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9273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x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

中国近现代史(1840――1911)

教学大纲

【说明】

中国近现代史阐述的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110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它包含晚清史和民国史两个部分。

通过本学期对于晚清史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晚清时期的中国由于遭到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列强多次侵略,被迫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于是开始了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转化的历史阶段,同时也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

深刻理解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才能真正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教材选用王文泉、刘天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教法原则上采用专题讲座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本文】

导言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形成、基本线索、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意义以及要求与方法。

内容要点:

一、关于中国近现代史

(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形成

形成过程、形成原因、社会特点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起讫与阶段划分(1840――1912――1949)

起始、讫止、阶段划分

(三)基本线索

三次高潮说、三个阶梯说、双线说、现代化主线说

(四)教学内容

嘉道中衰、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体系、甲午战争、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

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意义

(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二)“不知史无以爱国”

(三)提高政治理论素养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要求与方法

(一)了解历史是什么

(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要求

掌握基本历史线索、主要的历史事实、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史实研究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方法

阅读相关史学论著、原始资料、发挥学习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

2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以教科书为基本依据编写晚清史4级提纲(内容分章、节、目、点)。

第8周交。

二、阅读三本有影响的研究晚清史的学术新著(90年代以来出版),写一篇读书笔记。

内容要求:

(一)注明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

(二)本书内容、写作特点介绍;(三)个人心得体会(3000――5000字)。

可以写成历史小论文、读后感、书评(2000年以来出版新书)等形式;不可以写成人物介绍、内容缩编、摘抄。

第10周交。

三、绘制历史教学挂图一幅。

第12周交。

 

第一讲嘉道中衰: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传统社会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回顾鸦片战争发生前中国传统社会,使学生了解当时的清王朝已进入封建衰世,深刻认识传统社会中既存在与现代化相抵触的因素,也存在有利于向现代社会转化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内容要点:

一、病入膏肓的封建衰世――嘉道王朝衰败

(一)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地租、赋税、高利贷

(二)政治黑暗吏治败坏

政务怠惰;贪风炽盛

(三)财政支绌国库空虚

军费开支;白银外流

(四)武备废弛军队腐化

军纪败坏;武器原始

(五)社会矛盾尖锐

天地会、白莲教

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阻力

(一)专制集权高度强化

1、皇权的集中与强化

2、对地方控驭的加强

3、专制集权的影响

(二)文化统制与思想控制加强

1、科举制与文字狱并行禁锢思想

2、科学研究为政治伦理服务轻视蔑视科技

(三)自然经济结构稳固

1、稳固的小农经济

2、重农抑商的国策

3、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

4、人口激增

(四)对外交往自我封闭

1、闭关政策的内容

2、闭关政策产生的缘由

3、闭关政策的评价

三、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助力

(一)经世致用思想产生发展

1、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

2、明清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1、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

2、商品经济发展的若干表现

(三)有限的对外交往

1、西学的传入

2、广州一口通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

6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为什么经过130多年康乾盛世到嘉、道年间会演变为衰世?

二、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哪些有利于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因素?

【参考书目】

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

阎崇年《正说清代十二帝》中华书局2005

[清]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清史编委会《清代人物传稿》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辽沈书社

 

第二讲鸦片战争:

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的开端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由此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开始的转型变化;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内容要点:

一、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大门

(一)英法等国的强盛与扩张

1、英法等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2、英法等国对外扩张

3、英法对中国周边国家的侵略

(二)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步骤

1、早期中英贸易与英国入超

2、两次出使中国碰壁

3、鸦片走私获取暴利

4、武力进攻的准备

二、中国的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

(一)禁烟运动的开展

1、鸦片贸易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2、遍及全国的禁烟运动

(二)两次鸦片战争爆发与不平等条约签订

1、第一次鸦片战争

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3、第二次鸦片战争

4、《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中国战败原因

1、经济军事落后

2、统治阶级与民为敌

3、统治者及军事将领昏庸无能

三、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转型

(一)中国社会开始半殖民地化

1、列强对中国主权的破坏

2、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3、清王朝统治半殖民地化

(二)中国社会开始半封建化

1、外资入侵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出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

6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是必然的吗?

为什么?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中国何时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

三、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参考书目】

齐思和《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

[清]《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1979

[清]梁廷楠《夷氛闻记》中华书局1959

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2005

杨国桢《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81

 

第三讲不平等条约体系:

刺向中国社会转型的双刃剑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形成的过程及其对近代中国传统社会转型产生的双重影响;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内容要点:

一、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与特征

(一)规模初成

1、《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签订

2、《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

(二)恶性膨胀

1、19世纪60-90年代一系列局部性条约签订

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3、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4、20世纪初年北洋政府和地方军阀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三)逐步瓦解

1、1919年“五四运动明确提出废约要求

2、1919年至1949年不平等条约体系修订期

3、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平等条约体系彻底瓦解

(四)五个特征

1、数量庞大

2、暴力的产物

3、涉及面广泛

4、和当时所有资本主义强国签订

5、具有连环扣性质

(五)一种性质:

不平等性

1、强加性

2、屈辱性

3、非互利性

4、单方约束性

5、控制性

二、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1、列强对中国主权的破坏

2、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二)客观上促使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化

1、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论

2、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

8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二、怎样认识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论?

【参考书目】

[清]《筹办夷务始末》中华书局1979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82

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三联书店1957

汪敬虞《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

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

胡滨《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史》

 

第四讲甲午战争:

传统与近现代中日关系的转折点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深刻认识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在传统中日关系向近现代中日关系转变中的关键作用。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内容要点:

一、古代中日关系:

中强日弱友好为主

(一)隋唐时期:

以华为师

派遣隋使、遣唐使来华学习

(二)明朝时期:

侵犯失败

倭寇侵犯、戚继光抗倭

二、近代中日关系:

日强中弱日本侵华

(一)清朝时期: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

1、日本对外扩张野心与扩军备战

2、甲午战争爆发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4、日本继续侵华

(二)民国时期:

全面侵华战争

1、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2、日本无条件投降

三、现代中日关系:

强盛的日本与崛起的中国冷热起伏不定

(一)20世纪50~60年代:

冷战

(二)20世纪70年代:

恢复邦交

(三)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

由“热”趋“冷”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

10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日本对外侵略为什么表现得特别急切、野蛮?

其对外侵略实施步骤是什么?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对当时的中国、日本和国际社会各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书目】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1979

王晓秋《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昆仑出版社2004

邵循正《中日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梁启超《李鸿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第五讲晚清农民运动:

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发生经过;比较两次农民运动在性质、思想文化与政权组织建设、失败原因经验教训方面的异同。

认识农民运动在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运用比较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内容要点: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历程回顾(略)

一、晚清农民运动的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

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自发的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运动。

义和团运动:

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自发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

(一)背景原因:

1、太平天国运动――原有的阶级矛盾被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2、义和团运动――民族矛盾极端尖锐,全国反教会斗争总汇合。

(二)斗争目标:

1、太平天国――“消灭清妖建立天国”

2、义和团――“扶清灭洋”

二、思想文化与政权组织建设

(一)思想文化建设

1、太平天国―以外国一神教对抗中国多神教;绝对平均主义;资本主义改革

2、义和团――以中国多神教对抗外国一神教;扶清灭洋

(二)政权组织建设

1、太平天国――组织统一结构严密建立政权完善体制

2、义和团――组织分散各自为政接受朝廷招抚

三、失败原因与历史教训

(一)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1、太平天国―清王朝借师助剿,外国撕下“中立”伪装;汉族地主武装镇压。

2、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清王朝由剿抚并用转为一意剿杀。

(二)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的弱点(局限性)

1、太平天国―保守战略、领导集团分裂、等级制

2、义和团――扶清灭洋、组织涣散

(三)历史教训

四、晚清农民运动的历史作用――加速社会转型

(一)从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扫清转型阻力角度:

晚清农民运动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避免中国被瓜分,加速清王朝灭亡。

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王朝猛烈冲击封建文化;坚决抵抗外国侵略者

2、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避免中国被瓜分;打乱清王朝统治秩序

(二)从统治集团内部削弱顽固守旧势力以利社会转型角度:

迫使清王朝将政权、军权转移至汉族洋务派督抚手中,加速封建王朝的衰落与崩溃。

1、太平天国运动――汉族地主阶级势力崛起,开始改变清朝统治集团“内重外轻”“满重汉轻”政权结构

2、义和团运动――汉族地主阶级势力进一步壮大,清朝统治集团“内重外轻”“满重汉轻”政权结构更加弱化

(三)从促使资本主义改革发生推动传统社会转型角度:

晚清农民运动在内因方面直接或间接促使洋务运动、新政改革的发生,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1、太平天国运动――为洋务运动发生提供变革新思想、实施人员和时代机遇

2、义和团运动――为新政的推行提供变革力量和机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

8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辛酉政变的结局对晚清政治格局及近代史演进有何重要影响?

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什么?

结合晚清农民运动分析为什么农民运动的最终结局不是失败就是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

三、晚清农民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起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书目】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

[清]《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中华书局1979

[清]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岳麓书社1989

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中华书局1982

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方之光易家胜《太平天国史新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朱东安《曾国藩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王定安梁启超《曾国藩传•李鸿章传》重庆出版社1998

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1

杨东梁《左宗棠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英]呤?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

金毓黻《太平天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翦伯赞《义和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民国]罗敦融《庚子国变记》上海书店印行1982

 

第六讲洋务运动:

器物层面转型的启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学西方新思想的萌发;由洋务运动开始的器物层面转型的启动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中国商办企业以及新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内容要点:

一、关于中国现代化

(一)关于对中国现代化内涵的理解

现代化涵义、中外现代化主角与内涵的区别

(二)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类型

内源型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

(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派成为实现近代化任务的最初承担者

先军事工业,后民用企业;先重工业,后轻工业的发展顺序

近代企业“官办”、“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

二、器物层面转型的启动――洋务运动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学西方新思潮的兴起

1、兴起原因

2、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3、魏源――“师夷制夷”思想集大成者

4、新思潮兴起的意义与局限性

(二)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条件、宗旨

1、背景:

洋务思潮的涌动

2、条件

3、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

4、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洋务派与顽固派、师夷派、早期维新派的关系

1、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关系

2、洋务派与师夷派的关系

3、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关系

(四)洋务运动的兴起

1、建立近代外交体制

2、创办近代陆海军

3、创办近代工业

4、兴办近代文化教育事业

5、90年代洋务运动发展的新动向

(五)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的关系

1、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2、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关系

(六)洋务运动的成败与评价

1、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否标志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2、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3、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商办企业的产生(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一)产生原因:

1、企业利润丰厚

2、客观条件具备

(二)状况:

1、商办企业概况

2、代表性企业

(三)特点:

1、产生途径

2、企业状况

3、企业分布

4、商办企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关系

(四)新的阶级力量出现

1、资产阶级

2、无产阶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

8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为什么19世纪中叶中国会发生洋务运动?

二、简评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洋务思想。

三、试评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

四、19世纪中后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条件、特点是什么?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参考书目】

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黄逸峰等《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王培《晚清企业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清]《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中华书局1979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周军杨雨润《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第七讲两次维新运动:

政治制度层面转型的启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两次维新运动发生的经过,比较两次维新变法的内容及其结果。

深刻认识两次维新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层面转型所起的历史作用。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运用比较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内容要点:

两次维新运动历程回顾(略)

一、两次维新变法运动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救亡图存自下而上发起的一场旨在实现君主立宪制政体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清末新政――清王朝为挽救自身统治危机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带有资本主义改革色彩的自救运动。

(一)背景与条件

1、戊戌维新运动―民族危机维新思潮兴起;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光绪决心变法

2、新政―民族危机立宪思潮兴起;统治集团政治力量对比变化、慈禧转变观念

(二)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

1、维新派方面――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变法、君主立宪

2、清政府方面――张之洞、刘坤一、载泽;旧体新用、仿行宪政

二、两次维新变法内容

(一)经济方面;

1、戊戌变法内容――设立商务机构;奖励实业设立商会;编制国家预决算;准许旗人自谋生计

2、新政改革内容――成立商部;奖励实业颁布商法商律设立商会;令旗人自食其力

(二)文教方面

1、戊戌变法内容――设立各级学堂;派遣留学;废八股改试策论;设译书局;奖励创新著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2、新政改革内容――创办近代学校体系;鼓励留学;废除科举制;建立学部

(三)军事方面

1、戊戌变法内容――设厂制造军火;裁汰旧军用西法操练用西式武装;力行保甲、团练

2、新政改革内容――裁汰旧军改革兵制编练新军;废武科举;开办警政

(四)政治方面

1、戊戌变法内容――裁撤冗衙冗员;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2、新政改革内容――官制改革;法制改革;地方自治

三、两次维新变法运动的结果及其原因

(一)两次维新运动成败客观原因

1、戊戌变法失败――新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2、新政有所成效――实权人物掌控

(二)两次维新运动成败主观原因

1、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2、新政有所成效――洋务派官员积极作用

四、两次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

(一)戊戌变法运动历史意义

爱国运动、思想解放运动、政治体制改革运动、文化革命运动

(二)新政成效与局限

促使社会各方面向近代转化;在政体改制方面迈出第一步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

10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论洋务思想与维新思潮之间的历史联系。

二、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与清王朝新政的性质与内容有何异同?

三、清末两次新政改革对后人有何启示?

四、日中维新运动成败原因之比较。

【参考书目】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胡绳武《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

彭明程钦《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

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中华书局1961

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

谢俊美《翁同和传》中华书局1994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黎仁凯钟康模《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

翦伯赞《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第八讲辛亥革命:

封建王朝向共和民国转型骤成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经过,认识二者同是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两翼为救亡图存而发起的旨在转变中国政治体制的爱国运动。

充分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运用比较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内容要点:

一、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社会

(一)民族危机深重:

列强对华侵略加强

1、掠夺中国路矿利权

2、日俄战争

(二)民众的灾难与反抗

1、民众的灾难

2、民众的反抗斗争

(三)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发展原因

2、发展状况

(四)中国资产阶级的成熟

1、“北周南张”资本集团的出现

2、商会的涌现

(五)资产阶级爱国运动的开展

1、拒俄运动

2、抵制美货运动

3、收回路矿利权运动

(六)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崛起

1、近代知识分子群崛起原因

2、近代知识分子特点

二、立宪运动与反清革命并举

(一)立宪与共和两种政体模式的竞争

1、康有为与孙中山:

相互交替的两个历史阶段

2、立宪与共和:

两种政体模式的争夺

3、立宪派与革命派:

不同一性中存在同一性

(二)立宪、革命思潮的兴起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1、立宪派――立宪思潮兴起;主要代表人物

2、革命派――革命思想传播;主要代表人物

(三)立宪、革命团体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立宪派――立宪团体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2、革命派――革命团体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四)立宪派与革命派论战

围绕三民主义展开

(五)立宪派与革命派政治运动的开展

1、立宪派――谘议机构的成立与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