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878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7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docx

生活中水复习考试材料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材料

1.1水在哪里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它覆盖了地球大约71%的表面。

3.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2.53%,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4.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二、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

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人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2/3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70%~80%,其中水母占98%,草本植物中约占70%~85%。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

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充足水分。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三、水的循环

1.水循环的涵义: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蒸发和蒸腾进入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

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

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蒸发、输送、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2.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

可以表示如下: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内陆循环。

(3)海上内循环。

1.2水的组成

一、水的电解

1.电解水的实验。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

(2)可以观察到:

两个电极上出现气泡,两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3)用点燃的火柴接触液面下降较多(即产生气体体积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点燃时发出一声轻微的爆鸣声),这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是氢气;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端,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是氧气;

(4)产生氢气的那个电极是阴(负)极,产生氧气的那个电极是阳(正)极;

(5)通过精确实验测得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

1。

2.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这个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水

氢气+氧气。

3.实验结论:

氢气中的氢和氧气中的氧是从水中产生的,所以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颜色

无色

沸点

100℃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

状态

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

一定质量4℃时体积最小

二、水的重要性质

 

1.3水的密度

一、密度的概念

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计算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用符号表示为ρ=m/V公式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密度的单位。

国际主单位是千克/米3,常用单位是克/厘米3,

两个单位的关系为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或1千克/米3=1/1000克/厘米3。

水的密度=l000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为1米3水的质量为1000千克。

4.对于同一种物质,密度有一定的数值,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质的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5.对于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不同物质间密度大小的比较方法有两种:

即当体积相同时,质量大的物质密度大;当质量相同时,体积小的物质密度大。

二、常见物质的密度表

1.密度表中,除水蒸气外,其他气体都是在0℃、1标准大气压下所测定的数值。

2.从表中可以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的差别。

一般地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相差不是很大,气体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

三、密度知识的应用

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可以:

已知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4.判断物体是否空心,具体方法有三种:

先假定物体是实心的,通过计算。

其中通过比较体积的方法最好,既直观,又便于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

V空=V物-V实。

在用计算方法解决上述实际问题中,都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和匹配。

二、测定密度的实验过程

1.小石块密度的测量。

(1)调节天平平衡,称出小石块的质量m;

(2)选择合适量筒,将小石块用细线绑住,往量筒倒人适量水,读出水的体积V1,然后小心将小石块浸入量筒中的水中(全部浸没),读出此时水的体积V2;(3)计算ρ石=

2.盐水密度的测量。

(1)先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2)将盐水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体积为V;

(3)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4)计算ρ盐水=

1.4水的压强

一、压力

1.压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压力的特点是:

力作用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上。

压力与重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力,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间的区别和联系可归纳如下。

产生原因

方向

大小

作用点

重力

地球的吸引

竖直向下

G=mg

重心

压力

接触且有挤压

垂直接触面指向受力物

由施力物决定

受力物表面

(1)联系:

只有当物体孤立静止地放在水平的支撑面上时,它对支撑面的压力大小才和重力相等。

(性质不同)

(2)区别:

如右表。

2.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此实验中:

(a)和(b)中控制的变量是受力面积相同,得出的结论是在受力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b)和(c)中控制的变量是压力大小相同,得出的结论是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从这一实验中可以得出与压力产生的效果有关的因素是:

①压力大小;②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由上述实验可以知道:

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就越大。

这样我们可以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的大小来比较压力产生的效果。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强可以定量地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2.压强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由压强的定义可得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压强=

或p=

式中压力F的单位是牛,受力面积5的单位是米2,压强p的单位是牛/米2,它的专门名称为帕斯卡,简称帕,单位符号为Pa。

1帕=1牛/米2。

常用的压强单位还有百帕、千帕、兆帕。

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1帕约等于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

一块砖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00多帕,100帕表示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00牛。

3.压强的计算。

利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公式中的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

当物体放在水平支承面上静止不动时,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在数值上正好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这时应写明F=G,再用公式计算。

(2)公式中的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

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产生压强时,应以小的且是实际接触的面积作为受力面积。

(3)计算时,还应注意单位的统一。

力的单位一定要是牛顿,受力面积的单位必须是米2。

如果不是米2,一定要先换算成米2。

一、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力的作用效果(即压强)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结论:

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一、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

1.水和其他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深度增大,压强增大。

2.水和其他液体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二、水内部有压强

压强计的原理是当压强计一端金属盒上橡皮膜受到挤压时,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两边液面高度差也越大。

结论:

①水和其他液体的内部都存在着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③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1.5水的浮力

一、浮力的存在

1.实验:

将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手会感觉到有一个力将手往上推,将瓶释放后,瓶将上浮最后浮在水面上。

[结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2.实验:

将一个钩码挂在弹簧秤下,记下弹簧秤读数,再将钩码浸入水中,记下弹簧秤的读数,会发现钩码浸入水中后,弹簧秤读数变小了。

[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不仅是水,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3.实验证明:

气体也会产生浮力。

二、浮力的测量——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数字表达式:

F浮=G排液=ρ液gV排液;(3)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4.对阿基米德原理理解的几个注意问题:

(1)公式中的ρ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公式中的V排液是物体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而不是液体的总体积,也不是物体的体积。

当物体完全浸入(即浸没)液体中时,V排液恰好等于物体本身的体积V物;当物体只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排液

(3)浮力大小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

(4)ρ液的单位只能是千克/米3 ,V排液的单位只能是米3。

二、物体浮沉条件

1.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能出现三种不同情况:

(1)当F浮>G时,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可知物体将上浮,当部分体积露出液面时,排开体积减小,受到浮力减小,最后F浮=G,物体处于漂浮状态。

(2)当F浮=G时,由于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物体处于悬浮状态,此时物体可以停留在液体内部任一位置。

(3)当F浮

2.对于实心物体来说,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内部时,有V排=V物,由于F浮=ρ液gV排G物=ρ物gV物。

则:

(1)ρ液>ρ物时,上浮,最后漂浮;

(2)ρ液=ρ物时,悬浮;(3)ρ液<ρ物时,下沉。

1.轮船:

用钢铁制成空心即可。

其大小通常用排水量表示。

排水量是轮船装满货物后排开水的质量,即为轮船满载时受到水的浮力,排水量可用吃水线来表示。

2.潜水艇。

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需下沉时,水舱内充水,到G>F浮;

当G=F浮时,能停在任何位置(悬浮);需上浮时,用压缩空气将水排出,到G

二、密度计1.用途:

测量液体的密度。

2.工作原理:

漂浮原理即F浮=G。

3.刻度值的特点:

(1)上面读数小,下面读数大;

(2)刻度不均匀,上疏下密。

 

有关密度压强浮力公式复习提纲

一、密度公式:

(ρ与m、V无关),可变形为

▲对公式的理解①同种物质ρ一定,m与V成正比。

当ρ相同时,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②同质量不同种物质,体积越大,密度越小(或密度越小,体积越大)。

③同体积不同物质,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密度越大,质量也越大)。

▲水的密度写作1.0×103千克/米3;读作:

1.0×103千克每立方米;含义:

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00千克。

▲单位换算:

103千克/米3=1克/厘米3=1千克/分米3=1吨/米3

1吨(t)=103千克(kg);   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1米3(m3)=103分米3(dm3)【升(L)】;1分米3(dm3)【升(L)】=103厘米3(cm3)【毫升(ml)】

●当由G求ρ时,则用G=ρVg变形得

二、压强公式:

  

变形得压力F=PS 受力面积S=F/P(以上公式对固体、液体和气体都适用)

▲单位:

帕斯卡(国际单位),简称帕,用符号Pa表示,另有单位:

百帕(hPa)、千帕(KPa)、兆帕(MPa)    单位换算:

1kPa=103Pa,1MPa=106Pa

1帕=1牛/米21Pa=1N/m2  含义:

物体1平方米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对公式的理解①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但物体在水平支持面上自由静止时F=G,此时有:

②S是受力面积——相互接触的(小)面积。

对“多腿物”要分清多少只“脚”的接触面积。

③压力F一定时,受力面积S越小,压强P越大;反之受力面积S越大,压强P越小。

④受力面积S一定时,压力F越大,压强P越大;反之压力F越小,压强P越小。

⑤知道其中任意2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计算过程单位要统一国际单位。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②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③增大压力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办法:

•①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②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③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水的压强:

1、水对容器的底部和侧面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

①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②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的液体,压强就越大。

3、液体压强公式:

(只适用于液体)    液体压力公式:

F=PS

(只要求会用公式判断液体压强、压力的大小,而不要求具体计算)

三、浮力

(一)浮力产生的原因:

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若物体的下底面紧贴容器的底部,因为不存在向上的液体的压力,所以没有受到浮力。

(二)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气体)受到的重力。

即:

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

或表示物体全部体积在液体里;或表示物体部分体积在液体里,而另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

2、若“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则表示物体全部体积都在液体里。

3、V排液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它与V物(物体的体积)不一定相等。

(1)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

V排液=V物

(2)当物体部分浸在液体中时,V排<V物,此时V物=V排液+V露

4、F浮=G排液,G排液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而不是物体本身的重力

5、由F浮=ρ液V排液g可知,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ρ液)及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液)有关,而与跟物体本身的性质(密度)、形状、质量、体积、液体的质量、深度没有直接关系。

6、阿基米德原理对气体亦适用:

F浮=G排气=m排气g=ρ空气V排气g(物体一定全部浸没在大气中,此时V排气=V物)

(三)浮力计算方法:

1、公式法:

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V排液g

2、二力平衡法:

悬浮或漂浮时F浮=G物 

3、压力差法(定义法):

F浮=F向上-F向下

4、称重法(弹簧秤法):

F浮=G-F拉(物体在空气中称得的为重力G,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称得的是拉力F拉) (2、4式不能同时用)

●当求物体密度时还要结合用到G物=m物g=ρ物V物g(由G物或m物求ρ物)

(四)判断物体的浮沉:

①上浮F浮>G物或ρ液>ρ物  ②下沉F浮<G物或ρ液<ρ物

③悬浮F浮=G物或ρ液=ρ物  ④漂浮F浮=G物或ρ液>ρ物

(五)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①采用物体漂浮在液面时F浮=G计和F浮=ρ液V排液g原理工作的

②密度计上的刻度线不均匀,读数“上(浸得深)小下(浸得浅)大”。

2、船:

①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必须做成空心,虽然受到的重力不变,但体积增大很多,排开更多的水,达到增大浮力F浮=ρ液V排液g,最终使F浮=G船,浮在水面。

②a、轮船由江河驶入海里:

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不变,轮船将上浮一些(吃水浅些)。

b、轮船由大海驶入江河里:

重力不变,浮力不变,轮船将下沉一些(吃水深些)。

3、潜水艇:

①采用:

浸没水中后浮力不变,靠改变自身重力(向水舱充水或排水)来实现沉浮。

②潜水艇在水面下无论在上浮、下沉,受到的浮力不变。

a当向水舱充水时,潜水艇的重力增大,当重力大于浮力,即ρ平均>ρ水,潜水艇下沉;b当重力等于浮力即ρ平均=ρ水时,潜水艇悬浮;而排水时,重力减小,当重力小于浮力,即ρ平均<ρ水,则潜水艇上浮。

4、气球和飞艇:

①采用充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氢气、氦气、热空气)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升空时ρ平均<ρ空气。

②气球和飞艇重力不变,靠改变自身的体积来实现浮沉的。

如减小体积,则有F浮

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一.溶质、溶剂和溶液。

(1)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

(3)溶液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

均一性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相同;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固体、气体,溶剂是液体;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

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

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等。

二、悬浊液、乳浊液

名称

特征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中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

不均一,分层

不均一,分层

1.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如泥水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如牛奶就是乳浊液。

3.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

三、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1.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涵义: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

(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3)某种溶质。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

(对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对熟石灰这类物质而言:

在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中,改变温度则与上述物质相反。

二、浓溶液和稀溶液

1.人们常把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称为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称为稀溶液。

2.溶液的浓和稀是溶质在溶液中含量的多少,它与温度的变化、溶剂量的多少无关,不受条件的限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则是指溶质的溶解是否达到最大程度,要受温度和溶剂量两个条件的制约。

(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对于同一种溶质和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三、溶解性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大小叫溶解性。

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一般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是不同的。

可见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的大小主要是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

例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中,而不易溶解在汽油中;而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中,而不易溶解在水中。

四、溶解度——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方法

1.固体溶解度的涵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就表示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即达到饱和状态)能溶解食盐36克。

2.对固体溶解度涵义理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温度100克溶剂饱和状态克)

(1)要强调在一定的温度下,因为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大小有一定影响;

(2)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量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涵义中以100克溶剂作为标准;

(3)因为每一种溶质,在一定量溶剂里达到饱和和不饱和状态时溶解溶质的量是不同的,所以应规定达到饱和状态;(4)这里指的质量用克作单位,与溶剂单位一致。

3.溶解性等级的划分。

(1)溶解性等级的划分依据:

室温(20℃)时的溶解度。

(2)等级的划分。

(溶解性等级的划分是相对的)

溶解性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

>10克

1~10克

0.01~1克

<0.01克

举例

食盐硝酸钾蔗糖

氯酸钾

氢氧化钙

碳酸钙

五、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以硝酸钾为例)

1.提出探究的问题:

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等)

2.建立假设:

温度可能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等)。

3.设计实验:

(1)在室温下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2)给饱和溶液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现象:

硝酸钾又溶解了,

一直加到硝酸钾不能再溶解为止;

(3)将上述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现象:

有较多的硝酸钾固体析出。

4.得出结论: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温度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5.合作交流。

六、溶解度曲线

1.通过实验测出物质在各个不同温度的溶解度,运用数学方法可以绘制出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曲线。

溶解度曲线表示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曲线上每个点表示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3)曲线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4)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的情况;

(5)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6)曲线上每个点所配制的溶液是该温度下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100克溶剂)

2.从p.35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图中可以看出: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