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9820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docx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docx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课题小组进行了有关“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数学练习教学法设计”的课题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验、讨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实验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实验的目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将成为教育的基本特征。

因此,课堂上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即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焕发课堂的生命力,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内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课外学生作业多,自由活动少;忽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忽视学生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现象,我们尝试进行了“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练习教学法”的研究和探索。

旨在改变小学数学教学“重讲轻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轻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现象,力求达到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确保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真正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实验对象和方法我们以每人所教班级之一为实验对象,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前把一节课精心设计成新知导入、新知形成、新知理解、新知运用、后知孕伏等五个阶段。

新知导入的练习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新知形成的练习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新知理解与运用的练习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后知孕伏的练习主要为后继教学奠定较好的基础。

三、实验的实施教学中我们是如何恰如其分地按照练习教学法的教学模式设计好每节课的练习呢?

首先是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我们要求参与课堂练习设计的教师要把握大纲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

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

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

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

练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前精心设计五个阶段的练习与指导措施,课内激励与指导学生练习与思考。

   

(一)、旧知迁移练习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前,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开展新知探索的必要前提。

旧知迁移阶段的练习就是为了达此目的而安排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作铺垫。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我们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

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

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

13、36、16、93、42、29、24、39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

学习前的良好准备,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再稍加点拨、诱发,便会水到渠成了。

(二)、新知形成练习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所以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的教学。

”故新知形成阶段的练习一定要呈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或结论的发现过程,或公式的推导过程,或解题思路的优选过程。

把练习仅仅局限于学生解答练习题的活动上,这是对“练习”含义的一种狭义理解。

士兵在长官带领下的所有训练叫做练兵,所以我们认为: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索、讨论、思考、实验、操作、解题等活动均可视为练习。

因此新知形成阶段的练习,依教材内容的特征,我们设计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求。

为了促使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前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在学习新知识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练习。

如:

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应帮助学生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到规则抽象。

下面的练习设计可看到学生的知识是怎样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练习过程形成的。

(1)具体感知(学生动手操作)。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②用12个(或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成一个长方形,说出它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2)概括表象。

①口答:

一个长方形长里正好摆5个1平方厘米,宽里正好摆3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②再现在现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说出下图的面积各是多少?

(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3)规则抽象。

在上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

并说出测量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新知形成的练习中并不是一味让学生进行解题练习,而是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非常灵活地采用讨论法、尝试教学法、动手操作法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练习法的教学,方法的采用依据教学内容具体安排。

(三)、新知理解练习

  新知理解练习(即我们常说的巩固练习)就是要学生通过练习与思考,比较全面、准确地认识新知、理解新知。

新知理解练习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释疑、解惑”。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捕捉有利时机进行提高、诱导。

为了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

(1)说出下列各算式来有几位小数?

4×( )、×( )、×( );

(2)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2898 ×=2898 ×=2898;(3)列竖式计算出第一个算式的结果,并根据计算结果直接填出其余两空:

×26=( ) ×=( )  ×=( )      在局部的专项练习或独立的模仿练习基础上,再根据新知识的特点适当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

  (四)、新知应用练习

  设计这一阶段的练习要体现三多:

多层次,练习题由浅入深,呈台阶式;多形式,动态练习与静态练习有机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练习气氛;多题型,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练习题还要尽量与日常生活或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挂钩,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学生一开始做课堂作业,教师的讲解就完全结束了。

这样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截然分开,信息反馈闭塞,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时间一久,两极分化现象就特别严重。

因此练习教学法强调教师在学生解题后要进行讲解,要用学生中的普遍错例把有关问题讲清讲透,要扶植学生中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中的创造性思维。

按学习内容设计练习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练习设计有其不同的要求。

概念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则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理解法则、掌握操作的过程;应用题的练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由于篇幅关系,现在只讲应用题的练习。

1、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例如:

在学习“玩具厂计划生产10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210件,还要生产多少件才能完成计划?

”这道应用题时,除了模仿练习外,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

自行车厂要装配6OO辆自行车,已经装配了9天,平均每天装配72辆,自行车厂完成装配情况如何?

使学生懂得要判断装配情况如何,就要用实际的装配产量与计划装配的产量进行比较。

实际产量-计划产量=超过产量;计划产量-实际产量=还要生产的数量,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正确思考方法;2、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题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维定势。

再如为纠正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倾向,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多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

”、“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少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

”从而使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育目机械模仿的不良习惯;3、按学习的反馈设计练习。

新授课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l)对比练习:

对表面相似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容易彼此混淆,如带分数的加减法和带分数的乘法、求一倍数与求几倍数的应用题等,要通过题目对比练习,培养分化的能力。

(2)判断练习:

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所产生的错误,可以通过辩错、改错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

例如:

学习平均数问题后,设计这样的选择题:

某工人一、二月份生产零件350个,三月份生产210个零件,四月份生产220个零件。

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个零件?

(1)(350-210+220)÷3;

(2)(350×2+210+220)÷4;(3)(350+210+220)÷4从辨错、改错中,使学生懂得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

以上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反馈简述了我们在新授课练习设计的一些做法,在实际的设计中应是整体性的统一研究和考虑,以求最佳的效果。

由于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今天。

如何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的数学问题,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显得更加十分迫切和必要。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这方面下功夫,努力钻研、坚持探索,从而更好地把素质教育落或实处。

(五)、后知孕伏练习后知孕伏的练习既是本节新授知识的延续,同时也为后继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如我课题组刘林英老师在局创新课展示活动中所做《圆柱的认识》一课时,下课前留了一道这样的题目:

“你能计算出刚才所做的圆柱形纸桶共用了多少平方分米的纸板吗?

请课下尝试计算。

”这一题目既是对圆柱的特征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又为下一节知识“圆柱的表面积”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四、实验结果分析

(一)教师业务素质显著提高。

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使教师都有机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有机会用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每位教师都积极结合教育科研实践撰写论文,把自己满腔热情投身到尝试改革中去,其中周杰老师撰写的论文《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河南省一等奖、张金利老师撰写的论文《》和黄燕华、刘林英、周杰老师合写论文《》分获河南省二等奖。

  

(二)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我们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教具和学生操作的学具,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感官印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直观揭示抽象数学概念的性质,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育中心教研室组织的创新课展示上,我课题组教师刘林英结合练习教学法所做《圆柱的认识》一课,受到了教研室及全体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所做课件更是倍受好评。

在局第六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中,周杰老师所讲《小数的认识》获优质课一等奖。

  (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运用练习教学法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学生素质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剖析其分化点,学生真正参与了认知结构的组建,变“学会”为“会学”,尤其是学习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其中张金利、刘林英两位老师辅导的五年级学生在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多次获省二、三等奖。

  (四)课堂教学效率极大的提高,减轻了学生负担。

运用练习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体现出: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练习为主线,一节课教师讲的少,学生练的多,动手动脑机会多,在课内把课本上的作业题都完成了,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通过二年的实验,所带实验班的数学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思想,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都得到改变,因为练习教学法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协调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课堂上出现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生动局面。

  从上可以看出,练习教学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运用练习教学法,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动机和习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练习教学法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的确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五、实验的几点体会  通过二年来的实验,我们感到:

练习教学法有着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配有灵活多样的操作模式。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练习教学理论冲破了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练习。

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敢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新时代人才具备的重要素质。

教育要选就跨世纪的新一代人的素质,其中就要培养学生敢于尝试、乐于尝试的精神和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

原来的注入式教学,教师的讲授占去了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练习和思考的时间就不多了,而练习教学法一开始就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有的放矢,效果较好。

下面是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法对比实验(以列方程解应用题为例):

教学方法练习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师讲授时间10分[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