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39771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doc

全国孕产期系统保健管理规范

附件:

xx省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试行)为规范孕产期保健工作,保障母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xx省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规范。

孕产期保健是国家为公民提供的,以保障母婴安全为目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孕产期保健应当遵循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第一部分工作职责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一)制定辖区内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实施细则,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建立健全辖区内孕产期保健工作体系和高危孕产妇转诊、会诊网络,明确各级职责,实行统一管理。

(三)组织建立由妇幼保健、妇产科、儿科、内科等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孕产期保健技术指导组。

负责对孕产期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

(四)建立健全辖区孕产期保健信息系统,监督管理孕产期保健信息的收集、上报工作。

(五)组织管理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

(六)组织制定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及相关制度,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与评价。

(七)协调本级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孕产期保健服务进行监督,处罚违法行为。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

(一)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定期组织专家对辖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质量控制与评价;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上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指导。

(二)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相关规章制度。

(三)负责对本辖区孕产妇、围产儿死亡及出生缺陷进行监测、报告、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开展孕产妇、围产儿死亡评审;有条件可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工作。

(四)承担辖区内孕产期保健业务培训,推广适宜技术,对专业人员进行考核。

(五)负责指导和开展本辖区孕产期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开发适宜健康教育材料。

(六)做好辖区内孕产期保健相关信息的收集、核实、质控、统计、分析、上报等工作。

定期总结本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情况,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妇幼保健机构,并向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反馈。

(七)提供与本级职责和能力相适应的孕产期保健服务。

三、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一)遵照孕产期保健相关的法律法规、诊疗指南、技术规范,为辖区内的孕产妇提供系统保健服务。

包括:

建立孕产期保健手册,提供孕前保健、产前检查、助产服务、产后访视、产后健康检查和相关健康教育,进行高危孕产妇的专案管理。

(二)按规定向辖区妇幼保健机构报告孕产期保健服务、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等情况,按要求填报有关报表。

(三)严格执行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主动提供死亡孕产妇、围产儿的相关资料。

(四)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妇幼保健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

(五)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成立由妇产科、儿科、内科、外科、辅助科室等相关科室业务骨干组成的产科急救小组,承担辖区重症孕产妇的抢救工作。

(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召开辖区村卫生所(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妇幼保健工作例会和专业培训,并指导工作。

(七)村卫生所(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1.负责辖区内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动员督促怀孕妇女尽早到医疗保健机构建立孕产期保健卡(册)、定期接受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及产后42天健康检查。

协助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高危孕产妇管理,做好产后访视。

2.负责收集辖区内妇女妊娠、婴儿出生、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新生儿死亡及出生缺陷的有关数据,定期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

3.按时参加妇幼保健工作例会和专业培训,汇报孕产妇管理工作情况,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第二部分保健服务孕产期保健服务包括孕前、孕期、分娩期、产褥期的全程系列保健服务。

一、孕前保健依据《孕前保健服务工作规范》,为准备妊娠的夫妇提供以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状况评估、健康指导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保健服务。

二、孕期保健孕期保健是指从确定妊娠之日开始至临产前,为孕妇及胎儿提供的系列保健服务。

对妊娠应做到早诊断、早检查、早保健。

尽早发现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及早干预。

进行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诊断。

(一)孕期保健内容。

孕期保健内容包括:

健康教育与咨询指导、全身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及辅助检查。

其中辅助检查包括基本检查项目和建议检查项目。

基本检查项目为保证母婴安全基本的、必要的检查项目,建议检查项目根据当地疾病流行状况及医疗保健服务水平等实际情况确定。

根据各孕期保健要点提供其他特殊辅助检查项目。

(二)孕期检查次数。

孕期应至少检查5次。

其中孕早期至少进行1次,孕中期至少2次(建议分别在孕16~20周、孕21~24周各进行1次),孕晚期至少2次(其中至少1次在孕36周后进行),发现异常者应酌情增加检查次数。

(三)初诊和复诊内容。

依据孕妇到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孕期检查的时机,孕期保健分为初诊和复诊。

1.初诊

(1)确定妊娠和孕周,为每位孕妇建立孕产期保健卡(册),将孕妇纳入孕产期保健系统管理。

(2)详细询问孕妇基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月经史、生育史、避孕史、个人史、夫妇双方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等。

(3)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进行全身体格检查。

(4)孕早期进行盆腔检查。

孕中期或孕晚期初诊者,应进行阴道检查,同时进行产科检查。

(5)辅助检查基本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阴道分泌物、肝功能、肾功能、乙肝表面抗原、梅毒血清学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建议检查项目:

血糖测定、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沙眼衣原体及淋球菌检测、心电图等。

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增加检查项目。

2.复诊

(1)询问孕期健康状况,查阅孕期检查记录及辅助检查结果。

(2)进行体格检查、产科检查(体重、血压、宫高、胎心、胎位等)。

(3)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增加检查项目。

(4)进行相应时期的孕期保健。

(四)确定保健要点。

根据妊娠不同阶段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合并症、并发症以及胎儿发育等情况,确定孕期各阶段保健要点。

【孕早期】(妊娠12+6周前)

1.按照初诊要求进行问诊和检查。

2.进行保健指导,包括讲解孕期检查的内容和意义,给予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卫生(包括口腔卫生等)、避免致畸因素的指导,提供疾病预防知识,告知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的意义和最佳时间等。

3.筛查孕期危险因素,发现高危孕妇,并进行专案管理。

对有合并症、并发症的孕妇及时诊治或转诊,必要时请专科医生会诊,评估是否适于继续妊娠。

【孕中期】(妊娠13~27+6周)

1.按照初诊或复诊要求进行相应检查。

2.了解胎动出现时间,绘制妊娠图。

3.筛查严重胎儿畸形,对需要做产前诊断的孕妇应及时转到具有产前诊断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检查。

4.特殊辅助检查

(1)基本检查项目:

妊娠16~24周超声筛查胎儿严重畸形。

(2)建议检查项目:

妊娠16~20周知情选择唐氏综合症筛查;妊娠24~28周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筛查。

5.进行保健指导,包括提供营养、心理及卫生指导,告知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的重要性等。

提倡适量运动,预防及纠正贫血。

有口腔疾病的孕妇,建议到口腔科治疗。

6.筛查危险因素,发现高危孕妇及高危胎儿应专案管理,进行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必要时转诊。

【孕晚期】(妊娠28周及以后)

1.按照初诊或复诊要求进行相应检查。

2.继续绘制妊娠图。

妊娠36周前后估计胎儿体重,进行骨盆测量,预测分娩方式,决定分娩地点。

3.特殊辅助检查

(1)基本检查项目:

复查肝功能、肾功能。

(2)建议检查项目:

妊娠36周后行胎心电子监护及超声检查等。

4.进行保健指导,包括孕妇自我监测胎动,纠正贫血,提供营养、分娩前心理准备、临产先兆症状、提倡住院分娩和自然分娩、婴儿喂养及新生儿护理等方面的指导。

5.筛查危险因素,发现高危孕妇应专案管理,进行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必要时转诊。

三、分娩期保健分娩期应对孕产妇的健康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动态评估,加强对孕产妇与胎儿的全产程监护,积极预防和处理分娩期并发症,及时诊治妊娠合并症。

(一)全面了解孕产妇情况。

1.接诊时详细询问孕期情况、既往史和生育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2.进行胎位、胎先露、胎心率、骨盆检查,了解宫缩、宫口开大及胎先露下降情况。

3.辅助检查

(1)全面了解孕期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2)基本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

孕期未进行血型、肝肾功能、乙肝表面抗原、梅毒血清学检测者,应进行相应检查。

(3)建议检查项目:

孕期未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者,入院后应进行检测,并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增加其他检查项目。

4.快速评估孕产妇健康、胎儿生长发育及宫内安危情况;筛查有无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以及胎儿有无宫内窘迫;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影响阴道分娩的因素;接诊的医疗保健机构根据职责及服务能力,判断能否承担相应处理与抢救,及时决定是否转诊。

5.及早识别和诊治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加强对高危产妇的监护,密切监护产妇生命体征,及时诊治妊娠合并症,必要时转诊或会诊。

(二)进行保健指导。

1.产程中要以产妇及胎儿为中心,提供全程生理及心理支持、陪伴分娩等人性化服务。

2.鼓励阴道自然分娩,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预。

(三)对产妇和胎婴儿进行全产程监护。

1.及时识别和处理难产

(1)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正确绘制和应用产程图,尽早发现产程异常并及时处理。

无处理难产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及时予以转诊。

(2)在胎儿娩出前严格掌握缩宫素应用指征,并正确使用。

(3)正确掌握剖宫产医学指征,严格限制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术,降低剖宫产率。

2.积极预防产后出血

(1)对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孕产妇,应做好防治产后出血的准备,必要时及早转诊。

(2)胎儿娩出后应立即使用缩宫素,并准确测量出血量。

(3)正确、积极处理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产道,严密观察子宫收缩情况。

(4)产妇需在分娩室内观察2小时,由专人监测生命体征、宫缩及阴道出血情况。

(5)发生产后出血时,要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处理,严格执行产后出血的抢救常规及流程。

若无处理能力,应及时请会诊或转诊。

3.积极预防产褥感染

(1)助产过程中须严格无菌操作。

进行产包、产妇外阴、接生者手和手臂、新生儿脐带的消毒。

(2)对有可能发生产褥感染的产妇要合理应用抗生素,做好产褥期卫生指导。

4.积极预防新生儿窒息

(1)产程中密切监护胎儿,及时发现胎儿窘迫,并及时处理。

(2)胎头娩出后及时清理呼吸道。

(3)及早发现新生儿窒息,并及时复苏。

(4)所有助产人员及新生儿科医生,均应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每次助产均须有1名经过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人员在场。

(5)新生儿窒息复苏器械应完备,并处于功能状态。

5.积极预防产道裂伤和新生儿产伤

(1)正确掌握手术助产的指征,规范实施助产技术。

(2)认真检查软产道,及早发现损伤,及时修补。

(3)对新生儿认真查体,及早发现产伤,及时处理。

四、产褥期保健

(一)住院期间保健。

1.产妇保健

(1)正常分娩的产妇至少住院观察48小时,及时发现产后出血。

(2)加强对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产后病情监测。

(3)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加强营养、心理及卫生指导,注意产妇心理健康。

(4)做好婴儿喂养及营养指导,提供母乳喂养的条件,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产褥期保健、新生儿保健及产后避孕指导。

(5)产妇出院时,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对有合并症及并发症者,应转交产妇住地的医疗保健机构继续实施高危管理。

2.新生儿保健

(1)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实行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2)对新生儿进行全面体检和胎龄、生长发育评估,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做好出生缺陷的诊断与报告。

(3)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必要时应转入有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监护及治疗。

(4)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免疫接种。

(5)出院时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

对有高危因素者,应转交当地保健机构实施高危新生儿管理。

(二)产后访视。

产后3~7天、14、28天分别进行家庭访视1次,出现母婴异常情况应适当增加访视次数或指导及时就医。

1.产妇访视

(1)了解产妇分娩情况、孕产期有无异常以及诊治过程。

(2)询问一般情况,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和恶露情况。

(3)监测体温、血压、脉搏,检查子宫复旧、伤口愈合及乳房有无异常。

(4)提供营养、心理、卫生及避孕方法等保健指导。

关注产后抑郁等心理问题。

督促产后42天进行母婴健康检查。

2.新生儿访视

(1)了解新生儿出生、喂养等情况。

(2)观察精神状态、吸吮、哭声、肤色、脐部、臀部及四肢活动等。

(3)听心肺,测量体温、体重和身长。

(4)提供新生儿喂养、护理及计划免疫等保健指导。

(三)产后42天健康检查。

1.产妇

(1)了解产褥期基本情况。

(2)测量体重、血压,进行盆腔检查,了解子宫复旧及伤口愈合情况。

(3)对孕期有合并症和并发症者,进行相关检查,提出诊疗意见。

(4)提供喂养、营养、心理、卫生及避孕方法等指导。

2.婴儿

(1)了解婴儿基本情况。

(2)测量体重和身长,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如发现出生缺陷,应做好登记、报告与管理。

(3)对有高危因素的婴儿,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

(4)提供婴儿喂养和儿童早期发展等方面的指导。

五、高危妊娠管理

(一)在妊娠各期均应对孕产妇进行危险因素筛查,发现高危孕产妇及时纳入高危孕产妇管理系统。

(二)对每一例高危孕产妇均要进行专册登记和管理、随访。

(三)对本级不能处理的高危孕产妇,应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做进一步检查、确诊。

对转回的孕产妇应按上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处理意见进行观察、治疗与随访。

(四)危重孕产妇转诊前,转诊医疗机构应与接诊医疗保健机构联系,同时进行转诊前的初步处理,指派具备急救能力的医师护送孕产妇,并携带相关的病情资料。

(五)县(市、区)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应开设高危门诊,指派应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医生承担会诊、转诊,并做好记录。

及时将转诊评价及治疗结果反馈至转诊单位。

成立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抢救组,承担危重孕产妇的抢救工作。

(六)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全面掌握辖区内高危孕产妇诊治以及抢救情况,对高危孕产妇的追踪、转诊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按要求逐级上报。

六、孕产妇死亡及围产儿死亡评审发生孕产妇死亡及围产儿死亡应及时上报,严格按照《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基本要求》及时进行评审。

第三部分质量控制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一)省卫生厅负责全省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和质量控制,按照《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和《孕产期保健工作评价指标》的内容,定期组织专家进行检查。

(二)市州级卫生行政部门、妇幼保健机构,每年至少进行1次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抽查;地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妇幼保健机构每半年对辖区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进行1次全面检查。

二、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一)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具体落实孕产期保健质量控制工作。

定期深入医疗保健机构进行现场考察、查阅登记、对医务人员进行适宜技术考核,对孕产期保健工作的管理、技术服务、信息收集等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二)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辖区的孕产期保健服务相关管理制度,以保障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

相关制度包括:

孕产期保健工作制度、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危重症抢救制度、孕产妇死亡评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产后访视制度、信息统计上报制度等。

(三)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要严格执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及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孕产期保健工作自查制度。

定期接受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妇幼保健机构的质量检查。

从事孕产期保健工作人员应定期参加技术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孕产期保健质量。

第四部分信息管理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一)省卫生厅负责全省孕产期保健工作的信息管理。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不断完善辖区孕产期保健工作信息系统,改善信息收集方法,提高信息收集质量。

充分利用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掌握地区孕产妇的健康情况,确定孕产期保健工作的重点。

二、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

(一)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根据管辖区域的需求,建立信息科(室)或指定专人负责辖区内信息的汇总、整理、上报工作。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建议。

定期对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信息工作进行质量检查。

组织召开信息管理例会,对信息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二)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建立健全孕产期保健手册、产前检查登记、高危孕产妇登记、随访登记、分娩登记、转会诊登记、危重症抢救登记、死亡登记、统计报表等孕产期保健工作相关的原始登记。

各种登记要规范、齐全,数据要完整填写。

(三)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机构内的信息收集,对信息进行审核,按照要求填报相应的表卡,按规定及时、准确地上报同级妇幼保健机构。

附件:

1、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评审工作基本要求

2、孕产期保健工作评价指标

附件1:

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基本要求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是指通过分析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提出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干预措施,以达到提高孕产期保健和产科服务质量,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目的。

为加强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的管理,提高评审质量,对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评审对象孕产妇死亡评审对象为辖区内所有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内,不论妊娠时间和部位,包括任何与妊娠或妊娠处理有关原因、内外科疾病、计划生育手术、宫外孕、葡萄胎等导致死亡的妇女。

但不包括意外原因(如车祸、中毒、自杀)导致死亡的妇女。

围产儿死亡评审对象为辖区内妊娠满28周及以上的死胎、死产及出生后7天内死亡的新生儿。

二、评审人员根据将要评审的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情况,确定妇幼卫生行政管理人员、评审专家组相关专家及其他相关人员为评审人员。

专家组成员应以妇产科、新生儿及妇幼保健专家为主体,其他相关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组成。

评审专家组成员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专家职称原则上省级为正高级,市(地)级为副高级以上,县(市)、区级为中级以上。

三、职责分工

(一)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1.领导、组织、监督和协调辖区内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的调查及评审工作。

落实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调查及评审所需的各项经费。

2.制定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实施方案。

3.负责成立孕产妇死亡评审专家组和围产儿死亡评审专家组。

4.根据评审发现的问题,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并监督落实。

5.负责向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反馈评审结果。

(二)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1.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实施辖区内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

2.负责整理、总结、归档及上报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

3.负责向医疗机构反馈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

4.县(市)、区级负责收集医疗机构上报的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报告卡,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全过程的调查资料,负责对非住院分娩的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个案进行全过程调查。

5.省、市(地)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工作进行监督、培训和指导,并参加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组织的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评审。

(三)医疗保健机构职责。

1.负责整理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相关的医疗文件。

填写死亡报告卡,并报告辖区内妇幼保健机构。

2.配合辖区内妇幼保健机构的调查,完成相关调查内容。

3.提供参加评审的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的全部原始病历复印件或病例摘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等材料,上交至辖区内妇幼保健机构。

如已进行尸体解剖,应提交尸检病理报告。

4.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及时提供发生在非医疗机构内的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信息,协助辖区内妇幼保健机构做好相关调查,并进行上报。

(四)专家组职责。

1.认真履行孕产妇死亡评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专家的责任与义务。

2.严格执行孕产妇死亡评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程序与要求。

3.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妇幼保健机构制定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干预措施。

四、评审原则

(一)保密原则评审结论不对社会公布,评审人员不得将评审经过与结论对外披露,评审结果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的依据。

(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评审结论以多数人意见为结论。

(三)相关学科参评原则死亡原因与某学科相关时,必须邀请该学科专家参加评审。

(四)回避原则省、市(地)级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发生医院的专家组成员在评审时,应采取回避原则。

五、评审要求

(一)评审形式。

根据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发生的数量、类别、组织、参与专家等情况,孕产妇死亡评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可分别开展,也可同时开展。

(二)评审时限。

1.县(市)、区级:

发生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三个月内完成初级评审。

2.市(地)级:

至少每半年组织1~2次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评审。

3.省级:

每年组织1~2次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评审。

(三)评审范围

1.市(地)级和县(市、区)级评审:

对本辖区内发生的所有孕产妇死亡和部分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评审。

2.省级评审:

由省根据当年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分类、趋势和本省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选择评审主题进行评审,评审数量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四)评审程序

1.准备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前须准备完整、全面的评审资料。

评审资料包括孕期保健资料(包括孕产期保健手册等)、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全部原始病历复印件或病历摘要、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医院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调查报告、社区(入户)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调查报告,以及基层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个案分析报告等。

根据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情况,确定评审专家。

2.评审

(1)评审步骤审评步骤包括:

报告病例、专家提问、病例分析、确定—23—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和做出结论。

(2)评审内容死亡疾病诊断与分类:

应按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供临床专业使用的《妇产科学》、《儿科学》和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原则进行死亡疾病的诊断和分类。

死亡影响因素:

按照个人、家庭及居民、团体,医疗保健系统,社会其他相关部门三个环节的知识技能、态度、资源、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评审(见表1),分析影响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

表1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的内容及形式(十二格表)

知识技能态度资源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