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233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docx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

发布时间:

2012年2月27日访问量:

7799信息来源:

作者:

范唯《中国青年报》

专业建设无疑是高职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

2011年11月,教育部向社会发布信息,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在高职学校办学竞争激烈的今天,专业如何与产业对接?

专业如何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短命低效?

专业如何具备行业气质?

这些都值得办学者深思。

学校学术地位不是靠乞讨得来要靠专业赢得学校地位

毋庸置疑,专业是高职学校改革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

一所学校只要能建出一两个特别不同凡响的专业,就能在未来有立足之地。

其实,对于一所高职学校来说,社会可能记不住学校的名字,但是如果有一两个专业成为拳头专业,那么学生和家长一定会记住,政府会记住,产业界也会记住。

正像如果问到矿泉水、空调、冰箱等平时身边最常见的东西,一般人脱口而出的品牌理论上不会超过5个,而一个好专业产生的效应也会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地位决定了一所高职学校的专业在高等教育学术界的地位。

换句话说,如果一位专业带头人能够在行业顶层进出自由,能够跟行业顶级人物称兄道弟,甚至能够左右行业的方向、决策,如果他领导的专业能够得到全球最好企业的认可,这种认可不是靠个人关系、不是靠饭局,靠的是真正解决问题、助推企业发展的实力,那他及其领导的专业一定能够在本专业高等教育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当然,专业建设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是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落地的载体。

无论何时何地,高职学校学术地位都不是靠乞讨得来的,要靠与行业之间的依存关系相互支撑,而这种跟行业“称兄道弟”的能力肯定会为学校赢得学术地位。

一所好的高职学校,要靠这样的专业赢得学校的地位;一个好的高职学校的校长,也要靠这样的专业赢得校长的地位。

不要有意无意把专业变死专业是活的,是有历史的

实际上,这些年来,高等职业学校一直在谈论、研究、探寻专业的设置,并强调专业要定位准确、目标清晰,但似乎这些看似简单、明了,其最根本的问题总弄不太明白、说不太清楚。

学校设置一个专业,首先应该明确开设的理由(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的规格(办学定位)、育人的软硬件条件(培养能力)以及专业发展未来的愿景(规划目标)。

如果开设这个专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几个教师的“饭碗”,那么这个专业从一上马的时候就错了。

每一个专业从其开设之日起,都应该有成长历程,专业是活的,不要有意无意地把专业变成死的。

有些学校,初建时把专业设计好了,培养方案、教学内容10年都不动;又比如“十二五”末跟“十一五”比较,专业情况没什么变化,那么基本可以认定这个专业是死的。

这足以值得我们忧虑,为什么?

因为高职专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高职专业建设必须要跟随、服务,甚至个别专业要引领其所对接产业的发展,产业在变化、在提升,高职专业有什么理由不变呢?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产业重组调整变化很大。

而一些高职学校的专业却一成不变,令人费解。

产业都一个劲的变,学校的专业怎么能岿然不动呢?

专业名称可以不变,但里面的内容、架构应该要变。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校在介绍自己某个专业的时候不讲演变历史,但其实专业在做自我介绍时,如果能自然关注到其发展历程,本身就体现了该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的思维。

专业是活的,也像孩子一样会成长、成熟,需要记录成长轨迹。

当然,这并不是说专业一定要大起大落,发展也应有章法、有逻辑,循序渐进,随着产业发展而变化,并呈现出内在的规律。

专业延长学制要回答四个问题需要有充分的论证和准备

随着产业的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高职学校申请举办本科专业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成为很多学校当前的主要追求。

高等职业学校希望延长专业学制并给毕业生颁发学士学位的心情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我认为,每所学校在提出诉求之前需要论证清楚一些前提。

首先是回答有没有需要。

抛开世界范围或者全中国来考量,具体到学校所在的城市有没有需要,这是地域产业的需求问题。

如果学校所在的城市,其产业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目前专业的办学水平、教学年限、教育层次能够满足岗位需要,就不要盲目搞,避免过度教育。

第二还要回答应不应该。

有产业需要的城市一般会是产业聚集、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

这种城市除了有高职学校外,一般还会有本科学校落户。

如果现有本科能够满足,或者短期内能够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重组办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等方式,满足岗位用人需要,作为高职学校就失去了诉求的必要性。

第三是回答有没有能力。

地域产业发展急需,短期内本地本科学校无法满足,外地人力资源难以顺畅流入补充时,学校还需论证专业的软硬件办学条件是否具备举办能力和在本地域内是否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最后还要做好学生家长不认可的准备。

前三个回答只是解决了专业可以延长学制的问题,但我们必须面对的中国特色的现实是,决定是否选择就读某个学校某个专业的人,常常不是学生本人,而是他们的父母甚至班主任;而作出最后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往往既不是就业前景,也不是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和职业潜质。

因此,学校还需要动脑筋如何说服家长同意孩子就读高职学校的长学制专业。

所以,高职学校延长专业的学制要非常慎重,要有充分的论证和准备。

需不需要办?

由谁来办?

配套政策和条件?

每个问题都不可忽视。

专业带头人应该具有行业气质课程是专业的细胞

如果问高职学校,学校的产品是什么?

十有八九的回答是:

学生。

而我的观点是:

学校的产品是课程!

学生应该是学校的用户。

产品,是你要塑造他,你要通过他实现为用户提供服务,你主动,他被动,而且往往被工具化和标准化;用户,是你的服务对象,是“上帝”,是需求提出方,他主动,你被动,而且往往成为一个实体机构兴衰的重要甚至主要助推力量。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人在谈以学生为本,而实际往往差距很大。

课程建设是专业发展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课程体系决定了专业的基本架构。

课程可以组成不同的模块,模块应能够实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模块之间、模块中的课程及教学环节之间要有必要的内在逻辑。

在专业建设时,课程作为细胞,要从体系架构上来考虑左邻右舍,要讲究为同一个目标服务,各个环节之间要讲究逻辑联系,要讲究整体设计的大局观,如同要能串珍珠为项链。

只有如此,课程才是活的,才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

往年在评选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发现最大的问题是申报课程不考虑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及这门课程在整个体系中的角色,只是一味关注把单门课程做得很漂亮、很全面。

但往往最后会发现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课程不完善甚至可能被淘汰,因为从体系的角度考虑它已经陈旧了,只剩下教学技巧还有些许价值。

观察一所高职学校的一个专业,当你能够真正感受到其有很深的行业企业融入度时,往往会发现其专业带头人身上散发着典型的行业气质,举手投足间充溢着对行业的责任和热忱。

学生进入这样的专业,一年级时挖掘出职业乐趣,期待成为毕业生;二年级时建立职业认同感,渴望成为从业者;三年级时形成职业归属感,立志成为行业企业接班人。

比如2011年新生入学时,将迎新会改为欢迎2013届校友会。

对于已招生5年、每年招200人的高职3年制专业,专业带头人介绍说,他们的“同道”是1000人,有400人已经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600人正在一起相互切磋,专业、学校会是他们一生的平台。

(作者系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处长)

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发布时间:

2012年2月13日访问量:

5901信息来源:

作者:

范唯《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任何事物,因为一时的需要,可能昙花一现,但如果创造了新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创造出独特的生存特征、生存法则和生存之道,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上,在物竞天择中真正具有不可替代性,并且能够不断改良进化,永远正视危机的无处不在,“物种”才真的可能得到延续。

这是万物生存之道,亦对职业教育办学者有启发。

曾经有专家预言,中国的高等职业学校能够在短时期内跻身世界同领域的一流名校,单从办学规模、投入、就业来看,此话并非遑论,也正由于此,我们才有必要认真思考有关职业教育自身的一系列命题,包括——

春节过后,又到了学校开学的时间,一批批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将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回到校园。

经过一番在校的学习和磨砺后,数万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对于“职业教育”这4个字又有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突飞猛进,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观念和认识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值得办学者深思的是,通过“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甚至更长时间的改革和发展,未来的高等职业学校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才能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高等职业学校作为新兴的大学,其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些问题,有的还在研究和探讨,但是,对于办学者和管理者来说,有一些教育理念必须厘清,坚持,恪守——因为这关系到国家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更关系到每个学子和家庭的未来。

学校如果不育人肯定不是学校高技能人才同样需要文化知识

高等职业学校不能忘记自己的首要功能是育人,这是学校区别于研究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

学校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形形色色的存在方式,但最本质的教书育人不能忘记。

如果学校诚如某些媒体报道描述,只是把学生集中起来再倒卖出去,看不出怎样承担了育人职责,那么也就与职业中介无异了。

如果学校不育人,那它一定不是真正的学校,学校一定要育人,学校放弃什么也不能放弃育人。

学校的根本目的首先是要实现教育的目的,这也是学校之崇高,教育之伟大所在。

这也是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期盼,是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对职业学校未来发展的强烈呼声。

目前,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也有的说是高技能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等等。

我们不必被名词、概念所纠结。

在我看来,与技能型人才相比,从教育这个角度来谈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时候,理论界无论有多少种解释、定义,都一定会包含育人的概念,高端除了表明所培养人才的技术技能高超以外,这些人还应该处于行业地位的高端,不但地位高,而且收入应该高,并且一定要有文化知识的积淀,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正确的做事方法,这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根本。

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学生一毕业就要能上岗

高等职业学校另一个特性是经济性。

它是职业教育的普遍和基本特征,也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职业院校办学和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如果高等职业学校没有经济性,我们就很难再称之为职业教育。

在当下,学校设置专业的逻辑起点就是要考虑它的经济、社会需要和产业需要,培养的人也要考虑就业的需要。

毋庸置疑,社会对于不同的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要求有着不同的期望。

我当年从大学毕业时,老师的话到现在我都记得。

他说,你毕业后不要觉得你能做什么——其实你什么都做不了,你想做的事,10年以后再说。

离开学校以后你要先学习,学习别人如何做,从扫地、端茶、倒水、发传真开始做,一定要先学会做最基层、最基本的事情。

但对高等职业学校却不同,社会期望他们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要求立即能够上岗,而这些一线、基层的岗位恰恰是一些本科学校的毕业生不擅长的,因为本科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针对这样的岗位要求,没有教过学生要这样干活。

正因为社会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期望值不同,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理应适应这种期望,更快地成为产业界的可用人才。

也正因为如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一定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这是学校的经济属性所决定的。

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提供什么职业教育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

高等职业学校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征是社会性。

高等职业学校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兴高校类型,也有学者称其为后现代大学。

比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最初是为解决美国二战退伍老兵和大批移民的就业问题而兴起的,它们的特征是社会有什么需要,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和人才,比如技能培训、文化补习甚至扫盲。

此外,职业院校还应该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务,因此它应该扎根于产业园区、社区居民中,这也是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大家都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一种终身教育,换句话说,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应该努力提供什么。

比如社会有全日制学习的需求,我们就提供培养全日制学生的机会;有非全日制学习的要求,我们就提供非全日制入学的机会;有学历学习的要求,我们就提供学历学习的机会;有不需要学历的短期培训要求,我们就提供短期培训的机会。

如果学生能够到学校来学习,我们就在学校给他们提供方便;如果学生需要在社区或者在企业学习,我们就把课程送到企业,把课堂建到企业、建到社区去;甚至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实现个性化的、随时、随地的学习。

所以职业教育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

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么我们还把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用所谓的适龄青年来概括,就显得非常陈旧了。

也许,10年后,高等职业学校在籍注册生的平均年龄会超过30岁。

比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建在一个外包产业园区内,无论哪所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入职园区内的企业前必须在这所高职学校培训半年。

该校的老师只是辅助教学,真正的老师全部来自企业。

还比如,上海行健职业技术学院建在一个居民社区里,学校和社区的建筑融为一体,学校有好几个校门,有学生进出,也有社区大妈大婶进出,学校甚至还为社区年轻家长的孩子准备了小饭桌,由幼教专业对口负责。

又比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建在苏州工业园区里,学校设立了大面积的羽毛球场馆,园区企业里大批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经常到学校打羽毛球,结果学校和大批企业通过羽毛球场加深了合作。

高等职业学校要想体现出经济性和社会性,学校就要建在有“气场”的地方,要有人气、企业气、产业气。

这样一来,学校才能方便直接提供服务,企业、居民也方便接受服务、享受服务。

现在,某些地方的职业教育园区建在“不毛之地”,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弄一块地,四周渺无人烟,然后把学校集中搬过去。

这样做的优势是地价很便宜,学校校园一下子占好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地。

但学校唯一的邻居就是其他学校,与产业园区、居民社区完全脱钩。

这种宁静的校园确实适合朗朗的读书声,但很难实现职业院校融入园区、社区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式的社会性特征。

高职学校培养的人才地缘性很强学校服务的行业最好是当地支柱产业

每年春节过后,媒体上都有用工荒的报道。

用工荒其实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地缘性特征密不可分。

其实,处在人才市场两端的人会经常流动。

一个是高端人才,因为他们很国际化,人脉是国际化的人脉,岗位是国际化的岗位,语言是国际化的语言,流动的资本都随身而带。

这些人当然容易从这个省流动到那个省,从这个国家流动到那个国家。

在他们的脚下,地球是平的。

还有一类人是农民工,他们不怕流动,出来要闯生活要挣钱,背起铺盖卷走天下。

唯有中等收入人群,新兴主体是高职毕业生和应用本科培养的这类人才,他们最害怕流动。

因为他们在地缘上有文化的适应性,有家庭背景以及自己的关系网,他们在下决心“流动”前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已不仅仅是工资待遇、生活成本甚至户口、婚姻等现实问题。

他们在出生地接受教育并成长,因此,他们更愿意在本地工作和生活。

比如长春某大企业到成都建厂,号召200人去,两年之内70%的人回到了长春。

某外资企业在大连建厂,全国各地招了很多高技能人才,结果每年招的人要流失50%,后来不得不与当地的职业院校寻求人才供给合作。

我们还调研了很多国际性和国内大的企业,当他们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员工,他们本以为全中国的员工都可以到新建的园区去工作。

但是错了,企业的高端设计人员和高级工程师、企业高管都可以从全球流动过去,企业最底层的农民工的岗位可以从全国各地聚集过来,但唯有高技能人才很难流动,就是因为他们有地域性的限制和顾虑。

正因为如此,即使你是行业学校,也首先要考虑地缘性问题,就是学校服务的行业最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如果不是的话,学校应尽早考虑转型。

最典型的案例是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来是一所煤炭行业的学校——北京煤校,但现在北京煤矿这块业务已经很少了。

所以,这所学校成功转型,很快适应了北京经济发展的要求,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示范校,其国家重点专业如机电、通信和工业设计等甚至速录专业,都做得非常好。

也许,10年后,高等职业学校更多的是区域性、社区型的学校,哪怕是行业、企业办的,也会具有非常强的区域性、地缘性特征,也就是说,学校依托的行业在当地要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发展环境、发展前景,最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学生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客户我们要为客户服务

高等职业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市场性,市场性指的是适应适者生存的环境。

学校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市场手段来配置资源。

既然有了市场性的特征,就应该更重视客户。

学校的客户是谁?

有人说是市场。

那么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客户是谁?

有人说是用人部门、是企业,还有人说是政府。

大家很容易忽略最主要的客户——学生。

对于产品来说,我们常用用户的概念。

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最希望用户成为回头客,产生口口相传的传播性效果,达到广告的效益。

比如一个人要去一家饭馆吃饭,如果他觉得菜肴和服务很好、价格又公道,那他不但自己还会再来,他还会向亲朋好友推荐,这样就会带来新的用户。

我们的高职学校也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和理念。

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企业,它觉得学校的学生好、服务好,会跟学校保持很好的联系,持续合作,但企业不会向自己的竞争对手推荐这所学校,让对方也去选拔学生、进行校企合作。

而惟有学生这个用户,当他认同、感恩、融入学校以后,不仅会将其终身成长、职业发展与学校相伴,还会向他的同乡、同事、亲朋好友、师弟师妹以及家长,介绍学校、宣传学校,成为学校的活广告,一传十,十传百,这就具有不可阻挡的传播力,并且作为校友还将带来无穷的资源。

中国高职院校走过了快速发展的12年,经历了以示范校建设、加快改革发展的5年,只有不断摸索并寻找到职业高校的独有特性,并经过认真的梳理找到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惟此,高职院校才能不断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进行各种改革和突围,在核心价值的指引下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本文作者系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处长)

高职学校:

让每一个在学校里待过的人增值

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老师没有放弃的理由

发布时间:

2012年4月16日访问量:

7308

编者按:

本网曾先后转发《中国青年报》编发的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处长范唯所撰写的《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两篇文章,在高职教育领域引发了强烈关注,也激发出了热烈的讨论。

为了保持这种学术研究和观点的连续性,编发这个系列的第三篇文章,以飨读者。

如果说高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学校的专业是灵魂,那么在品牌和灵魂之外,还必须关注学校里的人,包括学生、校友、教师,以及校长在内的管理者,他们创造了品牌、承载着灵魂,他们是学校的价值所在,传承着一所高职学校的“基因”。

只有把目光关注到人的身上,凝聚到人的身上,并且去思考人、重视人、服务人,高职教育的发展才能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才能够找到办学的根本。

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人生态度是用人部门最关注的

说到学生,我想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例,医院在从社会招聘护士、医疗辅助岗位员工时曾很不尽如人意。

于是,医院想与高职学校联合培养护士,把任职招聘与毕业实习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具备良好的职业习惯,较高的岗位忠诚度(至少是认同度),规范的操作技能。

如此一来,医院既为本行业培养了人,又更有机会能把中意的人才留下来。

在四川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医院部门负责人随机找学生座谈,问到一个来自大山深处、家境非常困难的男生:

“你想去我们医院吗?

”男生说:

“想去,但不能去。

在你们之前,成都军区总医院已来招了实习生,我已经答应他们了,虽然还没有签协议。

”“我们可以给你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实习生助学金、奖学金的比例非常高,你将来还可以续本,读研,甚至出国深造。

”男生虽有些纠结但仍异常坚定地说:

“我还是不能去。

去了,就是失信于成都的医院,失信于自己。

有了第一次的失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我的人生也许从此就陷入虚伪和功利中,我不能冒险,那会让我后悔一辈子。

另外,如果我去了北京,成都的医院会对我们学校有成见,以后就不会再到我们学校挑实习生,我的学弟学妹们就会失去很多机会,我要对他们负责,不能让别人觉得我们学校的学生不讲诚信。

在现场,我们都非常感动。

学生的职业生涯是从实习开始的,撒谎会付出代价,只有诚信才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路。

学生的真诚和善良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北大人民医院与该校的合作。

医院部门负责人说:

“我们看重的是学生的纯真、爱心和责任感。

学校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规范、熟练,这很好。

但在达到基本专业水平的情况下,对于我们来说,这份诚信和责任意识,学生心地朴实、做事规矩、热爱生活、尊重职业的为人品质更重要。

因为,我们可以在技术上帮助学生成长、帮助学校提高专业水平,但却无法帮助学校转变校风和学生的品质。

在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北大人民医院的部门负责人问学生:

“5年10年以后还想做护士吗?

”有些学生说“不想。

”问及原因,一位同学解释说,她的理想是开一家产后疗养院,提供公寓房,供产妇全家三代呆上3个月,帮助他们从新生儿出生起,逐步适应、建立起全新的生活秩序,减少产后抑郁症;还一位同学说,他将来的打算是开一家宠物诊所,他说,城里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但多数人只把宠物当成出气筒或寻找慰藉,现在的宠物店也都只是卖衣服、狗粮,顶多提供基本的检疫服务,却忽略了宠物的心理和机体健康,更没有能力解决主人和宠物之间心理沟通、人畜共患病等常见问题。

所以,如果他能去医院实习和工作,他希望能有机会在急诊、外科、心理和精神科轮岗学习、工作更长些时间,这样可以为10年后的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后来我们了解到学校每年都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比赛,很多孩子从一进校门就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对未来有规划,这样的孩子到医院实习、工作,不管五年、十年之后会不会走,只要他在医院一天他都会很认真,因为他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做积累。

高职学校,不仅要为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做准备,更要为他们的最后一份工作做准备。

高职教育就应该帮助我们每一个需要的人为生活做准备。

教育没有拒绝的权利

老师没有放弃的理由

今年1月,我听了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石子坚教官的说课。

石子坚是美籍华人,是“东方学者”,是高等学校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是一个传奇人物。

他讲枪械课,教学员如何使用武器。

他的示范和解说都很到位,但他最后说的一句话,让我觉得他是一位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他说:

“我上的这门课,不仅仅要教会学员使用枪械,最关键的是要把枪交到好人手里。

”老师是在教知识、技能,比这更重要的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德育的东西自然而然贯穿其中。

还有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WPP学院执行副院长董洽,是台湾人,WPP是全球最大市场营销传播服务集团。

在WPP学院,教师是全球招聘来的,用英语上课,学院里确实有学生底子弱跟不上。

如果按正常的学籍管理制度,这样的学生需要转出这个学院,到其他系去学习。

但是,一年时间内,董洽一直没有让学生去办理转院手续,他老是舍不得让跟不上的那些学生走。

因为,学生对专业非常有激情,老是跟他说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再努力一把?

董洽院长一直不愿意剥夺学生的任何一次机会。

他每天还会找一个学生一起共进午餐,然后一起跟他聊天,他用这种方式来跟学生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各种心情,然后来改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