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390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1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word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绪论(不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注:

1、自然观:

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自然观:

史前神话自然观、希腊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自然观

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个历史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A.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

B.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A.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

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B.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a)直观性:

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

b)思辩性:

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相互交织起来的画面。

c)猜测性:

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3、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A.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B.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C.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a)在认识自然界的本原方面,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

b)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c)在认识宇宙方面,中国侧重研究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等问题,希腊侧重研究宇宙的演化等问题;

d)中国的“元气说”和希腊的“原子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杰出代表。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A.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B.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5、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A.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希腊人的自然观虽然在总体上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其中已经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从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地、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A.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持有“原子论”。

B.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等人持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观点;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等人持有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观点。

自然科学有了相对独立系统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地理大发现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动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文化前提和思想基础。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牛顿的经典力学:

A.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B.物体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

C.物体运动只有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无质量变化;

D.物体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到数学方程式的逻辑规定;

E.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存在的;

F.世界由不可再分割的粒子构成。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A.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a)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b)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

c)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

d)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B.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a)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b)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c)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A.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B.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a)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

b)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

c)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A.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架机器,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

B.它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法的认识论;

C.它主张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的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于上帝。

因此,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恩格斯称为“陈腐的”、“僵化的”、“保守的”、“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重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A.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

a)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从笛卡尔物理学出发,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全面描绘了一幅唯物的世界图景。

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大机械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除了物质和运动外什么都没有。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种种结合产生出万事万物;物质本身便是世界的原因,即便是抽象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追溯到物质,是物质的一种职能。

从无机到简单生命形式直到人,存在着一条物质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链条。

代表人物:

有拉美特里、爱尔维修、狄德罗和霍尔巴赫等。

b)以世界物质统一性观点为基本前提,法国唯物主义者在认识论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他们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但不是简单停留在洛克的学说上,而是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原则推进到它的逻辑结论,从而消除了17世纪各种形而上学体系中的心物二元论或身心平行论因素,克服了洛克学说本身关于观念的两种来源的不彻底性。

法国唯物论者认为,人的一切认识都源于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观念,简单观念起于简单感知,复合观念则是简单观念之间不同的排列或组合。

c)主要成就:

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主张人在自然界面前只有受动性而没有能动性,但它能够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说明自然界,主张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的本质是肉体感受性,感觉和经验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觉的结果,从而发展了唯物主义反映论。

B.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

a)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从“收集材料”阶段向“整理材料”阶段过渡,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性质也比较明显的显现出来。

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就出现了辩证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

b)这种辩证法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下,比较系统、比较自然的阐述了世界的联系、发展和矛盾,使辩证法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康德是德国“哲学革命”的第一个代表,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人。

康德之后,经过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发展到了顶点。

c)主要成就:

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虽然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但它主张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并且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历史过程,并遵循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则;时间、空间、运动和物质是统一的,矛盾是物质运动的根本动力;生命来自于自然界,能动的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元素周期律、电磁理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

它们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A.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C.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

D.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它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见参考教材:

40-41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A.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B.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C.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其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1、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A.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近代的莱布尼茨、狄德罗、康德、黑格尔等都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系统是自然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永恒循环和发展着的。

B.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家们认为,世界是由阴阳和五种元素构成的一个统一的、运动着的整体。

这种注重研究整体、协调和协同的思想受到西方著名科学家普里戈金的高度评价。

他主张把强调实验、分析和定量描述的西方科学传统和强调“自发的有组织的世界”的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

2、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

它超越了还原论和决定论思想,注重研究自然界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及其演化机制,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范畴,揭示了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和生命起源的自组织机制及演化机制,阐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相互联系,论述了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

3、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A.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

B.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C.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

D.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4、系统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5、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A.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B.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C.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D.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二、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1、人工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A.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论述了“人工客体”等概念和改造自然界的内容;

近代培根和斯宾诺莎等提出了“人为事物”等概念和创造自然界的观点;

康德和黑格尔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论述了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化自然”等概念,论述了以实践改造自然界的观点。

B.古代中国创立了蕴涵着改造自然界思想的“五行说”,提出了“人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等改造自然界的思想;到20世纪60年代,又提出了“人工自然”和“社会自然”等概念。

a)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定义

●.天然自然:

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宇观世界和微观领域,尚未探明规律和特征)和人类观测所及的那部分自然。

●人工自然:

人类实践所及从而改变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b)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的基础,人工自然是从天然自然中转化而来的。

●.区别:

从存在的形式看,天然自然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人工自然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又有依赖与人的意识的方面。

从遵循的规律看,天然自然只服从自然规律,人工自然服从自然规律,却不听任何自然规律起作用。

从演化的速度看,天然自然演化速度缓慢,人工自然变化快。

2、人工自然观的科学技术基础

A.人工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近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生态科学等。

它们共同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天然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减少创造人工自然界的负面后果奠定了思想基础。

B.人工自然观的技术基础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采取技术、加工技术、控制技术、输运技术、通信技术和医疗技术等技术以及当代高技术和新技术。

3、人工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A.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

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工自然界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B.人工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4、人工自然观的意义

A.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B.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C.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1、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A.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生态学和目的论的视角主张人和其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古代中国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思想。

B.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教材:

P73-75)

2、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自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

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3、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A.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B.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4、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A.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B.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四、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重点)

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注:

1、科学的三个内涵:

A.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以范畴、定理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B.科学不只是知识体系,还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未知事实和规律,并使知识体系演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思想、方法、态度、实践是密切结合的。

C.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现代化的社会事业。

(贝尔纳于1954年《历史上的科学》首次提出)科学的社会功能日益显著;科学成为一项国家事业。

2、技术的内涵:

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当代对技术本质的认识:

A.人类活动的行为方式,做事或制作的方法。

B.劳动手段的总和

C.对自然规律有意识的运用,是科学的物化。

3、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

A.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a)从目的和任务看:

●科学--认识自然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

●技术--利用和改造自然,回答“做什么”,“怎么做”。

b)从活动过程看:

●科学--从实践到认识,物质-精神。

特点:

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强。

●技术--从认识到实践,精神-物质。

特点:

计划性强。

c)形态:

●科学--一元性的东西,即排他性。

●技术--多元性,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工艺方法,从相同原理去作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d)评价标准:

●科学--是非,讲真理性标准。

●技术--合理性,讲效用性标准。

e)与社会的相关程度:

●科学较远离现实经济法律、政策资源。

●技术则注重可靠性、安全性、宜人性及经济、法律、伦理、资源、环境等因素。

B.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a)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在论及近代工业技术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时就指出:

“从十字军东征以来,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并产生了许多力学上的(纺织、钟表制造、磨坊),化学上的(染色、冶金、酿酒)以及物理学上的(眼镜)新事实,这些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使新的工具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b)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可以指导技术发展,科学可以成为技术的先导并转化为技术。

例如:

19世纪电磁理论--第二次技术革命;

光受激辐射理论,微波波谱学--激光技术;

原子物理学--核工业技术

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

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技术

C、科学与技术的比较

 

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2、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3、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4、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