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613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郑州市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明究竟是土生土长,还是自外输入的呢?

在古代,这肯定不是问题。

向来都是“中国”辐射周边,哪有“华夏”是舶来品的道理?

19世纪末,英国学者拉克伯里提出黄帝是从古巴比伦迁来的。

此外,还有人认为华夏始祖是从埃及来的、印度来的、中亚来的,不一而足。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主持发掘了河南渑池的仰韶遗址,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发掘的序幕。

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的彩陶纹饰相似,于是提出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自西传入的假说,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对中国文明西来说深信不疑。

在今天,所谓的“民科”圈子中,“西来说”仍颇有市场,需要再做辨析和澄清。

人类“走出非洲”说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已经从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DNA分别证实全球现代人的母系和父系均根植于十多万年前的非洲大陆,我们都是智人的后代。

大约两三万年前,智人的一支进入现在的中国境内,我们所说的56个民族,基本都是他们的后代。

中国人的祖先的确是外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与文明也是外来的。

什么是“文明”?

不少人倾向于用西方学者的三要素(文字、青铜器、城市)来界定,但是,美洲文明缺乏铜器,印加文明甚至没有文字,但没有人否定它们是文明。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形态,社会复杂化是它的重要表现。

大约在5800年前,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已经开始了社会复杂化的先声,阶级分化愈加明显。

而在5300年前崛起的良渚文化,则被视作“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良渚古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城墙有40到60米厚。

良渚古城、“土筑金字塔”莫角山(上有宫殿基址)以及周边的水坝,堆筑土方量约为1200万立方米。

据推测,完成这样的工程,至少需要1000人连续工作十年。

没有相应的社会调动能力,这是难以想象的。

良渚文化的墓葬、居址、聚落都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区分,俨然是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

鼎、豆、壶、璧、钺、琮等礼器,都见于良渚文化。

中国文明的重要特质“礼”,或已出现。

良渚文化在距今4300年左右消亡,但它的一些文明要素,在夏商周三代文明中时有闪现,它融入了中国文明的肌体。

中国文明自主发生,但并不意味着它在发展进程中没有与外界进行交流。

远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中国文明便与西亚、中亚有着间接的接触。

小麦、黄牛、绵羊、山羊、马、战车、青铜冶炼技术等逐步传入中国,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我们并不能因此说,这些外来因素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原生性。

中国文明的创造者生于斯、长于斯,与今天的中国人血脉相连。

中国文明的产生也不是建立在冶金术、小麦、战车等基础之上的,它们主要是“龙山时代”之后传入的,中国文明在此之前便已确立基本框架。

它们传入之后,也并没有改变中国文明的性质。

金属冶炼技术是当时的高端技术,它是否外来尚存争议。

但无可置疑的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实用工具比例很小。

原先用陶器制造的鼎、豆、壶等礼器,换成了青铜质地,但它们“礼”的内涵没变,中国文明并没有因此丧失了自身的特质。

(摘编自2017年11月29日《中华读书报》陈民镇《为何说中国文明不是西来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瑞典人安特生主持的考古发掘和相关假说彻底动摇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立场,影响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B.良渚文化是在继承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被视为“我5000年文化的实证”。

C.一些外来文明因素并未影响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主要是他们传入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中国文明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

D.金属冶金技术是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之一,看它是否中国原生并不重要,因为它与中国文明并没有什么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中国文明原生性的问题,主要从考古角度例举了相关的考古证据,加以分析论证。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什么是文明”的界定,通过辨析,为中国文明原生性的论述打下了基础。

C.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了全文中心论点,并交代了相关背景,预示了文章立论中带有驳论的特点

D.文章很好的运用了辩证思维,既深入论证了中华文明原生性,也肯定了外来文化的促进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结果,生活在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并非中华民族的祖先,而是已经灭绝了的远古生物。

B.文章在论证中两次提到“礼”,可见,作者认为“礼”是社会复杂化的结果,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C.尽管全球现代人的祖先都来自非洲,但与中国文明一样,其他各地的文明也都是自主发生的,而不是外来的。

D.良渚文化尽管已经消亡,但它在后世文明中时有闪现,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延续的特点,证明了文明的原生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玉米

刘国芳

在花园小区,没有一个人知道老头是市长的父亲。

小区的住户,都是有身份或者说有钱的人,只有老头和他们格格不入。

老头穿一身青布裤褂,两只裤脚一只高一只低,脚上穿一双解放鞋。

老头住进来好几天了,保安仍不认识他。

见老头从外面进来,保安总要大声说:

“你进来做什么?

老头说:

“我住这里。

保安说:

“你住这里?

老头说:

“A区B栋303。

保安不相信老头住这里,但老头说的那么具体,保安只好挥挥手,让老头进去。

小区里很多人看着老头进去,他们的脸色很不好看,等老头走远了,都说:

“我们这儿怎么会住进这样一个乡下老头呢?

老头不管别人说什么,进进出出自在得很。

有时候,他会笑一笑,看着小区里的住户或者说看着那些邻居打招呼。

但老头自作多情,那些邻居面无表情,根本不睬他。

老头也不恼,只笑着跟自己说:

“这城里人脸上怎么都像打了石膏一样?

后来,老头闲不住了,自告奋勇在小区里扫地。

小区本来请了清洁工,但那人懒,一天只在早上扫一次。

时值秋天,满地落叶,老头就拿一把扫把,提一只撮箕,扫地上的落叶。

小区的人忽然就明白了:

原来这老头是扫地的。

小区的角落,大概有两三亩大,栽了草,但因为偏僻,没人精心管理,草长得稀稀拉拉。

有一天,老头在这儿伺弄起来。

开始,小区的人不知老头做什么,以为老头在栽草。

过了几天,看见老头把地全翻了,才知道老头要栽东西。

保安当然不会坐视不管,拿着警棍走过来凶老头说:

“你在这儿做什么?

老头说:

“看这块地闲着,想种些庄稼。

保安就咦一声,大声凶着说:

“你以为这儿是你乡下呀?

老头说:

“这地闲着不是浪费吗,种些庄稼多好?

几个保安不再跟老头罗嗦了,推走他,一直往小区外面推。

老头看看要把自己推出小区了,

便大声凶着保安说:

“你推我去哪儿嘛,老子住这里呢?

保安这才住手。

老头后来继续挖着那块地,保安也时常过来干涉,但并不奏效。

老头倔得很,把他赶走了,他过了一会又来了。

小区的人后来都知道老头要在那儿种庄稼,他们看着老头,总摇头,还说:

“典型的一个农民,走哪儿都忘不了种地。

”老头随人家怎么说,竟种上了玉米。

几个月过去,那块地的玉米竟青青翠翠好看得很。

这天深夜,有贼翻墙进来,然后潜进一户正要偷东西时,被发现了。

贼跳窗跑了出去,然后往玉米地里跑。

保安当即把蹿进玉米地的贼捉住了。

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个乡下人,保安打了他两警棍,然后让人去喊老头来。

保安说:

“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一个乡下人,他是不是你一起的?

老头很生气,说:

“他是你一起的差不多。

保安说:

“我现在才知道你为什么要在这儿栽玉米,原来是为了你们偷东西好藏身。

另一个保安甚至用警棍指着老头说:

“你们肯定是一伙的,一伙乡下人合伙在城里偷东西。

老头暴怒起来,说:

“放你妈的狗屁,你他妈的才是贼。

一个保安举着警棍打过来,还说:

“看你一副贼相,还嘴硬。

老头半晌说不出话来。

后来老头说话了:

“我是贼相?

好,我让你们知道我是不是践相。

”说着,从身上拿出一只手机来,很精致。

老头迅速拔了个号,然后说:

“你过来一下。

大概十几分钟后,市长就坐着车来了,市长一见老头就喊道:

“爸,出什么事了?

门口蕊满了人,有人认得市长,叫了起来:

“这不是李市长吗?

一伙人鸦雀无声。

不一会,物业经理和开发商都来了。

开发商一个劲地道歉,还跟老头说:

“我们立即把几个保安辞了。

老头说:

“那倒不必,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我不是一副贼相。

这事过后,老头还是原来那个老头,每天拿着扫把撮箕出来扫地。

见了人,仍然笑一笑。

小区的人见老头笑,也忙不迭的回一个笑。

那片地,后来真结出了一颗又一颗玉米。

把这些玉米收了后,老头竟一户一户地去敲人家的门。

门开了,老头递过去几颗玉米,然后说:

“我栽的玉米,你们尝尝吧!

人们都高兴地接过老头送来的玉米,在老头走开后,有人说道:

“难怪老头的儿子会当市长,原来老头人这么好。

(摘自《小小说大世界》2021年7期,有删改)

4.下列关于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人刚入住花园小区时,人们看不起他.甚至反感他,觉得他是个乡下老头,老人笑着跟邻居们打招呼也被大家认为是自作多情。

B.老人自告奋勇打扫小区卫生与清洁工每天只在早上打扫一次卫生形成对比,批判了清洁工的懒惰,也为人们误解老人的身份做了铺垫。

C.文中反复写保安“凶”老头,还怀疑他跟贼是一伙的,用警棍指点他、打他,这写出了保安的势利,看不起乡下人,人品较低。

D.收下了老人的玉米之后,老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从原来的“乡下人”变成了“老头人这么好”,老人用自己的真诚融化了人们心头的冷漠。

E.小说通过对清洁工、保安、小区住户、物业经理、开发商等次要人物的言行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老头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小说主旨。

5.简析文中老头的人物形象。

6.小说第一段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7.有人认为小说是写老头的,题目改为“种玉米的老头”更为合适。

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

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21年1月4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

读书无用。

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

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

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

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

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

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月18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

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

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3月1日)

8.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

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B.材料二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E.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10.针对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

天顺初进士。

授刑部主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

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

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

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

大兴社学。

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遇学官以宾礼。

师儒竞劝,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清军,里老①多挞死。

继宗榜曰:

“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

”儒怒。

继宗入见曰:

“为治有体。

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

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

”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

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中官过者,绁宗遗以菱芡、历书。

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

“金具在,与我印券。

”中官咋舌不敢受。

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

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

“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

数与中官张庆忤。

庆兄敏在司礼②,每于帝前毁继宗。

帝曰:

“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

”敏惶恐,遗书庆曰:

“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③中器物付有司。

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

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

继宗欲宽之而无由。

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

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

“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

”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

人服其鉴。

(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改)

(注)①里老:

里正,古代乡官司。

②司礼:

即司礼监,官署名。

③廨(xiè):

官吏办公的地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猜捧代偿/

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科举时代通过殿试的人叫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

其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情。

D.乡试是选拔人才的考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贡士。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

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

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惹怒孔儒,杨继宗又当面指出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C.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

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平时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要金子则要求对方出具收据,巧妙地拒绝了宦官。

D.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

他监考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地说这两位考生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2)数与中官张庆忤。

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

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C.颈联采用反间方式,说自己举目无亲,相处没有同道之人,没有亲人、同道之士能与自己开怀畅饮。

D.尾联“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E.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

文章也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16.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面对自己因为注重修身而被贬黜的遭遇,坚定地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卫风·氓》中通过斑鸠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爱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幕中,通过写众多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别的悲壮气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否定了生死等同的虚妄之说,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的理性思考。

(5)《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所谓一叶知秋,这些事件折射出我国的社会治理目前存在一些应当引起深思的问题,亦即民主法治的新漏洞。

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具有管窥蠡测、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到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如果做事粗枝大叶,势必给工作带来严重危害。

③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于2月8日晚正式揭晓,又一个春天,又一次感动,这些普通人的大爱精神不绝如缕,是时代的精神丰碑,是民族的灵魂。

④当年他独闯关东,筚路蓝缕,硬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创下了这份家业。

⑤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已经激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大家纷纷猜测中国是否会采取更进一步行动来保护本国的权益。

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导购却常常使人不胜其烦,兴味索然。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刚刚举行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上,习总书记不间断做了200多分钟的工作报告,并且全程站立,声音始终沉稳有力,令人心生敬佩。

B.今年7月,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脱贫、扶贫。

C.更重要的是,我们以法律的形式作为抗战的正义性和对死难英烈的纪念固定下来,就是让历史不灭,让丰碑不朽,让强大的民族精神气质永远凝聚。

D.近期,传销组织活动猖獗,传销人员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欺骗有关群众让他们误入传销骗局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社会广泛关切。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因为能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被读者接纳《南方都市报》今年上半年的发行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00多万份。

B.春运铁路格局的改变,反映的不仅仅是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经济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