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271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docx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机解析

 

《Q开关Nd:

YAG激光》

 

【基本原理】

激光能量在极短时间内释放,从而形成峰值极高的巨脉冲,色素颗粒在瞬间吸收巨大的激光能量后,迅速膨胀、破裂,而细胞框架可被完整保留下来,并得以修复,色素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排出体外。

——即在对正常组织几乎“无损”的情况下,对色素组织实现治疗目的。

【临床应用】

1、太田痣、伊藤痣、去除纹身、纹眉、纹眼线、纹唇;

2、改善黄褐斑、老年斑;

3、进行非侵入性面部皮肤年轻化,即减少皱纹、面部美白,紧肤与浅层红血丝;

4、甲癣的治疗。

分为:

调Q方式输出

长脉冲300us输出

产生:

532nm、1064nm两种不同波长的激光。

在精确脉冲辐射时间(脉宽)及能量特性范围内,利用光热分离原理和激光的选择性,使损伤有效控制在所治疗组织范围内。

【1064nm激光】

蓝色和黑色对其吸收强烈,且此波长具有较强的穿透性。

适用于治疗真皮层蓝、黑色素疾病,如:

太田痣、错误纹身。

长脉冲300us时,适用于非侵入性的面部皮肤年轻化和美白,可改善黄褐斑、毛孔粗大、减少细小皱纹,令皮肤光滑白皙,增强皮肤弹性。

【532nm激光】

红、黄、褐色对其吸收较强烈,能量局限于组织表面,适用于治疗表皮的色素性疾病,可有效去除浅表红色、咖啡色,如雀斑。

两种不同激光的有机结合,可以完成对不同类型皮肤的治疗,并使副作用和并发症达到最小。

【激光辐射及其基本特性】

激光源发射出固定波长的平行光线(单色辐射),并在时间和空间同步(相干)共同极化光子。

特性如下:

1、辐射波长(nm)2、激光辐射脉宽(ns)3、脉冲频率(Hz)

4、激光脉冲能量5、能量密度(J/cm2)以及能量在光斑周围及中心区域分布的特征6、脉冲能量与作用到患者皮肤上的光斑大小的关系,即激光能量密度(J/cm2)

【生物组织吸收光谱】

在有效的激光辐射和生物组织相互作用影响下,起决定作用的是属于其中所含的黑色素的数目。

【皮肤类型的分类】

黑色素和血液是皮肤中两种主要的生色团,他们在皮肤中的含量决定了皮肤的光学性质。

根据皮肤黑色素数量、毛发、虹膜的不同,将皮肤定为六种不同的光学分类(费茨帕特里克比率)。

皮肤类型

毛发颜色

皮肤颜色

眼睛颜色

太阳光照射的反应

红色

白色

浅绿色

不会晒黑

浅色

白色

浅蓝色

很难晒黑

棕褐色

浅黄色

棕黄色

中等晒黑

黑褐色

中黄色

褐色

容易晒黑

黑色

暗褐色

暗色

极易晒黑

黑色

黑色

暗色

中国人皮肤主要为Ⅳ型,个别人也为Ⅲ型或Ⅴ型

【临床注意事项】

激光术前:

1、使用5%恩纳霜(EMLAcrcam)是由二种非常有效的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在低熔条件下,各以2.5%浓度,即1:

1的比例配制成油/乳化胶,,其浓度为5%,它们在油相中,属于酰胺类局部麻醉剂。

其配方如下:

利多卡因25g、丙胺卡因25g、羟基聚亚甲基(乳化剂)。

2、首先选择最低能量密度,发射2或3个激光脉冲至患者靶部位,然后观察皮肤反应。

3、脉冲覆盖不要超过20%

4、使用532nm激光,如果皮肤呈现为粉糖状,表明参数设置合适。

若表皮无反应,应逐渐增加能量密度。

若治疗部位变为褐色,应立即降低能量密度。

5、使用1064nm激光,若皮肤呈现为霜糖状,则表明参数设置合适。

若表皮无反应,应逐渐增加能量密度。

若出现表皮脱落或出血,应立即降低能量密度直至出现所需表皮反应。

6、对复合痣进行治疗时,应使用高能量密度(≥4J/cm2),发射多个脉冲至同一治疗部位直至出血。

激光术后:

1、术后护理和灼伤护理相似。

2、用“第二皮肤”辅料或类似油纱布覆盖,每天至少一次,直至结痂。

3、不要摩擦或强力揭下结痂,应使结痂自然脱落。

4、结痂脱落后,立即在治疗部位涂抹防晒霜,防晒霜至少应在出门前一小时涂抹。

5、如果术后出现炎性色素减退,则应在夜间使用4%对苯二酚,白天使用防晒霜。

色素减退完全消失可能需要6个月。

特殊注意事项:

1、如果病变或纹身颜色变浅,则视为治疗成功,应升高能量密度。

2、如果手术前进行了剥脱,则被反射的激光能量减少,激光穿透性更好。

因此,进行同样治疗时所需的能量密度降低。

3、如果可能,应总是进行保守治疗,选用最低有效能量密度。

4、治疗前,使患者保持合理的手术期望值:

对任何激光,50%的患者满意率来自于实际治疗,另外50%来自于患者的合理管理。

 

【太田痣的治疗】

1、太田痣是一种侵及面部三叉神经第1支、第2支分布区域的褐色或青灰色的皮肤斑状损害。

病变区皮肤呈大片的青褐色,严重影响容貌。

2、病因不明。

一半以上病例在出生时即有明显的面部皮肤色素改变;亦可在1岁内或儿童期发病,或病情加重、皮肤色素改变逐渐明显而被发现;也有在青春期才明显的。

总发病率1‰-2‰,男女比例1:

2.5。

3、根据色素痣出现的部位分为轻、中、重三型。

轻型又分眼窝型、颧骨型、前额型、鼻翼型四型。

根据色素出现的部位分为单侧型、双侧型。

双侧型又分为对称型、非对称型。

根据色素痣的颜色分为褐色型、青色型。

根据细胞组织学特点分为浅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浅层,多呈褐色。

深在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深层,多呈青紫色。

弥漫型——色素细胞位于真皮全层,多呈青紫色。

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型——出生后数年内出现病变。

迟发型——青春期后病变明显。

4、病变区皮肤表现为淡褐色、青灰色或蓝褐色,斑片状色素改变,一般无明显浸润迹象,但随着年龄增大,皮肤病变区域颜色会逐渐明显,面积逐渐增大,亦有少数病例略微隆起或在色素斑中散在大小不一的结节。

太田痣除皮肤色素改变外,无其他自觉症状。

常发生于单侧面部,如眼眶周围、颞部、额部、颧部和鼻部等处。

较多病例中在同侧的巩膜也有淡蓝色斑片。

5、太田痣的病理改变一般比较典型,在病变区皮肤的真皮中可见树枝状黑色素细胞,亦可累及真皮浅层或皮下脂肪组织。

黑色素细胞数目较多,但内含黑色素量不等,胞体伸长呈梭形,散在分布于胶原束中。

在稍隆起或有明显浸润的皮肤病变组织中,真皮内的树突状黑色素细胞明显增多,近似黑痣。

【诊断】

1、具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

2、出生时或稍晚发生。

3、多为面部单侧,沿三叉神经第1支、第2支分布,可累及眶周、颞部、额部、颧部、鼻部和巩膜等不同部位。

4、色素损害为淡褐色、青灰色或蓝褐色。

5、无自觉症状。

【鉴别诊断】

应与伊藤痣鉴别。

伊藤痣的皮损表现及病理与太田痣相似。

但病变部位一般为锁骨上、肩胛及三角肌区域,故又名肩带部痣。

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太田痣并发。

【治疗】

一、Q开关激光方法

治疗参数——波长:

1064nm

工作方式:

调Q激光

脉冲频率:

3--10Hz

光斑:

3--4mm

能量密度:

2.5--11J/cm2

麻醉——选用5%EMLA软膏,外敷专用Tegarderm密封膜或保鲜膜覆盖(其作用有三:

局麻药保护、防止麻药蒸发干燥以及加速麻药吸收、增强麻醉效果)。

麻醉软膏外涂后,40-50分钟开始显效,2小时可达最佳麻醉效果,麻醉维持5小时。

注意:

涂麻醉药之前,一定要先用酒精清除病变局部皮肤油脂,以利于麻药吸收,也是激光治疗前必要的消毒过程之一。

儿童患者最好选用全麻。

治疗——剂量控制对于不同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不同治疗阶段,所要求的物理学剂量(激光能量密度)差别较大,所以,在治疗时应以生物学剂量为准,每次都要以单脉冲形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能量密度,同时注意观察病变区域,至治疗区发白、数分钟后出现少量渗血为止,此时即为合适的剂量。

在选定合适的激光能量密度后,可增大激光脉冲频率(一般选用3—5Hz),以加快治疗速度。

光斑大小可根据病变范围和治疗所需的能量密度选定,一般以2—4mm为宜。

在其他激光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光斑越小,能量密度越大。

治疗光斑选定后,在治疗过程中一般固定不变,以免再反复调整其他参数。

治疗时要做好各种记录,以后的治疗剂量可参考前次的剂量和治疗效果调整,每次治疗间隔2—3个月,平均治疗次数约3—6次左右。

【治疗后】

太田痣激光治疗后会有少量渗血,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洁创面,再用抗生素软膏涂

创面,外敷纱布包扎,次日换药。

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和干燥,并防止日晒半年。

二、Q开关激光+点阵激光+5%咪喹莫特乳膏

先用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后,治疗参数同上,随后间隔一个月,使用点阵激光

治疗两次,两次间隔一个月,能量30—60mJ,间距数2—3,程度1。

在此治疗期间,

每日外涂5%咪喹莫特乳膏,激光术后即开始使用以增强吸收。

【疗效】

在Q开关激光的瞬间高能量作用下,这种特殊波长的激光可被皮肤中的相应色素颗

粒选择性吸收,使之气化并被碎裂,但色素颗粒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很少受到损伤。

即使病变较重,色素细胞连接成片,在此种特定波长的激光高选择性的去除色素颗

粒后,正常细胞框架仍可以被完整的保留下来。

在其后的恢复过程中,颗粒碎屑被

巨噬细胞吞噬,并被排出体外。

而被清除了色素颗粒的细胞,可在较完整的细胞框

架的基础上,很快被修复。

一般4—6次的治疗,太田痣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病变区域皮肤色泽及质地均与正

常皮肤相似。

因未形成渗入真皮的组织缺损,所以,Q开关激光治疗太田痣后无明显的疤痕形成,是目前所有太田痣治疗方法中最好的一种。

采用点阵激光联合治疗可使皮肤表面色素层快速剥脱,缩短治疗次数,但如果不能有效防止日晒,此方法慎用。

【术后处理】

创面处理——首先,预防创面感染,虽然激光治疗同时可将创面局部的细菌杀死,有一定的灭菌作用,一般不易感染,但太田痣治疗本身是一种美容治疗,稍有感染即可使创面加深,并遗留疤痕。

所以,术后预防感染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太田痣激光治疗后,创面渗出较多,特别是第一个24小时,所以术后第二天要及时换药,可用盐水棉签除去创面渗出物,涂抗生素软膏,无菌敷料包扎。

再则,太田痣沿三叉神经分布,发生于眼周较多,术后会发生眼周肿胀,睑裂开大受限,眼内分泌物较多,为防止角膜炎的发生,一般需滴眼药水或涂眼药膏。

第二个24小时如果创面渗出仍较多,可用同样的方法再次换药;如果渗出不多,在清洁创面后外涂薄层抗生素软膏即可。

在此期间,注意保持创面干洁,勿弄湿伤口。

激光治疗术后7—10天左右创面可有薄层痂皮逐渐脱落,切记不要自行撕脱痂皮,以免疤痕形成。

再则,防止术区色素沉着,注意防止日光照射,保护创面结痂,勿强行剥离,勿过早使用化妆品,勿使用阿司匹林、酒精等药物。

若有明显色素沉着倾向,亦可用氰酮类药物防治。

全身调理——合理饮食、充分休息是保证创面愈合的重要条件。

多食含维生素C、维生素A的新鲜蔬菜水果及含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减少户外活动,预防灰尘落入。

心理护理——太田痣患者因长期面部黑痣,精神压抑,并形成孤僻自卑的心理,且求医心切,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多希望一次治疗即可恢复正常容貌,否则,更加悲观,甚至轻生。

医务人员要耐心讲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要分次治疗的的原因,增强治疗信心。

 

【治疗错误的纹眉和眼线】

美容师在纹眉过程中常采用黑色素或蓝色素物质进行纹眉,而Q开关激光对着两种色素具有良好的吸收,通过一定能量的辐射,使色素变成细小颗粒,通过人体巨噬细胞吸收,排出体外。

治疗参数——波长:

1064nm波长:

532nm

工作方式:

调Q激光工作方式:

调Q激光

脉冲频率:

3--5Hz脉冲频率:

3--5Hz

光斑:

2--5mm光斑:

2.5--4.5mm

能量密度:

1--6J/cm2能量密度:

0.5--1.5J/cm2

治疗方法——首先EMLA表面麻醉约40—50分钟。

操作者戴专业防护镜,患者戴激光防护眼罩。

注意:

激光绝对不能照射到人眼,否则将造成严重后果。

激光手具采用45°向眼球外侧方向,任何时间不准向眼球内侧照射。

能量不宜过高,光斑不宜过大。

操作方法——选择非指杆出光头,手持向眼球外侧方向对准纹眉区,距离0.3—0.5cm,或将治疗头直接接触纹眉区,频率3—5Hz,重叠10—15%左右,(因为激光光斑中心能量高于边缘能量,所以重叠时必须的。

如果能量过小,可采用一个位置双脉冲至纹刺区。

10分钟后,由于击碎的色素颗粒要聚集,又会重新浮现色素,需要40—60天人体才能将击碎的色素吸收和排出体外,一般2—3次即可将纹眉的色素去除。

注意:

由于个别人的纹眉会有局部较深现象,这个位置会经过更多次治疗才能清除或很难清除,必须向患者讲清楚这一点。

同时,个别纹眉用不同的染料,当黑色与蓝色去除后,可能显露出红色或绿色,如果有红色可采用532nm激光,能量尽可能采用低置,可以淡化,但不一定能回复到纹眉前的原貌。

 

【激光治疗纹身】

临床表现——皮肤局部可见染成各种颜色或单色的花纹或图样。

常见染料可为蓝靛、黑汁、银珠、原砂等,刺花终身不退。

并发症:

化脓感染、结核感染、疣病毒感染、皮肤疤痕疙瘩,极少数可恶变成恶性黑色素瘤。

治疗——因色素经久沉着于真皮内,已与细胞及组织结合坚固,所以很难去除。

去除纹身还应根据不同颜色的色素选用不同的波长。

蓝、黑色纹身——波长:

1064nm红色纹身——波长:

532nm

工作方式:

调Q激光工作方式:

调Q激光

脉冲频率:

3--5Hz脉冲频率:

3--5Hz

光斑:

2--4mm光斑:

2.5—4.5mm

能量密度:

3--6J/cm2能量密度:

0.8—1.0J/cm2

对红色或褐色纹身要非常小心,纹身颗粒可能是氧化铁,此类纹身受到激光照射后立即变为黑色,因此,不能按照常规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前用一个脉冲进行测试,如果纹身颗粒为氧化铁,则不要进行激光治疗。

黄色纹身——用585nm波长激光绿色纹身——用650nm波长激光

注意:

具体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皮肤类型、颜色、纹身时间、患者年龄等调节激光能量密度。

——皮肤反应是确定激光治疗剂量的最好参照。

【方法】

与纹眉相同,垂直对准色素区,距离0.2—0.5cm,平行均匀治疗。

每两个光斑间有10%重叠,治疗后创面涂抗生素软膏。

【原理】

利用激光的选择性光热分解作用,不同色素可吸收特定波长激光的光能。

注意事项——从小剂量开始治疗,渐调至色素区变白的显效剂量,再开始大片治疗。

非专业纹身一般图案面积小,且多以碳素为基础染料,治疗1—2次即可治愈。

专业纹身图案面积较大,含有浓密有机金属染料色素,呈各种色彩,多需治疗3—4次,每次间隔2个月。

如果纹身深度<0.92mm,改善率为87.5%

深度>1.78mm,改善率为81.5%

新纹身可快速去除。

 

【激光治疗雀斑、咖啡斑】

雀斑是一种浅褐色小斑点,针尖至米粒大小,常出现于前额、鼻梁和面颊等处,偶尔也会出现于颈部、肩部、手背等处。

除有碍美容以外,并无任何主观感觉或其他影响。

病因:

火郁经络或肺经风热。

雀斑,以中年女性为多,是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色素沉着。

虽然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基底层细胞黑色素增多,但整体黑色素细胞数量并未增加。

而咖啡斑为表皮内和基底层黑色素都增加。

治疗参数——波长:

532nm

工作方式:

调Q激光

脉冲频率:

2--3Hz

光斑:

2.5—4.5mm

能量密度:

0.5—1.2J/cm2

方法——外用表麻软膏EMLA。

操作者和患者佩戴防护眼镜和眼罩。

激光光斑应略大于雀斑或咖啡斑,全部覆盖。

治疗后立即呈现灰白色,皮损在30分钟到第二天可产生出血点,部分患者皮肤较薄,第二天由于能量密度略大可能产生水疱,需要一周后结痂,外涂抗生素软膏。

治疗后逐渐呈现暗红色瘀斑,大约7—10天左右结痂脱落,1—2次即可治疗痊愈,治疗间隔为2—3个月为宜。

注意:

结痂不可用手去掉,否则可能造成色素沉着或凹陷疤痕。

个别人在治疗后,出现局部水肿,细小水疱或者血疱是正常现象。

个别人会出现暂时性的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一般在3—6个月会自然消除。

如果能量过大,可能会对个别人造成凹陷性疤痕。

经过1—4次的治疗,部分患者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但部分患者愈后很快复发,效果不理想者,可采用涂炭方式治疗。

治疗时能量密度不宜过大,能量不要超过5J/cm2

术后防护——术后3—6天不沾水,每天用抗生素药膏外涂一次,直至脱痂。

对术后肿胀反应明显者,可用3天小剂量抗生素,以减轻水肿、预防感染。

术后避免刺激性食物,如烟、酒等及感光性食物,如香菜、芹菜等。

 

【黄褐斑的去除】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失调性皮肤病变。

主要为育龄期女性多见。

多发于面部的颧骨、额、及口周围,呈蝴蝶状,无炎症反应,无痛痒,是一种多因素造成的微循环功能失调现象。

具有平顶帽输出方式的Q开关1064nm激光产生的巨脉冲激光,将色素有效击碎,并被人体巨噬细胞吞噬。

其疗效与药物相比,优势明显,不但副作用小,而且效果更加持久,几乎无任何损伤。

注意:

选择黄褐斑病人要非常慎重,特别针对脾气暴躁的人群,这类人往往对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并且这部分人群多肝郁上火,治疗易反复,可以先进行内治,服用疏肝解郁药物,低能量开始治疗,尽量不刺激炎症反应。

治疗参数——波长:

1064nm

工作方式:

调Q激光

脉冲频率:

2--3Hz

光斑:

8mm

能量密度:

0.8—1.0J/cm2

治疗时使用大光斑,KL—M型Q开关激光有专门设计的平行输出方式,采用低能量,治疗次数一般5—15次左右,能量密度2J/cm2,建议不要大于2.8J/cm2。

一般治疗间隔7天。

剂量以治疗后皮肤微红为宜!

治疗能量密度不要过量,患者可以内服药物治疗+外用治疗配合。

根据患者反映情况,决定治疗次数。

在治疗过程中,口服妥塞敏,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痤疮、痤疮淤痕、收紧毛孔的美肤治疗】

——黑脸娃娃

适应症——祛除细小皱纹,深层嫩肤,改善皮肤粗糙、松弛

改善毛孔粗大,收缩毛孔及祛除黑头

改善黄褐斑

改善面部整体肤质,油脂分泌过盛粉刺型皮肤有益

治疗面部痤疮及痤疮淤痕等

治疗步骤——彻底清洁面部,做好治疗前照相数据采集

避开眼周,在脸上均匀涂抹上碳粉

10-15分钟后,碳粉渗入皮肤一部分后,轻轻擦拭表面碳粉

激光治疗:

大光斑、低能量、快速扫,7mm光斑,1.5-2.5J/cm2

首先1064nm激光爆破碳粉,其次0.3微米1064nm深层加热。

冰敷+保湿面膜

面部清洁后,使用舒缓面膜,起舒缓保湿作用。

同时使用防晒霜及尽量防止太阳光照射。

建议每周进行一次皮肤护理,给与必要的药妆养护,从准备到结束一个面部下来大约40分钟左右的时间。

临床终点:

为皮肤反应微红

副作用:

部分人出现暂时红斑,一般半小时消除。

 

【黑眼圈的治疗】

黑眼圈别名“熊猫眼”,熬夜,情绪不稳定,眼部疲劳等原因都有可能诱发黑眼圈的形成。

这是因为以上因素容易导致人体眼部周围静脉血管血流速度过于缓慢,眼部皮肤红细胞供氧不足,静脉血管中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积累过多,形成慢性缺氧,血液较暗并形成滞流以及造成眼部色素沉着,从而形成了黑眼圈。

尤其是年纪愈大的人,眼睛周围的皮下脂肪变得愈薄,黑眼圈更明显。

【黑眼圈的分类】

一种是青色黑眼圈,这是因为微血管的静脉血液滞留:

另一种是茶色黑眼圈,因黑色素生成与代谢不全而产生。

但两种黑眼圈产生的原因完全不同。

【青黑色眼圈】通常发生在年轻人群中,尤其是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人难以避免。

黑眼圈形成原因根据目前的医学调查显示,现在由于工作学习压力较大,年轻人熬夜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所以出现黑眼圈的人群的年龄有下移的趋势,18岁以上的人群里黑眼圈就已经很普遍。

由于眼睛周围较多微血管,因此睡眠不足、眼睛疲劳、压力、贫血等因素,都会造成眼周肌肤淤血及浮肿现象。

【茶黑色眼圈】的成因则和年龄增长息息相关,长期日晒造成色素沉淀在眼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挥之不去的黑眼圈;另外,血液滞留造成的黑色素代谢迟缓,还有肌肤过度干燥,也都会导致茶色黑眼圈的形成。

形成原因——先天遗传或后天性眼皮色素沉着增加

眼皮老化松弛,皮肤皱在一起造成外观肤色加深

眼袋出现造成阴影

眼眶内下侧凹陷形成泪沟,进而形成阴影

眼皮静脉血液滞留造成皮肤颜色加深

化妆品的色素颗粒渗透

饮食不正常,缺乏铁质

思虑过度或熬夜引起睡眠不足

天生黑眼圈:

这种黑眼圈很难淡化,建议使用遮瑕霜效果较好

色素沉淀:

如画眼线或睫毛膏,而且没有彻底卸妆

过敏性鼻炎患者也会有黑眼圈的困扰

易患人群——1.眼部护理屡次失败的人群。

2.经常哭的女性。

3.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的人群。

4.年龄在20岁以上的男性、女性。

5.从事电脑及网络工作的人群。

6.化妆品(彩妆)使用不当,卸妆不彻底。

7.精神压力大、心气血不足、体弱人群

诊断——眼头附近或眼下凹陷处,有色素沉淀或青蓝色,轻轻撑平下眼皮,这部分的肤色与其他部分的肤色如果有落差,属于色素型黑眼圈:

如果没有,下眼睑部位呈现青蓝色,属于血管型黑眼圈:

眼头皮肤最薄的部分,如果泛出淡淡黑色,属于松弛型黑眼圈。

禁忌——四周内没有服用过过敏药物

适于Ⅰ——Ⅳ类皮肤

不适于在手术前3——7天或正在治疗过程中受到太阳灼伤的皮肤

不适于Ⅴ——Ⅵ类皮肤

治疗参数——波长:

1064nm

工作方式:

调Q激光

脉冲频率:

1--5Hz

光斑:

7--8mm

能量密度:

0.7—1.0J/cm2

治疗——首先清洁皮肤,患者佩戴眼部防护装置,平躺于床上,对于痛觉敏感者,采用表面麻醉。

其次选择调Q方式输出,低能量低频率扫2—3遍,一周2—3次,8次一个疗程。

剂量控制对于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治疗阶段,所要求的激光能量密度差别较大,所以在治疗时应以生物学剂量为准,每次都以单脉冲形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能量密度,同时观察病变区域,至治疗皮肤反应微红为宜。

部分人出现暂时性红斑,一般半小时消除。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一部分人面部皮肤泛红,并且肉眼就能见到一条条扩张的毛

细血管,部分呈红色或紫红色斑状、点状、线状或星状损害的现象,这就是毛细血

管扩张症,俗称红血丝。

是一种发生在面部或躯干部位的皮肤损害,大多数是后天性的,也有部分患者是先

天性的,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是主要原因,多发于女性,临床表现为面部的丝状、点

状、星芒状或片状红斑。

仔细看能见到皮肤上许多红色血管,就像一丝丝的红线头。

红血丝不仅影响容貌,而且影响健康,严重影响皮肤汲取营养,久而久之,导致皮

肤养分供给不足,造成皮肤粗糙、干燥或过早衰老等症状。

中医理论称为“红赤面”,

其原因归结为心经郁热、血行不畅。

【常见毛细血管扩张的病因及种类】

1、表皮基底细胞老化,无力转释出胶原蛋白、弹力蛋白、张力蛋白、卷尾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统称细胞骨架),致使真皮层的毛细血管浮出真皮层跑到表皮层。

2、毛细血管弹性纤维缺损造成的。

造成毛细血管弹性纤维缺损的因素很多,包括长期的紫外线照射,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换肤、感染或遗传性毛细血管结构异常等。

3、角质层及表皮遭到破坏,目前很多所谓的祛斑霜,实际上就是化学剥脱剂,或者本身具有非常强的剥脱作用,容易使面部皮肤出现血管扩张。

结果导致敏感性皮肤的形成,这种人不但对很多东西过敏,或不耐受,而且常常是面部毛细血管扩张,治疗非常棘手和困难。

4、长期服用降压药,缺少维生素。

【种类】

毛细血管先天性畸形

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症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形成原因】

物理刺激——如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