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920.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0974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报9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报9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报9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报9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报9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报92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报92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报92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报92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报92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教育报92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报920.docx

《中国教育报9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报920.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教育报920.docx

中国教育报920

【中国教育报】我国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已确定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四个合作”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9月13日至14日,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在杭州召开。

这是一次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全面部署未来10年高等职业教育战线发展战略及发展任务而专门召开的一次全国性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的主题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近10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其中“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独招生考试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据统计,目前,95%的地级市有高职院校,这种布局和高职本身的特性,使得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科教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在本次会上强调,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10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

要通过改革,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新的提升,办学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实现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本次会议明确提出,下一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开展多样化继续教育,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

  会议指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税收优惠、企业办学成本列支,安全责任分担等政策措施,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会议明确提出,要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高等职业院校,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鼓励高等职业院校探索建立董事会、理事会,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

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陈希在会上强调,高职教育要紧紧围绕科学把握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办学基础能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等五个方面推进改革与发展。

  据了解,整个“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按照统筹规划、先行试点、动态调整的原则,逐步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二期工程、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和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建设等重大项目与改革试点,以政策引导、项目激励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通过持续改革与建设,努力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毋庸置疑,这是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所作的一次重要的动员部署会,也是一次充满改革与创新活力,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积极合作互动的大会。

记者注意到,本次会议除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参加之外,还有30多个部委、行业、企业和20多个省市政府领导出席,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凸显校企合作,强调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院校主体、企业参与的重要特征。

《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20日第1版

中国教育报:

校企合作:

一波三折背后的意味

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实现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

尹起浩摄

俗话说:

“好事多磨”。

从一开始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意招聘职校毕业生而拒绝职业院校主动抛来的橄榄枝,到发现职校毕业生“好用”而与多所职业院校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再到后来尝试改革满足企业需求技术人才新途径而自主创办职业学校,三一集团在寻求其急需的技术工人的过程中,可谓是经历了一波三折才得以修成校企合作、自主办学的“正果”。

如今,在三一集团,职业院校毕业生占到了集团工人总数的48.9%,而在集团现任的423名班组长中,又有215名来自于职业院校,占了班组长总数的50.8%。

三一集团人力资源副总监章建纯感慨地告诉记者:

“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为集团储备了大批优秀人才。

职校毕业生已经成为集团生产一线的中流砥柱,他们在生产现场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集团不容忽视的重要群体。

作为较早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企业之一,三一集团常年与十多所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并着实尝到了校企合作的甜头。

然而,三一集团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开端,却是一波三折。

订单班大获成功

校企合作不再“一厢情愿”

早在1999年之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就主动联系过三一集团,希望与他们开展校企合作,但是当时集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职校毕业生在理论知识方面不如本科毕业生,而在技能方面又不如社会招聘的技术工人,就冷淡地拒绝了。

“当时,集团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售后服务工程师,我们就招聘了一大批国内重点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和社会上有生产经验的技术工人,但是问题却没有因此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一集团人力资源副总监章建纯分析认为,由于本科毕业生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以更适合集团的研发和管理岗位,而社会招聘的技术工人由于大多是从农民工转化而来,学历和技能稳定性都不高,加上受到原有企业文化氛围的影响,对三一集团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也不高,因此造成了其流失率同样也很高。

“这时候我们开始考虑,或许既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实践操作训练的职业院校学生会更适合我们企业的需要。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三一集团开始派出一批人力资源专干出门寻找可以合作的职业院校,章建纯介绍说,“当时我们也很盲目,不知道什么样的院校适合我们,就开着车在长沙市职业院校比较集中的地区寻找。

巧合的是,我们首先找到的就是曾经给我们抛过橄榄枝的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在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三一集团的人力资源专干们欣喜地发现,学校不仅在文化氛围上与集团的企业文化相似,如要求学生统一着装、定时升国旗、要有服从意识等,而且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也与集团比较吻合——开设的大多是液压、发动机等工程机械类课程,且侧重应用型知识的运用。

于是,三一集团当年就开始与该校开展尝试性的合作,从学校三年级学生中选择了35个人重新组成“三一订单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这个订单班的学生毕业后,有27人留在了我们集团,并且在工作岗位上做得很出色,这进一步强化了我们继续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的想法。

”据章建纯介绍,在随后的两年里,三一集团又以同样的方式与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合作,而且每年合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均比较适合集团需要。

于是,从2002年起,三一集团开始正式与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当年就在该校开设了3个“三一订单班”,从学校的招生阶段就开始介入,派出专人对学生进行面试和素质测评,并与学校一起制订教学大纲,在校本课程中加入了“三一企业文化”、“砼泵及泵车运用与维护”等与企业相关的课程。

同时,集团还定期派出生产一线骨干到校或者在企业给学生上专业课,并在学生实习实训时,安排带教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在工作中的学习。

“在招生、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置、课本教材编写、师资力量配备、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与学校进行的全方位、针对性合作,让订单班的学生不仅掌握了集团所需的扎实技能,还让他们一开始就融入集团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得这3个订单班大获成功,这让我们着实尝到了校企合作的甜头。

”章建纯说,此后三一集团开始扩大合作职业院校的数量和范围,到目前为止,基本每年进行深度合作的职业学校都有十几所,并引入了退出机制,及时更替掉一些不适应集团发展需求的职业院校。

校企的良性互动让集团解了用人的燃眉之急,学校也破了学生的就业之困,校企合作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

但是,合作中显现的学生适岗能力不强、教师缺少实践技能、生产与教学不协调等问题,却不容忽视。

合作对接不紧密

校企合作期待“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带来了双赢的效果,集团解了用人的燃眉之急,学校也破了学生的就业之困,而且校企双方的品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三一集团下属的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贺鑫告诉记者,尽管校企合作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但是在合作过程中,集团还是发现了一些合作对接不紧密的“缝隙”。

“首先是学生方面,在企业认同度和职业素养及专业技能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贺鑫分析认为,尽管校企双方都提前对学生进行了企业文化、技能等相关教育,但毕竟学生长期生活的校园氛围跟企业氛围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仍有少数学生到企业后不适应企业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管理体制等,“比如我们集团的售后服务工程师岗位,上岗初期一般都比较艰苦,要长时间驻扎在工程一线,工作强度比较大,部分西北或高原地区的工作生活条件则更加艰苦,而且起点收入不高,这就会让部分学生产生落差感。

贺鑫说,虽然售后服务工程师的岗位起点艰苦,但是发展的前景却很广阔,目前集团的许多管理人员就是由这个岗位晋升而来的。

做到了管理人员,其工作生活条件和薪资福利待遇都会有非常好的改善,但是一些毕业生在初期却往往考虑不到这一点。

因此,站在企业的角度,就期望职业院校能加强对其学生“岗位成才”的正确引导,着重培养好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学生还有一个‘短板’就是毕业时技能尚不够成熟,到企业后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加强,这就牵扯到了师资问题。

”贺鑫解释说,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中,从事理论教学的还是占多数,真正有一线实践技能的比较少,这就相对影响了学生对技能的把握,“像教授装配技能时,学校的教师一般只教学生在学校少量的机器上学会正规的操作步骤就行了,但企业是有成百上千台机器在运转,这就需要非常注意上下工序、物流运转的衔接,比如一个机器的零部件这个工序要求10分钟做出来,你做了11分钟,虽然做好了但是却影响了下一道工序,在这方面很多学生的意识都比较淡薄,就是因为学校的教师也不了解企业的情况。

“我们期望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能定期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跟工艺人员沟通交流。

”据贺鑫介绍,从2009年开始,三一集团尝试着让合作院校的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到集团顶岗,同时也指派企业的生产骨干定期走出去跟他们沟通交流,目前收效还不错。

“还有就是职业院校本身了,我们企业非常期望学校能切实贴近企业的生产节拍,并成为企业改革与创新的试验场。

”贺鑫说,由于学校在教学设计方面要严格遵循教学大纲,总课时量是定好的,因此很容易导致某些企业需要的课程开不足,而企业不需要的课程又必须开的状况存在;同时,企业有生产节奏,学校又有教学节奏,很容易出现二者实习实训不协调的局面,“因此,我们期望教育部门和学校能严格按照就业导向、企业满意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设计,适当压缩一些课程。

建议教育部门可以对学校课程列出一个清单,规定出必须开的课程和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好让学校能比较自主地选择企业所需的课程。

同时,我们还期望职业学校能发挥其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多参与企业工艺方面的改革,比如流水线怎么布置更合理等,让企业少一点盲目性。

贺鑫还说,站在企业的角度,他们还期望能跟职业院校的教研室合作,共享学校试验检测设备,比如帮助企业进行探伤检测、精相检测等,这样不但更有利于企业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也能让职业院校有课题去研究,从而增强他们的科研实力。

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缝隙”和集团对技术工人的极大需求,三一集团于2006年投资两亿元创办了三一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希望通过企业办学,改革与试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人才的新途径。

弥补合作“缝隙”

自主办学收获“人才生力军”

“我们开设这所学校的目的,主要是针对集团用人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比如焊接专业来培养人才。

同时,也针对职业院校师资欠缺和暂时无法达到集团要求的专业开设课程,比如我们集团所需的桩机售后服务工程师,学校极少有这方面的师资,也不可能把专业细分到公司的一个产品这么细,所以我们就在职业院校普遍开设课程的基础上,根据集团工程现场情况和工艺流程、生产节拍再加入一些专业课程,来培养我们急需的人才。

”贺鑫介绍说,该校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建设了一支由92人组成的企业化、高学历、高职称、高双师比例的“一企三高”教师队伍,并依靠集团优势建立了以各事业部为实习场地的实习基地17个,为毕业生“零”距离上岗提供了有力保障。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该校同时还设立了“三一教育工程”科研项目,探索创建素质流程化与技能模块化合一的教育新模式。

该工程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基、三化、三结合”,即“基于战略设置育人标准、基于产业设置专业、基于岗位设置课程”;“技能教育模块化、素质培育流程化、就业毕业动态化”;“技能教育和素质培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相结合、能力训练与实时测评相结合”。

三一技能模块化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以现代工业思想中的后道工序拉动和6S管理的清理原则为出发点:

即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后道工序,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清理原则要求工作场所不能留有任何无用物品,用干净的环境保证作业效率。

与上述理论对应,企业岗位作为职业教育的终端、最后的工序,对教育机构提出要求:

教育机构一般只提供岗位所需的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不传授超出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以此提升教育资源的效能,实现生产岗位与课程模块无缝对接,三师型教师主导,教、学、做一体化,校企融合、情境学习、零距离上岗。

为了保证受教育者在模块完成时随时进入企业,学校还将传统意义上的考试改革为认证与学分的及时检测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培养效果进行鉴定,拿到相应证书即可上岗,拿到相应学分则为将来继续学习和获取毕业证书奠定基础。

为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让学生随时可以作为企业需要的生力军,学校还大胆地将学制改革为一种灵活的、短期弹性学制。

“相比其他职校毕业生,三一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具有企业文化认同度、岗位技能适应力和现场管理纪律意识等方面的优势。

”贺鑫介绍说,目前该校已培养3届毕业生共1452人,其中1449人通过考核被三一集团录用,这些学生上岗后积极进取、表现优秀,部分学生已被提拔为一线班组长。

■本报记者李丹

校企合作如何避免“单相思”

中国青年报浏览次数:

463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常见的却是校企合作的“单相思”。

企业发声:

谋求校企合作,我们很孤独。

学校慨叹:

实现校企合作,一个巴掌拍不响。

在近日由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全球化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机制体制探讨”会上,各方提出了校企合作“双主体”理念,希望开辟校企“联姻”的深度融合之路。

校企合作:

剃头挑子一头热

“我们的校企合作在‘单相思’的困惑里徘徊了很久。

企业觉得他们想合作,学校很冷;学校想谋求合作,但是认为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校企合作问题上,我们做了很多调研,发现学校谋求校企合作时‘叶公好龙’,很多企业尤其是高端企业合作无门。

龙来了,我们的高校是否有胸怀接纳?

”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向职业院校领导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尝试中,中兴通讯NC教育管理中心总经理张勇的回应具有典型性。

他说:

“校企合作之初,我们很孤独。

我们非常反感学校与企业完成挂牌后校企合作就到了终点。

“我们已经等得太久了,校企深度融合在21世纪教育的第二个十年里,一定要进行。

只要是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符合企业需求的、符合学生需求的,所有的政策能不能尽快讨论、尽快确定、尽快推进。

”中信3G学院院长陈键洲对校企深度融合热切期盼。

企业界对校企融合的热忱可见一斑,在全球化趋势下的今天,谋求深度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企业和学校的共同选择,学校也在作着深度思考和积极探索。

南京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旭翔反思:

他们没有把握企业的内在需求,合作的关键还是把握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内在需求,寻求长效的合作途径。

“我们要转变观念:

校企联合主导型合作办学不是一般的教学模式,而是今后高职院校主要的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仲文说。

如此看来,校企合作并非“单相思”,而是两情相悦下的联姻,如何谈好这场“恋爱”,才是关键。

校企“联姻”,先要选对郎。

当然,企业和高校的“择偶标准”各有不同。

“我们想和有企业化运营思路、关注内涵建设的学校合作,最像企业的学校是最理想的合作对象。

”张勇表示,校长与企业家的合作是校企融合的初级阶段,教师与工程师的合作是校企融合的中级阶段,学生与员工的合作是校企融合的高级阶段。

“我们愿意和主体化运营、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的企业合作。

”辽宁装备制造学院院长姜军说,“我们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合作时会考虑他们是不是符合我们的专业要求。

合作完成后,我们的实训基地,就是他们的生产基地。

校企“联姻”,谁当家

校企“联姻”后如何实现学校和企业的管理,俞仲文院长表示,“这个不存在谁当家的问题,家事当然是夫妻俩商量着办。

‘双主体’办学模式,就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而选择适合全球化发展趋势、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各个院校实际情况的模式仍然是不易之事。

各个高职院校在校企融合的路上,应探索出各自的道路。

不仅考虑企业的岗位知识需求,更看重这个岗位今后的转移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整合资源,壮大学校实力:

以资源换资源,以服务换资源,没有资源、没有服务,可以空手套白狼搞资源。

”俞仲文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俞仲文提出的双主体,是高职院校组织架构转变的根本,由单主体组织架构变成双主体组织架构。

即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全球化企业作为双主体成员;设立双院长、双系主任、双工业中心主任、双专业主任制度;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学校代表参与的高职院校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统筹管理校企合作办学事宜。

“双主体”中企业和学校共同关注的话题是“双师”。

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李峻解释说:

“‘双师’不是培训十天拿一本‘双师证’就是双师,对于学生的培养,师资是重要的因素。

要真正做到教师既是学校的老师又是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员工既是员工又是老师。

能真正用未来的技术培养现在的学生,而不是用现在的甚至是过去的技术培养未来的学生。

张勇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在通信专业上,我们发现课程设置还是10年前的水平,教育落后于发展。

我们有专业的系统的教程,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实现知识的更新。

要采取混编师资的方式,使大学教师到企业接受企业培训师的训练,把校企融合的‘双师’理念落到实处。

校企“联姻”,关键是“双赢”

“校企深度合作,捆绑发展既是满足行业需要的途径,也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可行方向。

”香港压铸总会常务副会长谢国夫觉得,学校同协会合作,等于同一个行业合作,同一个协会领导下的很多企业合作。

超越了同单个企业合作的局限,是对校企合作的一种扩张。

通过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文化熏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人格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和高校合作,我们有效地实现了成本的节约,同时也有一批优秀的毕业生毕业后留在公司。

”千骐动漫公司副总经理范文伟认为,校企合作在“双赢”基础上才能够长效发展,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校企深度融合可大大节约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而校企合作的利益核心点是就业。

“企业需求的不只是学生的文化专业水平,更是包括道德水平在内的综合素质。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劳汉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校企合作的核心要义是要实现几个一体化:

育人、研发、盈利一体化;输血、换血一体化;教师、工程师、教学一体化;总之,就是利益一体化。

俞仲文认为,目前的校企融合还存在着困惑,即两个“跟不上”:

领导、教师对校企融合的紧迫感跟不上;企业要求和政府支持跟不上。

俞仲文表示,有些企业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但是校企合作需要企业发挥积极作用。

“解决校企深度融合的难题,我引用温家宝总理讲话: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当然,校企“联姻”离不开政府这个“媒人”的牵线搭桥:

完善政策法律法规,减少校企融合的风险;兑现对校企合作办学的优惠政策。

俞仲文强调,校企联合主导型合作办学是今后高职院校主要的和基本的存在方式,校企合作不是作秀,而是生存之道。

今天的高职只有对产业的日益全球化作出迅速反应,才能在明天拥有话语权,才能形成新的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

校企深度融合就是要用未来的技术武装今天的学生,只有合作办学才能跟进企业创新技术,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职校与企业互相“倾慕”已久,但校企“联姻”除了要“仰望天空脚踏实地”,还要带着困惑去解决困惑,使校企深度融合既发挥人才源的作用,又具有技术源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