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集锦9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809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集锦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集锦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集锦9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集锦9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集锦9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关于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集锦9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关于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集锦9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关于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集锦9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集锦9篇.docx

《关于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集锦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集锦9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集锦9篇.docx

关于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集锦9篇

关于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集锦9篇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篇1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说起我们东北的习俗,不得不提“腊八节”。

  提起“腊八”,大家并不陌生。

其实腊八节的别称还有很多,因为在这一天,相传是佛祖成道之日,所以又称“法宝节”、“成道会”、“佛成道节”等。

  腊八节的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在北方。

“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

它本是佛教节日,后来经过演变也成了家喻户晓的节日了。

  在我们这,过“腊八节”必不可少的就是“腊八粥”了。

腊八粥又称“七味五宝粥”、“佛粥”、“大家饭”。

腊八粥由多种食材熬成,活像一件由农作物制成的“工艺品”。

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的产物而有所区别。

但其中糯米、莲子、白果、薏米必不可少。

最多可放十余种食材,可别小看这一碗腊八粥,它盛满了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感恩等美好的感觉。

喝起来甜甜的,糯糯的,苦中有甜,甜中有酸。

喝了腊八粥就证明已经做好了迎接新年的准备,并且好运很快就会降临,因为它象征着幸福。

所以在节日间,我们这的邻里乡亲、亲戚朋友都会互相赠送腊八粥,送的人要客气地说是请对方尝尝自家的味道,并把好运带给对方,这不就是圆满吗?

  在北方,腊八节的美食除了腊八粥,还有色如翡翠的腊八蒜,那味道别有一番风味。

  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所以过了腊八大家就会好好歇一天,然后做好过年的准备!

办年货,大扫除,贴春联,穿新衣,还有更多忙的事情等着我们哩!

  这就是我家乡的腊八习俗。

其实不论是喝腊八粥还是吃腊八蒜,这背后蕴含的都是每个人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

那么,你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风俗呢?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篇2

  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巨大的国度里,包含着许多小的城市,这里的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历史悠久的风俗。

我的家乡——哈尔滨,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城市。

  说到哈尔滨,每个人都会想象到哈尔滨的冬天。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冬天是凋零的、荒芜的,但是哈尔滨的冬天却是一片繁荣的生机。

这生机的背后,正是哈尔滨最有特色的风俗——冰雪盛宴。

  每年冬天,万众瞩目的冰雪盛宴就会来到。

在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多姿多样的冰雕,闪亮出众的冰灯……

  每个外地游客来到哈尔滨,看到冰雕都会赞不绝口,为何?

只看那冰雕花样奇多,别具匠心,一个冰雕,一个故事。

你看那十二生肖的冰雕,一个个如真的一样,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让人身临其境。

这其中有一塑龙状的冰雕格外的吸人眼球,栩栩如生,好似一条真龙悠然地盘旋着,这不仅表现了手艺者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于龙的传说的敬爱与向往。

  说完冰雕,我们来一起看看冰灯吧!

每到冰雪节的夜晚,光明随着夜幕照亮了这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带来光明的正是那精制而又小巧的冰灯。

冰灯的起源,是早年间,靠近松花江的渔民和农民晚间用来照明用的。

后来经过工匠们的改造,成为了现在人人喜爱的冰灯。

做冰灯用的冰也十分考究,近其观赏,见那冰白光四射,让人不禁产生一种威严神圣之感,远观之,见那冰光晶莹剔透,如那十分稀有的珍贵宝石一样,让人不禁想去触碰、欣赏一番。

那冰灯,让人在这深夜中毫无睡意,只抱着一颗激动的心,对它恋恋不舍。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冰雪盛宴。

因为有了这些别具特色的风俗,我的家乡变得更美、更迷人了。

我爱家乡,爱它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篇3

  连绵不断的山峰;一眼望不到边的湖;数不尽的高楼大厦……这,就是我的家乡——千岛湖。

  要说我的家乡有什么特别之处?

那可就多了,有三角戏、竹马、舞龙灯等等。

但是我从小在人们口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讨论竹马的。

当然,从小在千岛湖长大的我对竹马也十分有兴趣。

  在竹马这项艺术中,有很多能体现千岛湖民风的地方。

无论是做竹马的手艺,还是跳竹马的姿态,没有一处是不令人陶醉和赞赏的。

  虽然身在千岛湖,可看竹马表演的机会却很少。

每一次观看竹马表演,都会非常激动,以至于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记得我第一次观看表演,是在书香弥漫的校园里。

  在我四年级时,学校里建了一个阳光图书馆,里头各式各样的书都有,在图书馆里还有一个竹马馆。

在竹马馆门外的墙上,挂满了关于竹马的解说和图片。

好奇的我看了所有资料,看完资料,我对竹马这个新鲜玩意儿入了迷。

  没过几天,学校的主席台上被布置得漂漂亮亮:

红色的地毯、彩色的背景、还有背景上四个红色大字“淳安竹马”。

对竹马正感兴趣的我顿时眼前一亮。

布置完场景,老师就在教室里宣布了第二天要表演竹马的消息。

那晚,激动的我在床上兴奋的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第二天表演的事。

  到了表演的时候,同学们到了操场上,满脸期待的我聚精会神地盯着。

演员出场了,红色、绿色、黄色、白色、黑色等五色竹马入场了,在竹马馆门外的资料上,我了解到:

表演竹马的都是青少年男女,分生、旦、净、丑的角色,正生骑红马、青衣骑黄马、小生骑绿马、花旦骑白马、小丑骑黑马。

还有,上面写道黑马最活泼。

半信半疑的我一看,果然,小丑骑着黑马,拿着马鞭,蹦来跳去。

红色的状元马,让我立志前行,也代表千岛湖的成功,黑马还有前程似锦的寓意,寄托着千岛湖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表演结束,我对我的家乡千岛湖又有了新的感觉。

这是我的家乡风俗,既让千岛湖有了代表作品,又凸显了淳安“锦山秀水,文献通考名邦”的独特神韵和风采。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篇4

  我的家乡贵州贵阳有一项风俗,每年春节初二上山去拾柴,回到家以后再吃一顿热腾腾的酸汤火锅。

  我还记得20__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初二一大早就去黔灵山公园拾柴,那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普照。

我们到公园门口时,售票处已经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进到公园里面更是人山人海,湖边、山坡、山顶到处都是人流,满山的树丛中都看得到人的身影。

公园里到处听得见杜鹃鸟、布谷鸟、喜鹊叽叽喳喳的叫声,就好像在演奏一支交响乐;看得见黄色的迎春花、粉红的樱花、纯白的玉兰花尽情地开放,还散发出一些沁人心脾的清香,使人恨不得凑进了狠狠地闻一两下。

人们三五成群,在赏花、跳舞、唱歌、演奏、登山,最重要的是在山里面拾柴。

因为柴火的柴跟财运的`财谐音,所以人们把上山拾柴就当成是上山拾“财”,回家再拿红布把它包起来,就寓意着来年会发财。

我们随着人流逛了大半个公园,然后也捡了几根柴回家了。

  回家以后,我们在家里吃了一顿酸汤火锅。

在锅里烧开水后,倒入用西红柿熬成的底料,再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入配菜。

酸汤颜色鲜红,寓意着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热气腾腾。

酸汤并不辣,反而酸酸甜甜的,只要一凑近,这酸汤浓郁的香气,就会从锅中倾泻而出,闯到鼻孔中,让人沉醉在这香气中。

这酸汤里煮出来的东西,也被这酸汤的酸甜给“渲染”了,在自己的本味中掺杂着酸汤的气味,使得整个酸汤火锅更加开胃可口。

  拾柴和酸汤带给了人们许多的好运,所以这项风俗很受人们的欢迎,只可惜今年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人们不便出门,公园也关闭,无法上山拾柴了,我多么希望这场疫情赶快过去,人们可以继续在阳光下的公园中享受美好生活。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篇5

  我的家乡在山西,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十分有趣。

  就拿端午节来说吧,在这一天里,人们会吃粽子,喝雄黄酒,戴花绳。

而这些习俗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小时候一次戴花绳的有趣经历了。

  那是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端午节,妈妈从街上买回许多五颜六色的花绳。

花绳,又叫五彩丝,也叫五色丝,是由五种颜色的细绳编成的,很漂亮。

妈妈在我的手腕与脚腕上戴上花绳。

许久后,我心生疑问,便对妈妈说:

“妈妈,在端午节这天为什么要带这种花绳呢?

”妈妈对我说:

“古时候,这种绳子是由五种颜色的细绳编成的,并不像现在这么多颜色。

而这五种颜色也代表着五行,据说可以避邪。

”那时我不懂,又问:

“妈妈,邪代表什么呀?

”妈妈又说:

“就是不好、不正义的东西,你长大就明白了呀!

”“哦,原来是这样……”

  端午节后的一天,下雨了,妈妈便把我的花绳丢在水泊之中了。

我又不懂了:

“那么漂亮的花绳为什么要丢在脏水里呀!

”妈妈说:

“顺着水流走,代表着烦恼与忧愁都漂走了。

”“那我一定会很开心了。

”“哈哈……那只是一个说法而已。

”“啊?

好吧!

  后来我们还吃了粽子,粽子里放着江米和红枣,还有花生米。

吃的时候放点儿糖,甜丝丝的,可美味了。

那种味道令人留恋,让人怀念。

后来我才得知端午节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中华民族风俗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

每个节日都有不一样的,、特殊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篇6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地方也会有着不同的习俗,那么,今天我就来讲讲禹城当地过年的习俗吧。

  年糕是禹城人过年必备的食品,当地人叫它“泡子糕”。

先用准备好的糯米粉和面掺水搅拌均匀,然后切割成小块、下锅油炸,原本小块的米粉团,瞬间变成一个个杏仁般的圆泡。

再把这些炸好的米泡加上饴糖,搅拌、粘合、擀压成块状,大块的年糕就成型了。

怎么样,是不是很诱人呢。

而我则有幸吃过一次,那种味道甜甜的有些粘,像是粘米混合了红枣的味道,吃起来满满的幸福感,到了现在年糕也是我回禹城之后必吃的一道美食。

这泡子糕的起源还有一段历史传说。

相传清朝末年,禹城有一名从事糯米经营的商人。

在一次运输过程中,糯米因受潮无法售卖。

商人于是将受潮糯米碾成粉后进行油炸食用,没想到风味独特。

因其油炸过后称”泡“状,商人便为其取名为”泡子糕“。

如今在禹城,”泡子糕“不但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春节人们走亲访友和婚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甜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

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过年是多么美好呀,家人们都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聊着这一年的收获,真是静谧又美好。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篇7

  我们这里的民间风俗有很多,不过我想说的是过年贴福字这个风俗。

  每逢过年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都要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福。

很多人为了更充分的体现这种向往和祝福,干脆将“福”字倒过来帖,表示福倒(到)了。

  当然,我们家过年也要贴福字。

而且每次贴福字都少不了我,只要爷爷贴福字,我就会停下手中的事,去和他一起贴。

  今年也不例外,除夕一大早,爷爷手里拿了一堆福字,招呼我和他一起贴。

我赶紧跑过去,爷爷把福字一一摊开,准备挑一张最大、最漂亮的福字贴在我们家的大门上面。

看着大大小小的福字,突然,一张大大的带着鲤鱼的大福字映入我的眼帘,这应该是最大的福字了吧?

我对爷爷说:

“爷爷,我们把这个大福字贴在大门上吧。

”爷爷笑眯眯地点了点头。

准备贴了,要知道这贴在大门上的福字走过路过的邻居都能看到,因此一定要贴得端端正正的才好。

爷爷在前面帖,让我在后边帮他看着,这可马虎不得,要是贴歪了可不行!

我在后面指挥着爷爷:

“爷爷,向右一点……”“奥,好……”“不对不对,再向左一点点,好,停——。

”就这样,我们把最大、最漂亮的福字都贴在了我们的大门上了。

爷爷走得远一些,又端详了一下,对我的指挥表示很满意。

随后,我们把其余的福字一一贴在了门、窗、柜的上面。

整座房子装饰得喜气洋洋,充满了过年的气息。

  这就是我们这里过年最重要的风俗,当然,我也喜欢这个风俗。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篇8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淳安也不例外,现在就由我来跟你们讲讲淳安的风俗吧。

  就在千岛湖一旁的金峰乡朱家村,在每年的阴历正月初六,他们的宗祠内就会摆满101个猪头,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可大有来头呢,据说宋代大文学家朱熹是宋家村人民的祖先,还听说,“赛猪头祭祖先”这个习俗就是朱熹的重孙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一习俗,在当地已经有8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拿着自家的猪头一同摆到宗祠内一较大小,并比赛谁家的猪头最有创意,村里头最有威望的老人会对猪头进行评议,最后选出最好的发红包,发年画以示鼓励。

  就在去年的正月初六,我和爸爸也去了一趟金峰乡朱家村,来看了一场热闹又盛大的“猪头大赛”。

  我们到了那儿已经是上午十点钟了,此时祠堂外面的空地已经被围的水泄不通,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舞狮们踩着节拍辗转腾挪,甚至还叠起了罗汉,神采奕奕,精彩非凡,为这个春节增添了几分“精气神”惹来了阵阵叫好声。

  我和爸爸好不容易才从这人流中挤进祠堂,只见100多个大猪头,整整齐齐的摆在桌案上的提篮里,一个个都精心的“美颜”和“点缀”过。

还配以万年青,天竺叶,鲜花,水果,不少还贴着福字,喜气洋洋,馋的我直流口水,要是现在可以吃的话,我真想上去咬两口。

  舞狮之后就是由村民演出的竹马表演,浓妆艳抹的村民腰间系上竹马,一手拎着马脖,一手舞着马鞭,和着音乐翩翩起舞。

  最后,“猪头大赛”经过逐一比拼称重,决出了一、二、三名,掌声和欢呼声响彻了整个祠堂。

  那天晚间,朱家村还举行了猪肉宴席宴请所有远道而来的宾客。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篇9

  “咚咚锵,咚咚锵,财神爷来咯……”两只桨在“海浪”里翻腾,两条腿快速的前后翻飞……这,就是我美丽家乡的习俗——划旱船。

  划旱船,顾名思义,就是在陆地上划船,“旱船”是依照船的轮廓而制成的木架子,然后在木架的周围围上蓝色布帘,画上白白的波浪,仿佛小船在大海里乘风破浪。

通常是一位姑娘,从旱船底下的洞钻进去,手扶着船迈着碎步往前走。

当然,每条“旱船”旁边都有一位右手摇蒲扇,左手扶桨的“艄公”,他一手比画着蒲扇,一手摇着桨,同时两人高声的唱着戏,一艘快乐的“旱船”就出发啦!

  新年喜庆的“划旱船”活动开始了,整条街上挤满了围观的乡亲,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突然,乡亲们都不约而同朝着一个方向张望——“旱船”划过来啦!

  一个身穿红袍、面容姣好的姑娘站在“旱船”中,迈着欢快的碎步往前走,跟在她身后的艄公,一边使劲地舞着蒲扇往旱船帘子上扇风,一面划动着桨,旱船摇摇摆摆,犹如在大海上航行,惟妙惟肖!

  这时,只见那艄公扯开嗓子高声唱戏:

“今年风调雨顺,哟……哟……”看热闹的乡亲们和着艄公身后的乐团一起应声:

“哟……哟……”同时锣鼓恰到好处地敲了起来:

“咚咚锵!

咚咚锵!

”所有的声音交融在一起,非但不会让人感到杂乱,反而是那么和谐。

那么铿锵有力!

别有一番韵味。

  忽然,艄公将蒲扇别在腰间,一手扶船,一手加大力度划桨,原来这是遇上“惊涛骇浪”了!

“财神爷来咯,哟!

哟!

”艄公又一次嘹亮地唱了起来,乡亲们高亢的声音一唱一和:

“哟……哟……”这不仅是家乡传统的习俗,更是人们在祈福,盼望着今年大丰收,风调雨顺。

  “财神爷来哟……”随着旱船摇摇晃晃的远去,声音也渐渐散去,夕阳西下,小镇慢慢恢复宁静,但方才那高亢、激昂的歌声始终萦绕在乡亲们心中,陪伴他们开始新的一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