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682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docx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

语文课程的评价策略有哪些

(1)评价的目的:

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评价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这是语文课程评价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从目前语文课程评价现状来看,评价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甄别选拔性评价,例如,目前的高考和中考所采用的评价,其目的是淘汰和选拔;二是鉴定性的水平评价,例如,目前学校普遍采用的期中、期终考试就是鉴定性的水平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三是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通过评价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在评价目的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而且,在评价前,教师在头脑中早已勾勒了一幅“正态分布图”:

在一个班级群体中,只有极个别个体是优秀者,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中等水平,还有极个别的个体属于下等水平。

评价的目的就是把少数的优秀者选拔出来,这种评价的带来的后果是:

只有少数的所谓“优秀者”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激励,大多数中等、下等水平的学生在评价中成了失败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

这些建议为我们明确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指明了方向,即:

评价的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如何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首先,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反思教师教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使学生遇到的问题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其次,要实施差异评价。

在一个班级群体中,学生个体之间在语文学习的水平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评价的标准上,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软化“班级参照”,强化“自我参照”,对学习水平高一点的学生,让他们永不满足;对学习水平低一点的学生可以松一点,让他们不感到自卑。

这种因人而异的评价,具有个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能促使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增强自信,发挥其创造潜能。

此外,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变“纠错”为“觅优”,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学习语文的动机,促使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2)评价的内容:

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

综观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在评价的内容上,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即使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只是关注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读写技能方面的书面学业成绩,这种评价内容上的狭窄和片面,将会对语文教学活动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针对这个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对评价的内容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的内容上,必须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

对评价内容“全面性”的理解,我们必须把握三点:

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全面性,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对语文课程内容全面性的评价,应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是评价目标内容的全面性。

不仅限于知识和能力,即认知领域目标的评价,还包括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评价。

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目标评价,既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还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在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面。

三是个体差异发展的全面性。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对学生个体来说,“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全优发展”,而是允许并鼓励学生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特长。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评价内容是不合理的。

因此,我们在确定评价内容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发展的全面性,关注学生个体智力的强项,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对评价内容“综合性”的理解,根据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我们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要注意评价内容的综合,例如,在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时,要综合考察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二是要注意评价方法的综合,尽量淡化量化和客观化评价,强化能充分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本质的定性评价。

因为量化和客观化的评价,容易使情意性和感悟性很强的语文课程变得简单化和肤浅化,这样的评价,不仅难以从本质上保证语文评价的科学性,而且往往会丢失语文教学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内容。

反之,定性评价虽然带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因素,但是,这种评价往往不仅可以从本质上保证语文评价的科学性,而且可以保留语文教学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内容。

这种定性评价对指导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将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从近几年高中语文考试评价的发展态势来看,那种选择性和判断性的量化题目正在逐步减少,那种有利于学生个体自由发挥的主观性题目正逐渐增加,这是语文课程评价中的一个可喜变化。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强调注重定性评价,并不是意味着要摒弃量化评价。

事实上,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存在其不足之处,关键要看所要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内容决定着评价的方法。

例如,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评价,利用量化的评价方法,能够确保评价的覆盖面,对于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体验和感悟方面的评价,采用定性评价就具有明显的优势。

(3)评价的主体:

从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在评价的主体上,教师是单一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错”、“挑毛病”,教师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学生是接受评价的被判者。

这种单一主体的教师评价,其弊端在于:

一是评价的结果容易出现片面、主观,使评价失去客观和公正,被评价者对评价的结果难以认同,因而评价的实效性不强;二是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

在评价过程中,由于教师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找学生的“碴”,学生因而不得不通过弄虚作假的办法来应付教师的挑战,久而久之,师生之间自然会产生对立的敌对情绪;三是使学生的持续发展失去了原动力。

因为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且,学生对这种评价往往持一种应付、对抗、惧怕、逃避的态度,试想,这样的评价,怎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呢?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这里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家长的评价。

这种多元主体的评价,不仅可以确保语文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评价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评价的重心:

从面面俱到走向突出重点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不考虑课程类型和文本类型,进行面面俱到的评价,其结果,一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不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和不同类型的文本确定突出评价的重点,使语文课程的评价从面面俱到走向突出重点。

关于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和不同类型的文本确定评价的重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评价策略。

例如:

课程“重点”评价策略

必修课程阅读与

鉴赏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炼文本的观点、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作出初步的评价。

对言之有据的独特见解,应予以鼓励。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实用文体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学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

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介作品的能力。

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表达与

交流对于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

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

实用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学生能否根据此类文本中常用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完成常见实用文的写作。

口语交际的评价,应考察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能否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选修课程诗歌与

散文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展开想像和联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

可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举行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考察学生的诗歌散文鉴赏水平。

在诗歌散文评论和创作方面,既要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也要评价其成果的水平。

小说与

戏剧评价的基本要求和“诗歌与散文”大致相同。

评价中还应关注学生对作品的人物、情节、场景等的感受。

新闻与

传记重在评价学生是否关心国内外大事,是否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并能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评价学生能否运用多种形式写作简短的新闻并关注其效果反馈,能否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否具有良好文风;传记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内容的真实,文字的生动,以及是否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语言文

字应用

注意考察学生是否能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能力和方法,进行广泛阅读和交流讨论,具有积极的运用意识和负责的态度;能否读懂语文学科以外与自己学识相当的著作;在交流中是否能注意所掌握和运用的材料充分而真实可信,并有针对性;语言表达是否严密而有条理,并讲究语言艺术和实际效果。

关于应用文的写作,重在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文风,掌握基本的格式要求。

注意考察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归纳、梳理语言文字的规则,能否发现语言文字表达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是否能对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和规范化有较好的理解和认识,考察学生对语言文字现象的敏锐性和探究兴趣,考察其能否运用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方法分析、探究语言文字问题。

文化论

著研读考察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是否正确,能否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

注意评价他们提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深度,还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心得或小论文,以及文化专题探究方面的成果,进行展示、比较,做出总体评价,也应兼顾学生在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活动中的表现。

评价中应对学生的探究意识、参与程度、探究方法及探究结果进行综合考虑。

试论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策略

郭根福

语文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学的评价能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评价而教,为评价而学”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评价什么以及怎样评价,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例如,在评价的内容上,过去往往只关注“知识与能力”的达成度。

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这必将促使语文教师关注教学对学生情意领域发展的影响,并积极主动去寻找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情意的发展。

由此可见,评价内容的变革,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其次,科学的评价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学与评价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仅凭其中的某一方面,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对教学活动的得失及时作出诊断性的评价,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案,从而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纵观目前语文课程评价的现状,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在评价的目的上,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在评价的重心上,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在评价的内容上,存在片面和单一的倾向;在评价的主体上,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教师与学生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已成为阻碍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的有关语文课程评价的理念,寻找新的评价策略,这些新的评价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评价的目的:

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这是语文课程评价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从目前语文课程评价现状来看,评价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甄别选拔性评价,例如,目前的高考和中考所采用的评价,其目的是淘汰和选拔;二是鉴定性的水平评价,例如,目前学校普遍采用的期中、期末考试就是鉴定性的水平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三是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通过评价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在评价目的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而且,在评价前,教师在头脑中早已勾勒了一幅“正态分布图”:

在一个班级群体中,只有极个别个体是优秀者,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中等水平,还有极个别的个体属于下等水平。

评价的目的就是把少数的优秀者选拔出来,这种评价带来的后果是:

只有少数的优秀者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激励,大多数中等、下等水平的学生在评价中成了失败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这些建议为我们明确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评价的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如何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首先,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反思教师教和学生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使学生遇到的问题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其次,要实施差异评价。

在一个班级群体中,学生个体之间在语文学习的水平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评价的标准上,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软化“班级参照”,强化“自我参照”,对学习水平高一点的学生,让他们永不满足;对学习水平低一点的学生可以松一点,让他们不感到自卑。

这种因人而异的评价,具有个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能促使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增强自信,发挥其创造潜能。

此外,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变“纠错”为“觅优”,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他们学习语文的动机,促使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评价的重心:

从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走向注重关注学习的过程

由于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甄别和选拔,从而导致了语文课程评价的重心只能侧重于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的评价。

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显然是不完整、不科学的,因为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了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活动后的结果上,而是贯穿在语文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且,“过程”比“结果”显得更为重要。

再从学生获得发展的方面来看,学生从语文学习过程各个环节中获得的发展,既有认知方面的,又有情意方面的,还有方法、习惯等方面的,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这些论述要求我们在实施语文课程的评价时,必须将评价的重心从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走向注重关注学习的过程,通过关注“过程”达到促进“结果”提高的目的。

关于如何进行“过程”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评价策略。

例如:

 

语文课程“过程”评价策略

识字与

写字

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阅读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写作

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

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

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

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口语

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三、评价的内容:

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

纵观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在评价的内容上,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即使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也只是关注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读写技能方面的书面学业成绩,这种评价内容上的狭窄和片面,将会对语文教学活动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并直接到关系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针对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对评价的内容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的内容上,必须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

对评价内容“全面性”的理解,我们必须把握三点:

一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全面性,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语文课程内容全面性的评价,应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二是评价目标内容的全面性。

不仅限于知识与能力,即认知领域目标的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评价。

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目标评价,既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还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

既要看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在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面。

三是个体差异发展的全面性。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对学生个体来说,“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全优发展”,而是允许并鼓励学生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特长。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评价内容是不合理的。

因此,我们在确定评价内容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发展的全面性,关注学生个体智力的强项,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对评价内容“综合性”的理解,根据“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我们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要注意评价内容的综合,例如,在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时,要综合考察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二是要注意评价方法的综合,尽量淡化量化和客观化评价,强化能充分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本质的定性评价。

因为量化和客观化的评价,容易使情意性和感悟性很强的语文课程变得简单化和肤浅化,这样的评价,不仅难以从本质上保证语文评价的科学性,而且往往会丢失语文教学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内容。

反之,定性评价虽然带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因素,但是,这种评价往往不仅可以从本质上保证语文评价的科学性,而且可以保留语文教学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内容。

这种定性评价对指导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将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从近几年中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的发展态势来看,那种选择性和判断性的量化题目正在逐步减少,那种有利于学生个体自由发挥的主观性题目正逐渐增加,这是语文课程评价中的一个可喜变化。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强调注重定性评价,并不是意味着要否弃量化评价。

事实上,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存在其不足之处,关键要看所要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内容决定着评价的方法。

例如,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评价,利用量化的评价方法,能够确保评价的覆盖面,对于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体验和感悟方面的评价,采用定性评价就具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