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瘦燕针灸医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8723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瘦燕针灸医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陆瘦燕针灸医案.doc

陆瘦燕针灸医案·肝脾肾同亏着痹篇

诸某某男30岁民警龙华门诊号72450

   初诊:

63年6月7日,痹痛有年,肢节酸楚,并有腰尻不仁之感,迩来右肢酸痛麻木,手指握物不力,下肢痿软,头晕纳少,大便溏薄,日行二次,腰酸遗精,且有早泄。

切脉寸口濡缓,太溪、冲阳、太冲俱细,颔厌脉大,舌质红,苔腻。

此肝脾肾三经同亏,脾湿困倦,治拟滋水抑木,挟土运湿。

   处方:

风池(泻,双)颔厌(泻,双)太溪(补,双)行间(泻,双)肾俞(补,双)足三里(补,双)脾俞(补,双)阴陵泉(泻,双)曲池(泻,右)手三里(泻,右)阳陵泉(泻,右)绝骨(泻,右)八邪(泻,右)

   手法:

捻转,提插补泻,留针10分钟。

   按:

湿气胜者为着痹。

本例患者肢节酸楚,腰尻不仁,下肢痿软,纳呆,便溏。

脉濡缓,苔腻,俱是湿邪偏胜之象。

但腰酸遗精,是肾亏之象,头晕舌红,颔厌脉大,是虚阳上浮之象。

故陆师诊断为肝脾肾同亏,脾湿困倦而肝阳上亢。

按湿就燥而论,着痹亦可用温灸法,但本例患者,有虚阳上亢。

故舍温通之法,而单用针刺。

立方之意:

取风池、颔厌以泄清空浮阳;补太溪、肾俞、足三里、脾俞以益脾肾;泻行间以泄肝火;泻阴陵泉以利湿;泻右肢穴以蠲痹通络。

陆瘦燕针灸医案·湿滞经络着痹篇

 陈某某女20岁龙华门诊号66085

   初诊:

64年5月16日,左腿腓肠肌肿硬疼痛,行履滞重历已七年,治疗以来,肿势尚未消退,按之坚硬呈条状,今年二月体检时发现左肺有结核病灶,故休养在家。

平时疲劳后即感腨部酸楚,困於久站,更由于肺气不足,时易感冒。

面色尚润,略有恍白。

脉细濡,舌苔薄腻边若锯齿。

病先受於太阳,湿邪稽留,病久络疏,瘀邪互滞,故拟标本两调。

   处方:

肺俞(补,双)脾俞(补,双)阴陵泉(泻,左)合阳(泻,左)委阳(泻,左)承筋(泻,左)

   手法:

捻转,背俞不留针,其余留针加温,承筋拔罐。

   二诊:

64年5月30日,治疗以来,两侧腓肠肌痛势大减,坚硬略消。

入暮咳嗽较多,呼吸时胁肋稍有隐痛。

脉细数,舌苔薄腻,治再培土益肺,理湿蠲痹。

   处方:

脾俞(补)肺俞(补)膏肓(补)太渊(补)阳陵泉(泻,左)合阳(泻,左)委阳(泻,左)承筋(泻,左)委中(泻,左)

   手法:

捻转,背俞及太渊不留针,下肢穴留针加温,承筋拔罐。

   三诊:

64年6月9日,咳嗽已少,脉滑数,舌苔薄滑,再拟益肺清热,理湿消肿。

   处方:

肺俞(补)太渊(补)阳陵泉(泻,左)合阳(泻,左)承筋(泻,左)

   手法:

同上

   四诊:

64年6月20日,屡施益肺理湿法,病去七八,摄片见肺结核病好转,唯久病正虚,伏邪内蕴,再拟标本两调。

   处方:

肺俞(补)太渊(补)膏肓(补)阳陵泉(泻,左)合阳(泻,左)承筋(泻,左)

   手法:

同上

   五诊:

64年7月25日,咳嗽已少,病势渐趋稳定,再宗前法续进以巩固之。

   处方:

肺俞(补,双)膏肓(补,双)太渊(补,双)脾俞(补,双)合阳(泻,左)承筋(泻,左)

   手法:

同上

   按:

本例患者,腓肠肌肿硬,行履重滞。

脉来濡细,舌苔薄腻。

陆师据此辨为湿邪稽留足太阳经。

湿者脾之气也,湿邪稽留,乃脾土困倦而致。

按症论治,标本兼顾。

补脾土利水生金,故取穴用脾俞;益肺金,扶正御邪,而补肺俞;补太渊手太阴俞土穴,为虚补其母之法;用膏肓则是补三焦元气,此为治本之法。

泻合阳、委中、承筋、委阳等足太阳经穴,以疏痹邪。

并用阴陵泉以利水,阳陵泉以强筋,意在利经筋之水湿。

计针十六次而收显效。

陆瘦燕针灸医案·肝风内动行痹篇

汪某某男22岁学生龙华门诊号70420

   初诊:

1963年4月30日,四肢关节酸痛游走不定,膝关节及手腕关节屈伸不利已两月,并伴有眩晕神疲,胸闷心悸,小溲短赤,切脉弦数,左右偏胜,少阳颔厌脉盛,舌胖苔薄,证系风寒湿三气之邪侵袭,留于经络之间,水亏木旺,风阳浮动,外内夹邪,风气偏胜。

治拟育阴潜阳,疏风理湿。

   处方:

百会(泻)风池(泻,双)风府(泻)犊鼻(泻,双)膝眼(泻,双)中渚(泻,双)合谷(泻,双)侠溪(泻,双)太溪(补,双)太冲(泻,双)

   手法:

提插捻转补泻,留针10分钟

   二诊:

1963年5月13日,上法施治四次以后,其眩晕减轻,肢节酸痛渐舒,仍心悸胸闷,脉弦细而滑,颔厌冲阳脉盛,痹邪入心,心神受扰,治再宗前议,兼以宁心。

   处方:

风池(泻,双)郄门(泻,双)神门(泻,双)中渚(泻,双)合谷(泻,双)太溪(补,双)太冲(泻,双)

   手法:

同上

   三诊:

1963年5月20日,心悸好转、夜寐渐安、眩晕亦平、四肢关节酸痛已缓,仅膝关节下蹲时略有痛楚,苔薄白,尖绛有刺,脉小弦,右脉略大,再拟原方酌减。

   处方:

风池(泻,双)神门(泻,双)内关(泻,双)合谷(泻,双)太溪(补,双)太冲(泻,双)犊鼻(泻,双)膝眼(泻,双)

   四诊:

1963年5月27日,针治已然十次,心悸、失眠、膝腿酸痛诸症基本消失,脉来小弦,左右已趋平衡,苔薄,再拟原方出入。

   处方:

风池(泻,双)郄门(泻,双)通里(泻,双)内关(泻,双)太溪(补,双)太冲(泻,双)犊鼻(泻,双)

   手法:

同上

   五诊:

1963年6月3日,经针十二次,今查其脉象小弦带数,左大于右,颔厌脉平,舌苔薄白,治疗以来症状好转,处方如下巩固之。

   处方:

风池(泻,双)郄门(泻,双)颔厌(泻,双)太冲(泻,双)

   手法:

同上

   按:

风气偏胜者为行痹。

本例患者,外感风寒湿三气之邪,内因水亏木旺,肝风燥动,内外之风相兼,故四肢关节游走作痛,发为行痹之症,心悸胸闷者,痹邪有入心之势。

故陆师泻百会、风池、风府以祛风潜阳;泻合谷、太冲开四关以镇摄燥动之风阳;补太溪滋肾水以涵肝木;泻神门、郄门、内关以疏内邪心君之邪,而宁心神。

此外,“循脉之分”,“各随其过”,取用病痛肢节部的经穴以蠲痹定痛,针治十二次而见显效。

陆瘦燕针灸医案·寒邪凝结痛痹篇

李某某男33岁工人龙华门诊号39632

   初诊:

63年4月26日,寒邪侵入,瘀浊凝结,关节壅肿疼痛难耐,指节拘急,受冷更甚。

痛痹缠绵日久,久病正虚。

脉细濡,舌苔白,故拟和营蠲痹通络。

   处方:

八邪(泻,双)合谷(泻,双)阳溪(泻,双)犊鼻(泻,双)膝眼(泻,双)商丘(泻,双)八风(泻,双)

   手法:

龙虎交战法,留针加温

   二诊:

63年4月30日,治疗后,关节疼痛减轻,指节屈伸亦得自如,再从原方出入。

   处方:

八邪(泻,双)合谷(泻,双)阳溪(泻,双)膝关(泻,双)膝眼(泻,双)阴阳陵泉(泻,双)八风(泻,双)

   手法:

同上

   三诊:

63年5月3日,气候转变而致关节疼痛骤增,屈伸亦为之不利,脉濡微数,苔白,宜再和营通络,消肿定痛。

   处方:

阳溪(泻,双)八邪(泻,双)膝眼(泻,双)阴阳陵泉(泻,双)八风(泻,双)

   手法:

同上

   辅助治疗:

羌独活各9克,川桂枝9克,威灵仙9克,汉防己9克,宣木瓜9克,左秦艽9克,川断肉9克,天仙藤9克,淮牛膝9克,炒米仁12克,制乳没各3克,嫩桑枝15克,5剂

   四诊:

63年5月13日,手背肿势减退,手指已能握拳,疼痛减轻,局部皮肤发紫,足底麻木,仍系寒湿内蕴,瘀血不化。

脉濡软,苔薄白,治再原方酌议。

   处方:

合谷(泻,双)八斜(泻,双)膝眼(泻,双)犊鼻(泻,双)阴阳陵泉(泻,双)八风(泻,双)太冲(泻,双)

   手法:

同上

   五诊:

63年5月20日,手指伸屈正常,腕力不减,手背红肿消失,唯两手小指外侧有留有部分肿硬结块,两足肿势亦退,但行动疼痛不已。

病系寒湿挟瘀侵袭流注四肢关节,不通而作痛,治法再宗上议。

   处方:

合谷(泻,双)八邪(泻,双)后溪(泻,双)膝眼(泻,双)阳陵泉(泻,双)八风(泻,双)丘墟(泻,双)太冲(泻,双)

   手法:

同上

   六诊:

63年6月3日,时值霉季,阴雨连绵,以致宿疾新感,关节疼痛起伏无常。

脉沉濡,苔薄白,再拟养营蠲痹,化瘀通络。

   处方:

合谷(泻,双)八邪(泻,双)犊鼻(泻,双)膝眼(泻,双)八风(泻,双)居髎(泻,双)太冲(泻,双)

   手法:

同上

   七诊:

63年6月14日,疼痛已缓解,肿势次第消散,工作之后感到身体劳累,肢节酸楚,系正气未复,营卫不调,余邪内蕴所致,嘱其节劳,并再拟前法。

   处方:

八邪(泻,双)合谷(泻,双)手三里(泻,双)膝眼(泻,双)犊鼻(泻,双)阳陵泉(泻,双)商丘(泻,双)八风(泻,双)

   手法:

同上

   八邪:

63年6月17日,治疗以来,痛势基本稳定,唯气候骤变易有所反复,肩关节动作无力,两膝伸屈不利,甚则腰尻亦感牵强,切脉沉迟,舌苔薄白。

此伏邪深居,营卫未复所致。

宗上再治。

   处方:

肩髃(泻,双)肩髎(泻,双)曲池(泻,双)合谷(泻,双)膝眼(泻,双)犊鼻(泻,双)阳陵泉(泻,双)商丘(泻,双)太冲(泻,双)上髎(泻,双)秩边(泻,双)

   手法:

同上

   九诊:

63年6月24日,痹痛基本稳定,关节活动较利,肿势亦渐消退,苔薄白,再拟蠲痹祛邪为主。

   处方:

肩髃(泻,双)曲池(泻,双)合谷(泻,双)膝眼(泻,双)犊鼻(泻,双)足三里(泻,双)商丘(泻,双)

   手法:

同上

   按:

寒气偏胜者为痛痹。

本例病者寒邪凝结,留滞关节,肢节疼痛难耐,拘急肿胀,受冷愈甚,脉濡细,陆师诊断为痛痹。

以“寒者温之”,故用温针。

以经络中寒邪偏胜而浊阴凝滞,故用龙虎交战手法。

陆瘦燕针灸医案·肺气虚肩痹篇

郑某某男

   患肺结核多年,去年开始右肩酸痛不能上举后旋,肌肉削瘦,面色苍白无华,脉细苔薄,肺经经气不足以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治拟祛风通络,取肺经诸穴为主。

   处方:

尺泽(补,右)云门(补,右)肩髃(泻,右)曲池(泻,右)

   手法:

捻转补泻手法。

   治疗二次后,痛势大减,治疗四次,动作灵活,抬举自由。

   按:

本例患者,有肺结核史,面色无华,陆老辨为肺气不足,以致风寒乘虚袭入,邪在手太阴肺经,兼及阳明经,故取尺泽,云门以补肺经元气,泻肩、曲池,以疏大肠经之邪,一补一泻,运用得法,故二诊而显效,四诊而痊愈。

陆瘦燕针灸医案·肝阴虚肩痹篇

王某某男48岁门诊号69926

   初诊:

1964年9月30日,左肩背麻木一月余,每遇阴雨麻木更甚,且有酸楚,抬举尚利,肌肉无明显萎缩,左天宗穴有压痛,伴有肝脏肿大,肋下二指余,经常感疲乏,胃纳不馨,食后脘宇闷胀,夜寐欠安,大便较干燥,面色正常,舌苔淡黄腻,舌质红,脉右弦细,左细,病系肝阴不足,脾运失健,营卫不和,风寒外束,治以舒肝理气,养阴蠲痹。

   处方:

肝俞(泻,双)期门(补,双)足三里(补,双)内关(泻,双)神门(泻,双)巨骨(泻,左)天宗(泻,左)肩贞(泻,左)曲垣(泻,左)

   手法:

捻转提插补泻,不留针,天宗穴用齐针。

   二诊:

64年10月10日,治疗后左肩背酸痛渐减。

阴雨天仍略有所感,胁肋隐痛尚存,纳馨,姑拟舒肝理气,和胃舒筋为治。

   处方:

肝俞(泻,双)胃俞(补,双)中脘(补)足三里(补,双)期门(补,双)太冲(泻,双)天宗(泻,左)曲垣(泻,左)巨骨(泻,左)

   手法:

捻转,不留针

   三诊:

64年10月27日,左肩酸麻基本已愈,唯天气阴雨仍略有灼热感,腹胀减轻,但巅顶仍胀,睡眠亦难,脉仍弦细,苔薄腻,黄色已退,湿浊渐化,肝肾仍亏,从效方再进。

   处方:

肝俞(泻,双)胃俞(补,双)期门(补,双)中脘(补)内关(泻,双)足三里(补,双)太冲(泻,双)太阳(泻,双)肾俞(补,双)

   手法:

捻转,不留针

   按:

患者就诊时,主诉仅为肩背麻木,然问诊中询得素有肝疾,故治疗予以两顾。

因调整全身脏腑机能,将有助于促使局部病变之向愈。

师常曰“若针灸治疗不从整体出发辩正施治,而只从局部出发,胶柱鼓瑟,则针灸得作用,将无异于理疗”。

故陆老治疗痹症,不但治其痹邪,同时还常兼治内病。

本例患者,兼有肝病,故除取巨骨、天宗、肩贞、曲垣用捻转泻法,以疏经蠲痹外,泻肝俞以平肝阳,补期门以益肝阴;补足三里以健脾,而滋化气生血之源;泻内关以治胸脘胀闷,泻神门以宁心安神,此为调整整体脏腑机能之措施。

天宗穴压痛处用齐刺,以疏痹邪,又因本例病者仅有肩酸而未有肩凝程度,并有肝病,脉弦而体力较差,故不用温针及火罐。

陆瘦燕针灸医案·外伤肩痹篇

徐某某男41岁门诊号69937

   初诊:

1964年9月1日,十月前因骑脚踏车摔跤而致左肩关节脱臼,当时由农村医师施行手法复位,复位后左肩疼痛持续二十余天,抬举不利,经电疗后稍轻,唯仍动辄锥痛入骨。

左肩肌肉轻度萎缩,尤以肩贞穴部位最明显,舌淡,苔薄白,脉缓,病因创伤引起,瘀凝气滞,疗治非易,拟祛瘀和营,佐以舒筋。

   处方:

肩髃(泻,左)肩髎(泻,左)肩贞(泻,左)臂臑(泻,左)曲池(泻,左)合谷(泻,左)

   手法:

捻转补泻,留针加温,肩髃、肩髎用短刺法,肩贞用火罐。

   治疗经过:

根据上方加减(自第二诊起减肩贞,加巨骨),共治疗5次,活动稍利,刺痛亦瘥,后因患者赴外地工作,未再继续治疗。

   按:

本例患者,因脱臼而损肩关节,气血瘀凝,久而不散。

动辄锥痛,是病在骨关节之征,故陆老重用肩髃、肩髎,施《灵枢·官针》篇“十二刺”中短刺法,施术时使肩臂外展约45°,用“稍摇而深之”的手法直刺,深入3寸,然后上下提插,结合捻转、动摇,“上下摩骨”,有似“白虎摇头”之状。

此为陆老治疗肩痹在骨关节时常用的手法,此外,肩贞穴重用火罐,因该处肌肉明显萎缩,为恐其内血凝阻,肌腠粘固,故用大火罐吸拔,以冀祛瘀而筋肉得以舒释。

陆瘦燕针灸医案·营卫不和肩痹篇

鲍某某女55岁龙华医院门诊号77292

   初诊:

1963年8月21日,年过七七,冲任脉衰,血海不充,脉络空疏,营失涵濡之养,卫疏捍外之司,营卫失其谐和,遂至藩篱不固,为外来之风寒所袭,致左肩酸痛,抬举殊艰,十指麻木,不时酸冷,伴有腰酸,迄今年余,脉细软,苔薄滑,病属内虚招邪,治拟和营宣络。

   处方:

肩髃(泻,左)肩髎(泻,左)肩贞(泻,左)巨骨(泻,左)臂臑(泻,左)曲池(泻,左)合谷(泻,左)肾俞(补,双)

   手法:

捻转补泻,肩髃穴下用合谷刺,肩部加用温针并轮流拔罐。

   二诊:

9月20日,针治八次,抬举渐利,唯后旋时仍不利,肩俞穴处有压痛,腰痛亦减,以上法加减。

   处方:

肩髃(泻,左)肩髎(泻,左)肩俞(泻,左)臂臑(泻,左)曲池(泻,左)合谷(泻,左)肾俞(补,双)

   手法:

捻转补泻,肩俞穴用齐刺,肩部加用温针并轮流拔罐。

   三诊:

9月27日,针治迄今,日趋好转,经气得畅,营卫亦和,抬动亦舒利无碍,病已告痊,可停针观察。

   按:

肩痹之症,俗称漏肩风,多发于中年以后的病者,一般多为筋肉的弊病。

陆老治疗,按治痹原则,多取局部穴结合循经远取穴。

手法多用捻转补泻法,以病在筋肉,故常用合谷刺、分刺。

因病痹而经隧不通,故多加用温针。

压痛处常用齐刺或扬刺,加用火罐。

有抬举不利之肩凝症状时,肩部穴轮流拔火罐,多者可以一次拔2-3个。

本例患者,属冲任脉衰,经络空疏,为外邪所袭,陆老治法,可以反映他在临床上治疗肩痹的一般规律。

其中取肾俞,乃是病者兼有腰痛之故。

肩俞,乃陆老治疗肩痹病的经验穴,位于肩髃穴与云门穴中间。

另有一肩内俞,也是陆老治疗肩痹的常用经验穴,位于肩俞下约一寸。

在肩连前臂内侧疼痛,抬举不利,或有肩凝的症状时常采用。

但以上仅是治疗痹邪在于筋肉的治法。

《灵枢·终始》篇中指出“(病)在骨守骨,病)在筋守筋”,若病邪入骨当用“致针骨所”的刺法。

陆瘦燕针灸医案·痰气交结瘿病篇

胡某某女23岁

   患瘿气已七八年。

1959年在上海某某医院治疗二个多月未效。

后来经常吃含碘的海带、紫菜等付食品,效果亦不显著。

颈项漫肿,心情容易激动,烦躁不宁,皮肤灼热,多汗,胃纳亢进,易感疲劳,胸闷不舒,呼吸急促,时有心悸,脉细弦,苔薄滑。

证系肝失疏泄,气血郁滞,痰气相结,经络阻塞,搏于颈下,治拟疏通经气。

   处方:

昆仑(泻,双)人迎(点刺)

   手法:

昆仑用双侧,捻转补泻。

令患者仰卧,伸下足,医者立于患者对面,双侧同时捻转,得气后,大指向后搓几下,反复操作八次。

   第一次针刺时,即感颈项轻松,针后昆仑穴颇觉沉重,次日颈项漫肿略小。

第二次再针昆仑,手法同前。

翌日颈项已基本好转,虽工作紧张,亦不感觉劳累。

   按:

瘿气,祖国医学亦称影袋,其皮宽肉不变,总由痰气相结而成。

随其症状有石瘿(坚硬不移)、肉瘿(肉色不变)、筋瘿(筋脉露结)、血瘿(赤脉交结)、气瘿(随气消长)等之分。

本例患者,似属筋肉之瘿病,盖痰气瘀结于足太阳、阳明之筋分而致。

以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另一支者,出缺盆斜上出于(九页)。

足阳明之筋,上颈、上挟口。

皆经过颈部,故陆老独取此二经,用昆仑施捻转泻法,疏通太阳之经气,取人迎点刺,以决阳明壅滞之气血。

二诊而症情好转,效果令人满意。

陆瘦燕针灸医案·阴阳俱病风痹篇

陈某某男20岁教师龙华门诊号72513

   初诊:

1963年5月29日,12岁时发生游走性关节酸痛,兼有发热,时作时休,曾经多次针药,稍有改善。

半年来发作更甚,左右髋部酸楚,腰骶部压痛明显,两伏兔部酸胀,兼见左足跟肿痛,不能用力,行动不便,兼有心悸、苔薄黄、脉数,此邪伏深隧,治以清利痹热,疏通经络为宜。

   处方:

八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阴、阳陵泉(泻,双)伏兔(泻,双)曲池(泻,双)膝眼(泻,双)昆仑(泻,双)

   手法:

捻转补泻,不留针

   二诊:

1963年5月31日,症状舌脉如前,治拟养营蠲痹为主。

   处方:

上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阳陵泉(泻,双)悬钟(泻,双)昆仑(泻,双)申脉(泻,双)

   手法:

同上

   三诊:

1963年6月24日,上法治疗三次,病情大减,其间停诊二十天,两髋尻下肢酸痛缓解,行履尚平,转侧仍感不利,足跟肿痛未消,微热未退,脉数,舌苔薄白腻,病延日久,邪恋骨分,络道空疏,营卫不和,治再和营蠲痹。

   处方:

上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阳陵泉(泻,双)悬钟(泻,双)昆仑(泻,双)申脉(泻,双)承扶(泻)

   手法:

同上

   四诊:

1963年6月26日,髀(骨区)疼痛,身有微热,脉浮数,苔薄白,再拟前法,以上方减承扶,加阳关。

   处方:

上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阳陵泉(泻,双)悬钟(泻,双)昆仑(泻,双)申脉(泻,双)阳关(泻,双)

   手法:

同上

   注:

至7月28日上午来门诊,自诉病情大减,因工作需要,赶回工作单位,暂停治疗。

   按:

风痹之名,出《灵枢·寿天刚柔》篇,本例病者关节游走作痛,有发热表证,是阴阳俱病,邪伏经隧之故。

陆师按治痹大法,取病变所在有关经穴施捻转泻法,以疏通经络,清利痹热,又因症见表热,故不予留针。

陆瘦燕针灸医案·心肾不交失眠篇

李某某男33岁 

   入寐艰难,已有半载,症情忽作忽止,近月尤苦,头晕而鸣,口干心烦,遗精腰酸,舌质红而少苔,脉现细数。

此由肾水亏虚,心阳独亢,唯施壮水制火,绞痛心肾之法。

   处方:

心俞(灸,双)肾俞(补,双)神门(泻,双)三阴交(补,双)

   手法:

心俞:

米粒灸,三壮。

         肾俞神门三阴交:

提插补泻,不留针。

   二诊:

夜寐少安,然易惊醒,它症亦见改善,舌红脉细,仍予原治加减。

   处方:

厥阴俞(灸,双)肾俞(补,双)神门(泻,双)三阴交(补,双)内关(泻,双)太溪(补,双)

   手法:

厥阴俞:

米粒灸,三壮。

         肾俞神门三阴交内关太溪:

提插补泻,不留针。

   三诊:

已能酣然入眠,面现华色,精神大振,头晕耳鸣已除,口干心烦亦失,术后未有遗精,但尚乏力、腰酸,舌红少苔,脉细,再以交通心肾之法治之,佐以调补脾胃,益血养神,以图巩固。

   处方:

内关(泻,双)神门(泻,双)三阴交(补,双)脾俞(补,双)足三里(补,双)太溪(补,双)

   手法:

提插,不留针

   按:

新为神气之宅,肾为精气之舍,本例病者头晕、耳鸣、遗精、腰酸是肾精不足之征,口干心烦,是阴亏火旺之疾,舌红脉数皆虚火上炎之象。

按脉论证,当是肾水衰亏,真阴不升,水火不济,心阳独亢,以致神不守舍而致。

陆师治以壮水制火,交通心肾之法,灸心俞三壮,此为用灸法作泻。

《灵枢·背俞》篇云: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意在引导火气外出,一般灸1-3壮为宜,不须多灸。

泻神门亦清心火,安神明之意。

补肾俞(肾藏背俞穴)、三阴交(足三阴之会)以壮水源而制阳光,故一诊而寐少安。

二诊改灸厥阴俞三壮,亦泻心藏有余之气火,并取内关用泻,以加强泻火安神之功效,更补太溪(足少阴之原),以强化滋水之力,故诊后睡眠转酣,诸恙消失。

三诊停灸,而专用针法,并加用脾俞、足三里以调补脾胃,益营血而安神明。

半载之病,愈在旦夕,足证灸有补泻之分,其功不亚于针刺,陆师精于此道,可见于此。

   讨论:

陆师认为失眠一症,其发病总是阳不交阴,神不守舍所致。

虽症因不一,总不离外邪、里病两端。

若因外邪而不寐者,如伤寒、疟疾等病,痛楚呻吟,夜难安寐,治当速祛其邪,攘外以安内,治愈不难。

里病不寐者,或焦烦过度,而离宫内燃,法当竣泻其火,可取然谷、行间、支沟等火性穴位,紧提八八老阴之数,后安其神,取神门、内关,先紧提六六少阴之数,后紧按行三九少阳之数。

或忧劳愤郁,而耗心脾,当养血安神,可补膈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以和胃生血,补神门、大陵以安阳神入舍。

或精不凝神,而龙雷震荡,当壮水之主,以引火归源,可补太溪、复溜、照海、志室,施提插补法,佐以安神同前法。

或肝血无藏,而魂摇神漾,当补肝血而安魂,可用肝俞、曲泉、三阴交、膈俞。

或胆热心烦、而致神魂受扰、当清少阳郁热,泻阳陵泉、胆俞,而补厥阴以安神魂,取大陵、肝俞。

因惊而致者,宜镇惊,可泻阴郄、神门、心俞。

因怒而致者,宜疏肝,可泻行间、太冲。

饮食停滞,胃不和而卧不安者,宜和胃导滞为先,佐以安神,可补足三里、神门,泻天枢、大横。

新产、病后、虚烦不眠者,宜补益气血,灸足三里、关元、气海、膻中,缓图其本,而后才能安神。

临诊者当以意领会,消息而运用之。

陆瘦燕针灸医案·肾阳虚阳萎篇

王某某男48岁干部黄路人民公社

   初诊:

1965年8月17日

   患者于1947年参加解放战争,常期俯卧湿地,受寒湿之邪侵袭,渐觉腰背痠痛,四肢无力,小便带白色,有时白块涩痛,头痛头昏,解放后,经中西医治疗,未能彻底痊愈。

1959年又患阳萎,小便不能控制。

久治不愈,而来就诊。

诊得舌淡脉软,此系寒湿之邪侵袭,肾阳困顿,精气虚寒而致,治当用灸法祛寒温阳,补肾益元。

   处方:

1.关元(灸)中极(灸)2.肾俞(灸)3.命门(灸)腰俞(灸)

   治法:

以上三方,轮流施灸,艾柱如麦粒大,每穴七壮。

灸治六次,阳萎痊愈,诸恙悉减,精神充沛。

次年来院诊治他病,据称阳萎之症已愈。

   按:

《素问·骨空论》曰:

“督脉者,起于少腹一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延孔……其男子循茎下至纂”。

本例病者,久受寒湿阴霾之邪,侵袭腰脊督脉之经,督阳为阴邪所困,久之命门之火渐衰,精气虚寒,以致阳事不用。

陆师选用灸法以温经散寒、兼以补阳。

首取关元、中极、灸藏精之处(关元、中极位当丹田,乃男子藏精之处),以祛精寒,;次灸命门,以补真火,灸腰俞以暖玉房俞(本穴位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夹白环俞中央。

白环俞又名玉房俞,气通玉房。

古代炼丹家有“精藏于玉房”之称,五脏之俞,皆本于太阳而应于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