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211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docx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寿的《三国志》为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

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

两个原因,第一是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操善于用人。

这是《三国志》的作者寿给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

实事、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也就是说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操的用人政策一:

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

操的政策是什么呢?

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

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皇叔,他至少有一可以骗人的名片,操有什么呢?

一说起来,太监的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

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

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

倡就是倡伎,那是单人旁的,倡伎两个字都是单人旁的,这个倡伎在那个时候主要是献艺,一般情况下是艺妓,卖艺不卖身的,但是这个卖艺和卖身之间在当时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这个界限,所以这个单人旁的倡伎很容易转换为女子旁的那个娼妓。

那么这样的一个出身在当时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贱,按照一个讲究门第出身的这么一个规矩,那是不能够做夫人的。

操不管,因为卞氏非常的好,出身虽差,人品极好,做人非常地低调,她也给操生了好儿子,草丕是她生的,植也是她生的,后来草丕被立为太子,卞夫人手下的人开玩笑说夫人啊,你看大公子都做太子了,你得请客啊,开玩笑了,卞夫人说什么呢?

唉,我没有把孩子教坏,就不错了,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了,我哪里还敢居什么功劳啊!

操外出打仗的时候总是会缴获一些珠宝、珍宝、古玩、首饰这样一些东西,他带回家以后操会把这些东西先交给卞夫人去挑选,因为她是夫人,正妻嘛,每次卞夫人都挑一个中等水平的,首饰、珠宝这类。

操就奇怪,就问她,说我经过观察发现,你每次不挑最好的,也不挑最差的,你都挑个中等的,什么原因呢?

卞夫人说,挑最好的那叫贪婪,挑最差的那叫虚伪,我挑中等的。

这是非常实在的一种说法,所以操很欣赏她。

  操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处理人才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就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操的用人政策二:

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操要处理的第二个关系,德才关系,“德与才”的关系。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历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人才他的德和才不能兼备的时候,哪个是熊掌、哪个是鱼?

我们应该选哪个?

传统的说法呢,首先我们要德才兼备,这个话没错,但是不能兼备呢?

传统的做法是先德后才,但是操这个时候相反,他三次下达求贤令,公开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当德和才一旦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首先取的是才,而不是德。

那么这个说法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所以我们要略加说明,操为什么要提出“唯才是举”这样一个口号,而不沿用传统的德才兼备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是非常时期,而操又是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就不能按常规的这种取才的办法来做。

所以操有一个说法,他叫做“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什么意思呢?

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道德标准放在前面,慢慢地去寻找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但是现在是一个有事的时候,是一个天下不安定的时候,是一个急需人才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奖赏的是功能,功就是功劳,能就是能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把功劳和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够把所谓的道德放在第一位,如果我们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种,有德无才,道德上倒是无可挑剔,老好人一个,啥也干不了,这种人我拿了有什么用?

第二种可能,求全责备,我好容易发现一个人才,大家来提意见说他有一个什么什么毛病,我是用还是不用呢?

第三种可能,就是弄虚作假,一个人才为了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只好做政治秀、做道德秀,东汉末年就是这样嘛,东汉末年因为把道德标准放在第一位就有很多人做假,所谓“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识书”嘛,这个是不行的。

既然东汉末年有了这样的弊病,操在这个非常时期就必须来矫正,而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所以操不能说德才兼备,必须说“唯才是举”。

  所以操三次颁布求贤令,甚至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只要是一个人才,哪怕不仁不孝,你们都尽管推荐给我。

所以操在处理德才关系的时候他的做法是:

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画话音]相对于袁绍用人,操用人更注重实际,操很明白名声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对的,而才对于他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操没有囿于名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他径直把用人的指挥棒举向了“唯才是举”。

可是人都是有缺点的,当面对一些有小贪毛病和立场不坚定的人才时,操又是如何做的呢?

操的用人政策三:

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那么由此又有了第三个问题,就是“廉与贪”的关系。

操的做法是什么呢?

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操虽然提出“唯才是举”的这样一个主,但并非不要道德,操其实也是一个重视道德的人,他也希望德才兼备。

比方说有两个人,一个琰,一个毛玠,这两个人就是德才兼备,琰和毛玠道德品质之高尚是连操本人都非常敬重甚至敬畏的,操对毛玠是敬重,对琰是敬畏,每次见到琰操都要肃然起敬啊,那么操委托他们去做什么呢?

去做选拔官员的工作,重用。

但是有些人爱占小便宜,比方说操有个老乡叫丁裴,这个人是爱占小便宜的,他当官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工作是管一群牛,结果他干什么事呢?

他把家里的瘦牛牵出来,到公家的牛群里面挑头肥牛,他把它换了,他干这个事,结果被罢了官,被人检举了以后罢了官。

有一天操在路上就碰见他了,碰见丁裴了,操就叫着他的字说,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儿去了?

丁裴说,哎呦,我的官印我拿去换大饼了。

然后操回过头来对身边的人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算了吧,丁裴这个人就像会抓老鼠又爱偷东西吃的猫,留着他还是有用的。

我想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猫论了,只是他要解释为,不管它偷不偷东西吃,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操就是这样一个态度,所以他的做法叫做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操的用人政策四:

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第四种关系,就是“降与叛”,所谓降就是投降操的人,所谓叛就是叛变操的人。

那么这两种人操是怎么处理呢?

招降纳叛、尽释前嫌。

甚至就连吕布,操本来也是想招降的。

操灭吕布,把吕布打败了,在白门楼下吕布被绑起来从对面走过来,吕布虽然做了俘虏但意气风发,绳子绑着,老远就大叫,公啊,恭喜你啦,现在问题都解决了,天下安定了。

操说,什么意思啊?

吕布说,公啊,你最视为眼中钉的肉中刺的不就是我吕布吗?

现在吕布准备投降你了,吕布投降你了以后就好了,让我吕布率领骑兵,明公你率领步兵,那天下还有搞不掂的?

天下不就是咱们的了嘛。

操还没有反应,吕布一眼看见操旁边坐一个备,吕布就说了,玄德公啊,君为座上客,我为阶下囚,这个绳子把我绑得这么紧,你就不能帮我说句话吗?

操就笑了,这绑老虎不能不绑紧一点啊,准备就下令要给松绑,操就挥了一下手,松绑。

备在旁边说话了,备说公,您没见过吕布是怎么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吗?

操一想,对啊,这个吕布他投奔谁他就把谁杀了,这个吕布他原来投靠丁原,然后把丁原杀了他去投靠董卓,他又把董卓杀了现在又投靠我,这可不行,把吕布杀了。

实际上如果不是备这句话,操说不定真的是要把吕布也收留下来。

操的很多人才,不管他的谋臣也好,他的将领也好,都是从敌营里面来的,他招降纳叛啊,这是对待投降自己的人。

  那么背叛自己的呢?

当时操手下有一个人叫毕谌,毕谌的家人被邈扣留了,邈和操原来也是一伙的,后来翻脸了,那么毕谌的家人都在邈手上,毕谌在操手下就不安心了。

操就跟毕谌说,哎,令堂大人还有你老婆孩子都在邈那儿,我看你还是到邈那儿去吧。

毕谌跪下来磕头说,毕谌决不背叛明公,操也很感动,流下眼泪,谁知道一转背毕谌就跑了。

跑了以后最后操和邈作战把邈打败了,毕谌做了俘虏,大家都说这毕谌肯定要倒霉了吧!

操叹了一口气说,尽孝的人能不尽忠吗?

他既然是一个孝子,那他一定是一个忠臣,毕谌不杀,派他去做官,做什么官呢,到孔夫子的老家鲁国去做个丞相,孝子嘛。

  [画话音]操的用人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因为他明白非常之时需要非常之人,所以在操手下,各类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说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可是如果这种人才可以用,那种人才也可以用,那操不就成了好好先生了吗?

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才,操是如何把握用人这个度的呢?

操用人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操的用人政策五:

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第五个关系,是“大与小”的关系,所谓大小是指什么呢?

大德和小节。

那么操的做法是什么呢?

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比方说有个叫文聘的,这个人是表的部下,表派他驻守北方。

表死了以后表的儿子琮接班,这个时候在赤壁之战之前,操南下,琮马上就投降了操,然后跟文聘说我们一起投降操吧。

文聘不去,一直守着,一直到操南下过了汉水,文聘才去见操。

操这个时候就半开玩笑地说,文聘兄,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

文聘非常严肃地说,公啊,我原来是跟随荆州——荆州就是指表——我是跟随荆州报效国家的人,我没有做到这一点非常惭愧,因此我只想守住我那个地方,以便既无愧于地下九泉的人,就是指表,也无愧于他托给我的孤儿,就是指琮,我是万般无奈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来见你的,我哪有心思、我又哪有脸面早早地来见你呢?

说完号啕大哭。

操一听,肃然起敬,也陪着流下眼泪,然后说文聘啊,你是个忠臣啊,这样吧,你做江夏太守吧。

于是文聘就在江夏太守的任上一干几十年,当然他的爵位步步高升,由关侯而亭侯,而乡侯,而县侯,侯爵的爵位是升上去了,但是一直在做江夏太守,替操守住了这个咽喉要地,击败了关羽,击败了权。

那么操看重文聘的是什么呢?

大节,忠啊,忠就是一个最大的道德,所以不能说操不重视道德。

  但是对于小节呢?

操主睁只眼闭只眼。

操手下有一个很重要的谋士叫做郭嘉,郭嘉这个人可能行为是不太检点的,多次被一个负责纪律检查的官员叫群的当众指责,郭嘉依然故我。

操也信任如故,但是同时操又奖励群,就是操既不去处分郭嘉和干预郭嘉,也不去指责郭嘉,也不要求郭嘉改正他的私人生活行为不检点的这样一个缺点,同时他又对群说你这样是对的。

那这叫什么呢?

这就叫抓大放小,操心里非常清楚一点,就是道德的底线必须坚守,如果你不坚守道德的底线,结果是满朝都是小人,这是操要表扬和肯定群的原因,就是群你坚守道德的底线,你批评作风不正派、行为不检点的人这是对的!

但是操又明白另一个道理,就是你不能纠缠鸡毛蒜皮,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是有缺点、有错误、有毛病,所以这个事情也不能做。

所以操的这个做法不是和稀泥,也不是搞平衡,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也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所谓中庸之道,而应该说是得中庸之精髓,中庸精髓讲什么?

讲“有经有权”,就是有些东西是常规的,有些东西是权宜的,不能认准一个死理。

  这就是操在处理五种关系的做法,在这个做法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

看到的是操的大气,其实操的用人之术也好,用人之道也好,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大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大海嘛,大海为什么大?

就因为江河流入大海的时候可以泥沙俱下,可以鱼龙混杂。

一个大海它能不能说,我大海是不能够接受污水的,我只能接受清纯的矿泉水?

那就不成其为大海了。

操恰恰就是有这样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君自我要,小人我也用,用什么?

用其所长,只要大德不亏、大节不亏,什么生活作风问题、行为做派问题、言行举止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去管他。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哪有什么清一色的队伍呢?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差则无徒,峣峣者易折,佼佼者易污,把自己弄得太纯净、太干净不是好事情,尤其是作为一个要成就大业的人,千万不要追求什么清一色。

  操的这样的一种胸襟和这样的一种作风使他广纳了人才,有人统计,到操去世前,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一般谋士一共有102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前期五位,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五大谋士。

如果来检索以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五大谋士基本上都是自己投奔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是从敌营当中投奔操的,贾诩来投奔的时候还捎带了一个绣。

这些人来到操身边的时候是有原因的,郭嘉离开袁绍的时候对袁绍身边的谋士说了一番话,说出了他为什么要离开袁绍投奔操的原因,而这句话十分重要,那么郭嘉究竟向袁绍的谋士们说了什么?

他这番话里面又隐含着什么样的玄机呢?

二、操是个好老板

  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他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机”。

但问题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术”,而是“道”。

那么操用人之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呢?

他又为什么能够掌握这个“道”呢?

  袁绍与操的人才之争中有很多人离开袁绍投奔操,其中有一位关键人物——谋士郭嘉。

郭嘉从小胸怀大志,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天下即将大乱,于是隐居以待时机。

最初郭嘉投奔到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麾下,袁绍也对他极为敬重,并把他作为人才厚礼款待。

然而郭嘉却在操招贤纳士之时神秘地离开袁绍,投奔操的帐下。

郭嘉可以说是对袁绍和操都有独到的见解,那么郭嘉为什么要离开袁绍,投奔操呢?

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呢?

操前期的五位重要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都是主动投奔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来自操的对手的阵营,郭嘉和荀彧是从袁绍那里投奔操的。

郭嘉临走的时候跟袁绍的谋士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很重要,郭嘉是这么说的,他说: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的这段话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就是一个智慧的人,尤其是一个准备做谋士的人,要能够善于为自己选择一个好老板。

你要是老板选错了,那你这一肚子的学问、知识、谋略,那你就没有用武之地;如果你老板选对了,那你就可以功成名就。

第二层意思,袁绍不是一个好老板,为什么呢?

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那么周公是如何下士的呢,“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说他正在洗头,突然有人通报说有一个人才来了,马上停止洗头,把头发抓住去接见。

正在吃饭的时候,有人通报说人才求见,马上把嘴巴里的饭吐出来,然后出去接见。

洗一次头他三握发,吃一餐饭他三吐哺,他非常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郭嘉说,这个样子袁绍是学会了,但是没有学到周公的精髓,所以袁绍的礼贤下士是靠不住的,何况袁绍本人还有一些什么毛病,所以袁绍不是好老板。

还有第三层意思,郭嘉没有明说,我们可以猜出来,那就是操是个好老板。

  [画话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谋士郭嘉的眼里,操才是一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所以他才毅然决然地离开袁绍投奔操。

也就是说,人才都是择贤主而归附的,因为人才只有在一个好老板手底下才会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做一个好老板呢?

易中天先生又为什么认为操是一个好的老板呢?

  那么操怎么就是个好老板呢?

也有以下几点表现:

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唯才所宜和知人善用或者知人善任,是统一的。

什么叫知人善任?

包括三个容:

第一是,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第二,知道这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那种类型的人才;第三,知道把这些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就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第一是知人,第二是善任,而善任就要唯才所宜。

比方说我们一再提到的琰和毛玠,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呢?

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操就让他们去主持组织部和干部部的工作,选拔官员,果然他们两个选拔推荐上来的那都是德才兼备的。

再比方说枣祗和任峻这两个人,这两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

任劳任怨,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操的屯田制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操获得了丰厚的粮草和经济基础。

这就是操用人的第一个特点,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这个特点,连最讨厌操的人,比方说写《容斋随笔》的洪迈,他也承认,洪迈对操的用人也有这么一个评价:

“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就是说他不管安排什么人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合适,都非常地称职,这是第一个特点。

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这个是用人的一般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会用人的人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操这里有一点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

就在于操第一他身处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心浮动,人际关系紧,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诚意,用操的话说这叫做“上下相疑之秋也”,大家都不信任,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操的双重角色,操这个人用周瑜的话说叫“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当然这个事情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地说那操到底是不是汉贼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操在前期他还是想把汉王朝维护下去的,他后期的个人野心膨胀,变成奸雄,想取而代之。

但是即便在前期操也未尝没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名义上是为汉王朝招纳人才,实际上它是希望这些人才为他所用。

但是这样一来,他又一个优势,他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又优有劣,优势是什么呢?

他可以利用中央政府、大汉王朝、现任皇帝的名义,以及这个政府的官位、爵位、俸禄来招揽人才,比备比权要方便一些;他的劣势是什么呢?

就是他弄不清楚他招来的是为谁服务的,是效忠皇帝的还是效忠他的,搞不清楚,这就难免会有猜疑。

第三个特点就是操阵营复杂,他这个阵营里面有原来东汉王朝的官员,有新招聘和新选拔的官员,有操自己带出来的人,也有别人阵营里面的投靠操、投降操、投奔操的。

那么这些人之间也是互相猜疑,也就是说对于操来说,信任和诚意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条件下格外地重要。

而操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和诚意。

  我们前面一再讲操对那些包括背叛他的人都那么宽容,他对绣,对种,对毕谌,还有对曾经恶毒攻击他的人,比方说琳,对这些人这么宽容,他是为什么?

他就是要向天下人表示,我操这个人确确实实是真心诚意地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到这里来为国家效劳,我是非常诚恳的,哪怕你们背叛了我,我也不在乎,也不后悔,也不计较,甚至我也不惩罚,只要你再来,他就是为了表达这个诚意。

那么这样的一种信任和诚意,他换来的是什么呢?

换来的是忠诚。

比方说于禁,于禁是操自己亲手从行伍当中提拔起来的将领。

操第一次南征绣的时候,绣不是投降了操然后又反叛了吗,反叛的时候就打得操有点落花流水了,这时军是很混乱的,但是唯独于禁的这个队伍非常地整齐,一路整理着自己的队伍,一路敲着鼓,有秩序地撤退。

撤退的路上碰到几个其他人手下的士兵,衣衫不整狼狈不堪的样子,于禁就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我们被青州兵抢劫了,青州兵是什么呢?

青州兵就是投降操的黄巾军,这个黄巾军投降操以后操把他们收编为青州兵,操对他们特别宽容,这些人一看操打败了就起来作乱,就把操其他的队伍抢劫了。

于禁一看这还得了,既然都是公的队伍怎么可以这样做!

然后队伍开过去把青州兵整治了一顿,再往回撤。

这时候青州兵挨了于禁的整,就赶紧跑到操那儿告了于禁一刁状,等到于禁回到大本营的时候,上上下下已经是沸沸扬扬了,但是于禁仍然首先整顿好自己的队伍,安下营寨,没有及时去见操。

当时就有人跟于禁说,青州兵都告了你了,你还不去向公说清楚,你现在在安营扎寨干这些事干什么?

于禁说,敌兵在后,说来就来,我们不做好准备怎么迎敌呢?

公事要放在前面,我于禁的个人的进退荣辱要放在后面,再说了,公是何等英明的人,他怎么会听信谗言呢?

安顿好部队以后,做好了战斗准备以后,于禁才去见操,操大加表扬,说于将军你真是有古之良将的风度,太好了。

这是什么?

信任换忠诚。

  [画话音]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所以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操的诚意与宽容。

可是宽容只是表现了操的人情,有人情味的军队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吗?

操又是依靠什么样的用人之道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的呢?

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

因为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而且操还能够做到以身作则。

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可能观众朋友们都很熟悉,就是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操下达了一个命令,不得践踏农田,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是杀头的罪,所以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

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操的马践踏了麦田。

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说,该当何罪?

军法官说,杀头。

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

唉呦,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

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

这个故事是记载在一部对擦很不友好的书里面,这个书的名字叫《瞒传》,用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操虚伪,奸诈,说你下道命令说踩了麦田就要杀头,结果你弄个头发下来。

其实不然啊,操这个也是受刑的,叫髡刑,髡刑就是把头发剃掉,因为古人认为这个身体肤发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放弃的,而且髡刑是带有侮辱性的这样一个刑罚,所以他还是受了刑的,还是表现了操的执法严明。

  那么操罚得重,赏得也不含糊。

操奖赏部下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某些豪帅那样,凭一时的兴致。

我们知道军阀混战的时候会有很多所谓豪帅,一仗打下来以后,这仗打赢了,来,来,来,哥几个,分了,这个给你,这个给你,这个给你,随便拿,好像很豪爽,其实没道理。

操如果要奖赏一个人,肯定有两条,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劳;第二,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操给你的奖励一定超过你希望的那个份额,他加码,他在奖励你的时候他考虑得周到,可能周到得连你自己都想不到,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

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第二个,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你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操是一个非常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操确实是跟对了。

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操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这且不说,而且部下给他提意见,如果他没有采纳,犯了错误他一定检讨,他一定把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

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操是虚心纳谏的,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作为一个人才来说他固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换取他应得的报酬,这是他的一个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自己的建议、策划能得到采纳。

我们读史书可以看到,大量的这样的记载,太祖听之,从之,善之,当然也有不听的时候,也有太祖不听,如果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