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217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docx

16#基坑支护与降水施工方案

一、基坑工程概况

1、基坑概况

地下室基坑呈发多边形,长约55m,宽约25m,基坑开挖较深,大面积开挖深度为4.53m。

自然地面平整相对标高为-2.200m,基坑开挖深度考虑到筏板垫层底(垫层厚100mm)标高为-6.730。

2、周边环境

拟建场地南侧所濒临的为另一拟建建筑物,对基坑的影响较小。

场地内有一些临时设施距基坑有一定距离,基坑东侧及北侧为施工临时设施,在施工中应进行保护和考虑。

3、围护结构要求

采用重力式深层搅拌桩作为止水围幕桩,结合基坑边坡分二级放坡,边坡面层采用铁丝网、砂浆抹面C20厚80作为护壁,坡面植入φ16长1m的短锚钉,后加一排木桩作为第二道挡土。

4、施工要求及要点

(1)支护结构施工前,应仔细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管理线情况,并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管线权属部门共同研究,确保管线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2)施工过程必须做好坡顶地面截水、边坡体有针对性的排水和基坑内土方开挖时临时降水措施。

(3)基坑边2m范围内严禁堆裁,2m外地面超载不得大于15KPa。

(4)铁丝网砂浆面层

铁丝网层φ6@250×250,锁定筋为1φ12;采用砂浆抹面厚80,,配合比为水泥:

砂=1:

2.5(重量比)。

(5)应按有关规范(规程)施工,确保围护安全。

施工时可根据地层土质情况,在确保结构安全前提下调整设计。

二、工期与质量要求

基坑围护工程施工计划工期30天,工程质量应确保围护工程结构可靠,基坑边线与底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预留工作面应满足土建工程施工需要。

 

(一)地质条件

根据江苏华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内基坑开挖及其影响范围内土层分布如下:

①层:

人工填土层(Qml)

灰色~黄色,灰褐色,松散状,由粉质粘土、中粗砂及碎石岩块等堆填,土质不均匀,场地均有分布,厚度0.80~6.00m(ZK10),平均2.35m。

②层:

耕植土层(Qpd)

灰色,软塑,含有机物和植物根系,11个钻孔中有分布,厚度0.50~1.40m,平均0.79m。

③层:

冲积土层(Qal)

冲积层按土性差异划分为:

③-1层粉质粘土、③-2层粉细砂、③-3层中粗砂和③-4层粘土及粉质粘土等四个亚层,详细描述如下:

③-1层粉质粘土:

灰白色、黄色、桔红等杂色,土质均匀,含较多中粗砂,湿,可塑状为主,局部软塑。

场地均有分布,分布厚度不均匀,本层顶面埋深0.80~16.60m,平均为4.92m,层厚为0.70~20.60m,平均3.96m。

③-2层粉细砂:

灰色、黄色为主,颗粒均匀,含泥质,饱水,呈松散~稍密状,分布不均匀,场地呈透镜体状局部分布,36个钻孔中有揭露,顶面埋深为1.20~19.8m,平均5.40m,层厚为0.40~13.00m,平均2.85m。

③-3层中粗砂:

灰白色、黄色等,颗粒均匀,含较多泥质,饱水,呈稍密状,局部地段为粉土。

场地呈透镜体状局部分布,普遍钻孔中有揭露,顶面埋深为1.60~31.0m,平均11.45m,层厚为0.50~7.70m,平均2.38m。

③-4层粘土、粉质粘土:

红~灰白色、黄色花斑状,土质均匀,湿,硬塑状为主,局部呈可塑状。

场地均有分布,分布厚度不均匀,本层顶面埋深为3.60~26.50m,平均12.74m,层厚为0.90~24.10m,平均10.20m。

④层:

残积土粉质粘土(Qel)

冲积层按土性状态不同划分为:

④-1层硬塑状残积粉质粘土和④-2层可塑性残积粉质粘土等二个亚层,详细描述如下:

④-1层硬塑状残积粉质粘土:

黄间灰白色、红色等杂色,由灰岩或泥岩风化残积而成,湿,粘性好,硬塑状为主,原岩结构可辨,局部地段含较多泥岩碎屑,土质水泡易软化,场地普遍分布。

本层顶面埋深为7.40~41.40m,平均21.80m,层厚为1.60~20.00m,平均9.29m。

④-2层可塑性残积粉质粘土:

暗红色,灰黄色,灰褐色等杂色,由灰岩或泥岩风化残积而成,饱水状态,可塑状为主,局部为软塑状,原岩结构可辨,含较多灰岩岩碎屑,场地普遍有分布。

本层顶面埋深为9.60~44.00m,平均26.84m,层厚为1.10~24.50m,平均6.29m。

a层土洞:

冲填软塑状粘性土、砂和岩石碎屑,场地16个钻孔中见到,见洞率为25%,土洞顶面埋深为23.0~47.10m,平均30.72m,洞垂直钻探揭示高度为0.50~11.60m,平均3.12m。

⑤层:

基岩(Cldz)

本建筑场地基石炭系下统大塘阶梓门桥段(Cldz)地层,岩性为灰岩或泥岩,钻探深度范围内,按风化程度分为全风化岩带、中风化岩带和微风化岩带,详细描述如下:

⑤-1层全风化岩带:

黄褐色,岩性为灰岩,原岩结构完全风化破坏,成分为粉粒,岩芯呈坚硬土状,含岩碎屑,岩质很软。

场地3个钻孔分布本层,本层顶面埋藏深为20.00~23.60m,平均21.80m,层厚为2.20~3.00m,平均2.60m。

⑤-2层中风化岩带:

灰白色,青灰间暗红色,岩性为灰岩,隐晶质结构,钙质胶结,裂隙较发育,溶蚀迹象明显,岩芯呈破碎状,岩质硬。

场地仅ZK4、ZK5和ZK42中3外钻孔分布,本层顶面埋藏深为28.60~39.70m,平均31.91m,层厚为0.15~2.10m,平均0.99m。

⑤-3层微风化岩带:

青灰色间暗红色,岩性为灰岩,隐晶质结构,钙质胶结,裂隙发育,岩芯呈柱状~碎块状,局部充填方解石脉,岩芯完整,岩质新鲜、竖硬。

地段钻探深度范围内,均有揭露本层,本层顶面埋藏深为23.00~51.80m,平均32.97m,揭露层厚为0.10~4.90m,平均2.11m。

b层溶洞:

溶洞为充填流塑或软塑状粘性土,局部为空洞。

场地12个钻孔见分布,顶面埋藏深为26.50~37.60m,平均31.75m,层厚为0.30~4.50m,平均1.89m。

基坑开挖深度影响范围内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表1所示:

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1

土层

层号

土层厚度

(m)

含水量

(%)

重度

(kN/m3)

黏聚力

(kN/m2)

内摩擦角

(°)

人工填土层(Qml)

①层

0.80~6.00

20.77

18.0

47.05

21.35

耕植土层(Qpd)

②层

0.50~1.40

17.0

粉质粘土

③-1层

0.70~20.60

27.73

19.0

40.81

14.84

粉细砂

③-2层

0.40~13.00

18.0

中粗砂

③-3层

0.50~7.70

19.5

粘土、粉质粘土

③-4层

0.90~24.10

27.83

20.0

44.53

16.45

硬塑状残积粉质粘土

④-1层

1.60~20.00

24.80

21.0

46.94

18.17

可塑性残积粉质粘土

④-2层

1.10~24.50

21.20

21.0

32.65

21.40

土洞

a层

0.50~11.60

25.95

17.5

30.65

14.55

全风化岩带

⑤-1层

2.20~3.00

21.0

中风化岩带

⑤-2层

0.15~2.10

22.0

微风化岩带

⑤-3层

0.10~4.90

22.5

溶洞

b层

0.30~4.50

(二)地下水状况

1、地下水概况

1)潜水:

①上层滞水:

赋存于隔水层之上,通常存在填土之中;

②孔隙水:

赋存于第四系沉积物中,主要含水层有:

③-2层粉细砂和③-3层中粗砂,水位埋深一般在2~3米之间。

勘察期间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在0.50~5.60米之间。

场地内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以及地下水侧向渗流补给,年变化幅度约1.50~2.00m左右。

2)岩溶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灰岩溶洞中,水量分布不均匀,在溶洞发育部位,水量非常丰富,在没有溶洞存在的部位,水量很贫乏。

钻探时发现在基岩面附近大量漏钻液,表明本场地基岩面附近土洞和溶洞较发育,水量较丰富。

三、施工准备

按该项工程计划安排,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下列各项施工准备工作,以便及时开工。

(一)组织准备

(1)成立项目经理部,建立项目管理机构。

(2)选择技术骨干,组织劳务队及时进场。

项目部人员组成及劳动力需用计划详见附表2。

(二)技术准备

(1)根据施工图、地质报告、合同,在开工前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作。

(2)认真进行图纸会审,与业主履行必要的围护平面图的审核手续。

项目经理应组织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由工程师进行技术交底、施工组织设计交底和施工承包合同交底,进行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教育。

(3)及时进行必要的材料试验。

(三)现场准备

(1)平整作业场地和临设场地,接通电源、水源。

(2)排水系统设置:

基坑四周支护范围内的地表应加以修整,构筑排水土沟,或者在靠近基坑坡顶宽1~2m的地面可适当垫高,里高外低,便于径流远离基坑。

(3)放线:

与甲方履行正规的测量基准点资料和桩点的交接手续,设置测量控制点,测定围护边线与桩位。

控制点应不受施工影响。

(4)摸清施工障碍物,尤其要摸清地下施工障碍物,以便采取措施,防止发生施工事故。

(5)按施工总平面图,营建生产临时设施。

(四)物资准备

(1)落实并组织施工机具进场。

(2)组织货源,按施工进度要求及时进料。

拟配备的主要施工机械与主要材料需用量详见附表3、附表1。

四、施工顺序

本工程应按如下顺序组织施工:

(1)按平面图放线。

(2)分区作业,划分为Ⅰ、Ⅱ区域,先开挖施工Ⅰ区至承台筏板、垫层,完成后再开挖施工Ⅱ区。

(附开挖顺序图)

(3)挖除基坑土方并同步施工基坑垫层、承台筏板砖模。

五、深层搅拌桩施工方案

(一)施工机械

本工程施工采用PH-5D型深层搅拌桩机施工,先安排二台桩机进场。

PH-5D型深层搅拌桩机主机功率为40kw×2,额定电流75A,搅拌轴转数43n/min,额定扭矩8500N.m,搅拌桩直径为600mm×1,该机稳定性能好,定位准确垂直,较和均匀,咬合密切。

(二)劳力组织

每台深层搅拌桩机由16人组成一个施工组。

工人1人,司机2人,电工1人,机台服务6人,泥浆拌作泵送6人,分二个作业组,日夜施工。

(三)深层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

1、施工前准备

(1)依据场地土质情况,完成水泥土组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方案。

(2)清除地面及地下障碍物,埋设物,地下管道及电缆走向,以免破坏。

(3)测量放线,定出挡土桩位置,挖泥浆沟。

(4)桩机现场布置,定出桩机走向。

(5)搭设水泥灰浆制作棚。

(6)安排水泥进场,送至灰浆制作棚,并作为水泥检验。

(7)会审图纸及技术交底。

2、主要施工方法

(1)桩机就位

桩机就位,对准桩点,使桩机水平安稳。

(2)预搅下沉

开启电机,转动钻杆,均匀沉管钻进,破碎原土。

钻进控制在0.38-0.7m/min的速度下沉至加固深度.

(3)提升喷浆搅拌

预搅至设计深度后开始泵送灰浆,待灰浆送至钻头后开始提升喷浆搅拌。

提升速度控制在0.3-0.5m/min的速度均匀提升搅拌。

(4)复搅下沉

当喷浆搅拌至土面后关闭泵机,重复下沉搅拌至设计深度。

(5)第二次喷浆搅拌提升

复搅下沉达标高后,再次开启浆泵送灰浆搅拌提升至桩面,速度控制在0.3-0.5m/min。

整个流程为:

桩机就位→预搅下沉→提升喷浆搅拌→复搅下沉→第二次喷浆提升搅拌→清洗管道→移位。

桩为控制:

放出坑内边线后,确保开挖面桩条线性。

直线桩以每米定一双桩,横线桩每向外侧移55cm。

(6)施工用料及配合比

施工用料采用32.5R号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水泥土固化主料,适当加部分减水剂增加早强。

配合比:

水泥掺入比为18%,按湿土容重1.5T/m²计,每立平方米水泥量为270kg,水灰比为0.5。

(7)施工方案

1、平整场地,清除地下障碍物,摸清地下埋设物的走向并作出标识。

2、组织工人进场,做班前教育,技术交底及培训。

3、对进场水泥进行检验合格。

4、调试桩机运转,检查电压、电流、水压及供水管,并配好发电机组。

六、深层搅拌桩质量控制

1、土质体应充分搅拌

下沉搅拌时充分破碎原土,以使之有利原土同水泥均匀搅和。

2、水泥浆不得离析

水泥浆制作应严格按配合比配置,在制浆桶中不断搅动,不得使泥浆离析,备浆待泵送。

3、确保加固水泥土桩强度,确保桩体融合一体

(1)压浆阶段不允许发生断浆现象,如果有堵管现象,必须及早清管,对断浆应再次喷浆复搅。

(2)在不同土质层次适当控制送浆量,使桩体强度基本均匀。

(3)咬合不小于20mm,新旧桩咬合要慢钻慢提,对超过24小时以上不能咬合要适当加桩补强。

(4)以吊绳控制桩体垂直度〈1%,及时适当调平桩机平台,使之垂直。

4、做好施工作业记录

对每根桩开始及结束做为记录,对水泥用量进行严格控制,以免错漏。

七、深层搅拌桩安全措施

1、对进场的工人进行上岗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及考核。

2、对桩机的电屏、电缆及仪表进行漏电测试,防止漏电。

3、对桩机的起重设备及塔架架体进行检查加固,确保安全。

4、严格执行公司、工地项目部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接受检查、监督。

5、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保持环境卫生及饮食卫生,确保工人身体健康。

做好防风、防雨、防台设备,确保机台安全。

八、工艺控制要点

(一)土方开挖

1、开挖顺序

工作面开挖应遵循下列原则:

(1)分层分段开挖,每段长度6~10m,有建筑物处每段控制在3~4m。

(2)先开挖道口工作面,再开挖其余部分的工作面。

2、分区分层开挖

(1)土方开挖分为二个区,先开挖Ⅰ区,分二层开挖,第一层开挖至-3.0m处,第二层开挖至基底,再进行开挖第Ⅱ区。

(2)土方开挖到基底标高时,应报请监理、建设单位后,方可进行垫层施工,尽量减少基底土体的暴露时间。

(3)修坡边

采取任何开挖手段开挖,严禁边壁超挖或松动边壁土体。

基坑边壁利用铲锹人工切削修坡,保证边壁平整并符合设计规定的坡度。

(4)边壁土体暴露时间不得超过规定时限。

对于自稳能力差的土体如高含水量的黏性土和无天然黏结力的砂土应立即进行支护。

(二)施工排水

为方便施工、保证基坑安全,应采用临时排水措施排除地表水和基坑作业面积水。

排水措施包括地表排水,支护内部排水,以及基坑排水,以避免土体处于饱和状态并减轻作用于面层上的静水压力。

1、地表排水:

在基坑外边设置排水土沟,使雨水往基坑外流入排水沟内排走。

2、支护内部排水:

在支护面层背部应插入长度为40~60cm、直径不小于4cm的排水管,以便将喷射混凝土面层后的积水排出。

3、基坑排水:

为了排除集积在工作面的渗水和雨水,排水沟要离开边壁0.3~0.6m,截面不应过大,坑内有积水时应及时抽出。

(三)砂浆抹面层

1、网片制作

按设计要求制作铁丝网片。

网片采用绑扎制作,网格允许偏差为±10mm。

制作网片时,相邻两网筋接头应错开0.2m以上。

2、网片铺设

网片应牢固地固定在边壁上,不应出现晃动。

网片铺设时每边绑扎的搭接长度应不小于20cm。

3、砂浆原料应符合质量要求

水泥:

砂浆面层应使用设计要求的水泥。

一般使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砂料:

使用中粗砂。

水:

使用饮用的自来水,不得使用污水或pH值小于4的酸性水。

4、应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

严格按1:

2.5(水泥:

砂重量比)配比制作砂浆。

5、钢管桩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

深层搅拌桩施工完成后马上进行钢管桩施工,以防止搅拌桩硬化后施工困难,钢管联接采用3φ16钢筋绑焊,绑焊搭接长度为300mm。

(四)建筑物中心部位开挖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深,场地狭小,为确保围护结构安全,必须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的有关规定,及时开挖,按时完成。

1、建筑物中心部位土方机械开挖与人工清理

由于本基坑开挖深度深,现有开挖机具不能一次开挖到底,所以采用液压反铲挖掘机分两层开挖,下层土方采用挖掘机倒到上层后,上层挖掘机将土方装汽车外运。

若场地施工困难时应在开挖的机械行走路线上铺设钢板或回填石渣。

机械开挖至底板垫层标高以上0.3m,人工配合机械施工,随时清理机械施工预留土方,一次达到设计标高。

人工清理的土方应随时运到挖掘机可以挖到的地方,使用挖掘机装自卸汽车将土运于弃土场。

开挖路线:

从基坑西北向东南方向后退式开挖。

2、承台基坑与连梁基槽开挖

(1)谨慎定位放线

由于承台和连梁在基坑内密布,并且对其位置和标高要求较高,应按图纸谨慎定位、放线,并应由他人复核。

(2)大基坑机械开挖人工配合清底后,应即随时开挖承台基坑和连梁基槽,边挖边清,按设计要求一次到位。

较大的承台基坑也可以在机械开挖大基坑时,采用机械施工方法一次开挖。

机械开挖应防止超挖。

九、施工监测及应急措施

为确保施工安全和基坑开挖的顺利进行,从围护工程开始施工至地下室底板完工,应进行全过程的施工监测,以便及时掌握施工全过程围护结构、周围土体的受力与变形情况,及时掌握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尤其对建筑物、道路的影响程度,以便在监测信息指导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施工方案,避免基坑开挖的重大事故发生,减少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一)监测内容

深层搅拌桩、木桩围护的施工监测应包括如下内容:

(1)围护体的位移及沉降;

(2)地表开裂状态及周围环境变形;

(3)基坑渗漏和危及支护安全的水害来源。

(4)基坑底部土体有无隆起,围护外侧土体有无下沉。

(二)监测点的设置

(1)监测点、后视点、水准基点应设置在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外。

(2)沉降和位移监测点应设在基坑边壁和基坑底部,间距不宜大于40m。

(3)地表开裂,宜采用标记法进行观察和比较,有裂缝时,先测量其宽度并做好记录,然后用水泥浆灌实抹平,必要时可拍照留存。

(三)监测次数及方法

(1)在基坑开挖时,每天监测次数一次,两天增加一次。

(2)地下室结构施工期间每两周能报一次,如接近警戒值时则随时通报,并改为以后每天一次。

(3)地下室完成至±0.00前,基坑安全工作应列入工程管理的主要任务范畴,现场必须定应急安全措施并配备足够的抢险加固材料。

(4)位移观测用Et-02电子经纬仪,沉降观测用精密水准仪,精度为标准二等水准。

(5)其它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和精度要求按《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执行。

(四)监测数据处理及反馈

监测数据应即填入规定的表格,及时向项目经理报告,定期向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报告。

如发现数据明显变化或临近报警值时应即向项目经理、业主、监理工程师报告。

(五)报警值

根据设计规定,报警值如下:

(1)1-1、2-2、3-3剖面坡顶水平累计位移24mm,连续3日位移速率大于3mm/d,并且有发展趋势。

(2)其余剖面坡顶水平位移累计24mm,连续3日位移速率3mm/d,并且有发展趋势。

(3)地面沉降大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

当位移接近或达到预警值时,或建筑物底部或周围土体出现可能导致剪切破坏的迹象或其他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如流砂、涌土、隆起、陷落等)时,应立即报警,确定可能采用的应急措施,排除险情。

(六)应急措施

1、由于基坑施工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生各种险情,为能及时排除险情确保安全,应采取如下应急措施:

(1)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监控小组,在施工深层搅拌桩和土方开挖施工阶段进行24h监控,监控内容包括:

墙体水平位移,基坑边坡道路及管线的变化。

(2)土方在开挖前必须备足槽钢、方木、砂袋等材料在场。

(3)当围护体位移超过预警值时,使用砂袋压载,防止支护结构位移的发展。

(4)当支护结构的位移增大时,必要时可使用挖土机迅速回填土方反压,以阻止位移的进一步发展,并在位移较大处设置超前支护,待稳定后方可继续开挖。

(5)当施工时遇上流沙等土层时,应先打入竖向注浆管进行加固,然后开挖。

2、为了确保安全施工,针对假设出现的几种险情,制订了如下应急措施:

(1)围护体滑移的应急措施

根据监测信息,如发现围护体位移超过容许值,应即采取如下措施阻止位移:

1)坑外卸荷,具体办法同上相关措施。

2)在坑内紧急垒堆砂袋或回填压载。

3)位移较大并有发展趋势时,可在坑内设置内撑。

内撑可为水平撑或斜撑,可用型钢或坚固的木料支撑。

(2)坑底土体隆起的应急措施

1)由于围护体滑移造成的坑内土体隆起,应采取处理围护体滑移的措施,同时用重物(叠袋、回填土)压制隆起的土体。

2)由于淤泥绕过围护体流向坑内造成的土体隆起,应在坑内利用重力压制隆起土体的同时,对围护体进行加固。

设置竖向土体(注浆)加固围护体的有效措施。

(3)周边道路或地下管线破坏的应急措施。

造成周边道路或地下管线破坏的直接原因就是围护结构位移或坑底土体隆起,因此防止发生此种情况的预防措施是:

1)加强施工监测,实行信息化施工。

2)发生围护位移或坑内土体隆起时,应即采取措施处理。

(4)地表裂缝的应急措施

1)及时查明地下裂缝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阻止裂缝的发展。

2)及时用浓水泥浆灌缝。

(七)深层监测

1、监测方案依据及内容

(1)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

1)业主提供之总平面布置图;

2)业主提供之综合地下管线图;

3)业主提供的基坑围护方案及相关图纸;

4)有关相类似基坑信息化施工监测实例。

(2)监测项目

为了及时收、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和围护结构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确保基础施工安全。

综合业主提供的资料,基坑围护方案中对施工监测的要求及本工程特点,考虑本监测工程设置以下几方面的监测内容:

1)周围地下管线变形(沉降、位移)监测;

2)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3)深层土体位移(测斜)监测;

4)围护墙顶变形(沉降、位移)监测。

2、监测点的埋设及施工监测方法

(1)地下管线监测点

模拟点埋设方法为:

在地下管线相应上方开挖约30cm深洞,将顶面刻划“+”的钢筋埋入其中,并用混凝土将其固定;间接点法埋设即直接将顶面刻划“+”的道钉打入地下管线对应上方路面。

测量方法:

沉降监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各限差要求进行测量,每次测量宜做到闭合或附合,并符合二等水准的各项精度要求。

位移测量采用小角度法。

(2)周围建筑物沉降监测点

埋设:

建筑物监测点直接用冲击钻在外侧墙体上打洞,并将道钉打入或用“L”形钢筋用水泥砂浆固定。

测量方法:

同地下管线监测。

(3)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孔

埋设:

采用钻孔埋设。

将面包裹工业滤网的PVC水位管放入钻孔内用中砂回填至密实,再用混凝土封口,以免地表水渗入影响观测,水位孔深度均为10.0m。

测量方法:

直接量取监测孔内地下水位距水位管口的距离。

(4)深层土体位移监测

埋设:

采用钻孔埋设。

在埋设点上用钻机钻孔,到达设计深度后,逐段安放测斜管,顶底封闭,接头处用自攻螺钉拧紧,并用胶布密封。

安放完毕后用膨润土及黄砂回填,直至钻也隙密实为止,并用混凝土封口,孔深根据基坑深度确定。

测斜管内的十字导槽必须有一组垂直于基坑边线。

测试方法:

先以测斜孔底为起测基准,以0.5m点距由下向上进行测试,测试数据处理时均用经纬仪测得的测斜管口的位移值进行测斜成果的修正,经计算处理产生测斜曲线及数据报表。

3、监测精度及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报警值

(1)技术措施

1)为了确保各项监测项目的精度,投产的仪器必须按规定内容检查标定其主要技术指标,仪器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并做记录归档。

遇特殊情况(如受震、受损)随时检查、检定。

不合格仪器坚决不能投产使用。

2)水准测量宜采用闭合或附合路线观测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