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646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一笔记

更多各科期末考试学习资料答案全套已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学马克思主义怎么学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绪论

1.哲学本质: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方法观、世界观,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结构

①哲学=自然观+社会观+认识论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

=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

=(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③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

④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几对范畴

=(联系+发展)+(对立统一+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形式内容+可能实现+必然偶然)

⑤唯物史观=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唯物主义的揭示社会的本质+结构+原因+规律+……

⑥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元论+唯物论+辩证法+可知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主干)

①哲学本质: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方法观、世界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②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主观=精神=意识存在=客观=物质)。

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a)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源,谁决定谁的问题,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卫衣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是唯心主义,相反的是唯物主义(包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定义与基本思想)

(b)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或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

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相反是不可知论(包含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定义与基本观点)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存在性)

1.人类世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2.人类取得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是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这一哲学观点。

答: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如下:

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实物存在的根源

2.它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颠倒了根源和派生物的关系

3.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根源、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原命题错误时说明理由的模式】

1.解释原命题的含义

2.说明原命题错在哪里

3.说明本问题的正确观点是什么

四、世界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把世界万物划分为两部分:

物质和意识;目的是论证唯物主义思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①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

③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①意识能动的反映世界

②意识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

③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人的生理机能

六、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a)只有在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正确,才能越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c)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主观目的

2.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它

七、世界的原因

1.神学认为是神

2.牛顿认为是上帝

3.爱因斯坦认为是质和能的相互转化

4.黑格尔和马克思认为是矛盾

八、世界的规律

1.对立与统一的规律

基本内容: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包含着既相互对立有统一的两方面。

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斗争又统一,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或动力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①二者相互区别

(a)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占主要地位起支配作用的矛盾

(b)次要矛盾是在次要地位被支配的矛盾

②二者相互联系

(a)主要矛盾不一定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对实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b)次要矛盾起影响作用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九、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理论①二者相互区别:

(a)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物有共性(b)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各有其特点

②二者相互联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特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a)共性存在与个性之中,绝对存在与相对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b)个性与特性也离不开共性与普遍性

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它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关系的具体应用(a)根据矛盾普遍性原理,各国最终都要走向社会主义(b)根据矛盾特殊性原理,各国又要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国情之路

※十、用内外因关系原理说明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意义。

(理论+实际)

理论①内外因相互区别:

(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依据(b)外因是实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②内外因相互联系:

(a)内因是根据,事物变化对发展起决定作用(b)外因是条件,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影响作用

③二者相互转化(一定条件)

实际④内外因原理是我们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a)因为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要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而不能依靠仅仅是外部条件(b)因为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必须对外开放,而不能闭关自守

※质变与量变规律基本内容: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突破事物的度时,就发生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与量变的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

(a)质变是事物性质变化(b)量变是数量变化

2二者相互联系:

(a)任何质变都要以量变作为基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肯定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否定两方面②事物发展总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③不断否定使事物道路显现出波浪式而非直线式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本质和结构问题上的观点叫做唯物论,在世界原因、规律问题上的观点叫辩证法

十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1.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1辩证法用联系的方法与观点认识与处理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的方法与观点认识与处理问题

2.发展与静止辩证法用发展,形而上学用静止

3.矛盾与非矛盾辩证法用矛盾,形而上学用非矛盾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否定观的根本对立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不是事物外在否定

②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线索(a)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旧事物的灭亡与新事物的产生,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b)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否定是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既发扬又抛弃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

人脑对外在事物的反映

二、认识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把认识划分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想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二者相互联系: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实践是人认识发展的原因、动力。

正是因为实践的需要与推动,认识才得以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其他东西都不能作为认识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是为实践服务的

四、认识的规律

认识的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再到新的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五、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并以此说明对待马、列、毛的正确态度

理论①二者相互区别:

(a)真理的绝对性是指每个真理都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事物的接近(b)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正确性是有限度的,认识有待于扩展与深化

②二者相互联系:

(a)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b)决定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

联系实际④马列毛是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所以既要坚持又要发展(a)因其具有真理的绝对性,所以我们坚持它(b)因其具有真理的相对性,所以我们发展它

六、判断“有用即真理”

【解释原命题含义】①本观点是实用主义真理观,它认为(a)是否是真理决定于是否对人类有用(b)是否有用是真理的标准

【指出错误在哪里】②它混淆了真与假的是非判断,同有用与无用的价值判断,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正确观点】③正确观点: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本性与实践特点决定的(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探明是否符合,单在主观与客观范围内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把主观、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实践才能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b)实践特点是普遍性与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这决定了实践能够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人类社会的本质:

人类生活实践

 

二、人类社会的结构

1.经济

(1)生产力①劳动者

②劳动对象

③劳动工具

(2)生产关系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人们之间的关系

③产品分配形式

2.政治

(1)政治法律制度①国家制度

②法律制度

(2)政治组织设施①军队警察监狱法庭

②政党政府机关

③国家政权

3.文化

(1)主体构成①个体观念

②群体观念

(2)层次构成①社会心理

②社会意识形成

(3)与经济基础关系①社会意识形成

②社会意识形态

【公式】1.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2.人类社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3.人类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存在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是人文交往产物,社会意识因人们交往而产生、发展、灭亡

③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社会意识发展,社会存在发展到新的阶段,社会意识早晚也要跟着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是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以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和形式

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便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需要、性质和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过、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表现为作用的方向、方式和效果等方面

※人类社会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重点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或动力(现在人类文化成为发展文化),尤其强调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技术、人民群众的动力作用。

五、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间接决定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中的根本动力因素

2.社会基本矛盾变化发展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产生、发展,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社会动力的总根源。

它从根本上影响、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

六、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有效手段之一

2.在某一社会形态内,当社会基本矛盾还不至于引起革命时,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的不合理因素会推动生产力发展

七、人类社会的规律

马克思最主要研究下面三条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1生产力状况决定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形式、反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时就促进,不适合时就阻碍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状况与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必须服从于经济基础状况与要求

3.人类社会总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样向前发展

八、人类社会的主体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主体是人民群众(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他们创造了社会的的一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他们既创造了精神财富源泉,又直接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社会力量,他们是每次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九、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坚持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

4虚心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

①“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群众路线的引导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1.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方法

对历史人物评价要将其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过于苛求或赞美

2.阶级分析

要将历史人物与其所属阶级联系起来,分析其阶级属性与背景

【判断“时势造英雄”】

1.时势呼唤英雄

2.时势锻炼英雄

3.时势筛选英雄

4.不管英雄多么卓越,他们都只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作用

【原命题正确时说明理由模式:

如同回答一个简答题】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基本认识

1.资本主义的本质:

维护有产者对无产者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文化奴役的社会制度

2.资本主义的结构=经济+政治+文化=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3.资本主义的原因:

①私有制②追求剩余价值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

4.资本主义的规律:

马克思主要两个规律①剩余价值规律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

二、资本主义的起源

1.工商业资本家的来源:

①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的条件好的作坊主②商人与高利贷者③封建社会末期的地主、贵族④各种渠道富裕起来的人

2.雇佣商人的来源:

①手工作坊里的帮工及学徒②破产的作坊主③城乡的穷人

三、劳动价值论

1.价值的本质: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价值的来源:

价值来源于劳动

3.价值的衡量标准:

商品中包含多少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4.价值的原因:

因为商品中有劳动

5.价值的结构:

商品的价值可分为价值与使用价值

6.价值的规律:

①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追寻等价交换原则

四、价值规律的作用

1.积极: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与优化

②自发地促进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的分配

2.消极作用

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②可能导致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4可能导致生产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五、剩余价值论

1.本质: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2.结构或来源(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或增加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相对延长剩余劳动实践来生产剩余价值

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①生产社会化表现为

(a)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了,生产过程成为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社会化大声

(b)各个企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在加强

(c)社会分工在不断扩大,生产范围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一个国家,乃至世界

②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表现为:

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

3生产出的商品完全归资本家占有

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本质:

经济危机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2.结构或表现:

①大量产品积压

②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

③许多金融企业盗笔

4整个经济社会生活一片混乱

3.根源或原因

马克思认为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表现为:

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

4.周期性或规律

一般包括经济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八、商品二因素价值与使用价值关系

1.区别:

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有用性②价值指包含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③二者相互排斥,一个人不可兼得价值与使用价值,要取得一个就必须放弃另一个

2.统一:

作为剩余价值,必须同时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中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

1.早期自由竞争阶段特点:

基本上没有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与联合,操纵或控制商品价格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4.经济全球化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

1.本质:

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一地区范围

2.结构/表现:

①生产的全球化:

生产活动不再孤立进行,而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组成部分,整个地球成为一个统一大工厂

②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高度一体化

3金融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高度一体化

4企业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主体

4.原因

1科技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的推动

2跨国公司提供了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

3各国经济体制改革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①资本主义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

②后来股份公司成为主要企业形式,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

2.劳资关系与分配关系变化

早期劳资矛盾明显,剥削方式残酷①职工参与决策②终身雇佣③职工持股④社会福利制度⑤提高工资

3.阶层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化

①因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资本家成为食利者

②经理成为企业实际操作者

③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数目增加

4.政治制度的变化

①国家行政机构权限不断加强

②政治制度多元化

③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4改良主义政党影响扩大

四、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原因

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与经济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产业结构变化明显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变化,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与生活条件的斗争迫使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改革

3.资本主义吸收了社会主义一些优越性与经验

4.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推行国有化、计划调控、倡导公平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社会主义发展史:

可概括为三个飞跃、四个阶段

三个飞跃=四个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改革

二、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认为: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特征①公有制②计划积极③按劳分配④没有商品和货币⑤没有阶级和剥削

2.列宁设想的社会主义特征①公有制②有商品生产与交换③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和生产率④人民的政权与民主

3.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②建设和完善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按劳分配为主,多重分配形式并存④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明

4.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四、社会主义的原因

1.为什么建立社会主义:

为了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或源于资本主义弊端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

3.改革

五、社会主义规律

1.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规律

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落后国家要完成生产工业化、社会化、现代化,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经过长期努力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发展状况制约,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个艰巨、长期过程

③国际环境的制约,社会主义处在国际环境包围之中,既要防止武力侵略,又要反对和平演变

④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要有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规律

①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所以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方式也应不同

②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决定他们应按自己民族的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③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要根据时代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本质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展望(马克思主义理解的人类社会理想状态)

二、结构或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1.经济上: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①生产力告诉发展,产品极大丰富

②实现普遍公有制

③计划经济

④没有商品交换和货币

⑤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政治上: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①没有阶级

②没有压迫

③没有战争

④没有工农、城乡、体力脑力差别

5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3.文化上:

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原因

1.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2.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状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规律

1.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规律(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人类社会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是客观历史必然,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②共产主义是人类美好的社会理想,人们必然追求这个美好理想的实现

③共产主义的主要社会特征都具有客观可能性,随着人类物质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