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718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2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docx

高三地理区域地理串讲

课题

区域地理串讲

考查内容

本节重点讲解重点区域地理知识: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西北荒漠化防治;2、亚马孙雨林开发与保护;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二、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山西能源资源开发;2、美国田纳西流域综合开发;3、长江流域综合开发;

三、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农业发展;2、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3、德国鲁尔区可持续发展;

四、区际联系:

1、资源跨区域调配: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2、东亚产业转移。

考纲解读

(重、难点)

本部分的12个区域研究案例,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和指导意义,需要着重复习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区域分析方法解题。

教学内容

【知识梳理】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1)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

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耕地、草地、林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特征:

干旱为主→生态环境脆弱:

地表水贫乏、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

的沙质沉积物、大风天气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

气候异常→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②人为原因:

人口压力过大;

人类活动不当: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3)西北荒漠花的防治:

①防治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荒漠化的趋势+恢复已经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②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③防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等);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治体系(封沙育草、营造防护林、设置沙障工程等);

调节农牧林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等);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等)

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雨林为例

(1)认识热带雨林:

①森林的作用:

“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②雨林的分布:

赤道南北两侧——三大集中地区: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③雨林的地理意义:

A影响全球大气碳氧平衡;

B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C保护生物多样性、世界生物基因包括

④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2)雨林被破坏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

A过度的焚耕开垦;

B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

C商业性木材采伐;

D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3)雨林开发和前途:

①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

②雨林的前途——是开发还是保护?

→从全球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应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③雨林的保护措施: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鼓励保护性开发方式(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

D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E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F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3、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水土流失的危害:

A对耕地:

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单产降低;

B对黄河:

泥沙入河、淤高河床;

C对环境:

生态恶化、灾害频发;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①自然原因:

A地理位置特殊性:

处于从平原向高原、从湿润向干旱、从森林向草原过渡区;

B土壤质地特殊性:

土质疏松、具有直立性;

C黄土高原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D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频发,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多发区;

②人为原因:

A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足,人地矛盾突出;

B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盛行轮荒耕作制度,露天开矿,无计划建窑洞、修路等;

C历史上该地区植被遭破坏严重。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①治理原则:

坚持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和开发相结合;

②治理措施:

A工程措施:

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固沟、护坡、保塬”相结合(修建淤地坝、小水库,营造防护林,封坡育林育草,修建水平梯田等);

B农业技术措施: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深耕改土,发展地膜及喷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C生物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保护原有植被。

例1:

(2010山东文综)

图4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形象。

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

读图回答

(1)~

(2)题。

(1)比较两幅形象,可判读和分析出()

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

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

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

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

(2)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例2:

(2010浙江文综)

36.图10是世界某区域略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②③两地湿地广布,请分别简述其成因。

(10分)

 

(2)近年来④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

(6分)

 

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

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省为例

(1)资源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

我国长时间内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3)能源综合利用:

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使山西产业结构由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4)环境保护和治理:

①治理“三废”(废渣、废气、废水);

②提高煤炭利用技术: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③调整产业结构:

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

2、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流域概况及开发背景:

→流域概况:

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自然背景:

①地形——多山:

地形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陆路交通不便;

②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③水系——水系发达,支流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但地形起伏大,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煤、铁、铜、锌、云母等资源丰富。

→人文背景:

早期大规模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

(2)流域综合开发及效果:

→综合开发措施:

以河流梯级开发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①防洪;②航运;③发电;④提高水质;⑤旅游;⑥土地利用。

→效果:

根治了公仔,农林牧渔产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到上世纪80年代,田纳西河流域人均收入水平接近美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1)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

①地形:

千姿百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②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但年降水量差异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③水量:

水量丰富,居我国首位;

④流域:

干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对称辐射状(支流进入汛期时间错开,有利于避开洪峰)

→自然资源:

丰富的水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

(2)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①上游:

水能、矿产、森林资源丰富;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工业区;四川盆地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②中游:

水资源、电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重工业基地;“鱼米之乡”;

③下游:

水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农业基础良好;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加工工业区。

(思考题:

评价长江流域工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流域的开发和整治:

河段

开发重点

整治重点

上游

水能资源

保护上游生态环境

中游

商品农业基地发展

制造业基地发展

防治长江水患

整治江河湖泊

下游

农业经济和综合性工业基地的发展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例3:

(2010安徽文综)

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

图8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

完成下题。

图示区域铁矿石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A.森林锐减B.土地沙漠化C.土地盐碱化D.物种灭绝

三、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1)地理条件:

→自然条件:

①气候:

大部分为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雨热同期,但冬季农作物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②地形: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有高原、平原、山地,适合多种经营;

③土壤:

黑土广布,土层较深,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基础:

重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化肥等生产资料;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交通: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③人口:

人口密度低,使得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

(2)东北农业布局特点: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条件的差异,东北农业可划分为三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

松嫩、三江、辽河平原;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

②林业和特产区: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种植兴安落叶松、红松、白桦等;

③畜牧业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三河马、三河牛是国内良种。

(3)专业化生产及农业发展方向:

→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村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生产:

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北部小麦、中部玉米、南部水稻;

→农业发展方向:

坚持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①平原地区:

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品种;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③山区地带:

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珠三角迅猛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③良好的区位:

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便于引进外资。

(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3)珠三角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不如长三角;南岭阻隔使国内腹地范围小;

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城市规划滞后,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中村”问题严重;

③生态环境问题日渐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扰民、耕地锐减、森林面积减少;

(4)珠三角地区发展对策:

①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②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

加强相互分工和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三角城市群。

③加强规划和管理:

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3、区域工业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鲁尔区发展的背景(区位优势):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丰沛的水源;③离铁矿石产地较近(法国洛林铁矿);④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欧洲十字路口;⑤便利的水陆交通;⑥广阔的市场。

→二战后,鲁尔区工业增长较快,发展了炼焦、电力、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工业部门。

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煤炭、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

(2)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主要问题:

①环境恶化:

三废污染严重;②传统产业衰落:

煤炭和钢铁工业开始走向衰落。

→衰落的原因:

①环境恶化,地价上涨,区内出现争地、争电、争水状况;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生产结构单一;④世界性钢铁生产过剩;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整顿措施: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消除污染、美化环境;③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⑤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例4:

(2010全国文综Ι)

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

据此完成

(1)~

(2)题。

(1)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A.耐湿B.耐旱C.耐盐D.抗倒伏

(2)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A.花费B.农家肥C.农药D.淡水

四、区际联系:

1、资源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

南水北调)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①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匀;

②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③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附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2)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

东部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资源相对贫乏;

西部经济水平较低,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发展,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

③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在西部:

西部是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开发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3)西气东输的影响:

→作用:

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影响:

①对西部:

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②对东部: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东部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对环境:

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沿线地区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对薪柴需求,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2、产业转移——以东亚地区为例

(1)产业转移概述:

①产业转移分类:

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②产业转移目的:

追求更高利润、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

目的地需要有充足、高素质、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为了吸引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

市场容量、贸易壁垒、市场变化。

④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

(3)产业转移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

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例5:

(2010江苏文综,双选题)

图l3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A.①为资金B.②为技术

C.③为劳动力D.④为原料

(2).关于两区域同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C.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D.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例1解析】

(1)D

(2)B

【例2解析】

(1)②地河流落差小、地势低平;水位季节变化大;沿河多沼泽。

③地出于河口三角洲;水网密布;多滩涂。

(3)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

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

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等。

【例3解析】B开矿易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加上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更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例4解析】

(1)C

(2)D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沿海滩涂的特点。

【例5解析】

(1)AC

(2)CD

【本节作业】

1、(2010新课标全国卷Ι)

(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

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

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

图6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8分)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6分)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

你是否赞成?

简述理由。

(6分)

 

2、(2010山东文综)

26.(25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

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8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左上方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表1为沪宁杭工业区B地四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表。

读图、表回答问题。

(1)说明A地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影响该地谷物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

(8分)

 

(2)2010年春季B地冷锋频繁过境,气温较常年偏低。

试绘出冷锋剖面示意图(要求绘出锋面和冷、暖气团运动的方向。

)(2分)

 

(3)对比分析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表2内容(6分)

工业区

区位条件

鲁尔工业区

沪宁杭工业区

自然条件

水资源、土地资源丰富

交通

内河航运、陆地、航空等运输方式多样,方便快捷

内河航运、陆地、航空和②_等运输方式齐全,方便快捷

市场

市场广阔

市场广阔

劳动力

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

①:

②:

③:

(4)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

(3分)

 

(5)B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范例,据图8表1,分析该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习题参考答案:

1、

(1)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三角发展较快,其他地区发展较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

(2)纬度低,热量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和销售产品;

(3)赞成理由:

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等;

不赞成理由:

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等。

2、

(1)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受暖流的影响;夏季气温较低、日照较少。

(2)图略。

(3)①煤炭资源、谁资源丰富;②海洋运输;③劳动力素质较高

(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保护生态环境。

(5)工业发展迅速;利用外资,产品大量出口;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交通便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