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8649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小论文范文.docx

政治小论文范文

2017政治小论文范文

第1篇:

政治小论文范文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由社会发展滞后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突破性转变,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然而,当我们回首过去,心中充满无限骄傲与自豪时,又是否清醒的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一些障碍呢?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数产品都比较单一,没有自己的技术品牌,面对原材料价格不断上行,同行业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不少企业已经开始飘零不定。

美国《财富》杂志此前评选出的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内地仅有11家企业"榜上有名",而且多数属于电力、石油、银行等国家垄断性行业,不具备自己的品牌;在2016年公布的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大陆仅一个品牌入选。

然而,"MadeinChina"却已深入世界每个角落,并逐渐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

所谓的"中国制造"指的是通过为别国的品牌、用别国的技术、替别国公司做加工而赚取微薄的收入和利润,还有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是别国的。

但随着科技水品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了。

在中国制造迫切需要确立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国创造"。

毕竟,仅仅是制造而没有创新,制造就没有生命力。

中国之所以仍处于"不发达"阶段就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够高,所以要摆脱"不发达"阶段,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就必须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而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科技落后的局面。

我国已经从低成本时代向高成本时代过渡,因而企业也必须由"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而"技术优势"的核心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只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中国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要真正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真正参与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蛋糕",我们必须拥有创新能力,并以此向经济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最终加入科技创新国家之列。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第2篇:

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摘要:

在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孙中山以其杰出的理论和不懈的实践不仅影响了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历史。

实现以自由、平等、宪政民主和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现代化是孙中山现代化方案的核心。

孙中山不仅精心设计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论方案,而且切实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对中国政治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关键词:

孙中山;民权主义;政治现代化;民主共和国

鸦片战争以来,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以与西方列强比肩而立,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和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

从早期的地主阶级改革派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到办洋务的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再到维新派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这些"睁眼看世界"、"卓然识大势"的少数"先知先觉"者,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或办工厂、设学堂、建海军,或呼吁"商战"进而提出全面变法改良主张。

至五四运动,人们寻觅现代化强国之路的内在冲动愈加强烈。

在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孙中山以其杰出的理论和不懈的实践不仅影响了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历史,他的三民主义理论以及《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等,构成了近代以来至他为止的最为完整系统、兼具中外精华的中国现代化蓝图,化作了整个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矢志不移的宏伟目标与社会实践。

在孙中山的现代化方案中,实现以自由、平等、民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现代化是其核心内容。

孙中山不仅精心设计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论方案,而且切实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对中国政治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精心设计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论方案

反对封建专制政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是近代中国民主运动的主题,也是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主权在民是其合法性依据,民主共和是其最高形式。

这与中国传统的"君权神授"、"主权在君"的君主专制有天壤之别。

1.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

中国古代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专制社会。

君主集政治、经济、军事诸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

尤其是在秦汉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政体不断发展和强化,皇权专制越演越烈,到明清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造成君主专制的恶性发展。

进入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根源,进而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政治变革的主张或方案:

龚自珍倡导"更法"[1];魏源力主"变古今官家之局"[2];王韬强调"变法自强"必须首先改革政治,认为"君主立宪制最合于中国"[3];郑观应、陈炽、陈虬、何启、胡礼垣都主张"开议院"[4];康有为、梁启超提出了君主立宪的全面方案。

然而,他们又都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不可立即实行。

孙中山旗帜鲜明地提出以革命的方式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兴中会明确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鲜明提出:

"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选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5]68-691906年12月21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发表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的演讲

他说: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颠覆君主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是"政治革命的结果"。

[5]74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表示: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5]82-83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勾勒出的现代民主政治的完整轮廓。

2.否定君主立宪制,批判民智未开论

针对中国人"缺乏共和知识程度"的谬论,孙中山通过比喻予以批驳:

"今使有见幼童将欲入塾读书者,而语其父曰:

'此童子不识字,不要使之入塾读书也',又通理乎?

惟其不识字,故须急于读书也。

......故今日中国之当共和,犹幼童之当入塾读书也。

"[6]155-156民主政治并非上天先赋,要靠全体国民共同创造,在共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使用和共享。

他明确指出:

"君主立宪制不合用于中国。

"[7]282

3.抨击军阀暴政,倡导"人民独裁"

他在分析民国以来军阀暴政原因时指出:

"八年来之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步,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地底陈土的缘故。

"[6]423什么是"地底陈土"?

武人、官僚、政客是也。

"须先搬去这三种陈土",方能使"国基巩固"。

[6]157在论及苏俄政体时,孙中山指出:

"近来苏俄新发明了一种政体,......是'人民独裁'政体......当然比较代议制政体改良得多。

"[6]722

4.指出西方政体之不足,独创"五权分立"之政体

孙中山并不盲目崇拜西方民主政体,他敏锐发现西方政体并不完善,"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行,适成压迫平民之工具"[6]707。

"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6]764,以防"少数人所得而私"。

为了使人民真正掌握国家政权,孙中山提出,人民不但要有选举权,而且要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

为了弥补西方"三权分立"的不足,他发掘中国传统政治资源,创造了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政体。

对此,孙中山颇为自豪地说过:

"五权分立","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

"[5]81

5.改"官治"为"民治",倡导平等与自由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即"行政权力支配社会"[8]693。

而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君主专制国家的从上到下的大大小小的各级官吏。

换言之,中国古代实际上是一个官吏主宰的社会,官吏掌握的行政权力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此即孙中山所说"官治"。

如何"移官治为民治"[9]924?

孙中山主张实行普选制、政党政治和权能区分,力主"地方自治"。

实行"民治",其前提条件必须是人人平等和自由。

他说:

"四万万人一切平等,国民之权利义务,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

"[9]319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

"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居住、信仰之完全自由权。

"[10]124一方面,平等、自由有赖于民主制度的保障;另一方面,平等、自由又巩固了民主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切实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更是一个伟大的实干家。

他不仅描绘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蓝图,而且身体力行,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呕心沥血,终生奋斗,切实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1.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和资产阶级民主政府

孙中山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呼吁改革遭到拒绝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首先,在组织上先后成立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以领导革命。

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这一革命组织。

1905年,他又将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成立了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组织——中国同盟会,确立了同盟会的纲领,创立了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

其次,在政治思想上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进行论战。

孙中山一针见血地指出,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只有推翻清政府,"兴民权,改民主",中国才有出路。

他认为改良派维护君主政体,反对共和,实为"中国之罪人"。

通过论战,革命派取得了思想上的领导权,从而使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最后,在军事上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于1906年发动了江西省萍乡县和湖南省浏阳县、醴陵县一带的农民和矿工起义,起义队伍发展至3万人。

1907-1908年,同盟会在广东、广西和云南接连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

1907年,还在安徽、浙江发动了起义。

1911年4月,孙中山又发动了震动全国的广州起义。

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是,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流血奋斗的精神,坚定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改元建历、剪辫易服、保障人权、解放贱民、废除刑讯等37项法令,并在各地得到程度不同的推行。

黄炎培在《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中回忆说:

"辛亥以后,

(1)很少见口头上、书面上被称或称人'大老爷'、'老爷'、'少爷';

(2)'磕头'、'三跪九叩'、'打请安'都没有了;(3)男子一律剪辫子,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4)鸦片一时没有消灭,但较辛亥以前渐减。

"[11]68孙中山在南京还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一律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有请愿、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辛亥革命的一大政治成果。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颁布了具有革命性、民主性的《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和资产阶级民主政府,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从此,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迈出了艰难的步伐。

2.反对军阀独裁统治,捍卫民主政体

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残酷压制民主势力,建立独裁统治。

他派人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以流氓手段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总统。

袁世凯当选总统后,又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4年5月,他废除《临时约法》,公布反动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并把总统的权力扩大至无限,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1915年12月,袁世凯经过"筹安会"的所谓"公民请愿团"活动,公然恢复君主制,自称"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孙中山的愤怒和反抗。

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1916年5月9日,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痛斥袁世凯"解散国会,公然破毁我神圣庄严之《约法》,诸民权制度,随以俱尽",表示"决以一身奋斗,报我国家,乃遂组织中华革命党,为最严格之约束,将尽扫政治上、社会上之恶毒瑕秽,而后复纳之约宪之治",号召人们"除恶务尽,对于袁氏必无有所姑息"。

[5]100-103在孙中山的推动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稍后,黎元洪恢复了《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7年7月1日,张勋拥溥仪复辟。

孙中山在上海召集革命党人和军界人士开会,严正声讨复辟势力。

后来,孙中山又掀起了护法运动。

历史证明,孙中山反对军阀独裁统治,捍卫民主政体的行动是坚决的、一以贯之的。

3.直接促发国民革命,将民权置于法律、宪法之上

20年代初,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发动了旨在"扫除"建立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障碍"的国民革命。

"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耕者有其田"成为国民革命的最强音。

这是一场空前的社会运动,自由、平等、民权已经深入到农民心中,成为一种"最时髦"、运用"最广泛"的学说,甚至路上碰见不肯让路的地主,农民都会愤然喝道:

"土豪劣绅,晓得三民主义么?

"[12]172正如有专家所说:

"新三民主义的普及促发了大革命,在几千年封闭落后的中国农村中普及与宣传了现代化理想与具体目标,为中国现代化的全面展开在相当程度上奠定了社会基础。

"[13]

4.甘当"公仆总统",图谋民生幸福

孙中山当选总统后,从不把自己看作是高人一等的大人物,始终以"人民的公仆"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总统府举行的就职典礼上庄严宣誓:

"倾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

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就职典礼结束后,孙中山不顾冬夜寒风凛冽,亲自送各省代表至大堂外,大家几次劝他留步,他盛情地对各省代表们说:

"民国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总统是人民的公仆,各位是主人的代表,我应送至阶下。

"在封建专制制度刚被推翻,中华民国宣告成立的第一天,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破天荒地提出了"总统是人民的公仆"这个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至理名言,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壮举,它开创了革命领袖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新纪元。

孙中山还身体力行"人民的公仆"。

一次,孙中山身穿便服到临时参议院参加会议,被门卫拦住了。

门卫不认识他,对他说:

"你知道吗?

今天大总统要来!

"孙中山和蔼地对门卫说:

"大总统不过是众百姓的一个公仆,他是人,我也是人,进去看看有什么不可以呢?

"门卫仍然不让进去,孙中山先生在无奈之下拿出自己的名片。

门卫看后,慌忙赔罪。

孙中山先生和蔼地说道:

"你不要怕,我不会责备你,只要你晓得,总统和百姓都是一律平等的道理就行了。

"当时,有很多人都想亲眼见一下这位"公仆总理"。

扬州有一位肖姓老人,专程来南京探望总统。

当他见到孙中山先生时,急忙行三跪九叩之礼。

见此情形,孙中山立刻上前将老人扶起,请老人落座,并对老人说:

"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

"扬州老人点头称赞,并问:

"如总统去职呢?

"孙中山先生朗然答道:

"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队伍,和老百姓一样。

"[14]

三、深刻影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功绩

孙中山的政治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在这些深刻影响中,以下两点尤为突出:

第一,批判和废除封建专制主义,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孙中山对专制主义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

他尖锐指出:

"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余年来而滋甚"[5]82,痛斥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不是爱国,而是"祸国"。

他以西方进化论为武器,论证民主取代专制,乃时代之大势,不可逆转之大潮。

他认为,事物的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政治制度的变革也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

辛亥革命一举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即宣布: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一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第五条)自此之后,虽然有袁世凯公然恢复君主制,自称"中华帝国皇帝";张勋冒天下之大不韪,拥溥仪复辟;段祺瑞假共和、真专制,但由于民主观念的普及,全国人民集合在孙中山张扬的民主旗帜下,与袁世凯、张勋、段祺瑞之流展开坚决的斗争,一切倒行逆施无不以失败告终。

袁世凯宣布帝制后,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蔡锷在云南发动起义,组织"护国军",全国人民反袁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内外交困之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在绝望中死去。

张勋复辟丑行上演了仅仅12天,就在一片唾骂声中草草收场,溥仪再次宣布退位。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

"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政治上,这个"大势"就是民主化的历史必然趋势。

孙中山的政治现代化理论还深刻地影响了南京国民政府。

无论是政制、党制如五院制、"以党治国"、地方自治等,还是军政、训政、宪政以及反对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理论上均出自孙中山的初衷。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异化,如民权主义变成了yīdǎngzhuānzhèng的独裁统治。

但是,毋庸讳言,孙中山的政治现代化理论在相当程度上被国民政府加以实践,从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第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文明,借鉴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开启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中国是一个专制主义传统影响极为深厚的国家。

从夏朝始,中国就走上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道路。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宗法等级制的君主专制政体;战国秦汉以后,中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政体。

梁启超在论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时曾有愤青之语:

中国万事不进,而惟有专制政治进焉!

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相比,中国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显然落后了,并且导致了宋元明清时期发展的迟滞与近代的落后挨打。

用西方的民主制度取代中国实行了数千年之久的专制制度,成为救亡图存的首要前提。

为此,孙中山远涉重洋,系统考察欧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主张将最民主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要从最高尚的下手,万莫取法乎中,以贻我四万万同胞子子孙孙的后祸"[7]282。

在通过反复比较后,他将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制约体制引入中国政治架构。

但是,西方的三院制毕竟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

为此,孙中山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适合中国国情、并在中国行之有效的科举考试、监察言谏等制度精华,并加以现代性改造,从而开创了考试院、监察院与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相辅相承、有机统一、中西合璧的五院体制。

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政治民主化、政治现代化理论的态度是一贯的。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高举民主的旗帜,将自己领导的革命称之为民主革命。

1937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一文中明确指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的原则和目标,将新中国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谓"共和国",就是同君主相对立的国家,即民主的国家。

还制定了体现共和精神的《共同纲领》。

1954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充分体现了民主的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以及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等著名论断。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监督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将孙中山开创的中国特色政治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

历史是一条不断发展的长河。

今天的历史是昨天历史的发展,也是未来历史的起点。

在这一连续发展的长河中,后人总是在不断地超越前人,这种超越当然是建立在对前人历史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

正如毛泽东所说: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12]522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今天,总结孙中山政治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借鉴其政治现代化方案与实践的成败得失,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势与现代化视角重新审视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性贡献,可以更好、更快地推进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第3篇:

政治小论文范文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改革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对外开放是以洋为中外的原则来批判继景。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要改革。

总结历史的经验,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额在世界上的位由1978年的32位跃升到1999年的第9位;从利用外资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也是连续6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坚持对外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实行对外开放,我们要特别注意增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把握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

青少年更要加强政治、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增强识别真、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第4篇:

从野蛮资本主义到道德资本主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

[摘要]本文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入手,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构成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而资本主义经济则力求开辟新的空间突破这种限制,当新的空间被资本开发殆尽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全局性危机。

文章回顾了20世纪资本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国家干预、经济金融化等几个阶段突破基本矛盾的限制,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通过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世界战争、70年代滞胀和当前的金融危机一次次对资本主义发展构成新限制。

文章认为当前危机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发展空间开发殆尽的结果。

今后,资本主义只有找到新空间才能获得新一轮发展。

自2016年7月开始出现的美国"次贷危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酿成严重的金融危机,它不仅严重威胁到美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而且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美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又一次走上衰退的道路。

从当前各种主流的观点来看,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世界金融体系存在着重大缺陷以及监管不足等。

但是,如果把它放在资本主义长期的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发现此次金融危机不只是所谓的金融监管与金融技术问题,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下周期性危机爆发的一个突破口。

这次危机的特殊性也反映出,它不同于传统的每隔十年左右爆发一次的常规性周期性危机,不能简单地设想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又重新回到原有的方式。

此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上的特殊产物,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推动下向前发展的逻辑结果。

因此,这次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