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732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新理念  新面貌  新体验

                            ——鸡冠区东风小学  韩春兰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是基于我省实际,由我省自行开发,在全省范围内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实施的,以进一步提高我省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基本目的而开设的地方性必修课程和综合文科课程,是我省每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其修习的质量同样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部分,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部分。

一、课程性质

地方性、必修性

乡土性、综合性

人文性、社会性

经典性、具体性

活动性、探究性

浸润性、体验性

生活性、真实性

1、具有地方性和必修性:

  地方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都担负着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本素质基础的功能,同样是必须认真开设的课程,根据前面所讲的设置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程的意义,我们已经知道本课程不是可开可不开的选修课,而是同国家开设的课程一样,必须同等对待,是学生必须学好并且会学的一门课程,这是它的必修性。

至于地方性,从字面上看,就是教材所选取的内容都是发生在黑龙江省的风土人情、民族史话、物产名胜、人物事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上述黑龙江省省情的学习、认识、感悟,传承和弘扬黑龙江的文化和精神。

2、具有乡土性和综合性:

  乡土性是在全省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学生所处的地区选取本地有价值的可利用的区域性的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比如,根据具体的教学主题我们可以选取鸡西地区的一些人文景观、环境资源、民俗风情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认识了解热爱家乡的情感。

这也是置换教学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综合性表现在本课程在取材范围上,以我省现行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类内容为基本课程内容。

涉及到多门文科课程的整合,它与龙江地理、历史、艺术相融合自不必说了,它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课还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更多的时候是要运用活动化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走出学校,采用调查走访参观的学习方式来加深对家乡的认识,指导学生参与社会更好的做人。

这体现了它的综合性。

3、具有人文性和社会性:

  本课程在取材范围上,以我省现行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类资源为基本课程内容,以综合反映我省概貌为基本方式。

  在课程目标上,特别强调通过黑龙江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分析,人类智慧的张扬和赏析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它属于人文社会类课程。

  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主题设置是“居民”,围绕着这个主题,教材从三个方面“和睦的群体”、“智慧的群体”、“爱国的群体”来让学生感受龙江、认识龙江、热爱龙江和贡献龙江。

让学生知道我省是移民大省,有54个民族居住在黑龙江境内,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通过让学生以听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感受我省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事例,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贡献,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极探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运用智慧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的行为。

他们发明创造了弯子炕、火炕、捕鱼狩猎的工具滑雪板,为解决寒冷等不利自然条件给生活带来困难而发明淹酸菜等。

还有很多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游戏后来演变成各种体育活动,像弓箭打猎演变来的打口袋游戏、拉网捕鱼演变来的拔河游戏、盖房子演变来的搭积木游戏等。

近代在黑龙江大地上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尊严,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

比如,杨靖宇、赵尚志、杨子荣、赵一嫚等;还有为了开发北大荒建设黑龙江,为了国家的石油工业、森林木材工业而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铁人、科学家、支边青年、广大官兵等,这些人物、事迹即是经典的也是具体的,即具人文性又是我们黑龙江省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通过其中人文精神、经典事例的挖掘和分析,像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智慧群体精神等人类智慧的张扬和赏析,对英勇无畏、乐观向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牺牲的黑龙江人的学习和崇敬来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萌发保卫家乡和用自己的智慧为龙江争光的意识,开始把自己的学习、健康生活联系起来看待,努力学习,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4、具有经典性和具体性:

  本课程的目的不在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学科知识的地方性延伸和应用,而是将黑龙江大地上发生的一切视作人类文化的范例与结晶,通过对其具体内容的学习、对内容经典性的分析、对成果智慧性的揭示,深化学生对人类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对黑龙江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因此,在具体资源的选取上将特别注重事件的经典性和情节的具体性。

  如《大洪水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教材的起始单元,它也是为本册书人与环境、人与自然这个主题服务的第一个典型事例。

起始单元处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观点的认识和兴趣。

洪水这个话题,虽然对于龙江的成年人来说,98年抗洪的场面还历历在目,但对于即将使用这套教材的学生来说,从年龄推算,在当时还无法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

那么怎样实现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呢?

如果把整个单元看作一篇文章,那么这篇文章教材编写者采用的是倒叙的方式。

首先从哈尔滨市著名的人文景观“防洪纪念塔”切入,通过对这一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了解和纪念意义的挖掘,引出哈尔滨历史上曾经遭受三次特大洪水的侵袭,尤其九八年是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洪峰水位达到历史的最高点。

在特大洪水面前,哈尔滨人民和解放军战士发扬了伟大的抗洪精神,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

洪水过后,在感叹军民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的反思,那就是洪灾背后,其实有着我们人为的因素。

通过学生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事例的进一步调查,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我们生活更加美好,我们要保护环境。

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进而树立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除了教材中所例举的经典性、具体的人物事件之外,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选取本地适合学生学习的经典的具体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就要时刻注意转变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这就运用到这门课程所体现的另外几个性质。

5、具有活动性和探究性。

  为帮助学生更多地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提高学生综合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特别注重对课程实施中的活动的设计和探究环节的安排,具有活动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的特点。

  活动性、探究性、体验性是新课改理念所强调的学习方式,也与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化的教学策略所提倡的教和学的方式相辅相成。

只有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探究环节的安排落实,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更多地获得对所学习和了解内容的直接经验和内心的真切体验。

至于如何组织活动,这就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所给的示例和情境由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的基本理念去设计和实施。

  本课程不在意学生掌握了多少教材上给出的知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体验性知识、生成性知识;在能力上,要求学生获得不局限于一个学科领域,而是在现实生活背景下更为有用的综合技能,比如对复杂的现实生活问题进行观察、发现、捕捉,分析、整理、综合,特别是对解决途径的辨别、选择和探究等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要达成这样多维的课程目标,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学生掌握的知识一定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一定不是单一学科的,而是综合的、多学科交叉的;一定不是完全在书本上学来的,而是体验的、生成的、发展的(和个人生活经验融为一体的);一定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习得的。

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授课方式一定不是仅仅讲授的,而是以活动的、探究为主的。

仔细研究教材老师们会发现,教材编写中对课程实施中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和探究环节的安排很多。

本教材的编者老师的本意也在于此,通过这样一些探究活动的设计,引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主动运用已学知识重新构建新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落在实处,也为中学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具有浸润性和体验性:

  在教育目标达成的途径上,本课程强调通过对内容具体情节的叙述和描绘、对具体过程的经历和体验,达到浸润学生心灵的作用。

  如何理解浸润性?

是通过这门课程——黑龙江省本土资源、经典事件、勇敢智慧的黑龙江人、众多的人文景观、秀美的山川河流、童话般的冰雪世界的认识和学习,通过对具体情节的叙述、探究过程的经历体验来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心灵,使其感受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自豪,在相关联的教材内容的不断学习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情感世界,达到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性、探究性的教学之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性认识。

  本课程以学生直接收集资料并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将知识寓实践、体验活动之中。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本地所能提供的教学条件,实事求是开展有实效的教学活动。

活动中可采用讨论、资料调查、情景模拟、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讲故事、教学游戏、问题探究、讲授等方式。

  实地考察。

比如,学习第五册第二单元“守护森林的人”,有条件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动植物园或树木比较多的公园进行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就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式教学,让学生对森林的认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讲第五册第一单元防洪纪念塔,作为哈尔滨的学生可以组织实地参观活动,但是我们是外县市的学生只能通过教学媒体来认识。

那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风光纪录片,让学生先直观感受防洪纪念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就非常简洁恰当可行了。

选择教学活动还得因地制宜。

  讲故事。

比如学习第五册第一单元寻访家乡名胜背后的故事、第二单元抗洪故事、第三单元仙鹤姑娘徐秀娟、第六册第二单元青春献给北大荒等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实现对故事背后人文精神的挖掘,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社会调查。

比如学习第五册第一单元和谐大自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资源的活动;通过亲自观察野生动物、采访养殖人员,获得关于这些珍稀野生动物的信息;学习第六册第一单元大豆的故事时,可通过指导学生采访家中的长辈,了解家乡的传统经济作物,书中有采访提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

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对于五年级学生还是一个挑战。

建议组织活动之前,教师帮助学生详细确定访谈提纲,调查内容,调查途径方法,预先设想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保证学生开展活动的安全性。

必要时取得社区和家长的帮助。

不要浮于形式。

  开展探究活动。

比如我省森林资源问题与反思、我省野生动物资源及其保护问题、我省农业生产中产品深加工问题、我省边贸萎缩问题等,都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从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另外,组织学生进行手抄报展,某一主题的图片展也是比较传统、简便易行的活动方式。

  以上仅仅是抛砖引玉提出了一些活动的设想,事实上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随着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能开发出更多具体教学活动实践方式。

这些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在地点选择上,完成的地点不受限制,可在教室内完成,也可到教室或学校以外的地方完成。

只是注意,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要在一课时完成,活动要有主题,事先教师要下发提纲,让学生带着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保证活动实效性。

  这样通过丰富的活动性、探究性教学,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性认知。

7、具有生活性和真实性:

  为保证课程目标的落实,提高课程的可接受性,本课程在课程资源选取和学习环境创设上将注重面向现实生活和真实社会,突出强调课程素材源于生活,内容真实富有影响力。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课的教材编写本着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可感知的身边的事入手,向生活回归、在体验中学习的原则,所以在编写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感受莽莽大森林》时,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

在林荫路上,你能感受到环境的哪些变化?

这是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的体验。

由此推想或有条件的进一步感受森林公园中当有更多的树木出现时,这种变化会更明显。

这是从森林给气候带来的变化入手带领学生了解森林的益处。

在感受的基础上,引导进入学习的第二环节——探究森林。

情境中布置学生回家查找资料,独立探究森林究竟还有哪些作用?

为什么有这些作用?

并写出研究成果卡片。

在学习任务上更进了一步。

通过研究发现森林的作用其实很多,比如调节温度、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消除噪音、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等等,我们不可能在教学中一一探讨。

介于目前大气污染严重,森林净化空气的功能又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所以把“地球的肺”单独提炼出来作为一个范例,探讨森林的巨大作用,进而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在逻辑关系上它可以从属于第一课第二框题森林的作用。

在对森林的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从搜集到的资料中可能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于是我们进入学习的第三个环节——对中国森林资源的反思。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是个少林的国家,森林覆盖率非常低;从中国看,虽然我省林区是中国三大天然林区之一,但近年来乱砍滥伐、不注意植被的保护带来了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严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等一系列问题。

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改变目前的生态环境需要我们的行动。

于是带领学生进入最后一个学习环节——拯救森林。

我们已经在努力,比如国家政策的保障、国家公园等局部保护措施的跟进、护林员的努力最后落到我们在行动。

在黑龙江,我们每个人都是护林员,保护森林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二、课程价值

    1、作为促进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多方面联系的纽带,使之成为促进知识理解、应用、建构的平台。

      本课程将充分利用课程内容方面的地方性特点,积极发挥其在促进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联系方面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将学校学习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对接并实际运用的机会,使分科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实现整合,在此基础上,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自然、社会和文化知识的深刻认识和建构。

      这门课程不是以往意义的乡土知识的普及性教材,而是承载了更多的课程目标。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在知识上,它可能不局限于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课本上现成的知识,而更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体验性知识、生成性知识,尤其关注学生在本课程进行中,学完一个单元或该课程很久以后还能忆起的那些知识。

这些知识能够跨越时间和文化进行转换,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理解被看作是本课程知识的顶级部分;在能力上,要求学生获得不局限于一个学科领域,而是在现实生活背景下更为有用的综合技能,比如对复杂的现实生活问题进行观察、发现、捕捉,分析、整理、综合,特别是对解决途径的辨别、选择和探究等等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本课程从引领学生感受龙江起步,通过对黑龙江社会的“感受”“认识”到“热爱”到立志“贡献”环节,加速学生对社会由“亲近”到“关注”到“融入”到“发展”的这种系列化的由浅入深的情感和行为的转变。

      2、作为提高学生综合收集和处理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交流与合作等能力的重要途径,使之成为能力素质迁移发展的平台。

本课程将充分利用课程内容现实性的特点,使学生在学科学习、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在对现实情境里真实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在不断质疑、批叛、应用、校正、完善中向综合化、熟练化方向发展,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观念和习惯,提高综合素质,有效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例如五年级教材的逻辑主线是“人与环境”,共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

大洪水的启示;第二单元:

守候森林的人;第三单元:

我们的朋友。

编者在广义的环境中选取了这样三个和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要素,其目的就是分别探讨人类与水、人类与森林、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单元之间是一种平行的关系。

虽然三个单元都不同程度地探讨了水、森林、动物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益处,但显然这只是铺垫之笔,其核心还是要捕捉挖掘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与自然界形成的矛盾,通过真实展示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洪水的灾难与考验、大气污染、沙尘暴、水土流失、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等,引导学生思考灾难背后人为的因素,继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思考人究竟应该怎样和自然和谐相处,怎样维持与大自然中其他生物长期共存中建立起来的平衡、制约、互利、互生的关系?

灾难是自然给人类的最好的警示,也最能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我们在每一节的最后都将这些环境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建立和谐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用真实的问题激发学生为保护龙江环境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情感。

      3、作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使之成为个性潜能发展的平台。

      本课程将充分利用课程实施的情境性、活动性、探究性特点,通过活化本地课程资源,组织不同的探究主题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愉快、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自主探究和发现中获得更为“自由”、更为充分的发展,为实现终身学习、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本学习阶段必要的素质基础。

本书的主编赵亚夫老师曾经对教材的编者有过要求,就是不管原来教什么学科的老师,拿到教材就知道怎么上课。

所以教材编写时,已经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上课问题,很多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上课时教师直接使用就可以。

比如走进森林这个问题。

      课堂上注意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上单位时间内要求学生阅读一段文字并进行归纳,绝对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

教师不要怕耽误时间,只要学生能读懂的,能分析的,教师就不要越厨代庖。

虽然是一门实践课、探究课,可是囿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很多对事实的了解还是依赖于资料,所以每节课教师都要安排阅读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这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锻炼,这种能力是受用终生的。

比如森林的作用这一框题,虽然情境中是学生回家查找的资料,但对于查找资料比较困难的学校,就可以带领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品味自己获得知识的快乐。

      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包括为学生留有实践自己新想法的时间,允许学生出错并留有纠正错误的时间,留有相互讨论和质疑的时间。

要注意以合作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要多鼓励小组成员实现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并使每个成员明确自己在小组中所起的作用和职责。

要注意给予各个小组充分表达、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多鼓励他们主动与全班学生交流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和新的发现。

要注意为学生提供活动的场所和机会。

同时也要意识到,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动起来,能有自己的观点,功夫在课外,教师要通过提供或让学生查找获得充分的背景知识。

获取背景知识时,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使学生更有目的性、方向性。

      4、作为进行情感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使之成为人文素养提升的平台。

      本课程将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生活化、社会化的特点,利用地域及各民族文化中的精粹,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合作他人,适应社会,健全人格,打好人格道德基础,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通过本课程提供的黑龙江人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

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以及在保卫祖国、保卫家乡、抗击外侮的斗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的学习中树立新一代龙江人的精神风貌。

在继承龙江人优秀性格气质基础上,克服龙江人形象上的缺陷,健全人格,逐步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基本理念

      1、以对黑龙江地域内人文社会类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为主要手段,以加强人文教育,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目的;

      2、以加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要目标;

      3、重视学生对人类经典文化和多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重视学生内心的感受与体验,重视学生的爱好、兴趣、人格和选择;

      4、通过对社会和自然等问题的探究,参与研究和解决身边发生的现实问题等活动,深化对个人、自然、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我们在教材使用上可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把握课程的难度。

      本课程编写过程中以知识窗、拓展学习、时空链接等形式给出了大量资料和数据,这些资料的选取都是从时间上看,距离现在比较近,作者尽量选取比较新的数据和材料;从内容上看,涉及面比较广,有知识延伸、文化溯源、政策导航、新闻报道、科技前沿、历史在线等等,尽量拓展学生的视野。

这些内容的呈现不是要学生逐一掌握,有的大量数据的罗列只是想给学生提供一个感性的认识;有的是围绕教学内容、学生兴趣,补充典型事例和知识,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范围,提高教科书的生动性、丰富性、典型性和深刻性;有的是想让学生通过材料的阅读,自己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有的是给教师的教学拓展一些思路和空间。

所以教师不要对所有的文字都做逐一讲解处理。

而且《人文与社会》这门课学生到初中还要继续学习,有的知识还要继续深入研究。

所以提醒授课教师,教学中注意把握主线和脉络,注意把握重点难点,注意把握难度,小学阶段我们仅仅要给学生一些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初步掌握探究的方法,形成初步探究的能力就够了。

第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学生情况、教学情境及教学环境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本课程的教育目标不变,但教学资源是可以替换的,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社会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省区域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感和亲近感。

第三,要注重教学媒体的作用,注意运用教学媒体缩短时空距离,丰富教学资源。

第四,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必须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而应根据教材创设的教学情境面向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和真实的社会去选取学生能够接受的一些教学资源,对教材再创造,对教学情境进行再创设,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得到,够得到,摸得到,学习起来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突出课程素材来之于生活,取之于真实的社会中并富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学习和准备,不光要了解本省省情还要时刻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件及本地可供教学用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故事、人物事迹等。

真正的功夫是下在课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