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387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docx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摘要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实践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三大主题为根据和基础的,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形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成就和成功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

其主要内容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深厚的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各理论观点的立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后,需要形成并实施分步骤、长时期的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

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发展的新视野。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政策与国际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时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力量、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与否,关键在党。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论基础是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其特征是: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根本原则。

第一,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第二,以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中国化的表达。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新的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产生的。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与理论体系的发展相统一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统一性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有着共同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有着共同的主题。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都是以改革开放为社会背景的。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推动着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撑。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

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聚了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心血

③杰出人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1、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2、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3、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4、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5、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6、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7、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8、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9、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10、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问题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是一场革命

邓小平把改革称之为“第二次革命”。

为什么和什么意义上把改革称为“革命”?

(1)邓小平把我国的改革称为革命,是就其起着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的。

革命打破并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同样起着打破和消除生产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革命。

(2)把改革称为革命,还可以从它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理解。

改革虽然不是对社会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不可能也不需要采取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激烈方式。

但它也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新的探索和制度的创新。

(3)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本来是两次性质不同的革命。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化。

社会主义所以要进行改革,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定没有效率,而是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所以有一个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的问题。

改革的性质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改革,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能够始终一贯、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

3、改革的性质和原则

第一.改革的性质

邓小平深刻地揭示了改革的性质。

明确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一场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的“伟大革命”。

改革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成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基本形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另一方面,也具有了解放生产力的性质。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制度,扫除障碍,解放生产力。

第二.改革的原则

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

因此,改革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首先,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

其次,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最后,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改革是动力,是解决社会矛盾正确而有效的途径。

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又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稳定是前提,中国必须稳定。

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之,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促进的。

没有改革,我们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也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总的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应把握一条总的原则,就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主要内容是:

(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定要发展生产力。

要发展生产力,关起门来是不行的,必须对外开放。

(2)开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内开放,另一方面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

(3)对外开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中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

(4)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

“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

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要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

(6)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

(7)开放以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中国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丑恶现象,要注意很好地抓,决不能任其发展。

(8)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

2、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辅射和带动作用;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1)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试点和起步阶段(1979——1983年)。

主要是在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向沿海地区扩展阶段(1984——1991年)。

对外开放逐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在沿海地区推进

加速步伐、全面推进阶段(1992年春至今)。

相继开发开放沿长江6个港口城市、沿陆地边境13个城市,以及一批内陆省份的省会城市(自治区的首府)。

(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由四个层次组成的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特区,现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省等五个经济特区。

第二个层次是开放沿海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第三个层次是沿海经济开放区。

从1985年—1988年,国务院先后确定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第四个层次是内地。

(4)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

(1)利用外国贷款。

(2)发展补偿贸易。

(3)实行加工装配。

(4)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

(5)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6)合作开发。

(7)国际租赁。

(8)境外发行债券和股票。

(9)对外投资建厂。

(10)项目融资。

3、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要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

(2)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

(3)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改善外贸结构

(4)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5)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第一、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

第二、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在一些关键部门与领域积极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保证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

第三、合理利用WTO规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四、合理利用外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五、完善金融市场的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第六、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设计一套监测指标,随时进行监测和调整国内外政策,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和高效运行,确保国家经济不受重大损失。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

第二,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

第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第四,政府职能转换取得积极进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向“掌舵”、从“全能”向“有限”转变。

第五,收入分配改革逐渐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增强。

第六,经济社会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初步建立。

第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经济体,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第二,深化国有经济改革。

国有经济改革涵盖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国有经济的进退调整,二是国有企业改革。

其根本目的是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增强国有经济活力。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也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第四,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还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

第五,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第六,进行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改革的重点应集中在民生领域,主要在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四大方面,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建体制保障,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中国模式”的主要思路及其意义

“中国模式”主要思路包括: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是对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中国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国情,是因地制宜的改革和创新;

采取“分步走”的渐进改革方式,从重点突破、分部推进到整体转换;

在坚持公有制主体性和国有经济主导型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公有制和非国有经济;

把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地方政府在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是一个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深刻变化的复杂的整体性过程,改革中统筹兼顾,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在改革过程中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以人文本的目标;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保持政治体制的相对稳定,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在现实中根据时间的需要不断调整改革目标。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我国政治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

一、我国政治建设和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我国政治建设在社会转型期凸显出来的深层矛盾

1、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矛盾

2、权力公共性与权力腐败的矛盾

3、利益分化与社会公平的矛盾

4、政治参与与民主程度的矛盾

(二)温家宝指出,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有5个方面:

第一,坚持依法治国。

一个执政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并且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需要改变以党代政,把权力绝对化和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第二,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就需要通过改革发展经济,并且改变收入分配不公和差距过大的现象,让人民群众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都能够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

第三,维护司法公正。

保证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应有的独立性,不受任何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干涉。

第四,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要切实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民主权利和民主权益,其中最主要的是选举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第五,坚决反对腐败。

一是反对职务侵占。

二是逐步推进财产申报制和公示制。

三是公开财政中的“三公”经费。

二、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

(一)加快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势在必行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起来后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凸显,已进入社会转型的高风险期。

广大民众呼唤社会公平和体制改革,加快政治文明建设的步伐势在必行。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一根本问题。

1.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这个领导核心的地位,源于党的理论,纲领和组织上的先进性,源于中国近现代各种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源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的历史选择。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体现着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

实施依法治国是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基本走向。

(三)现阶段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力:

第一,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二,不断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人大的监督保障作用。

第三,逐步实现政府内司法独立,党内纪检委独立行使权力。

第四,逐步将官员的财产置于阳光之下,实行全方位的舆论监督。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

如前所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一)把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1.积极推进出版发行、电影、演艺、广电网络等领域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2.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

3.稳步推进新闻媒体的相关改革。

4.继续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5.把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作为改革的重要任务,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文化发展效益,增强文化发展后劲。

(二)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对策1.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正确认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3.正确认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

4.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5.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

6.正确认识和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7.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8.正确认识和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通过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9.正确认识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

10.正确处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关系,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7.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8.正确认识和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通过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9.正确认识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

10.正确处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关系,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的问题及成因

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我国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问题一:

教育不公平

1.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1)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

(2)区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

(3)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

(4)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教育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产生的主要原因

(1)教育投入不足的制约。

(2)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限制。

(3)制度改革滞后的掣肘。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更加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都希望孩子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这造成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更加突出。

(二)问题二:

就业难

1.就业压力

(1)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

(2)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

(4)再就业工作面临新的任务,特别是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