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4110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附诊疗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D12.6/D12.8/K62.1/K63.5大肠息肉的患者。

2.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本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Rh因子。

4.消化道肿瘤标记物筛查(CA199、CA242、CEA等)。

5.心电图、胸部X线片。

6.腹部超声。

(八)治疗方法

1.首先,根据病理提示、息肉大小及形态学变化,选择肠镜下息肉切除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化湿活血,行气止痛。

清热利湿。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3.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中药方药行肠道水疗:

水疗1号。

水疗2号。

4.中医外治: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灸疗、贴敷、

穴位埋线、腹针等治疗方法。

5.护理:

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2.无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

3.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者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5岁者,可疑存在肠道特殊疾病患者,进入相应临床路径。

2.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其他脏器基础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退出本路径。

3.息肉不符合内镜治疗指征,或患者存在内镜治疗禁忌证,出院或转外科,进入结肠肿瘤外科治疗住院流程。

4.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合并症,如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肠道穿孔或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等,必要时转外科手术,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5.合并感染,需要继续抗感染治疗,进入肠道感染住院流程。

6.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

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2cm;

或广基息肉;

或粗蒂息肉(蒂直径21cm);

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

二、大肠息肉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痛(大肠息肉),(ICD-10: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岁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一月一日出院日期:

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

≤28天 实际住院日:

一天

时间

年月日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3天)

年月日(住院第4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善辅助检查,完善内镜前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确认停止服用阿司匹林、波利维等抗血小板药物至少1周

□上级医师查房

□评估结肠息肉经内镜下治疗的指征

□确定结肠镜检查时间,落实术前检查

□确定内镜下治疗方案,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注意事项□与患者和家属签署结肠镜检查及治疗同意书

□签署自费用品协议书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根据需要,请相关科室会诊

□如无结肠镜检查禁忌症,继续肠道准备

□观察患者腹部症状和体征,注意肠道准备情况

□完成查房记录

□行结肠镜检查,酌情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检查所见采用相应内镜下治疗措施

□将回收的标本送病理

□观察有无结肠镜检查后并发症(如穿孔、出血等)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少渣饮食

□穴位注射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血、尿、便常规+隐血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Rh因子、感染性疾病筛查

□肿瘤标记物筛查

□心电图、胸片、腹部超声

□分级级护理

□清肠剂(治疗前两天开始肠道准备。

根据不同肠道准备方法选用不同药物)

□次晨禁食(治疗当日)

□拟明日行结肠镜检查及治疗

□专科治疗后护理

□少渣饮食或禁食

□对症处理

主要护理工作

□入院介绍、入院评估

□健康宣教

□指导进行相关检查

□饮食指导、心理护理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准备次晨空腹静脉抽血

□观察病情变化

□指导结肠镜检查前后饮食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理

□进行结肠镜检查相关宣教

□协助进行肠道准备

□检查治疗后常规护理

□内镜治疗后饮食生活宣教

□观察检查后不适反应及体征

情异录病变记

口无

□有,原因:

1.

2.

口无、

任士名责护签

师名医签

(住院第5~12天)

(住院第13~20天)

(住院第21~28天)

主要诊疗工作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

整治疗方案

□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确定出院时间

□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录

重点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清淡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穴位注射疗法、灸疗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清淡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主要护理工作

□观察病情变化

□生活及心理护理

□饮食指导

□按时巡视

病情变异记录

责任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年月日(出院日)

要诊疗工作

□完成出院记录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门

诊随诊

□通知出院

出院医嘱

□停长期医嘱

□出院带药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

附件

腹痛(大肠息肉)诊疗方案(草案)

大肠息肉是指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且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约为10%。

该病病理上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腺瘤样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最大,尤以绒毛状为著,被称为癌前期病变。

第二,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错构性瘤、增生性息肉,几乎不发生癌变。

中医学无“大肠息肉”病名,从临床表现及复习文献角度分析,对本病的病名诊断有腹痛、泄泻、肠覃、肠癖、便血等。

现根据其主要(常见)临床表现,建议参照“腹痛”辨证治疗。

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肝脾关系密切,其病机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湿热毒瘀为标,并贯穿疾病始终。

一、诊断

本病种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临床诊疗指南关于大肠息肉;

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主编《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关于“腹痛”诊断章节。

二、治疗方案

首先,根据病理提示、息肉大小及形态学变化,选择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继而按如下方法进行中医辨证论治。

(一)中医辨证论治

1.湿瘀阻滞证

症状:

腹痛固定不移,或痛如针刺,或腹胀、或腹部不适,大便溏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滑或涩。

治法:

推荐方药:

地榆散化裁。

地榆10克、苍术10克、陈皮5克、槐花10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莪术10克、丹参15克、赤芍15克、槟榔10克。

加减:

腹痛甚,加延胡索10克、三七粉3克'

冲服,;

腹满痞胀甚,加枳实10克、厚朴10克。

或可用血塞通粉针0.4克或血塞通注射液0.25克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静滴,每天1次,或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天1次。

2.肠道湿热证

腹痛拒按,胀满不舒,大便溏泻,泻下不爽而秽臭,或秘结,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葛根苓连汤化裁。

葛根10克、黄连5克、黄苓10克、茯苓10克、蒲公英20克、薏苡仁20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

秘结为主者可加枳实10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瓜萎仁20克;

挟食滞者,加神曲10克、麦芽15克、山楂10克;

湿重于热者,症见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者,可合平胃散燥湿宽中。

瘀血者加丹参15克、赤芍15克。

3.气滞血瘀证

脘腹疼痛胀闷,偶有刺痛,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疗:

血府逐瘀汤化裁。

组成:

当归10克、生地10克、桃仁10克、红花5克、枳壳8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川芎10克、牛膝10克、薏苡仁20克、槐花10克、地榆10克、桔梗7克、甘草5克。

气滞明显者,加川楝子10克、素馨花6克、乌药10克;

血瘀明显者,加王不留行9克、三七6克克(打);

大便干结者,加枳实10克、火麻仁15克;

腹痛即泻者,加白芍20克、陈皮6克。

4.气虚夹瘀证

症候:

腹痛,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舌质淡紫,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光剥无苔,脉细涩。

四君子汤和化积丸加减。

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莪术10克、煅瓦楞子12克(先煎)、五灵脂6克(包煎)、槟榔10克。

偏寒者,加干姜6克、乌药10克;

腹痛下利,脾肾阳虚者,加附子10克

(先煎);

痛引少腹,拘急冷痛,偏于下焦者,加小茴香6克、肉桂5克、吴茱萸6克。

(二)中药肠道水疗

1.水疗1号

功效主治:

除湿导滞,清热活血。

适于湿瘀肠腑证。

药物组成:

黄连10克、木香7克、白芍30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蒲公英15克、土茯苓20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冰片3克(沖)、牡丹皮10克。

使用结肠途径治疗仪进行水疗或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

2.水疗2号

清热除湿,导滞止痛。

适于肠道湿热证。

黄连6克、木香10克(后下)、蒲公英10克、地榆15克、槐花10克、赤芍15克、苍术10克、延胡索15克、白头翁15克、冰片3克(冲),

(三)中医外治

1.穴位注射疗法

主穴:

大肠俞、天枢、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

配穴:

血海、丰隆。

下巨虚。

太冲、膈俞。

脾俞、血海。

药物:

黄芪注射液4ml,当归注射液4ml,香丹注射液4ml。

上述药液,任选一种,或交替应用。

方法:

取一次性10ml注射器,吸取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各8ml。

患者先采用俯卧位,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施术者找准穴位,常规消毒,快速进针,进针至肌肉层,进针深度2〜3cm,并缓慢注入药液。

背俞穴注毕,改仰卧位,同法取天枢、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

每穴注液2ml。

疗程:

每次注射一侧穴位,左右穴位交替进行。

每2天1次,3个月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即可。

2.灸疗

穴位选择:

关元、天枢、大肠俞。

灸法:

艾条灸15分钟,艾罐灸30分钟。

每天1次,每次2个部位。

10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

3.贴敷疗法

常用的穴位、药物和贴敷方法:

常用穴:

神阙、天枢、关元。

辨证论治用药

苡米、苍术、当归、赤芍、川芎等中药颗粒剂加冰片,各2克。

黄苓、黄连、茯苓等中药颗粒剂加冰片,各2克。

当归、赤芍、延胡索、香附等中药颗粒剂加冰片,各2克。

党参、黄芪、川芎、桃仁、红花等中药颗粒剂加冰片,各2克。

使用方法:

分别选用上述各组药物,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

每次选1〜2个穴位。

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一般为1〜3个疗程。

4.埋线疗法

10天1次,一般治疗4〜5次。

5.其他:

腹针。

四、护理

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五、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本病到目前为止尚缺乏严格随机对照,客观评价中医药治疗大肠息肉有效证据。

按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划分,现阶段中医药治疗大肠息肉属于个案报道或病例总结为主。

本专科通过回顾性研究,初步发现中医药在防治大肠息肉术后复发具有一定疗效。

大肠息肉中医治疗主要难点在于术后缓解症状、预防复发,减少癌变几率,如何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专科拟通过随机对照盲法设计,开展相关临床研究,评价中医药治疗方法对大肠息肉的疗效及远期复发率改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