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772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docx

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课题:

9.穷人

年级:

六年级

备课人:

张正婷

课时划分:

2课时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2、联系上下文,了解人物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3、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到无比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人们?

今天,让我们跟随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去体验他们的生活,感悟他们的心灵。

课件出示课题:

9穷人(生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

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拿出你们的资料齐。

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哪些课文是他写的?

《七颗钻石》)。

今天要学的课文《穷人》是托尔斯泰晚年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苦人》改编成一篇短篇小说。

相信学了课文,大家对他会有更深的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谈初读要求:

(1)请大家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难读的地方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

同学们自由读词语,在字音、字形或者意思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指导书写。

把你认为难写易错的字写写。

4.课件出示:

这篇课文围绕这几个人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要讲清楚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课件出示同学们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些穷人?

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2.这篇课文写到了那几幅画面?

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说说,师引导学生概括。

3.指导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

“穷”人,体会“穷”境

1.教师导语:

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字,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

现在,就请大家快速再读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3.小组交流,畅谈对“穷”的理解。

4.指名反馈,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

⑴从屋内的摆设看出“穷”。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⑵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⑶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呼,感到心惊肉跳。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

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

倒霉,倒霉!

天气可真厉害!

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

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5.教师小结、过渡:

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地捕鱼,即使是在风暴袭击的恶劣天气里,仍冒着寒冷与危险出海;而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即便他们这般勤劳,也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且吃的只是黑面包和鱼,足可见他们是多么的穷苦,简直是在煎熬中度过。

而邻居西蒙穷得没钱看病,只能死去,这穷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啊!

不过穷是很穷,但桑娜家的小屋里却充满温馨。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

6.理解句子: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⑴“温暖”是指炉火未熄灭,与外面的寒风呼啸形成对比。

⑵“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闪亮,孩子安睡,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形成对比。

⑶通过对比,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四、课堂小结教师小结:

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艰苦,但他们却顽强地生活着,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维持着生计。

渔夫为了一家人甚至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与风暴出海打鱼,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

然而,就是在这般艰难的情况下,渔夫和桑娜还是主动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我们等下节课再来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口头填空,再次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体会。

“穷”他们每天只能_____________填饱肚子,吃的是_____________,菜只有_____________。

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也是渔夫_____________身体,冒着_____________出海打鱼,而桑娜自己也_____________地干活,才能维持的。

3.教师小结、导人:

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两蒙的孩子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4.教师小结第一部分“等丈夫”(第l、2自然段):

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这一部分的描写交待了三个要点:

一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穷困的家庭环境;

二是介绍了人物——勤劳善良的桑娜和她的丈夫;

三是渔夫为了一家人正在海上打鱼,与风浪搏斗。

5.读句子: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这里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呢?

表示钟声还在继续响。

一方面突出表现了渔夫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顾惜身体和危险出海打鱼,深夜还回不了家的悲惨生活。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妻子桑娜担心着丈夫的安全,期待丈夫平安归来的焦虑心情。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

1.进入桑娜的心理,体会她的善良。

⑴快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抱孤儿”(第3—11自然段),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儿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

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

⑵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

(忐忑不安):

指心在上上下下的跳,形容心情不安定。

(3)理解句子:

①读第一个句子。

讨论:

这样做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指的是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里,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拿本能的把两个孩子抱回了家。

“非这样做不可”是因为桑娜在当时的情形下,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只知道自己应该也必须这样做,才能挽救那两个孩子。

这是桑娜本能的行为,是她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教师小结、过渡:

虽然桑娜本能地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中。

但她心里却十分清楚自己一家的生活处境。

想到出海打鱼仍未归来的丈夫,桑娜的心是多么忐忑不安。

②指名读第二个句子,说说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中间用好几个省略号连接)。

写出了桑娜忐忑不安时心里所产生的各种想法,桑娜心理十分复杂与矛盾。

如,第一个省略号“……是他来啦?

”省略了桑娜听到门口有什么响动,于是误以为“是他来啦”。

第二个省略号则省略了她往门口看了看这个动作,然后得出结“论:

不。

”“”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

……他会揍我的!

原来是那样焦急地盼望丈夫归来,现在又担心他回来发现两个孩子后会不同意收留,表现出桑娜此时矛盾的心理。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下定决心,愿意承担一切。

③理解词语:

自作自受。

“自作”在文中指擅自做主张,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自受”在文中指让丈夫揍我一顿。

④从桑娜的忐忑不安到最后下定决心,你对桑娜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桑娜是一个极其善良的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教师小结、过渡:

为了挽救西蒙的两个孩子,做好挨揍准备的桑娜又开始犯愁着该怎么对丈夫说这件事情。

⑤朗读第三个句子,体会句中省略号的用法。

句中的省略号表示桑娜陷入了沉思之中。

2.教师小结。

桑娜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同情心啊!

为了帮助两个无辜的孩子,她宁可自己受苦受累。

而作为桑娜丈夫的渔夫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渔夫回来后与桑娜的那一段对话吧。

3.品读对话,进入桑娜与渔夫的心理,体会渔夫的善良。

⑴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得支持”(第12—27自然段)中的对话部分。

⑵找找:

对话中几次写到沉默?

并联系上下文想象:

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

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

⑶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第一次沉默他们身处困境,却遭遇恶劣天气的无奈与苦闷,桑娜却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沉默,而渔夫还沉静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理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

第二次沉默是他们对于邻居西蒙惨死,留下两个无辜的幼儿而感到难过与沉重,桑娜带着试探图意想看丈夫有什么反应,等着丈夫的决定,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⑷课件出示句子。

“嗯,是个问题!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指名朗读句子。

议议:

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

他忧虑些什么?

(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孩子是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的,总要有人抚养。

可是自己现在的生活已十分艰难,如果再添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1说说:

渔夫经过一番简短的考虑,最后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

)(把孩子抱来,一家人熬下去。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2理解句子:

3a.换词法理解“熬”字。

挺、度、顶、坚持、克服……

4b.讨论:

这里为什么要用“熬”而不用其他的字词呢?

体会:

“熬”是极度忍受的意思。

反映了渔夫明知困难大,却宁愿自己多受苦,也要帮助这两个孤儿的善良而美好的心灵。

同时,也表现了渔夫的坚强,虽身处困境,却相信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⑦师小结:

这段话从动作、神态和语言方面细致的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的全过程,说明他与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4.品读结尾,再次体会人物品质。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

此时,丈夫和自己想到一起了,桑娜如释重负,外表平静而内心激动。

因此,平静而欣喜地吐出那样的话,做出那样的动作,桑娜“一块石头落了地”的轻松心情。

知道丈夫和自己一样善良。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2.教师小结:

课文通过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苦渔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3、同学们,我们知道列夫•托尔斯泰写这篇文章是要突出人物美好品质的,作者正是通过环境描写这种侧面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来突出人物善良的美好品质。

我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4.想象:

渔夫一家今后的生活会是如何?

5、生活中,这样的穷人很多,我们该怎样去帮助他们、去尊重他们呢?

四、作业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

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3、熟读课文,摘录描写环境的句子。

4、有兴趣的同学选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板书设计:

桑娜抱回家非这样做不可宁可自己受苦

穷人<尊重穷人、帮助穷人>

渔夫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也要帮助别人

教学反思:

课题: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年级:

六年级

备课人:

张正婷

课时划分:

1课时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个善意的谎言背后的真情。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说过谎吗?

说谎有什么危害吗?

”“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但他却没伤害到别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

齐读课题:

别饿坏了那匹马

为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

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⑴谁欺骗谁?

⑵为什么欺骗?

⑶怎么骗?

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

它是善意的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看清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思考三个问题:

[1]课文中真有这匹马吗?

[2]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二、反馈交流:

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⑵ 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默读课文,快速划划,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说的。

第一次:

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轮椅上的他叮嘱我:

“以后,马草就卖给我。

别饿坏了那匹马”

“以后把马草卖给我”,同学们想想,残疾青年的这句话,为“我”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啊?

表面上是写青年对自家那匹马的关心,不让他饿着,实际则隐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不用再费力找买主等,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第二次:

以后每天,当我背着马草来到书摊时,他便冲里屋叫道:

“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

为什么每天还要再重复这句话?

(暗示妹妹不要拒绝这无用的马草,更是想让我安心读书,“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故意这样做的。

第三次:

“没事,别饿坏了那匹马。

”我没有听他的劝阻,提着马草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门。

我为什么如此积极想自己将草送进去呢?

(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我每天都想象着马“香甜的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的看书,关心马,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

2.师小结

原本无马,谎称有马,残疾青年这样做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他如此用心良苦,苦心经营着自己的谎言,就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的看书”。

3.文中还有什么地方最直接的描写了这位青年让我安心的看书?

宽厚的笑给凳子坐阻止父亲打我甚至不惜用撒谎来让我能坦然的看书

此时此刻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位青年?

(善良宽厚)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⑴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

“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

“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发觉的主意。

青年认真看过马草,才让碧云收下马草,是想让“我”产生错觉:

青年家真的有马,而且正缺码草。

这样“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故意这么做。

这段言行神态描写烘托出青年关心我的良苦用心。

⑶“别别别……”他急了,“碧云!

碧云!

”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

等碧云来拿!

一连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反映了青年此时担心谎言被揭穿的急切和慌张。

⑷可是迟了!

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

那匹马呢?

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

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

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

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3.过渡: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

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

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4.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5.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

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

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

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

碧云同样善解人意。

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6.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

1.青年一直说到“别饿坏了那匹马”,其实并无马,学到这里,你对这个课题是否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他口中的这匹马其实指的是谁——我:

就是我喜欢看书,别让我饿坏了。

2.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

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身边又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对于残疾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关心、帮助、尊重呢?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

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

那匹马呢?

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

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板书设计: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教学反思:

课题:

11、唯一的听众

年级:

六年级

备课人:

张正婷

课时划分:

2课时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2、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感受老教授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月光奏鸣曲》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得这首小提琴曲美吗?

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

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她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板书)

2.“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

(老妇人)

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在被人嘲讽时,是她关注、鼓励、宽慰我。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2.汇报交流。

3.理解生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梳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自然段):

家中练琴遭嘲讽;

第二部分(2—7自然段):

林中练琴遇知音;

第三部分(8—11自然段):

表演时的心理活动,感激老人给我的关心与鼓励。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感悟一下文章的感情,懂得了什么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2、感受老教授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一、复习导入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

(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理解句子: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

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

如: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a.谈谈体会:

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

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

(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