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家长座谈会上的发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348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学生家长座谈会上的发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学生家长座谈会上的发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学生家长座谈会上的发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学生家长座谈会上的发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学生家长座谈会上的发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在学生家长座谈会上的发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学生家长座谈会上的发言.docx

《在学生家长座谈会上的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学生家长座谈会上的发言.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学生家长座谈会上的发言.docx

在学生家长座谈会上的发言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才有回报

——————在学生家长座谈会上的发言

今天,我们为了孩子们坐到一起了。

明珠中学召开这个会,是为了孩子们;朋友们不怕路途遥远,放弃星期天的休息,放弃手中的工作,来参加这个会,同样是为了孩子!

受班主任李老师的邀请,让我在这个会上代表家长们说几句话。

因为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在这里我就讲七句话。

第一句话:

我们大家都是学生家长,

我当了30年的中学语文、历史老师,28年的班主任,接触了的学生家长较多,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老师与家长太容易找到共同语言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皆相同,”不管你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什么性格,只要你是作父母的,就没有理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材。

而当老师的呢?

“制弓的盼弓弯,造箭的望箭直”,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有出息?

尽管我们已经有很多共同语言,我还是想把关系拉得更近乎一点,今天,我是以一个学生家长的身份和朋友们交流思想,共同探讨培养教育孩子的办法,我想,那会更显亲切自然。

先自我介绍一番,在我经常接触的那个家庭小圈子里,我培养孩子还是体会比较深的。

我的二女儿200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医科大学,当年她才虚岁十七岁;大女儿也于低于一本线2分的成绩考入山东建筑大学,因专业不好放弃补习一年,于2010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北大学。

我曾经很肯定地说:

“习惯成就未来。

”这两个孩子的成功源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因为我们都是学生家长,相信在这一点的看法上是共同点。

第二句话:

应该把培养孩子放在第一位

首先我想对朋友们说的是,作为一个家长,应该把对孩子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在坐的朋友们,年龄差不多都比我小,正是干事业的时候。

更何况“人到中年”,诸事缠身。

忙,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无论怎么忙,都不能忘了孩子。

我曾经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说过,:

“当官重要,挣钱重要,孩子的前途更重要”我的年龄比朋友们大几岁,在这个问题上也就比朋友们体会得深一点。

无论你在事业上取得多大的成就,无论你当了多大的官,无论你挣了多少钱,如果孩子的问题处理不好,那就是一个最大的失败者!

今年前半年,在城关中学后170名学生家长坐谈会上我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凡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长在管理孩子上都有问题,视官如命,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人际关系上,打麻将陪人喝酒不惜时间,而每周陪孩子十分钟的话,他却做不到。

八烟让人愁咋了,把酒让任何咋了,换来的是千秋大业的失败,这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

贪图省心,将来更费心;你看五十岁同龄人中凡是衰老的很厉害的,不用问,绝大部分都是被孩子愁的!

我们当家长的,就应该把心思多用在孩子身上。

有不少家长总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当然要对学生负责。

但是,家长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谁也不能取代的。

我并不是一个很合格的家长,但有一条,直到现在,我虽然住在洛川,还是坚持每周打几个、发几个短信。

不忘家长的责任,也加强了和孩子的联系。

在孩子心里,老爸一直在关心着她。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

“我现在尽量的挣钱给孩子花不是一样吗!

”其实,那不是个好办法。

林则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

“孩子若如我,要钱干什么?

孩子不如我,要钱干什么?

”孩子如果争气,不用给他留一些钱;孩子不争气,留钱只能帮助他惹更大的祸。

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2008年就已向国际社会表明他的所有财产死后都全给捐给慈善事业。

北京一所大学的校长讲过一段话,“青年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父母应该给他一杆猎枪,并教会他打枪的方法,而不应该为他准备干粮。

”是啊,干粮总有吃完的时候,有了猎枪并且学会了打猎,他就一辈子饿不着。

第三句话:

你的孩子具有成材的一切条件

也许有的家长朋友担心:

“我的孩子现在再努力是不是有点晚了?

他是不是有点笨?

”你的这些担心是多余的。

孩子是人生还没有开始,怎么会晚呢?

至于说笨孩子,我教了30年的学,还没碰上一个!

记得听过一个故事,上帝造人忘记了灌注智慧汤,便派神使赫尔墨司办这件事。

于是,赫尔墨司是给每人灌了一勺子。

偶尔有灌重了的,那就是天才。

偶尔有灌漏了的那就是白痴。

天才和白痴都是极少的,大家的智慧都是“一勺子”。

所以潘长江才说,“凡是浓缩的都是精品”,那是比例高的原因。

马克思也说过,科学家与搬运夫的差异绝没有家犬与猎犬那样大,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后天的分工造成的,自己30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越是看起来憨乎乎的孩子,学习成绩越好,考不上学的孩子哪一个也是聪明伶俐的。

问题不是聪明不聪明,而是有没有把聪明用到学习上去!

当年我的女儿考上大学以后,有了坐火车的经历,寒假回来,很高兴地向我介绍她的“重大发现”:

“原来快车慢车跑起来速度都是一样的,只是在车站上停的时间长短不一样。

”我告诉她,学生上学也这样。

有的同学是每星期算一个小站,“好好的放松一下”;每学期一大站,“痛痛快快的玩个够”。

结果,他们就成了“慢车”。

而你能有现在的成绩,不是因为你这辆车跑得比别人快,而是因为你是一辆“快车”,不靠站,不停车,一直往前跑。

我那个孩子,在整个初高中六年的时间了,她就没正儿八经地休息一天,过春节的时候,除夕的下午休息一下午,大年初一的上午休息一上午。

我有一个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学生,腊月放假回来找我聊天,他问及他的学习经验,其中竟然有一条是“学会上厕所”、“学会睡觉”,原来他在整个高中学习期间,每一次上厕所都是带着学习任务,或者是一道题要做,或者是一首诗歌几个英语单词要背。

节约时间到了这种程度,不得不令人佩服!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才有回报,这话说得一点不错!

也许有的家长朋友对明珠中学不了解,那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你来得少,接触的少。

明珠中学在2003年起步时我在这里干过一年。

深深体会过明珠人的敬业和实干精神,我可以这么说,明珠中学的办学条件虽不是一流的,但从懂事长到校长、导主任、到班主任、到教师的敬业精神是一流的;从住宿条件到教学设施,从实验设备到学校环境都在不断的改善;教学质量,我们可以和我县所有重点中学相比。

这么说吧,因为这不是公办学校,老师在这里是处在竞争之中。

没有一定水平的老师,不爱岗敬业的老师,在这里是站不住脚的!

教师队伍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教学质量这几年在我县一直名列前茅。

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孩子的问题了。

可以说是“万事具备,只欠孩子努力”了!

第四句话:

要让孩子有点危机感

老作家柳青有一句很有名的话:

“一个人一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朋友们的孩子现在就是在走这关键的几步。

这几步走好了,一生顺利;这几步走不好,恐怕要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我想,这一点,朋友们都看得很清楚。

为了孩子,朋友们当然不惜作出任何牺牲,问题是我们这些当家长的能够为孩子们帮上什么忙?

能够为孩子们干点什么?

我想,我们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让孩子有点危机感!

应该说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刻苦学习的,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

但也确实有一些孩子是努力不够。

我是一个带班超过28年的老师,对这个问题看的比较清楚。

看着一些精神老是振作不起来的孩子,我想起了一位马拉松运动员的故事。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位运动员的训练成绩老是不能提高。

一天早晨,这位运动员照例到山区公路上锻炼,突然听到了狼的叫声,因为是一个人,他吓坏了,不敢回头,拼命的跑,谁知那狼的叫声跟了他一路,原来这一切都是教练安排人模仿的。

结果,他的这一次的训练成绩出奇的好。

教练对这位运动员说:

“原来不是你跑不快,而是你的身后缺少一只狼!

”是啊,我们的家乡有句俏皮话-----“八十的老太太走得慢,那是没叫狼追着!

”我想,我们的孩子们之所以精神不能振作,其根本原因就是“身后缺少一只狼”。

我们的孩子们真的没有后顾之忧吗?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来的严酷的竞争和对人才的近乎苛刻的要求不是非常现实存在着吗?

这些年为了帮助孩子找工作,投亲借债、当兵花钱、东奔西跑、历尽艰辛的家长对这个问题应该深有体会,我也亲眼看到周围的一些朋友因为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愁得上吊找不到绳子。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就感觉不到呢?

因为我们这些当父母的跟在孩子的身后拼命的为孩子“打狼”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我们这样做就是爱孩子的最好的方式吗?

我们能够永远的跟在孩子和孩子的身后为他们“打狼”吗?

我觉得真正爱护孩子,就应该为孩子的长远打算。

经常在孩子面前“提个醒”,让他们不要忘了背后有一只狼!

千万不能让孩子觉得身后有个能给他打狼的好爸爸,从而有恃无恐。

那样做不是爱孩子,而是坑了孩子的一辈子!

第五句话:

家长要与孩子交朋友

我们当家长的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对孩子批评过多造成对立。

我自己就深有体会,当了一辈子班主任,对待学生可以说是比较有耐心,但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就很容易发火。

其实,最好的的做法是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平等的交流,与自己的孩子交朋友。

我们常说的话就是“恨铁不成钢”。

其实,这句话并不正确。

首先,钢是炼出来的,不是“恨”出来的。

好孩子好学生是培养教育出来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培养教育一个孩子谈何容易!

需要家长和老师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恨”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其次,铁不成钢,责任在谁?

在工厂里,一炉钢炼废了,那是要追究当班的炼钢工人特别是工段长责任的,是要扣工资和奖金的。

“养不教,父之过。

”孩子不成才,那说明我们这个当家长的不合格!

怎么能“恨”孩子呢?

再说了,那钢也有各种型号。

我参观过“特种钢厂”,那各种各样型号的钢材各有各的用途。

我们怎么就能断定自己的孩子“不成钢”呢?

也许,他就是一块用途非常大的“特种钢”呢!

即使我们的孩子有缺点,有很多缺点,如果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好而不是赌气,那也必须多鼓励少批评。

因为批评多了,会严重的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可能会使得孩子破罐子破摔。

并且你表扬的话他容易听进去,你批评的话他很难听进去。

如果一旦两代人之间造成了冲突了,形成了很大的代沟,那基本上就没法办了!

孩子需要朋友,如果我们自己不与孩子交朋友,那么,他就很可能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去交朋友了!

第六句话:

大目标与小目标缺一不可。

没有远大的目标会使人失去动力!

没有具体的目标会使人失去信心!

记得前苏联有一个政治笑话:

一位老人听农庄主席作报告,说共产主义已经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了。

老人不理解,回家问上学的孙子什么是地平线,孙子对爷爷解释,“地平线就是遥远的天边的一条线,我们能看得见却摸不着,你越是靠近它,就觉得它离你反而越远。

”老人叹了一口气说:

“完了,没有希望了!

”如果我们要求自己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孩子:

“你必须给我把学习搞上去!

”那就等于给他制定了一个地平线式的大目标。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你让他从哪里下手。

最后,恐怕也只能说一句“完了,没有希望了”。

对策是有的,那就是把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

日本曾经有一位小个子马拉松运动员,他成功的秘诀就是在比赛之前观察场地,把整个行程分解为若干段,设定若干小目标,然后一段一段地跑完它。

原来,河北省曾经有一位老太太,步行到广州去看望女儿,引起媒体的轰动。

记者问她,是什么精神支持她完成这一壮举的,老太太回答很简单,“每天走一段路不费劲啊!

我曾经傻想,那篮球架子的高度确定得可真有学问。

不高不矮,跳起来刚好能够得着。

如果太矮了,没意思;如果太高了,比如说5米吧,大家都投不进去了,谁还有兴趣投去!

如果我们当家长的明白这一点,在给孩子、给学生制定奋斗目标的时候,定得不高不低,效果一定好得多。

我的大女儿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期中考试考了个30多名。

我告诉她,期末考试进了前20名,带她登乔山看黄帝陵,如果进入到前十名,带她去延安宝塔山、万花山,结果这些目标他都实现了,得到了一次外出的机会。

2008年,我告诉孩子,谁能考到北京、天津,就带谁登上北京天安门,带谁去逛清华大学。

结果二女儿捷足先登了,她率先考上了天京医科大学。

我在送二女儿上学时顺便独自登上了天安门、来到了清华大学、中央党校,我给刚到大学的二女儿和正在延安中学上高四的大女儿说“因为你们学的好,老爸登上了天安门”这些看似和学习没关系的工作,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七句话:

让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过去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培养好我们的下一代!

”现在看来,这句话有点问题了!

如果孩子能不在社会上受坏的影响,我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我们所能依靠的就是我们学校与家长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了!

记得曾经读过的一个古老的俄罗斯寓言故事:

在湖边停着一辆货车。

小马、天鹅和螃蟹都来拉这辆车。

大家都很使劲的拉车,累得满头大汗,但就是拉不动。

原来小马使劲的拉车往路上走,天鹅则使劲拽着车往天上飞,螃蟹呢,则是一心想把车拉到路边的水沟里去。

朋友们想一想,这多象我们教育孩子啊!

学校、家庭和社会就是那三股拉车的力量。

学校是那匹小马,家长就是那天鹅,还有“一大群螃蟹”“一心要把车子拉到路边的水沟里去!

”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首先要剪断社会上那些“螃蟹”的绳子,别让他们“使横劲”,然后把学校和家庭这两股绳子并成一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把这辆车拉倒正路上去!

只有学校与家长携起手来,我们才能成功!

只要学校与家长携起手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

初三学生王莹的家长:

王小利

2011.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