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190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docx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

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

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

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

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

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

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

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

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

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

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

  篇二: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

  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

你以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

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

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

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

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

这里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

因为它太重要了。

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

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

"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

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

"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

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

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

这太离谱了。

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

简直太不科学了。

但,我不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

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

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

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

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

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

髓为什么会往外溢?

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

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

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

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

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

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

去年接治一位跟

  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

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

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

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

  性赘生物所致。

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

应该没有差别。

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分钟。

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

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

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

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

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

没有这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

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

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篇三: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

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

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流。

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

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

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

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

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篇四: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7)

  《中医经典选读》心得体会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总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

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

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着手里当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论》、《金贵要略》和“温病学”,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受到验证的,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的内容并推崇之。

这是因为其对中医重要价值,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能够有效的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便开始学习。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依据,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

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

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

《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

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经典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

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

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

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病学”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

比如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

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

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篇五: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

  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

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

  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

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

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

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

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

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

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

是例证之一。

  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

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

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

以理治学,即为科学。

斯为例证之二。

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

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

中医临床所本的是"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法。

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

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对"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

此为例证之三。

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

  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

凡是一种有用学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例外。

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1.辨主次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

(1)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

例如:

患者突然腹痛,要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联系。

如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减等证,那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

(2)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

例如:

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扰;其一胸满呕逆,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

此两个证候,前证若无面赤,肝风证不能成立;后证若无苔腻,浊痰证亦不能成立。

因为头痛头晕,由肾气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耳鸣;由心脾两虚而致者,也可出现怔忡不宁;由胃中寒饮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胸满呕逆等症。

(3),在整个病情变化中,对一切症状之产生和消退,有决定性意义之症状。

例如:

温病病在气分,舌苔黄白相兼;病人血分,舌现绛色。

在气分则证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入血分则证见夜热更甚,神昏惊厥。

这些症状咸随舌苔转变而转变的,从此也可以说明以舌苔黄白,舌现绛色作为温病在气分、血分的主证是正确的。

2.辨同异将要确定一个证候,发现其中一两个症状,一般是不应该在此证候出现,那么,就应当根据此一两个症状及其特点重新考虑,从"同中辨异"。

同中辨异,不仅从多数相同的症状中,可以找出不同差别,就是一个症状,也有同异

  可辨。

如口渴一证,燥热口渴,则大渴引饮;痰饮口渴,则先渴后呕。

腹泻一证,热泻则腥臭灼热;寒泻则清稀如水。

3.辨真假病人之外表现象,一般视为疾病本质的反映,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

若病人之外表现象不能明显地反映疾病之本质,这种证候,外表是假象,真实的病情,尚隐蔽在内。

例如:

患者热邪内伏,格阴于外,证见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如丧神守,兼有目赤、唇红、舌干、大便秘结等症状。

此种证虽恶寒厥冷,然同时目赤便结,就不能单纯看表面现象,认定寒证,应当由表及里,才能发现阴阳格拒之病情。

神乎、忽视脉学,皆失偏颇谈到切脉,此真是难题。

民问对中医之看法,是中医诊脉如神,三个指头按到病人腕上,一定可以道出什么病。

有些同道们,凭脉知证自夸,其实,切脉只能看到某些很显著的病,有些小处发生了毛病,如一边手痛,或身上某处一点不舒,实不容易诊断出来。

闻市区也有以脉学特殊见称的先生,不须病人开口,能将病情写出来,这样的本事学来不易。

台北南昌街有一位老医,名闻遐迩,假如有病人要先试脉,不讲病情,他便责骂起来,年岁不大的人,似乎不能如此。

有一次,有一位当过军长的医生,领着太太来诊病,表示先要评脉,脉看准了,才请开方。

  师Pl:

"请先讲病情,比较易于明了。

"他表示不愿,气势凌人。

师只好云:

"我的学问不如人,请另请高明吧!

"那时,师年方四十余,还是寂焉无闻之人,不免被人轻视。

后来,曾多次遇着不讲病情的人,婉言为之解说,终于照常诊断处方而去。

然诊脉不是完全不可靠的,微茫之间,常似是而非,讲错了会惹人笑骂,要找到实在之凭据再开口,比较妥当。

切脉要先分部位。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很多人都知道,能顺口道出。

三部之脏腑分配,如肺配大肠,心配小肠等等,古人所说多不一致,此不关紧要。

李时珍曾云:

"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师谓大致以关为中部,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从两手左右及前后可以测到一些不同脉象而作出诊断。

普通分法,寸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主病之义,师指出:

验之临床,左大于右,为外感风寒,右大于左,为内伤饮食;外感病,左大为寒邪,右大为温邪;胃肠方面的病,从右关探测,滑大为食滞,消化不好,弦为肝气犯胃,肝硬化者,右关常见弦大;精神方面的病,从左关探测,弦大为怒为郁结,或为精神容易紧张;如神经方面正常,腹有瘢瘕,或脾肿大,则左关脉见浮弦而芤之现象。

脉之前后常大小不一。

《难经》云:

"前大后小,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短气。

"思求前贤名训,考校l临床实践,师认为:

关前脉动,多汗易惊,关后脉动,肾水不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失血;女人尺脉较男子实大;不论男女,凡关后脉实有力者,忌用实药;关后脉绝者多死。

近人吴甫堂先生尝日:

"脉只一条血管耳,而以三部分配脏腑,于义难通,从前西医驳诘,不为无见。

然以我国旧法诊之,每多切实有据。

余幼读西医书,也甚攻击寸关尺分配脏腑之非。

此后临症日多,经验日丰,如寸浮大,知其膈间不快;右关濡弱无力,知其胃痛吐水;左关浮弦而芤,知其脾脏肿大;两尺浮沉有力,知其肠有积粪。

大概本此诊断,往往获中"。

吴先生由非议脉学,到临床中总结出一些脉学经验,堪为认识上一次很大的变化。

脉学真不易深入,故玄其脉学,固然没有意义,忽视脉学亦不应该。

临床要能懂得切脉,至少要读熟《四诊心法》之脉诀和《濒湖脉学》之歌诀。

临证按脉,下手按之部位,必须正确。

手法先轻后重,分浮、中、沉三部。

近人彭子益先生创"圆运动中医学",主张两手合诊,三指斜下:

次指按寸脉之浮部,中指按关脉之中部,无名指按尺脉之沉部,左右手齐下,可诊察全部脉象而得其差异之处。

彭先生的脉法,确有可采之处,师已录于《台北临床三十年》之后,又如,古人论脉,通言七表、八里、九道,李时珍分二十七脉,后人加"疾脉"为二十八脉,徐灵胎又有清脉、浊脉之分,而彭之脉学篇首揭橥'祜"、"润"二脉,并以此二脉为用药之提纲。

枯为言指下感到枯涩,乃津少阴虚之象,忌用燥热之药;润为言指下感到滑润,乃津液充足,阳气不足之象,忌用凉腻之药。

师认为很有道理。

谚云: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恽铁樵先生尝谓切脉要以自己之指头为凭,亦不为无见,惟指如何按之,亦为学问:

指头按脉最好用螺纹略前之处,不能用指目尖端去按,因指目正动脉所出之地方,用此处按病人三部,自己动脉与病人动脉相击,所得不会正确。

师门诊应诊病人颇多,时间不容许从容论脉,放他传授一种四诊合参之经验:

嘱病人先在挂号单上将病情简单写出,诊断先从望到问,然后从脉去推敲,结果自然准确。

中医使用仪器仅为印证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如能使用科学仪器诊断,便成为"科学"的了。

此是一个亟待阐明的重要问题。

诚然,中医能使用科学仪器,可视为一种进步,然中医l|缶床对科学仪器检查之结果,只是在诊断上求取一个印证而已,在处方时,并不完全以仪器检查之结果为依据。

因为中医诊断是以"证"为主要,从病人的"证"找寻原因,从病人的"证"来探索病的发展趋向,从病人的"证"来分辨阴阳、表皇、虚实、寒热。

辨证明确了,即有把握处方。

中医的诊断方法为望、闻、问、切四者,故善于诊断的中医,并不需要任何仪器。

  西医检查肝病,为抽血化验。

检查黄疸指数(1.)、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CCFF)、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锌浊度试验(Zn.T.T)、谷一丙转氨酶(S.G.P.T)等等。

中医则从证象上去辨认,结合望闻问切四诊作诊断。

肝病在症状上表现为湿热,大体凭症可分为热重型、湿重型、瘀血型,亦有湿热相兼者,亦有病久而转为寒证者,治疗为热重者清热,湿重者渗湿,血瘀者化瘀,寒则用温法,临证随病之所在处方遣药,无所谓特效药。

患者用药隔不多久,便嘱他往西医医院检查,并持检查结果来复诊,为证明服药之后进步多少,作一个印证,与处方毫无关系。

凭望闻问切四诊诊断,不用仪器,也有相当可靠性。

约在五年前,国立xx馆有一位职员屈万里先生,请师诊病,师经过四诊,凭之肤色黝黑,全身倦怠,右肋问胀,舌苔厚腻,舌质有瘀点,断为肝病。

患者担忧,次日,即到有公保之大医院去检查,住了一月,出院告师,医院检查结果,为心脏病,不是肝病。

过了些时,他的胸骨下隆肿起来,又往医院检查,此次西医诊断他肝病,并认为因肝病引起脾脏肿大。

患者闻之生气,责问医院为何上次检查诊断不是肝病。

于是出院请师治疗,不幸他患的是肝癌,终于不治。

又十余年前,有一位周元松先生,身常感不适,所有症状,咸为肝病。

那时,师在"现代中医诊疗中心"任主治医师,给他用治肝病的方药,效果很好。

以后他赴美国留学,出国时,检查身体,未查出肝病,至美国入学不到两月,腹部肿大,医院检查他患的是严重肝病。

他要求回国医疗,并写信给他太太,要她请师配药寄去。

他回国后,飞机到台北,已不能走下机舱。

后来住某医院,曾私下请师诊治,亦为肝癌,不久即死。

我们的医院为教学医院,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为贯通中西的医生,能运用四诊,同时也能使用科学仪器,成为世界上最优良、最完备的医生。

因之,将来在此医院,当中医诊断时,以四诊为主要,诊断之后,能多利用科学仪器检查来作印证,也是很合理的。

中西病名统一实在困难中医许多书籍咸为研究病证和治疗的,可以谓为"证治学",这是正确的:

应无疑义。

  人们身体有所不适,即是有病,有些病,病人苦不堪言,西医检查不到病菌,五脏六腑皆无异常,西医则认为无病,当然更无病名可言,中医却可以依病证命名,予以治疗。

同时,许多疾病,西医是根据生理病理来定名称,而中医则是根据病证来定名称。

有人主张中西医要统一病名,此实在有些困难。

例如西医之病名"气管炎",中医之病名为"咳嗽",分寒咳、热咳、燥咳、火咳、虚劳咳等等,对每一种咳嗽,有不同的治法,如此,孰能将病名和西医统一乎况且,中医典籍中病名甚多乎例如一位姓张患者,居景美镇仙岩路二巷,病小溲时打寒噤一症,往西医院检查无结果,定不出病名,1980年8月17日请师诊治,师凭患者舌上布满白苔而湿,身疲手足酸软等症,断为寒湿,用辛温淡渗之药,一剂知,三剂痊愈。

此虽为很小之疾,然患者感觉身体上有异样,不能因为西医无病名就谓之无病,更不能因为无中西统一之病名,而不予他解除业已事实存在之病痛。

中医师,要能达到娴熟地据证命名,依病证治疗,必须要熟读一些古书,才有把握临床。

最基本的书为

  《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温病条辨》等等。

许多疾病,古人都有了治法,药方适证即效。

例如,同乡何昭明先生,于1977年4月间,患发热,住进某医院求治。

其症状为发热,时高时低,高时达40。

(2,口苦,头眩,住院7天,日日检查,终未确诊,未给服药。

4月27日,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