时,要非常谦虚、温和,否则,他们会以为你骄傲,而憎恨你。

‖n西方现代学者编撰、出版了不少礼仪书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法国学者让·赛尔著的《西方礼节与习俗》,英国学者埃尔西·伯奇·唐纳德编的《现代西方礼仪》,德国作家卡尔·斯莫卡尔著的《请注意您的风度》,美国礼仪专家伊丽莎白·波斯特编的《西方礼仪集萃》以及美国教育家卡耐基编撰的《成功之路丛书》等。

(二)中西礼仪的差异

n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所不同,所以,中西礼仪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现择要略作介绍。

n1.大相径庭的问候语n2.毁誉不一的―老‖n3.截然不同的宴请语(丰俭;餐饮n4.泾渭分明的送礼礼仪n5.交谈话题(火车上的交谈与保护隐私)n6.语言表达(西方父亲感谢女儿与中国父亲批评儿子客气);请大家补充!

三、礼仪的概念、特征和原则:

n1、礼仪的概念n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n礼貌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为规范,如尊老爱幼、热情待客等。

n礼节是指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待人接物的形式,如拜会、回访、挥手致意等。

n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饰、表情、姿态等。

n仪式是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活动,如开业典礼、迎送仪式等。

n2、礼仪具有三个特征:

(1)共同性;

(2)继承性;(3)发展性。

n3、礼仪的四条原则:

(1)尊重原则;

(2)遵守原则;(3)适度原则;(4)自律原则。

社交礼仪课件第二讲(word版)

社交礼仪第二讲个人礼仪、家庭礼仪

一、个人礼仪

(一)心灵美

1、思想品德修养

(1)思想修养a、辩证地看问题(美越战争、98年洪涝灾害好、坏事?

)b、历史地看问题(阿以冲突:

宗教、民族、领土、水资源)c、全面地看问题(盲人摸象、伊拉克战争:

美国目的?

(2品德修养a、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热爱集体、热心公益)b、讲究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助人为乐)c、陶冶情操,培育美德(爱国、爱人民、勤劳、勇敢)屈原:

忧国忧民;岳飞:

精忠报国;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

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2、语言文学修养

(1)语言修养a、汉语修养(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多看、多练。

)b、外语修养(海湾国家德、法、奥地利)学术交流,接受报刊、电台、电视采访

(2)文学修养a、中国文学(唐宋诗词,现代文学:

鲁迅、郭沫若、老舍;毛主席诗歌、鲁迅短篇小说《药》。

b、外国文学

3、音乐艺术修养

(1)音乐修养唱歌,戏曲360余种;杨子荣;乐器口琴、笛子、钢琴、电子琴

(2)艺术修养书法、绘画(国画、油画)、摄影(在香港游览时,帮人照像)。

(二)外表美1、外貌相貌、头发、指甲

2、表情自然、和蔼;吹胡子、瞪眼睛,敬而远之。

3、服饰三分人才,七分打扮;佛靠金装,人靠衣装。

(1)合身:

不长不短,不肥不瘦。

(2)合适:

季节、草窝里的斑鸠,不知道春秋。

场合、身份、年龄。

(3)合意:

审美;风格:

端庄、飘逸。

(三)行为美1、站姿、坐姿、走姿、蹲姿

(1)站姿(站如松,婷婷玉立,挺拔、自然,手两边,前面、背后)

(2)坐姿:

坐如钟,贺老总;

(3)走姿:

或稳健、或轻快,不要勾肩搭背;

(4)蹲姿:

文雅,捡东西时;

2、饮食

(1)吃的规矩:

细嚼慢咽,不可敲筷打碗;西餐礼仪;

(2)喝的礼貌:

汤/咖啡;(3)住的文明:

听音乐,晒衣服;(4)行的礼仪:

a,步行,撞满怀,b,骑车。

3、举止

(1)点头(表态,致意

(2)招手(打招呼(3)起立(长者,尊者来时,起立表示敬意(4)鼓掌a,掌握时间;b,不鼓倒掌。

怎样显示我们的修养和风度,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大家不妨试一试。

最后,提出16字诀与大家共勉:

1、衣冠整洁:

穿着要和年龄、体形、职业、季节、场所相协调;(合身、合适、合意)男士西服:

单排两粒扣,―扣上不扣下‖,(扣上是正规,全扣是土气,扣下是流气);单排三粒扣,可以只扣中间扣;双排扣,则要求扣上所有纽扣。

西服衣袋和裤袋不能装得鼓鼓囊囊。

袜子一般要和裤子的颜色相近。

3、谈吐文雅:

发音准确,语言优美,谈吐风趣、幽默(①免费按摩;②带颜色的酒:

红酒、啤酒;为你的朋友倾倒!

3、彬彬有礼:

尊老爱幼,不卑不亢,友善待人,礼貌周到;

4、潇洒自如:

①男士要自然大方,举止得当,显示出阳刚之美(壮美,但不要刻意装出酷的样子。

②女士应端庄、娴静,动作优雅,表现出阴柔之美(秀美,热情、开朗。

二、家庭礼仪

(一亲属称谓1、常用称谓: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2、汉族亲属称谓的三个特点:

(1在称谓上标明了父系和母系(伯、婶/姨、舅。

(2在称谓上标明了性别(堂兄,表妹。

(3在称谓上标明了父系男方亲属的长幼(伯叔,不像英语不分。

3、敬语/谦语

(1敬称:

用敬语称呼对方或对方的亲属,常用字有:

令、尊、贤、仁。

(2谦称:

用自谦语称自己或自己的亲属,常用字有:

家、舍、小、愚。

(二家庭成员礼仪

1、父母与子女相处的礼仪:

(1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英国一对母女进入英国小姐决赛的故事)。

(2一视同仁:

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论男女、大小、美丑、高矮,要一碗水端平。

(3教育有方: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要当外人面批评孩子。

(4作风民主: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2、子女与父母相处的礼仪:

(1尊重父母(电话、写信、点歌

(2孝敬父母(端茶、倒水;扫地的故事

3、夫妻之间的礼仪:

(1)互敬;(2互爱;(3互学(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

;(4互助(泰戈尔夫妇的故事);(5互让;(6互谅;(7互慰;(8互勉(教学、科研;家务活)。

(三家庭应酬

1、待客(提问)

(1迎接(2让座(3端茶(4作陪(5送行;不可扫地出门,不可看钟表;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不要马上站起来。

(电扇、空调、雨伞。

2、送礼(提问)

讲究礼仪:

(1针对性(2实用性(3礼尚往来

3、邻居礼仪

彼此尊重(寒暄(2互相帮助(取报纸;马雅柯夫斯基画像的故事。

(四电话礼仪

1、打电话的礼仪

(1)选择时间:

上下班打:

上班后10分钟,下班前10分钟;

早晚打:

早上7点之后~晚上10点之前;与国外通话,要注意时差。

例如,东亚的武汉与北非的开罗相差6小时,结果,有一天,我家半夜响起清脆的电话铃声。

(2)通话准备(电话号码、要点;)铃响5声无人接,可以挂机。

(3)通话礼貌(首先问好-你好);自报单位和姓名(我是武汉大学的李荣建);通话内容简明扼要(时间:

3分钟左右);通话完毕,让对方先放话筒。

2、接电话的礼仪

(1)尽快接听(问好,自报家门。

正在用餐要暂停吃喝。

(2)助人为乐(帮助传呼,认真记录。

为拨错电话号码者提供一点线索。

请等一等,你找哪一位李教授?

(3)塑造美好的―电话形象‖

a、音量适中b、语气亲切c、语言简明

3、使用手机通话礼仪

目前,我国居民使用手机数量已突破3亿部,我国成为世界手机第一大国。

随着手机的普及,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使用手机的通话礼仪。

简单说来,使用手机礼仪可以概括为五要五不要。

(1)五要:

①当手机铃声响起,要尽快接听。

②因故未能接听电话,发现信息后要及时回话。

③通话时要使用礼貌语言,用文明字眼发短信(精彩短信)。

④要遵守公共秩序,在教室、图书馆、会议室等公共场合自觉关机。

⑤要注意安全,最好把手机放在提包和手袋里,因为手机挂在胸前不太安全,而一直拿在手上或挂在皮带上又显得有点招摇。

此外,驾驶汽车时尽量不使用手机。

(哥哥、妹夫)

(2)五不要:

①不要主动索取他人的手机号码。

②一般情况下不要借用他人的手机。

③不要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手机功能,或者看别人发短信等。

④不要在医院急诊室附近使用手机。

⑤不要在飞机上使用手机。

(小结)

社交礼仪课件第三讲(word版)

第三讲学校礼仪、公共场所礼仪、求职礼仪

一、学校礼仪(一教师礼仪n1、为人师表(仪表、举止n(1仪表整洁;n(2授课文明(认真备课,准时上课,讲普通话。

n2、师生关系n(1爱护学生;(2诲人不倦;n3、同事关系n(1彼此尊重(2互相支持(世界史所

(二学生礼仪n1、服饰礼仪:

(1男生不留长发,不蓄胡子,不穿奇装异服;

(2)女生选择合适的发型,勤修剪指甲;不佩戴过多的首饰。

n2、上课礼仪:

n(1不迟到早退;n(2认真听讲;n(3讲究方式(竹子的故事:

圆;扁、方。

n3、同学礼仪:

n

(1)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n彼此关照(赵国平、陈杰);同学们的故事。

二、公共场所礼仪

n

(一)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