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沙中心小学学年度下期六年级语文.docx
《麻沙中心小学学年度下期六年级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沙中心小学学年度下期六年级语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麻沙中心小学学年度下期六年级语文
麻沙中心小学2008-2009学年度下期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教学计划
主备人:
吴美云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感染。
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注意培养学生的浏览阅读能力,把握文章的大意和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感染。
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三、本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8—10课时。
第三单元珍惜
主备课吴美云
1可爱的中国
教学内容
可爱的中国
教学目标
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感染。
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感染。
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近些年来,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无比骄傲和自豪。
同学们,如果让你来形容自己的祖国,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
2、学生说。
(如:
亲爱的祖国、伟大的祖国、腾飞的祖国等)
3、人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你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可爱的中国》。
二、初读感知:
1、通过课前的预习,你觉得哪些字词大家容易出错,想提醒大家注意?
蹂躏、刻不容缓、日新月异、肃清、瘟疫、愚昧等,注意读音,字形、词义。
2、词语解释:
蹂躏:
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刻不容缓:
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
辽远:
很远,遥远。
日新月异:
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这篇课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方志敏在狱中,关于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你有哪些了解?
(师适当补充)
方志敏,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党,参与创建江西的中国共产党、团组织。
曾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主席,领导农民运动。
参与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
1934年,率部北上抗日,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入狱,1935年8月6日,英勇就义。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章。
《可爱的中国》曾由鲁迅先生代为保存,解放后公开发表。
5、学生质疑(祖国为什么可爱?
祖国母亲为什么哭泣?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三、细读品悟:
(一)讲读第1-3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到作者激动的心情)
2、再读,你是从哪感受到了?
(感叹句、陈述句、反问句,标点符号给了你启示)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吗?
3、刚才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祖国母亲为什么会哭泣?
”你能找到答案吗?
4、从母亲的哭诉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母亲的伤心、我们的内疚)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
(重点指导接连4个“难道”开头的并列句式)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母亲的心情?
谁来读?
5、面对母亲的哭诉,我们感到深深的内疚,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怎样理解“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残暴的蹂躏。
”
6、作为儿女,怎样才能解救自己的母亲呢?
(刻不容缓,不是……而是)指读,从中感受到什么?
(热爱祖国,远大的抱负)
7、有感情的朗读1-3自然段。
(二)讲读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中国的历史:
长城、运河,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中国的现状:
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帝国主义侵略、汉奸卖国贼
中国的未来:
………代替………前途光明;民族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面前;祖国母亲也会美丽的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
2、再读这一段,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心情吗?
(对祖国明天的美好愿望,充满了自信)
3、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讲读第5自然段:
1、齐读,从这一段中你读出了什么?
2、指名说,师点拨。
(表达了无比的信心,强烈的爱国之情)
3、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四、情感升华: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
你的心情怎样?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能为祖国母亲做些什么?
4、总结。
作业设计
1、摘录课文中的佳词佳句。
2、写写自己学完课文后最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目前 屈辱
可爱的中国
深沉 执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完成课后练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思考题:
1“朋友”指的是谁?
方志敏对朋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课文是怎样描述中国“目前”景况和“将来”的景象的?
3、小结。
二、日积月累:
1、课文中有许多语句特别震撼人心,找一找,试着背一背。
2、学生找出震撼自己的句子,交流。
3、尝试背诵。
三、听写本课生字。
四、拓展阅读《可爱的中国》一书。
五、练笔:
1、想象:
在写《可爱的中国》时,狱中的方志敏会是怎样的心情?
你能想象到吗?
2、学生发挥想象,交流。
3、指名学生说,共同评议。
4、把你想象到的方志敏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六、总结。
作业设计:
1、写摘录笔记。
2、背诵课文中震撼人心的句子。
3、完成小练笔。
板书设计:
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
哭诉 内疚
解救 刻不容缓 赤子情怀 远大抱负
希望 信心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并能灵活运用。
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
也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染。
2、古诗二首
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
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一首古诗,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
谁来背一背?
2.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板书课题)
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
(明确:
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2)高适是谁?
(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
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
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
(3)董大?
多奇怪的名字啊?
谁能说说呢?
(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
(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
(明确:
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
3、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
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
(学生自由发言)(板书:
荒寒凄凉的环境)。
(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
(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
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
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
(3)黄云?
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
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再读这句诗,突出“曛”。
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
(是啊!
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
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
4、“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
这就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1)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明确:
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
(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
安慰,鼓励
(3)读一读,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劝慰朋友?
(4)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
(小组说说)
(5)感情升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学生自由讨论赏析(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
让我们祝福他吧。
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来,确实让人佩服。
)(板书:
豪情昂扬)
三、小结:
古诗词是一尊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
课下应大量阅读。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体会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
2、背诵自己喜欢的送别诗。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荒寒 凄凉 真挚 深厚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豪情 昂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第二首古诗,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地背诵《别董大》
二、对比阅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
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
(出示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学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
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
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
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
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送元二使安西》。
三、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解题学生读读题目送元二/使安西
送:
送别元二:
王维的好朋友使:
出使安西:
安西都护府
2:
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
(孟浩然)
3、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4、自由读,交流读懂的内容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
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
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
湿润(注意字型)轻尘:
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
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
旅店。
新:
焕然一新。
解释:
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结:
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
请。
君:
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
再饮完。
解释:
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
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
感受到什么?
(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
向西行走。
故人:
老朋友。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
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
(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
(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3)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
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体会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
2、背诵自己喜欢的送别诗。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写景
抒情
教学反思
学生知道古诗词是一尊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并学习做人的道理。
3、城市的标识
教学内容
城市的标识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学习为下文做铺垫的写作手法。
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吗?
座座高楼林立,小车川流不息,人们衣着时髦风尚,仿佛生活在时代的前沿,可有的人对城市的珍爱并非这些,而是代表城市个性的事物,让我们来看看吧!
2、板书课题,齐读:
城市的标识
3、解题:
什么是标识?
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
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
2、给字词正音
生字:
遒qiú涸hé芸yún馈kuì忖cǔn蒡bàng啁zhōu啾jiū窠kē
3、词语:
遒劲:
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
赠送.
芸芸众生:
芸芸:
众多的样子.众生:
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
川:
河流.息:
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寿终正寝:
寿终:
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
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4、给课文分段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1-5段为第一部分,6-15段为第二部分,16-17为第三部分.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揣摸体会:
(1)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
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出示句子:
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
(2)作者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合适吗?
为什么?
作者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
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
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3)体会文章最后四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3、研讨感悟: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
(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后拓展:
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练习。
积累好词佳句。
2、仿写练习。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不可替代 不可置换
城市灵魂、个性
教学反思
4、吾腰千钱
教学内容
吾腰千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2、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
3、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4、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
2、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
情感目标: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最喜欢什么。
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
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
生命呢?
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
2、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
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
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记忆:
氓:
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
全、都。
程度副词。
善:
同擅,擅长。
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
横渡。
济:
ji第四声。
渡,到。
组词:
救济。
多音字,ji第三声。
组词:
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有顷益怠:
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
贪婪与固执同伴:
关切与焦急
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在充分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要指引他们从本单元主题进行思考,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展延伸,深化主题
1、过以上步骤的学习,学生基本理解文章的寓意。
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交流: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将结尾补上: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
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理解这句话,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病态的追求必将使自己一无所有,甚至是生命。
3、引学生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理二者的冲突。
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4、教师总结:
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理,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
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四、效果预设
本节课是文言文。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尽管以前接触过,但在独自阅读理解上还会有些难度。
经过上述步骤的学习,相信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会有所帮助。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将比较轻松;而深化拓展的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的局限,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适时引导,理解程度不作硬性要求。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小练笔:
读后感。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