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技术基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118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6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无线技术基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线技术基础.docx

《无线技术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线技术基础.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线技术基础.docx

无线技术基础

第一章无线技术基础

第一节无线电波传播类型及其特点

无线电波传播的方式一般分为“地面波、空间波、散射波及天波等四种。

插图

图1-1电波传播方式示意图

一、地波传播

地波传播又叫表面波传播,地波是指天线发射出的沿地球表面传播的电磁波。

地波传播的规律是:

(一)由于地面对电磁波的吸收,使地波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降低。

场强降低的程度与地面导电率、复盖物等有关。

城市、工业区的钢筋水泥建筑物吸收大,砂石、森林、肥沃田地和淡水湖吸收次之,吸收最小的是海洋。

(二)地波衰减随频率的升高而增大。

(三)地波在传播中场强比较稳定,地面对低频的电波吸收少,故常应用于中、长波的传输。

(四)短波用地面波传播时,对通常应用的发射功率来说,传播距离一般不超过几十公里,故只适用于小型电台。

工作频率一般在3MHz以下。

但在沿海电台和船舶电台的通信中,若使用1.6~5MHz频段,海面通信距离却可大为扩展,可达1000km以上。

二、空间波传播

空间波传播是指电波在空间以直线的方式传输到接收点。

有时也叫视距传播。

人们熟悉的电视广播的传输即属于空间波传播。

空间波的特点是:

(一)空间波受地球曲率的影响,在地球表面传播距离约几十公里。

(二)为了增加通信距离,通常采用加高天线高度或把天线建于高山上的办法,常见的电视台或差转台的天线采用高大铁塔或设在山上既属这种措施。

(三)采用中继方式增加通信距离。

微波中继通信一站接一站延续几千公里即属此类。

卫星通信技术的出现及发展则开辟了空间波运用的新领域。

三、散射传播

它是利用空中介质对电磁波的散射作用进行的传播。

对流层、电离层、流星余迹、人造散射物体等都具有散射电磁波的性质。

如果发信机发出的电磁波照射到这些地方,就会向各个方向散乱地幅射出去,其中朝斜前方射去的电磁波能到达很远的地方。

但由于散射通信传输损耗很大,为了达到可靠的通信,一般可采用大功率发信机,高灵敏度收信机和高增益窄波束的天线。

四、天波传播

天波指受到天空电离层反射或折射后返回地面的无线电波。

有的也叫电离层波。

应用天波可进行远距离通信,短波通信主要是利用天波进行远程通信的。

第二节电离层传播

一、电离层的形成

从地球表面到天空,由于地热逐渐减小,气压和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在离开地面10~20公里高度这一区间,集中了地面大气层所有气体质量的75%,因温差产生对流所有气象现象都在这一层发生,如风暴、云雾移动等,这一层叫对流层。

在对流层以上,距地面60~80公里时,气压很低,气体分子密度较地面稀疏,按气体重量分层,重的在下,轻的在上。

由于太阳表面具有6000℃的温度向地球辐射紫外线,(辐射出来的电磁波频谱宽,波长为A0)使大气中的气体游离,形成稳定的电离状态。

同时大气中的微粒流也可使气体发生碰撞电离。

电离过程使大气复杂起来,但是基本上按照氧分子O2、氮原子N2、氧原子O、氮原子N,自下到上各自集聚形成层状,叫做电离层,这种电离过程随电离源的变化不断地变化着,每层的高度、厚度和电子浓度都随地域和季节日、照度的变化而变化。

由实际观测的结果,电离层可大致分为D、E、F1、F2四层。

各层离开地面的高度以及他们的平均密度每立方厘米的自由电子数如图1-2及下表所示。

图1-2电离层的电子密度随高度变化的情况

电离层高度及电子密度表

层名

离地面高度(Km)

电子密度(Ne电子数/cm)

备注

D

60~80

103

夜间消失

E

100~120

5х103-105

Ne白天大夜间小

F1

200

4х105

夜间消失

F2

250~400

105-2х106

Ne白天大夜间小

冬季白天比夏季白天大

二、电离层的周期性变化

(一)一天的变化规律

由于夜间的天空,没有产生电离的主要来源——太阳光辐射。

所以D层和F1层当日落之后很快消失,E层和F2层的电子密度也减小,但仍然存在。

日出之后各层密度开始增长,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

图1-3实线为晚上电子密度变化情况。

虚线为白天电子密度变化情况的示意图。

一天中有规律的变化决定了短波通信白天要用高的频率;晚上采用低的频率。

图1-3电子密度与高度昼夜变化关系图

(二)一年的变化规律

一年四季中,在夏季的北纬地区D、E和F1的电子密度都比冬季大,但F2层则相反,冬季的白天反而比夏季白天的电子密度大。

且F2层的高度出现在比夏季低的高度。

图1-4为E、F2层夏季和冬季一天中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三)随太阳活动性的变化规律

太阳活动性是指太阳黑子的变化规律,太阳黑子的变化约11年为一个周期,太阳黑子多的年份,紫外线和X射线辐射增加,D、E、F各层电离密度增大,使得短波穿透D层受到更大的衰减,E层和F层可以反射更高的短波频率。

太阳黑子少的年份,各层密度均减小。

此时的电离层处于平静状态,短波频带较高的频率穿透电离层而不反射,可用工作频带限制在一很窄而短的频带内,增加了短波通信的相互干扰,同时,大气噪声的影响变得更为明显。

 

图1-4E、F2层冬季、夏季电子密度变化示意图

(四)电离层规则和非周期性的变化

由于大气结构和电离源的随机变化,电离层是一种随机的时空变化的半导电媒质。

电离层的特性和参数都是随时间而随机变化的。

1.规则变化:

①日变化-昼夜24小时之内的变化情况。

E层和F层的临界频率大致为白天高、夜间低。

E层的虚高比较稳定,约为110KM,无显著的日变化。

F1层白天出现,夜间消失。

F2层较为复杂,电子浓度白天高,夜间低。

②季节变化-E区的高度随季节变化大不。

F区的高度随季节变化较大,F1区出现在夏季白天,冬季不如夏季显著,有些地区冬季则完全不见。

F2区的高度为夏季高,冬季低;临界频率为冬季高、夏季低。

2.不规则变化

①太阳层部突然爆发会辐射出大量的带电质点流,这些质点流进入地球大气层,破坏了电离层的正常状态,影响了通信,这就是常说的骚扰。

当这些质点流进入大气层后,在地磁作用下形成向南北极飞去的电流,这时电离层骚扰伴随着磁爆、极光和地面电流同时出现,尤其在极区破坏了电离层的完整结构,形成电子云,严重影响天波传播,至使通信中断。

②流星飞过也会引起电离层变化,使E层临界频率升高。

③电离层中电子密度有时有一种在平均值的上下波动的现象,这种波动以F2层为最大,这种不规则的起伏现象也影响电波的传播,使接收的场强不稳定。

电离层因太阳耀斑爆发时引起非周期性变化的骚扰时,除了电磁辐射(主要是紫外线和X射线)增强外,还喷射出大量的带电微粒子流,引起地球磁场的干扰,当带电粒子穿过磁层到达电离层时,使电离层正常的电子分布产生激烈变动,正常的电离层状态遭到破坏。

这时必须相应降低通信频率,对电路工作会有好处,一般可比原来频率低20-30%。

当电离层突然性吸收造成一系列电路发生急骤的衰落直至中断,这是磁暴,严重时大大降低通信质量,甚至会使通信中断。

遭到磁暴发生时短波操作人员应继续保持呼叫和守听,不要关机或更换频率,以免失去联系。

三、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

(一)电波为什么能从电离层中反射

从天线发出的电波到高空进入电离层后,由于电离层中电子密度的不均匀,对电波产生折射。

(二)电离层的临界频率

人们把垂直投射情况下,电磁波能从电离层反射回来的最高频率,称为该电离层的临界频率。

数学表示式为。

F20=81·N

f0=9·

白天电离层存在D、E、F1、F2层,D层电子密度小不反射电波,故D层为吸收层,E层的临界频率在3兆赫之内,F1层临界频率在5-6兆赫,F2层临界频率在6-7兆赫以上,上限可达14兆赫以上。

电波以θ0入射斜角投射时,最大反射频率与临界频率的关系为:

f=f0/cosθ

f=f0/cosθ告诉我们:

图1-6以θ0进入电离层的电波反射关系示意图

为方便说明,以图1-6假设数据加以说明

例:

假设通信距离200公里,△=70°θ=20°=0.939其临界频率为9.1MHz,这时在该处的上空反射,200公里通信电路的最高反射频率

f=9.1/COS20°=9.6MHz

假设通信距离为1350公里,这是△=19°,θ=71°=0.325则同样在该点上空反射,1350公里通信电路的最高反射频率f=9.1/cos71°=28MHz。

从上面表述可以告诉我们:

1.比该处临界频率低或等于该处临界频率的电波,以任意角度进入该点,均能从该层反射回来。

2.比临界频率高的电磁波,只要符合f=f0/cosθ,其入射角等于θ0或大于θ0,就能反射回来。

(三)跃距和最高可用频率

当频率高于临界频率时,电波能返回地面点与发射点的最小距离叫跃距。

当收信点距发射点的距离恰好等于跃距时所用的频率为最高可用频率。

(四)最佳应用频率

电离层内对短波的吸收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减小。

为此电路工作希望选高的频率,越接近最高可用频率,损耗越小,但由于电离层的不稳定,选得太近最高可用频率,一旦电离层电子密度变小,电波就穿过电离层,从而造成工作的不稳定。

为此一般选用最高可用频率的0.85,这个频率叫最佳应用频率。

(五)工作频率

最佳应用频率在一天中是变化的,实际工作中不可能经常改波换频。

我们也希望少改波换频,为此根据最佳应用频率,选出二段或三段低于最佳应用频率,但却接近于最佳应用频率,定为实际工作频率。

若个别情况,实际工作频率都低于最佳应用频率不好选时,个别时间的频率点允许达115%的最佳应用频率。

第三节短波通信频率的选用

一、选用工作频率的一般原则和经验

我们按照电波传播的基本规律,将短波通信工作频率选择一般原则和应用经验归纳概括如下:

(一)50-60公里之内的近距离通信电路应选择3MHz以下的频率,用地波传播,一年四季昼夜均可用一个频率。

如地波是在海洋表面通过,通信距离可增加到100-120公里。

如果通信点的杂音电平高,也可以用较高频率作天波传播,以获得高的信噪比。

(二)通信距离在60公里以上,则必须采用天波传播方式。

工作频率选在最高可用频率的0.5-0.9之间,最理想的是选用最高可用频率的0.85。

(三)通信距离在500公里以内,如果利用F2层反射,工作频率不能高于当地F2层“0公里最高可用频率”,若当地有电离层观察站时,上述“0公里最高可用频率”可向上述单位索取。

(四)近距离通信时,不同频段在白天能被电离层反射的大致规律是:

3兆赫以下能被E层反射。

3-5兆赫能被F1层反射。

5-8兆赫能被F2层反射。

8兆赫以上的频率在近距离电路上工作是不稳定的,尤其是日出或日落的时刻,可能穿过电离层而不反射回来。

(五)通信距离与工作频率的参考范围

近距离通信电路的工作频率,不需要计算可以按下面范围选取。

通信距离(公里)工作频段范围(兆赫)

100-2002.5-8

200-5003.0-10

500-10003.5-14

1000-15005.0-18

注:

通信不仅视距离和工作频率的选择,另一条重要因素是:

南北向通信和东西向通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近距离反映并不很明显,远距离如1000公里以上,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通信效果就明显突现出来。

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距因方向去选择最佳工作频率和发信功率。

二、有关选频换频的经验作法

(一)一天中工作频率在满足通信的前提下,一般选两个,日频、夜频各一个。

(二)白天用高频,夜间用低频,冬天的夜频应比夏天的夜频稍低些。

(三)如果工作频率不能满足通信要求时,可按下列原则换频工作。

1.接近日出时,如果夜频工作不好,可以改换较高的频率工作。

2.接近日落时,如果日频工作不好,可以改换较低的频率工作。

3.如果日落时,信号突然中断,可以选用较低的频率工作。

4.如果整个白天电路情况不好,可以先用较高的频率工作,若仍然不行,再换一个较低的频率工作。

5.如果整个晚上电路情况不好,先换一个更低的频率,仍然不行再换一个较高的频率工作。

6.如果白天使用的工作频率较低,当信号逐渐衰落以至消失时,这时必须选较高的频率工作。

7.如遇电离层骚扰,改用比原来工作频率低20-30%的频率工作或加大功率以维持通信。

8.如遇电离层突然吸收或一系列电路发生急骤的深衰落,一般是由于磁爆发生,将造成通信中断,这种情况原则上应继续保持呼叫和守听,而不要更换频率,以免失去联系。

三、近距离电路通信频率的选择步骤及发信机功率的确定

通信距离1000公里之内的电路,不需要计算场强和频率,但需要调查邻近电路所用的频率,参照下表范围确定天线所含的波段,确定发信机功率,然后按通信距离,在所提供的频率范围内,远距离电路其日频选靠高端,夜频选低端偏上,反之,近距离电路,日频选高端偏低处,夜频选低端低处。

在上述频段中选出收信机听到干扰小的频率数,经频率管理部门同意后进行试频,最后选出最好的一至二组,经频率管理部门审批后,确定为工作频率。

四、短波频带内无线电干扰

在短波通信中,除了各种现象引起接收信号的不稳定以外,还要受到各种干扰和噪声影响。

在通信系统中,噪声是决定传递内容中是否有可用信号的门限因数。

在选择接收点时,了解环境噪声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把所传递的信号和环境噪声加以比较,使之传递足够的信号功率以掩盖噪声。

无线电噪声是由许多噪声源产生的。

按噪声源的情况来分,噪声通常分为器件噪声(或内部噪声)和自然噪声(或外部噪声)。

在短波范围内,自然噪声可分为:

1.大气噪声:

又称为天电干扰,主要是由于雷电以及沙暴过程中大气层静电放电引起的。

在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噪声强度较低;而对于赤道附近地区(±20°),则大气噪声强度增加。

大气噪声强度是夏季高、冬季低,夜间高、白天低。

同时,大气噪声和地区、季节、昼夜时间、太阳活动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

2.电子仪器所产生的噪声(人为噪声);主要是各种电气设备中的电火花所引起的。

噪声的极化是非常重要的,在同等条件下,垂直极化时接收噪声电平比水平极化时高出3db。

在工业区,人为噪声甚至超过大气噪声而成为选择通信接收点的决定因素。

3.宇宙噪声:

宇宙空间的射电源(发射无线电波的天体和星际物质)所辐射的电磁波

传到地面而形成的噪声。

宇宙噪声具有很宽的频谱,噪声强度与频率成反比。

对于30MHz以下的短波频段,主要是由于电离层的反射作用,到达地面的宇宙噪声电平通常是低于大气噪声电平的。

4.理想信号场强:

国际频率注册委员会(IFRB)已经公布了短波通信中所采用的基本

发射类型所需要的最低场强值,这些场强值与大气噪声和工作频率有关,既考虑了大气噪声的日变化,又考虑了场强值的长期变化。

因此,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短波收信站,则应参照该组织的相关资料。

第四节电离层传播不良现象的对策

一、短波的衰落

(一)短波传播中,电波在电离层反射的传播过程中,信号强度会有时大时小的不规则的变化现象,这就是衰落。

衰落时信号的振幅变化达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二)产生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电波经电离层反射到达接收点和其它路径到达接收点的射线相干涉的结果,当二种射线的相位相同则信号叠加,反之,相位相反信号抵消,由于除主射线的路径外,其他射线是不规则的,可能有二次反射波、散射波、回波等,由于这些射线的叠加从而出现信号时大时小的现象。

另外电离层的不稳定,会产生一种在平均值上下波动的现象,这种现象也直接影响主射线的强度。

还有电波受到地磁的作用,变为椭园极化波,椭园的长轴随电离层中电子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也引起接收点信号起伏。

以上是短波的衰落,中波也存在衰落,但它是表面波与天波相干涉的结果。

(三)减少短波衰落影响通信的办法:

1.增大发射功率;

2.采用高增益的收、发信天线;

3.采用单边带通信、移频电报等通信方式;

4.用高灵敏度,有良好自动增益控制的收信机;

5.选用良好频率进行传输;

6.采用分集接收技术;

7.在双工电传印字电报中可考虑使用ARQ纠错设备;

二、短波通信的盲区

由于在短波传播中地波衰减很快,在离开发信机一定的距离(约70-100公里),地波就收不到了,较高点的频率,经天波反射又超过了距离(跳距)以外,既收不到天波,又收不到地波,因而就形成了所谓的寂静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盲区。

根据天波传播的特点,适当降低工作频率及天线的架设高度就可以消除寂静区,降低工作频率电波不容易穿过电离层,反射点也可降低。

降低天线高度,就可增大天线的发射仰角,两者结合起来可达到消除盲区的目的。

三、回波现象

在适当条件下,电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出现来回反射,环绕地球传播,称为环球回波。

简称回波。

回波出现时,在接收端会造成电话听到好象回声现象,电报会产生假脉冲。

回波有正回波与反回波,回波绕地球一次滞后的时间约0.13秒。

回波现象往往在接收大功率的电台时才会出现。

用单方向的接收天线可消除反回波。

适当降低发射功率和选择合适的通信频率可避免回波。

四、电离层暴变

电离层暴变是电离层受外界影响的一种不规则变化,其延续时间可长达几小时乃至几天,所以它是短波通信中一种最主要和最严重的干扰。

电离层暴变的影响由其强度的不同可表现为;

1.使遭到暴变影响的F2层的电子浓度减小;

2.使电离层的上层、特别是F2层的有效高度增大;

3.使电离区分裂为许多分层,破坏了电离层的正常结构。

在电离层暴变最厉害时,会使F2层完全破坏达12小时左右。

由于电离层暴变对F2层的作用将迫使电离层的最高可用频率降低,从而增加了反射电波时的损耗,减弱了接收点的场强,甚至可能由于F2层遭到完全破坏而使短波通信中断。

在不同地点,电离层遭受暴变的程度愈大,产生暴变的次数也愈多。

电离层的暴变还与太阳活动性的周期变化有很大关系。

在太阳活动有最大值的年代里,电离层的暴变强度也达到了最大强度。

为防止电离层暴变对短波传播的破坏,通常可采用下列措施;

1.进行电离层暴变的预测预报,以便事先采取应变措施;

2.提高接收机的信号噪声比;

3.改用功率较大的发射机,采用更高增益和方向性强的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

4.降低使用的工作频率;

5.在暴变严重时采用能绕过暴变地区的中继转接电路;

第二章简易天线的架设

第一节天线场地和方位的确定

一、天线场地

较理想的天线场地是天线镜像仰角内没有任何障碍物。

勘测时在“O”点看,通信仰角的斜线内不可有障碍物。

OO’的长度一般是10米左右。

这种场地可能很难找到,为此最低要求是天线直射波波段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障碍物。

二、天线方位的确定

近距离的通信,天线方位利用普通全国(或省)地图就能确定。

简单做法是在地图上标出通信的台址A、B两点,通过这两点分别做纬度和经度的平行弧线,用直尺AB的长度乘以地图的比例,即为近似的通信距离。

然后估计A、B的经纬度并算出它们的差值,用一基本长度表示1°经纬度,那么经度差为AC,纬度差为BC,并使AC⊥BC,联AB线,用量角器量∠CAB及∠ABC,则A对B的通信方位为90°-∠CAB,B对A的通信方位180°+∠ABC。

知道了方位角,用指北针就很容易确定天线的方位。

三、塔杆的方位测量

(一)方位测量的名词术语

真北:

通常以北极星所处位置为真北。

子午线:

对准真北的基线称为子午线,又称真北线。

磁北:

经纬仪或罗盘上指北针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北,但非真北方向。

磁北在不同地点和季节略有变化。

磁偏角:

磁北与真北的夹角为本地的磁偏角,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磁偏角约在2°-6°(西)左右。

方位角:

指通信两点大园弧线与子午线正方向的夹角。

也即以真北线为基线,顺时针方向旋转至通信方向的角度。

(二)真北方位的测量

要确定塔杆的准确位置,必须要以真北线为基准线,一般由天线施工专业部门承办的中型短波电台天线架设施工的电台,在天线场地内,都埋设有标志真北方位的两根石柱桩,必须妥善保护好。

对于没有设置真北标志的场地,在架设天线时,要先进行真北方位(即子午线)的测量。

准确的测定子午线要作大量的工作,很不方便,而作为省内或国内通信来说,除非采用方向性较强的菱形天线等之外,一般天线的定位也不必要求十分精确。

子午线的测量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一种最简便的日规测量法。

1.取一块平板,在平板上放一张纸,纸上绘上好几个同心圆(或用测量地形的小平板,把板放平,水平程度可用水平尺来校正)。

2.在圆心上插上根针,针的长度约10厘米左右,但针必须垂直于纸面,在太阳下可进行观察,

3.在上午任一时刻观察太阳随时间逐渐移动的情形。

当针端的影子依次在每一个同心圆的圆周上相交的时刻,立即在交点上做一个记号。

4.影子的由长变短,过正午后,又逐渐伸长。

当针端的影子又恰好依次在每一个同心圆的圆圈上相交时,再做上记点。

5.取连结同一圆周上两点的弦的中点,将几个中点联成一条直线,由大圆弦的中点指向小圆弦的中点的方向即为子午线方向。

第二节天线的架设与安装

一、室内作业

新架设天线,首先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通盘考虑天线布局,馈线路由。

天线场地布局均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在场地图纸上设计每根天线杆位置、杆柱拉线、馈线杆、洞的位置。

并列表说明杆塔高度、挖坑深度、拉线角度。

没有天线场地图的电台,可视情况对场地先行草测地形图,在草测图上进行设计。

因架设天线数量小,认为草测地形图费时费事,可利用罗盘初步定向,在场地内实地勘测,大体确定杆位,拉线地锚、馈线杆路由走向等,初步确定后,绘制示意图,提交审定。

二、定位测量

根据天线场地设计图所标位置,在实际场地上测出该点位置,称放点。

天线杆位需依据场地真北测量线进行定位。

整个测量工作要建立测量登记手簿。

准确登记测量数值。

测量计算结果要经过校核,施工完毕后列入资料档案保存。

三、天线杆柱材料的选用

天线杆柱20米至40米,可以采用钢管结构、铝合金管或小型铁塔、木质结构等材料,作为天线杆柱。

并用钢绞线按比例、角度将天线杆固定,以防倒塌。

架设双偶极天线或斜天线,高度在12米以下时,也可采用铝合金管作天线柱。

铝合金管外径选用50-60毫米,壁厚4-5毫米即可。

拉线也用直径2.2毫米钢线2股绞合。

临时架设可用被复线或锦伦线作拉线。

固定电台的拉线尾线用直径4.0毫米的钢线制作。

此天线柱机械强度稍差,每年要放下天线柱检查一次。

四、摇杆天线的架设

摇杆天线顾名思义就是能将天线杆通过手摇至一定的高度,用来升高天线和支撑天线的简易立柱。

适用于临时作业和野外作业。

架设方法如下:

1.根据天线长度,对两端的摇杆柱进行定位。

2.定位完成后,先将一端的摇杆柱进行固定。

固定方法如下

①一人手扶摇杆柱,其他人以摇杆柱为中心,形成等角三角型(120°角)向三个方向辐射。

同时以摇杆柱的第一节顶端起,形成45°角(约六米长度)打入地钉作为地锚。

地钉打入的深度一般为地钉长度的3/4,地钉的尖头对准摇杆柱呈70°角打入地下。

较松软的地质应将地钉全部打入,露出拉环就可以了。

以保证地钉拉绳有效地固定摇杆柱。

②地钉固定好后,将拉绳盒的底端固定在地钉的拉环上,将最前一根钢丝拉绳拉出,挂在摇杆柱第一节,三个点同时收紧,以固定摇杆柱的底端。

摇杆柱在土质松软的地里架设时应在其底部垫一块大于摇杆柱两倍的铁板或木板,以增大其受力面积。

③底端固定好后,将拉线盒的第二根钢丝拉绳拉出,挂在摇杆柱的第二节上,然后再拉出第三根钢丝绳挂在摇杆柱的第三节上。

注意,每道拉绳不要交叉,以避免拉绳之间相互绞在一起。

④第二和第三根钢丝拉绳挂上后,先不要收紧。

将天线的拉绳穿入摇杆柱顶端的滑轮并在摇杆柱底端上打活节固定以防止当摇杆升高后滑脱。

⑤此时可以升高摇杆柱了。

中间一人将摇杆柱通过摇柄慢慢升高。

注意,摇杆柱的高度为10米,当摇到一定高度时,应注意摇杆柱上的刻度,当看到一条明显的印痕时,提示已摇到了最高的高度,不能再升高了,如果强行升高就会把摇杆内部的钢丝绳拉断,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