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23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Word下载.docx

“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

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

(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

(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

(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

(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层:

(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

闲人"

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

七、开放型试题:

①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

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

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

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念无与为乐者

③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

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⑤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

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4题。

[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物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D.相与步/于中庭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

1.①介词,因为②只,不过2.B

3.①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闲人

二、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1.A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

庭中月色(或:

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4.旷达

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1、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1、苏轼,唐宋。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盖/竹柏影也4、①考虑,想到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6、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四、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1-5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把洒问青天()

(2)念无与为乐者()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

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

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

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1、

(1)端起洒杯

(2)考虑2、B

3、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

5、例: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

——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五、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句子。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

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何处无松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参考答案:

1、①遂:

于是,就②寝:

睡觉③但:

2、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

——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

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1.A2.D3.C

八、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3.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①门②精巧

2、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这种心得乐趣只能于山中隐逸的僧侣闲游的人共享又怎么能和俗世中人一起谈论。

3、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九、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月色入户户②怀民亦未寝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答案:

①门②睡觉

2.答案:

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12.答案:

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十、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1-4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

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

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

寻张怀民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

2.B

3.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①描写议论②闲仙

十一、比较阅读苏轼的两篇作品,完成1一4题。

【甲】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l)左牵黄,右攀苍()

(2)念无与为乐者()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骑/卷平冈B、酒酣胸胆尚/开张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l)请写出《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苏轼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甲境界开阔,表达爱国热情;

B.甲、乙两篇都写到了“月”,甲篇“会挽雕弓如满月”,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

乙篇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

乙中的“闲人”指悠闲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游记,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

前者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1、(l)黄狗

(2)想2、B

3、(l)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

十二、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陶后鲜有闻鲜:

②濯清涟而不妖濯:

③亭亭净植植:

④相与步于庭中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甲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心情。

1.

(1)少

(2)洗涤(3)竖立(4)走

2.

(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

(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3.托物言志壮志未酬的苦闷

十三、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参考答案】:

1.北宋苏轼

2.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到院子里漫步。

3.B

十四、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