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010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Word格式.docx

《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Word格式.docx

诵读法;

语文教学;

课堂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4-5884(2015)07-0026-03

收稿日期:

20150326

作者简介:

冯婉莹(1988-),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案例一某小学一年级国学课堂。

程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弟子规》中《入则孝》的节选: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

晨则省,昏则定。

”在教学过程中,程老师通过榜样示范、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根据选文句式特点和内容分为两层,循序渐进地分层次教学。

程老师准确地把握了学龄儿童注意力时间较短、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通过游戏、激励等方式调整课堂节奏,在诵读法教学实施过程中,展开竞赛、树立榜样,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结合具体事例,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生活体验中,赋予国学内容以当代意义。

案例二某中学八年级语文课堂。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陈老师把《望岳》和《春望》两首诗放在一节课上进行教学。

课堂伊始她布置了一个思考题:

常言道“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两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生自由诵读,两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体学生齐读等形式,陈老师指导学生把握语气强弱、语音语调,体悟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所流露出的不同感情。

作为语文老师,陈老师的不足之处在于普通话水平还有待提高,这对诵读法在课堂上实施的效果来说是受影响的。

案例分析《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课程总目标规定: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1]而在具体的阶段目标中,如1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提到“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

7~9年级的阅读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

案例一中,程老师根据学龄儿童的心智特点,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游戏、分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入则孝》节选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带读、学生跟读、个人朗读和分组诵读多种方式相结合,读出了课堂的语文味。

案例二中,陈老师以一诗多读的形式,即朗读、译读、背读、说读,指导学生运用语气强弱、语音语调感受诗人在不同境遇下创作诗歌的情感,美中不足的是陈老师的普通话水平有待提高。

1诵读法在语文课堂的运用之理解

当代语文大师庄文中曾说过:

“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

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而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

“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

“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响亮,快慢有致,还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读作品之中,从诵读中体会音韵、节奏,品味文本的情趣和意蕴。

由此,诵读和朗诵的不同之处显而易见。

诵读不仅是读,还重在积累,能够熟读成诵。

对比朗诵,诵读是个人理解诗文的一种方式,趋向内心,而朗诵侧重表演,是面向公众采取的一种表达方式。

尤其在古典诗文教学中,诵读法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更为常见和广泛。

案例一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入则孝》节选内容时,注重通过生活实例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同时利用对仗的文字特点,分段诵读,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

案例二中,教师利用诵读法的各种变式,不同阶段逐层深入,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悟到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也逐层丰富和深入。

2诵读法在语文课堂的运用之现状

上述两则案例是将诵读法运用得当并提升教学效果的语文课堂教学实例。

许多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视诵读法在课堂上的运用,但部分老师在使用诵读法进行教学时却走入了如下误区:

一是盲目诵读,缺乏目的。

部分一线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文篇目教学时,会让学生先行预习,利用早自习的时间借助工具书排出生难字,自行诵读。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组织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多次诵读。

然而如果教师不加引导、不预设问题,那么课堂上呈现地就只有朗朗读书声,学生反复诵读却不明白为什么而读,甚至出现对诵读的倦怠。

这就是缺乏目的的盲目诵读,不仅不会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案例二中,陈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参考了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执教《律师二则》时所采用的诵读方法,通过“吟读”整体感知诗词;

从文本出发,通过“译读”对一系列意象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

再结合“背读”和“说读”,对学生的理解、鉴赏、品味诗词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形象的构思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因此,只有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提出阅读的目标,学生才能在诵读中读出兴趣、读出体悟。

二是忽略诵读,缺乏感知。

部分教师受时代、地域限制,从事一线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都由教师一人对篇目进行讲解剖析,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层次,总结中心思想[3]。

课堂上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灌输式的讲授方式也令学生对语文课堂充满厌倦和排斥心理。

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也决定了诵读法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如普通话水平、对文本的理解、诵读技巧的把握、教学方案的设计等。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准确把握文本结构和内涵、示范诵读的方法和技巧,遑论学生通过诵读去感知文本、体悟作者情感。

三是过度诵读,缺乏体悟。

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学生对同一文本过度诵读的现象,即能够不假思索背诵出所学的篇目,却对文本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缺乏现实感受及体悟。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缺乏情境的创设,特别是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时代背景不同,使得学生无法理解诗人的情感,缺少共鸣。

3诵读法在语文课堂的运用之意义

诵读法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在师生交流互动中体现语文课堂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如下三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学者认为“通过大声诵读,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激情诵读的独特感受”[4]。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诵读,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疾徐交替下,通过眼到、手到、口到、心到,传递文本的情感和温度,使得学生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习兴趣。

二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感知语言、文字之美。

古典诗文是中国文学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针对中国古典诗文,在传统吟诵的基础上,提出了普通话吟诵的主要规则”,“在技巧上要注意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文读语音和腔音唱法”[5]。

诗歌创作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因此,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把握古典诗文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三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字音、字形,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文字语言之美,体悟诗篇所传达的感情,形成与个体的情感共鸣,正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4诵读法在语文课堂的运用之创新

诵读法应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理解文本,掌握正确的诵读技巧和方法,创设体悟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是营造兴趣氛围,激发诵读潜力。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课外的阅读和写作同样重要,定期开展班级诵读比赛活动,教师指导和点评;

对优秀的课外篇目进行推荐和导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发现自身的诵读潜力,形成教和学的良性循环。

二是利用教育技术,改进诵读方式。

诵读方式不局限于教室内,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把诵读的名师篇目请入课堂,也可以在课外上传教师或者学生的诵读视频、音频交由专家指点,再带回课堂共同讨论。

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突破自身局限,学生也可以在课外接触更广阔的天地。

三是创设课堂情境,培养诵读习惯。

诵读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最终还是要结合具体的课文篇目,体现在教师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上,落实在学生诵读的个体体悟的过程中,因此,教师需要将规律性的诵读方法结合篇目的教学呈现给学生,适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文本情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言美、文学美和人情美的品味中,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5结语

有学者指出,“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把握言语的音韵美,品味言语的含蓄美,感受言语的形象美。

”[6]也有人认为,“诵读是在短时间内,运用到最多感官的教学方式,多重的刺激,必然带来更大的信息量。

”[7]诵读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师生的诵读中营造一个情感的共鸣场,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文本的媒介作用下,在诵读的过程中寻找现实里无法满足的情感诉求和审美需要,最终达到精神的愉悦和生命的升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余映潮,汪中苏.《律诗二首》教学实录与点评[J].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研评析,2004(10):

26-28.

[3]熊慧群.中专学校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95-96.

[4]陈雪峰.论语文诵读教学[J].时代教育,2012(22):

85.

[5]朱明海.吟诵:

与诗人的心灵相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3):

32-35.

[6]周敏蓉.在诵读中培养语感[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6):

31-33.

[7]刘圣祥.诵读教学的价值探究[J].语文学刊,2010(18):

137-138.

(责任校对游星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