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874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高考优秀满分作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时光倒行至19世纪,我想,牙牙学语的高迪亦如我一样,有一段幸福美好的童年。

西班牙风情万种的海洋气候给年幼时的艺术家以最好的母语启蒙——他从蝴蝶的翩飞中学到了“优雅”,从精妙的蜂窝中学到了“秩序”,从坚挺的树干里学到了“庄严”,从澎湃的浪涛中学到了“激昂”……

自然是一部浩大的词典,年幼头脑所识记的一切词汇终将被注入那座神圣的教堂。

圣家族大教堂,那是怎样一篇难以一言蔽之的巨作呀!

她似史诗却更奇诡,如神话却多写实。

高迪精于技巧也精于构思。

蚁穴、波浪、树叶,自然的语言与建筑语言完美融合,言丰意亦丰,表达了建筑大师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工笔、白描平分篇幅,既有不避其繁复、令人目眩的墙面雕刻,也有简约不羁、充满几何美感的现代塑像。

一部《圣经》的所有文字,皆被高迪以砖瓦主体而有血有肉地刻印在了西班牙的古老小城。

他对建筑语言的运用绝对是顶峰,演绎着生命,亦使人类的文明多了辉煌灿烂的一笔。

然大师已逝,今人可有自我的言语?

我想是有的。

譬如我,便会将凡事诉之以曲。

高迪的语言是岩石的曲线,那我的言语便是黑白的琴键。

虽如苔花般微小朴素,但同是语言,与大师并提又有何不可?

音乐,这一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可谓我生活中最美最诗意的注脚,诠释了欢与爱,又承受了悲与苦。

激扬文字,坚毅不屈,一曲《命运》便被奏响;

寂静良宵,心若静水,肖邦的《雨滴》也可萦于指尖,不足绕梁,却足怡情,足表意。

这是无语言的语言,乐符化于键盘,大象无形。

我虽不能像巴赫那样谱写出人类之智慧,但我能以乐符演奏生活。

诚然,世间语言远非此两类。

在身边,在远方,有数学之语支配万象的逻辑,物理之语规划天体的运行,基因之语解说众生源起,代码之语铺平信息公路。

我们理应感恩,为这世界的万语争鸣。

有西班牙大地上的立体诗篇,也有小小书房里响起的一支夜曲。

【评语】这是一篇有灵气和才气的议论性散文。

表现了“人化”的建筑与音乐之语,且以“诗意”作为二者的共有特征。

写建筑不避其繁,充分展示高迪作品自我语言的特征:

“优雅”“秩序”“庄严”“激昂”;

言音乐则宏简有力,在类比中诠释我的音乐语言的丰富意蕴。

全篇由高迪到自我,进而延展到更多的“语言”世界,先远后近,点面结合,形成了本文的基本架构,思路清晰,结构精巧。

语言有味

“语言是肉做的。

诚如香港作家董桥所言,汉字所成的语言,是我尝过的最有味的美炙甘旨。

语言之味,起于“食材”—文字。

传说仓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从此汉字与神相通,语言也因而华丽登场。

《文心雕龙》载云:

“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

”可见语言的美味,从文字开始,并超脱开去。

语言有味,先有外观之精致。

犹如一道菜肴色香诱人,其味方可传入人之心脾。

语言之看的外在,过分修饰则喧宾夺主,轻妆淡抹正是合宜。

秦少游写了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被东坡讥笑:

“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

”相较之下,合宜的点缀有如蒲松龄《促织》中成名丧子一段: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此十六字,丧子之痛已跃然纸上,语言之味,得以见晓。

语言有味,次有内在之滋味。

犹如一道好菜让人回味无穷。

为人称道的春秋笔法,正是内有滋味的语言。

“郑伯克段于鄢”,六字之中三处褒贬,其语言之味可见一斑。

每见此类语言,我都渴望有鹈鹕的嘴来盛着,尽情享用,又渴望有牛的四个胃,吃用之后不断反刍,方可尽其滋味。

真是芒焰藏于简淡之中,语言之味,由内而外。

然而,有外在之精致,有内之滋味,仍有不到之处。

一道真正的语言甘旨,更需要的便是烹饪者的全心投入,真情以待。

《随园食单》里袁枚细说海参鱼翅,《闲情偶寄》中李渔大谈燕窝鲍鱼。

在我看来,完全无法从他们的语言中品味食物之味,更无语言之味。

他们缺少实情真心的语言,无法让我领会鱼翅发得好不好,燕窝又是否弹牙汁浓。

有心烹调的语言,是卫八处士家的韭菜,是张季鹰故乡的莼鲈。

春雨之夜,相逢二十年不见的老友,野老为一盘春韭落泪,“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语言之味与菜香、真情一起流露;

秋风乍起,故乡莼菜已鲜,安能离家以求官爵,季鹰毅然归去,语言之味,与乡思一同飘扬。

语言外在之精致,内在之滋味,加之以“烹者”的真心,全身心的享受便从中获得。

春秋笔法抑或大块文章,天然去饰抑或龙凤藻绘,语言之味由内而外,展现汉字的美,传递文人的情,像一席流动的盛宴,滋育华夏千年。

【评语】该文紧扣“语言”来审题立意,文题即鲜明道出“语言有味”的观点。

开篇引用董桥“语言是肉做的”,劈空而来,恰当而独特,一下子抓住了读者。

接着以语言之味的“食材”、外观、内在滋味,以及“烹饪者的全心真情”等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体现了作者对语言之味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自然流畅的表达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信手拈来的引用,可谓举重若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累。

总之,作者深得语言的个中三昧,为读者呈现了一道精美的语言大餐。

戏言

念白起:

“冷冷雪蝶临梅岭,曲中弦断、香销劫后城。

此日红阁、有谁个悼崇祯?

”绰绰灯影,戏台上鼓声渐响。

远远一声清丽缠绵的脆音“来—了”,拖曳着袅袅余韵,仿佛醉了心一样悠长。

青衣羞涩,徐徐而来,只水袖半遮,一颦一笑,皆是百般柔媚。

外婆痴戏。

唇间咿咿呀呀唱出的,便成了戏中人与戏外人交流的语言。

也许是一声婉转动人的“相公”,就叫她眼角流露出年轻的笑意。

戏中有真意,词词句句中都蕴含了无数千回百转的柔肠。

或质朴,或细腻,或直白,或隐晦,戏中之言无不承载着烂漫春光,把一种生活的情趣,送进了人们匆匆流逝却又永不枯竭的时光中。

那些念、唱,那些对白、花腔,仿佛在千百年前吟诵出古典的唯美。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个个饱含人间冷暖却又荡气回肠的故事,在那美丽动人的语言中,层层铺散开来。

一句戏言,沉淀了历史的沧桑,动情地讲述着无数鲜活的生命。

那人世间最柔软,也最古老的语言,是否蕴寄着千姿百态的灵魂?

清冷琴声中,叙说的又仿佛不是自己,应该是别人了,是曾经生活在这素瓦白砖下的女人,是在战场上叱咤豪情的将军,是待嫁的公主,是宁古塔上的流犯,是悬崖石缝里逼出的一粒生命之花。

人们常说,戏言当不得真,戏子无情。

他们演绎的虽不是自己,却也是生命。

那些鲜动的,都是炽热的灵魂。

一座戏台便是一场人生。

然而如今,谁又能停下脚步,去倾听岁岁年年永不消逝的、执着吟唱的清羽之音呢?

戏痴,戏鬼,戏魔,大概是入了魔障吧,尽是风花雪月的琴瑟之音,不愿回归现实。

其实是最纯粹的语言,只说儿女情长与豪情万丈,任世间喧扰,只守着内心的清寂之音。

不灭的灵魂,永恒的等待,砌成了戏曲语言艺术与文化的魅力。

不必粉墨登场,一声仿佛穿越千年而来的叹息,便足以让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凝聚在一起,为之心动。

百年的声音早已被岁月研磨过,有粗粝的质感,有柔软的共鸣,承载着不同生命的期许以及永恒的文化,静静地等待,一直等到千年。

念白又起:

“此日红阁、有谁个悼崇祯?

我灯昏梦醒、哭祭茶亭。

只此一句,外婆便入了戏。

【评语】本文选材独特,从“戏言”的角度解读“语言的内涵:

戏言蕴含着“生活的情趣”,戏言演绎着“千姿百态的灵魂”,戏言坚守着“内心的清寂之音”,戏言“承载着不同生命的期许以及永恒的文化”。

真可谓戏中有真意”!

文章扣题精准、思想深刻、脉络清晰表达严谨、首尾圆合,是为佳作。

 

在母语的屋檐下

《在母语的屋檐下》有这样一句话:

“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点,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诚如斯言。

母语是我们身处坎埂得以瞥见的一方华朗,是腰背匍匐头却扬仰的一横黎光,是在“花解语,鸟自鸣”的屋檐下的十三亿守望。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当刚如铁画、媚如银钩、容与风度的书法失去了仰慕的目光,当思如泉、语如珠的一场会晤仅剩“好啊”“美啊”的空洞感叹,当口齿生涩的母语被一口纯正的英腔取代,我看到了母语旗帜在现实中的落寂与无奈。

因此,尼采忧言,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母语,使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新闻审美的野蛮记标。

恍然惊觉,中国的青少年,不也是这样学习母语的吗?

过去二十年,中国的网络媒体飞速崛起与发展,将母语鯨吞蚕食个不则。

什么“拉风”“小确幸”“不明觉厉”,母语正在被异化,“00后”正在被网络的外来的语言所绑架!

他们是否已离开那祖国版图屋檐下的母语,兀自远行?

我母语的大旗,正由最后一批“90后”扛着,未来该解谢到谁手中?

犹记鲁迅先生之语:

“中国文字具有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美以感耳,二也;

形美以感目,三也。

”读罢,喜自心上来。

在我看来,母语同具四美,四曰“情美以流传”。

是的,我母语以四美具,何愁无人识继?

又想起了汪涵在谈到方言母语守护时所说:

“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更方便,可方言能让你不忘记从哪里出发。

”于遥远的地平线处听见方言母语,恰如木铎声声,带你回至这个古老国度,带你回望乡土。

于是,在母语呢哝中,你会忆起从外公的诗册上学习《咏鹅》的欣喜以及与那红掌白颈的鹅戏水的乐趣;

你会想见老祖母口吐的每一句方言,不时地用山东的“瓜娃子”、江苏的“小屎包”对你的声声呼唤……

母语是游子的家,是文明的根。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解读中华文明为何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时说,中华文明的绵延“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

毋庸置疑,母语是民族情感与民族文化的无言守护者。

她让我们躲过兵燹,精神原乡避过分裂,正如法国作家都德所言: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在母语的屋檐下,我的忘记了带钥匙的孩子们有人在等你们回家!

【评语】散文家彭程曾写了一篇题为《在母语的屋檐下》的散文,本文大胆套用了同题,而且开篇直接引用了原的最后一句话。

这彰显了作者写作的勇气!

此外,文章聚焦母语,立意可谓高远。

母语的文化密码可能很难解读,但母语的温度每人都能触摸,本文既写出了对母语传承的忧,更写出了那份发自内心的爱!

这样的情怀深邃动人。

山“语”欲来

一抹纯净的绿掠过眼帘,我来到一片碧浪中间。

这是山里的晨。

鸟雀呼晴,鼓荡着我的耳膜去捕捉自然之声,识别象征着万物有灵的百语干言。

你计数过山里的语种吗?

且随我听来——

流莺不语燕飞忙,濯手唯闻涧水香

颇喜《暮春山间》里的这句,因其立意尤新。

我们通常认为语言入耳,但此处流莺偏又不鸣,也更省却了水声潺潺,只写水之香气了。

大多数人以为水声如环佩相鸣才是美丽的语言,殊不知这两句诗的语言包蕴万千。

流莺不语的静,正暗示了暮春已至;

而水之香气,多半是因为风吹落了难以再挂枝头的残花,给水平添几分香气。

这又何尝不是在提醒人们时令呢?

这样想来,流莺无声的语言似乎比“百啭无人能解”更予人遐想,在一派静美安谧中给人以更丰富的信息。

看过山里的晨无声之语,你是否有所领悟?

不妨再一起听听这山里夜晚的有声之言吧。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于暗夜中,倒显得动静相宜了。

幽人寂无寐,木叶纷纷落。

闲步山中,穿林的只有呼呼的风声。

翘首看天衢稳送一轮明月。

即使谷静山空,清辉依旧。

尽管这山未必是甘于寂寞的。

以风号为呼啸,以月光诉寂寞,这样凄清过耳的语言,还不足以向我们传达内心的哀怆吗?

昔日,多少文人墨客结伴山中,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他们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他们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而今人去山空,不尽的风雅记忆皆被山风吹彻,山又怎能不哀,月又如何不哭诉?

勿被白天的安然美好遮住双眼,你须知道,山的言,涵盖了人的语言,它也希望与你有一次亲密交流和诗以歌。

古人究竟如何创造自然之语与人文之音的合奏呢?

——

时滴枝上露,为拂绿琴埃

坐于篁竹里,凌晨有人抚琴,凉露沾衣,滴落处与琴音和鸣。

而山林之语,实际上远不止于此。

朝朝暮暮山语无数,因为有人的造访,更是与日俱增。

踏入山林,你的一举一动,都和谐地融入了山的语录。

山永远静静地等候着每一个来做客的人:

于是,李白来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王维来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苏轼来了,“山头斜照却相迎”。

山与人相语,共同演绎着关于山的也是关于人的新的人生。

晨起,踏入山林吧,随我一起听听山里的莺声风吟、月语、人言。

【评语】自然的语言有万千,本文选取了“山语”这一特别语种,并巧妙化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诗句,以“山语’欲来”为题目,通过三个小标题,分别从无声的莺语、有声的风号、山与人的合奏等三个角度诠释了山林生活的静美、闲适、和谐。

读罢,让人油然而生“王孙自可留”的山居愿景。

文题、小标题、语言,无不充满诗意。

荆韵湘语

诗经是典型的北方语言:

黄土上的事,黄土一样的情感,他是中华平淡的多数,宽厚、坚忍。

然而我们最华美的篇章是水的:

楚辞。

它的语言是晦涩的,是文人才能跨过的门槛。

在语言愈加简洁随意的今天,“有美一人兮心不绎”,独守着语言最典雅烂漫的用法。

她是幽而独芳的兰芷,用语言的艰深把自己提升到庸众不及的高度,避免了堕落为俚俗。

当今很多学生在作文里引用诗经,因为诗经是属于大众的,但匪彼君子,断不敢用楚辞作为藻饰。

她的语言传递出曲折的情感。

如果说诗经中的爱慕、悲苦把中国人从野兽中提拔出来,那么楚辞便把文人从庸众中提拔出来。

没有宇宙心的人,断问不出“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没有自尊的人,定吟不出“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诗人,和读者,把自己提升到宇宙、泰初的视角,岂群小所能为?

这是荆勋所传袭的高节:

屈宋贾王,甚至是乌江自刎的项羽,孰非自重自爱?

荆韵定是超远的《承云》,亢介的《激楚》。

如果人能自我提升到君子的角度,便可越过晦涩曲折,看到其中的简明与丰富,在语言有时虚伪的时代,有种可贵的诚实。

湘水之畔的人们不善于隐藏情感。

屈原问詹尹“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

”还含蓄,不多久就压抑不住,大呼“谁知吾之廉贞?

”听者并不用揣度,就了然了。

人与人之间真诚,自然生发出默契,是故詹尹曰: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而渔夫则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言语直白,很轻意到了“不可说”的境界。

诗人用诗语和自然交流:

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

一语道尽自己的感受。

而人对自然之语的解读也不迟滞:

贫士失职志不平。

诗人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与自然对话的,这是可以体会物哀的语言。

就是湘水之畔的神明也诚实得可爱,湘君一句“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把他思念爱人,又略带猜忌的内心表露地毫无保留,单纯而可爱。

这是恋人不加掩饰的语言。

丰富的是语言之精神:

“哀蟋蟀之宵征”,“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又把自己降到万物的地位上,去体察物情,诗人的内心敏感而细致。

湘语定是诗人站在万物平等的地位上吟出的诗。

人皆仰视的荆韵,和众生同具的湘语,奇异地结合而光辉耀眼。

江湖寂夜的弦语

十八年后再看一次《卧虎藏龙》,最动人的不再是竹梢对决、舒展飘逸的武打动作,也不再是“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何尝不是?

”的经典台词,而是“一种很深的寂静”和这寂夜里的弦声。

粉墙黛瓦,板桥流水,一个祥和安静的江南水乡,舒缓的大提琴音乐节奏之中夹杂着一丝丝的忧伤,为观影者建起一个暂时远离血雨腥风的清平世界,在此后故事的诸层进程中,大提琴和竹笛、二胡、琵琶、马头琴等渐次响起,乐声为我们演绎了清代中晚期那段诗意江湖的故事:

竹笛配《南行》;

葫芦丝配《丝绸之路》;

《闹婚》开端即为紧凑的短拍,最适合紧张的剧情;

《夜斗》手鼓、京鼓、各种鼓,联想夜行人互相追逐的脚步,和无声的过招、缠斗,精准狠……最爱这段《夜斗》和《交锋》,没有了人声,再用鼓点和青筝的乐音直接替换了金属兵器相交的声音,讲述白日和暗夜里惊心动魄的打斗。

原来,弦语可以绘画面,说故事。

想说说箫和二胡。

中国的传统乐器——箫被引进影片中,它的幽远萧瑟的声音,似乎为这江湖纷争平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一袭白色长衣,垂辫负手的李慕白背执青冥剑伫立在竹梢之上,似乎抱着一种看破红尘、超然脱俗的心态出现在观众的眼前。

说起李慕白和俞秀莲之间的纠结牵绊的爱,那真的要感谢二胡,当大提琴缓慢下来进入到了一个暗淡的空间,声调更显凄凉和伤感,观众也为他们的爱情唏嘘不已的时候,马晓晖的二胡突然来了一个二度滑音,哽咽凄楚,而又抑扬顿挫,几根弦瞬间道出了人类情感中那份最无法言说的痛。

是的,弦语道出了人心人情。

还想说说李安、谭盾。

看似中西合璧的李安,骨子里仍然是东方的文化传统,他试图讲述道家的“退隐”的无奈,用剧中李慕白的话就是表现了人“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

”深谙李安之心的谭盾大胆地在音乐上中西合璧,把这种道家情怀表现的非常精彩。

华裔马友友的大提琴,马晓晖的二胡,这两种极具中西特色的乐器对话,更让观众沉浸在一种苍凉的东方式的江湖氛围中:

“卧”与“藏”表达了对于人在江湖的无奈,李安要的是一种无尽的寂寞与怅然,谭盾的音乐紧扣整个电影的脉博,也是如此贯穿电影始终。

“一种很深的寂静”,音乐在说着江湖,更是在演绎文化的忧伤。

“人即是江湖……我们能触摸的没有永远。

”剧中人深深的伤感,随提琴与二胡回荡在江湖的暗夜,这弦语细听来却又分明寂然无声……

解读语言的魅力

住在都市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不知要听到多少种类多少次数的叫卖声。

深巷的卖花声是曾经入过诗的,当然富于诗趣,可惜我们实际已不大听到。

寒夜的“茶叶蛋”“细砂粽子”“莲心粥”等等,声音发沙,十之七八似乎是“老枪”的喉咙,困在床上听去,颇有些凄清。

每种叫卖声,差不多都有着特殊的情调。

我在这许多叫卖者中发见了两种幽默家。

一种是卖臭豆腐干的。

每天下午五六点钟,弄堂口常有臭豆腐干担歇着或是走着叫卖,担子的一头是油锅,油锅里现炸着臭豆腐干,气味臭得难闻,卖的人大叫:

“臭豆腐干!

”“臭豆腐干!

”态度自若。

我以为这很有意思。

“说真方,卖假药”,“挂羊头,卖狗肉”,是世间一般的毛病,以香相号召的东西,实际往往是臭的。

卖臭豆腐干的居然不欺骗大众,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为口号标语,实际的货色真是臭的。

如此言行一致,名副其实,不欺骗别人的事情,恐怕世间再也找不出了吧,我想。

”这呼声在欺诈横行的现世,俨然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激越的讽刺!

还有一种五云日升楼卖报者的叫卖声。

那里的卖报的和别处的不同,没有十多岁的孩子,都是些三四十岁的老枪瘪三,身子瘦得像腊鸭,深深的乱头发,青屑屑的烟脸,看去活像个鬼。

早晨是不看见他们的,他们卖的总是夜报。

傍晚坐电车打那儿经过,就会听到一片的发沙的卖报声。

他们所卖的似乎都是两个铜板的东西(如《新夜报》《时报》《号外》之类),叫卖的方法很特别,他们不叫“刚刚出版xx报”,却把价目和重要新闻标题联在一起,叫起来的时候,老是用“两个铜板打头”,下面接着“要看到”三个字,再下去是当日的重要的国家大事的题目,再下去是一个“哪”字。

“两个铜板要看到十九路军反抗中央哪!

”在福建事变起来的时候,他们就这样叫。

“两个铜板要看到剿匪胜利哪!

”在剿匪消息胜利的时候,他们就这样叫。

“两个铜板要看到日本副领事在南京失踪哪!

”藏本事件开始的时候,他们就这样叫。

在他们的叫卖声里任何国家大事都只要花两个铜板就可以看到,似乎任何国家大事都只值两个铜板的样子。

我每次听到,总深深感到冷酷的滑稽情味。

”“两个铜板要看到xxxx哪!

”这两种叫卖声颇有幽默家的风格。

前者似乎富于热情,像个矫世的君子,后者似乎鄙夷一切,像个玩世的隐士。

无言之语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有言: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是的,人依赖于社会关系而存在,因此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合群的沟通,即语言。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语言沟通能力并引以为傲,以至于历史发展到今天,语言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演变为一种权力——话语权。

于是,我们时常能看到那些拼命争夺话语权的人:

他们在交谈中不善倾听,或是在各种场合向别人灌输价值观,抑或是社交网络中疯狂晒动态。

这些举动都成为了许多现代人获得安全感、存在感的来源。

只可惜,当我们沉醉于聒噪的社会生活中,是否忽略了最纯真的存在?

老子曰:

“大音希声。

”在他看来,最响的声音反而无声无息,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得到了话语刺激的现代人已无法摆脱对语言的依赖。

但实际上,语言分很多种,不仅有我们熟悉的话语,更有自然语言、身体语言、艺术语言等,只是因为它们无“言”,人们往往置若罔闻。

倘若试着在聒噪的地铁站戴上隔音耳机,也许会看到与众不同的世界。

自然界的潮起潮落、花开花落、圈圈年轮都向人类默默地展现着沧海桑田。

自然生物无法说话,却能够用更有力的方式见证过往。

置身于大好河山中,美不胜收的壮丽景色能让人忘却喧嚣烦恼,而这种绝妙的人生体验是难以用话语言说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当几千年前的陶渊明陶醉于田间的隐逸生活时,那种闲适与惬意也是无法用言语表明的,只能将其默默藏在心间,仔细回味。

当我们置身异国他乡且不懂得当地语言,是否和人进行沟通?

答案是肯定的。

身体语言会通过肢体、表情等方式替代话语沟通。

这也是为什么常有人说,全球的通用语言不是英语而是人类的身体语言。

就像母亲对我们的爱,年轻的我们往往无法听进唠唠叨叨的说辞,却总能被无言的关爱感动。

失意绝望时,千言万语抵不过母亲温暖的拥抱,无声的拥抱反而给予人更加的精神力量。

人类社会的瑰宝——艺术更加讲究无言的力量。

电影中最震撼人心的镜头往往不是主演们喋喋不休的台词,反而是那些在静默之中给人震撼的静默。

《肖申克的救赎》最值得载入影史的镜头不是主人公的辩白,而是他越狱成功后在雨中张开怀抱的动作,这是无声中的爆发。

除了电影的镜头语言之外,音乐界中能表现人类最深沉情感的不是填词歌曲,反而是无言的交响乐。

慷慨激昂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掺杂了太多的情感,没有歌词却能够激起听者心中的阵阵涟漪。

潮起潮落、母亲的拥抱、轻柔的交响乐都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语言。

在日常的人际沟通中,话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但不可过分依赖话语而蒙蔽欣赏无言之语的感官。

这些语言的发现,离不开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致观察。

生活在浮华生活中的我们,更应该试着返璞归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

是的,很多时候,无言胜有言,无言之语,也许是更丰富更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