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总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331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总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毛概总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总资料.docx

《毛概总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总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总资料.docx

毛概总资料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资本主义历史命运。

1、几次大的美国金融危机

1857年:

(第一次工业革命------1857危机-------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背景及过程: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

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开始的危机。

由于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故美国铁路投机的破产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

1848年至1858年,美国建成的铁路约达33,000公里,超过了其他国家所建铁路的总和。

而英国在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所铺设的铁路却只有8,000公里。

美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按道理应会带动其冶金业的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而且,这一时期,美国生铁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棉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不快。

与此同时,铁轨、生铁、机车、棉布和其他英国制成品的进口却增长得十分迅速,英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当时的重要工业部门发展。

随着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

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

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剧烈竞争,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

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危机的打击。

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

1857年秋季,美国还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美国的货币危机在10月中旬达到了顶点,当时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贴现率竟然超过了60%,股票市场行市则下跌了20-50%,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达到80%以上。

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整体影响:

1857年经济危机波及面很广,之后,爆发了美国的『南北战争』。

其后,奴隶制的消灭、宅地法的实施、重工业的发展,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847年经济危机结束后,从1850年开始的周期性高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世界贸易急剧的扩大,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2倍。

机器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革命,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

1929~1933年:

(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②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特点:

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

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严重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引发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安: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各国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背景及过程:

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在此期间,社会经济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为眼前的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同时,人们醉心于利润丰厚的股票等投机活动,股价被大幅度哄抬,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

人们疯狂抛售股票,股市崩溃,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

首先是银行纷纷倒闭;接着,工商企业大量破产,生产锐减,市场萧条;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很多人濒于破产。

1929年上半年,纽约股市经过不断哄抬,持续上扬,呈现一片“繁荣”。

10月23日,股价开始急剧下跌。

次日,在一些银行巨头的干预下,股市行情有所回升。

美国总统胡佛声称:

美国经济“形势很好,欣欣向荣”。

但是,好景不长,29日,股市出现了灾难性的风暴,一天之内抛售了1600多万股,一些主要股票的价格下跌了40%,转眼问,许多人破产。

到l1月,纽约股市的各种股票损失达260多亿美元。

据统计,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至1700万人;此外,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

当时,穷人想尽一切办法艰难度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御寒;而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

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世界各国,演变成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场经济危机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如来势之猛烈、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等等,以至于“大萧条”、“大恐慌”成了这次危机专用的代名词。

当时,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美国出现的经济危机很快引发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1930年,严重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发生经济危机;接着,英、日等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1932年,法国经济也开始萧条。

各国不得不相继宣布放弃金本位。

整体影响: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l/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

其中,美国和德国的受破坏程度最大。

美国的进出口额下降了70%,英、法、德、日也都减少了一大半。

美、英、法、德共有30万家企业倒闭,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竟达到3000万以上。

许多昔日机器轰鸣的工厂区,变得死气沉沉,野草丛生,成为所谓的机器“墓地”。

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但垄断资本家为了维持他们的利润,稳定商品价格,却大量销毁商品。

大量的玉米、小麦、棉花、牛奶等产品,或被当作燃料,或被倾人河流、大海。

1933年以后,这场经济危机的高潮才过去,但各国经济的恢复仍是步履艰难。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各国的社会状况和世界局势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1932年春夏之际,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0万美国退伍军人聚集华盛顿,在郊外扎营,要求发放福利金。

军警奉命前往驱散退伍军人,并烧毁其营地。

双方发生冲突,退伍军人死伤50多人。

其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各国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

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各国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经济危机期问,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设置关税壁垒,推行倾销战术,采取有利于本国的货币政策,以保护本国的经济。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把近900种主要商品的进口关税平均提高近40%,由此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

第二年底,先后有七八十个国家采取了报复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关税。

1973~1975年:

(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宣告瓦解,波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也呼之欲出三足鼎立)

背景及过程: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除开石油危机的因素,美元的贬值和和此次危机的产生也不无关系。

1971年,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上升,同时西方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为防止美国黄金储备的严重枯竭,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暂停按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以每盎司黄金换35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当年12月,美元正式贬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机再度爆发,2月2日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3月,西欧各国对美国实行浮动汇率。

至此,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宣告瓦解,波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也呼之欲出

整体影响:

这是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全球经济危机。

在危机发生一年之后的1974年12月,美国汽车工业下降幅度高达32%,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9.2%。

而在此期间,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英国的股市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了72%;危机最严重的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每月平均失业总人数达1448万人;世界贸易的总额在1975年减少了6%。

最为可怕的是,此次经济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

一方面,危机之后,经济回升极其缓慢;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却与萧条共存。

危机过后,各发达国家的通胀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国的通胀率甚至还不断上升,1979年消费物价上涨年率达到13.2%。

直到80年代里根成为总统后,运用减税、减规、减开支和节制通货流量等“里根经济学”,才使得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出现巨大的回升。

1987年:

(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

这便是“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上午9时30分,纽约股市一开盘,道·琼斯指数经过一段颤动后突然下跌,截至休市,道·琼斯指数暴跌508.32点,跌幅达22.62%,超过了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市暴跌的纪录。

如果将抽象的指数折算成货币,这一大纽约股市下跌使市场丧失了5000亿美元的市值。

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

这次突如其来的股灾,实际上是在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

自1983年起,美国以至整个西方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增长期,同时整个西方国家的股市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牛市中,1982~1987年,美国道·琼斯指数上涨了两倍多,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股市也分别上涨了3.56倍、3.51倍和1.6倍,市场出现过热的迹象;但在1987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已出现了经济衰退的迹象,它已无法支持股市上涨,导致了经济泡沫的产生;此外1986年,美国财政赤字2210亿美元,外债更是高达2636亿美元,已沦为世界最大债务国;另外西方各国在协调经济发展中不断发生贸易纠纷,也影响了世界经济和股市的稳定。

纽约股市的暴跌,迅速引起了西方主要国家股票市场连续大幅下挫。

10月19日,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跌183.70点,跌幅为10.8%;日本东京日经指数10月19日、20日累计跌幅为16.90%;香港恒生指数19日下跌420.81点,跌幅11.2%;法国、荷兰、比利时和新加坡股市分别下跌9.7%、11.8%、10.5%和12.5%,巴西、墨西哥股市更是暴跌20%以上。

10月23日,美元遭到抛售大幅贬值。

受此影响,10月26日道·琼斯指数再次暴跌156.63点,跌幅为8.03%其它国家股市也再次随之下跌,香港恒生指数更是暴跌1120.7点,日跌幅高达33.33%,创世界股市历史上的最高跌幅。

整体影响:

这是迄今为止影响面最大的一次全球性股灾,造成了世界主要股市的巨大损失。

美国股票市值损失8000亿美元,世界主要股市合计损失达1792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5.3倍。

2008年:

(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背景及过程:

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

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整体影响:

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国际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得以暴露。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起源于美国的这次次贷危机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体系受到重大影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

中国也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

金融工具过度创新、信用评级机构利益扭曲、货币政策监管放松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

美国政府采取的大幅注资、连续降息和直接干预等应对措施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

金融调控政策必须顺应经济态势,符合周期性波动规律;应在加强金融监管、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上推进金融产品及其体系创新;应抓住有利时机,鼓励海外资产并购,优化海外资产结构,分散海外资产风险。

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中央党校陈江生教授认为,当代资本主义面临四大困境:

一是思想文化创新的缺乏,思想文化创新是人类一切创新的基础,但是20世纪30年代后,文化颓废占据主流导致难以产生新思想。

二是经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增长总体趋势下降并且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拉动世界经济的是虚拟经济、超前消费、房地产,但这都代表不了新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政治发展面临困境,西方民主政治解决不了当下的现实问题。

四是社会问题难以解决,人口老龄化逐步加深、中产阶级逐步衰落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

全球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的阶段性标志性特征。

首先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与稍后发生的欧债危机是不一样的,但也有共同的地方,即大众消费狂欢和本国生产能力是否匹配、与世界资源是否能够承载的问题。

在危机形成的过程中有资本疯狂追逐利润的贪婪,也有大众对物质消费的超能力需求,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危机。

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来看,市场并不能自我调节,民主机制也没能解决危机;科技发展在很多历史关键时刻解决了危机,但现在也还没有可行的办法。

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新特点和根源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出现了一些值得密切关注的新特点。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迅速蔓延扩散,演变为一场波及全世界的严重经济危机。

当前美国官方宣布美经济已恢复增长,但这不值得人们乐观并放松警惕,美国巨大债务泡沫的破裂随时可能导致经济形势恶化,出现大萧条时期那样的双底型或多底型经济衰退。

倘若美国的金融危机确实起源于市场恐慌和信心不足,那么美国政府采取注资挽救市场,应使投资者克服恐慌获得信心,市场应恢复正常运转。

但事实是,通过扩大货币发行、消费信贷和政府借债都只是暂时推迟、缓解基本矛盾的激化,根本无法阻止矛盾不断积累。

广大民众购买力不足形成的生产相对过剩,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债务泡沫膨胀,越来越依靠寅吃卯粮的借贷消费来弥补需求不足。

在过去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有效需求不足直接表现为生产过剩。

但在这次危机中,有效需求不足则表现为“次贷”规模的过度膨胀,高风险与“次贷”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泛滥成灾,最终因大规模“次贷”违约引爆金融危机。

这次西方国家爆发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是1980年以来新自由主义在全世界泛滥所导致的一个非常符合逻辑的结果。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通过四种具体矛盾和中间环节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其一,从微观基础分析,私有制及其企业管理模式容易形成高级管理层为取得个人巨额收入极大化而追求利润极大化,日益采用风险较大的金融工具以及“次贷”方式,从而酿成各种危机。

其二,从经济结构分析,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容易造成生产相对过剩,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比例失衡,从而酿成各种危机。

其三,从经济调节分析,私有制垄断集团和金融寡头容易反对国家监管和调控,而资本主义国家又为私有制经济服务,导致市场和国家调节双失灵,从而酿成各种危机。

其四,从分配消费分析,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容易造成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的贫富分化,导致生产的无限扩大与群众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群众被迫进行维持生计的含“次贷”在内的过度消费信贷,从而酿成各种危机。

二、西方资本主义可能陷入长期动荡甚至生存危机

1.危机凸显金融体系的“有毒资产”难以根治

2009年3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20国集团(G20)峰会上,美欧各国领导人有意回避了银行体系的巨额“有毒资产”问题。

尽管他们也承认,不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经济刺激计划难以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

“有毒资产”指的是表面上仍有价值而实际上将会变成坏账、亏损的资产,如“金融创新”制造出的各种衍生证券等。

不同于正常经营中出现的不良资产,“有毒资产”往往涉及高杠杆金融投机的欺诈骗局。

国际货币基金总裁卡恩认为,根据以前发生的120次银行危机的经验,不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经济复苏。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主要原因是金融衍生品损失远远超过“次贷”直接损失,导致美欧银行普遍陷入困境并形成巨额“有毒资产”。

由于美欧长期缺乏金融监管已造成严重恶果,故仅仅承诺未来加强监管而不解决监管缺失的后果,不消除由于监管长期缺失而形成的巨额银行“有毒资产”,就无法消除危害社会公众的安全隐患。

特别危险的是,美欧银行体系暴露出更令人惊讶的“有毒资产”数据,表明已显示出的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2009年2月11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曾披露欧盟委员会的一份内部报告的数据,显示欧盟区整个银行体系的“有毒资产”数额高达25万亿美元,其庞大规模相当于2006年13.6万亿美元的欧盟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83%。

这个数据充分揭示了欧洲国家央行注入的数万亿欧元的流动性为何无效,因为相对于25万亿美元的银行“有毒资产”,这的确只是杯水车薪。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美欧国家巨资救市仿佛“采取输血的办法挽救内脏大出血病人”,使巨额资金被银行“有毒资产”的黑洞白白浪费掉,导致缺乏资金的实体经济部门陷入资金更加匮乏的局面。

欧盟整个银行体系的“有毒资产”,其来源不是面向实体经济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而是来自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投机泡沫形成的坏账,否则,它不可能以如此大的幅度超过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

同时,这也揭示出美欧巨资救市是徒劳无功的。

难怪《每日电讯报》网站次日又匆忙删去了有关银行“有毒资产”的详细数据。

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是为了掩盖欧洲银行坏账的严重程度,以免人们认识到事情的真相后彻底丧失救市信心,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触动金融财团利益的措施。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金融衍生品对扩大风险的作用,充分暴露出,其不是避险工具而是投机谋利手段。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超过普通经济危机,原因在于美欧流行的金融创新具有两面性,即使金融创新的初始功能具有避险作用,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其必须服从资本谋利贪欲。

金融创新促使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发生变化,大大扩展了剥削的对象、程度和时空范围,使之延伸到各实体经济领域及不同地区和国家,牵涉各种社会阶层甚至未来几代人。

华尔街通过金融创新制造出的金融衍生品泡沫,由于具有高杠杆性质,使金融投机获得了广阔空间,摆脱了自有资本的局限和政府金融监管的限制,可以依照金融资本的自由意志无束缚发展,加深了全球贫富分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危机凸显私有制公司治理的弊端

在当前西方不断进行金融衍生品创新的大环境下,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股份公司治理结构正面临着巨大危机。

资本主义总是不断进行各个层面的创新活动,包括生产力方面的科学技术创新,生产关系方面的剥削方式创新。

这种剥削方式创新不断酿成巨大风险。

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政体架构,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架构,都无法抵御金融衍生品创新的诱惑腐蚀。

近10年来,华尔街花了50亿美元游说、贿赂美国国会议员,促使国会在明知金融衍生品存在巨大风险的情况下,仍然通过了一系列放松监管的金融自由化法案。

在金融衍生品创新的巨大诱惑之下,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难以遏制来自内部的腐败。

即使高层经理在股份公司里拥有较大比重的股权,如10%、20%的股权,其一年收益也远远小于一次金融衍生品作弊的收益。

西方大公司高管年薪一般为数千万美元,但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动辄成百上千亿美元,通过金融衍生品作弊带来的利益要大得多。

政府不拥有企业产权,无法深入到股份公司内部,无法掌握会计审计、重大交易的详细信息,仅仅从外部监管不仅成本很高而且难以奏效。

况且政府高官、美联储本身也是垄断财团利益的代理人,即使在风险充分曝光后,它们仍继续纵容金融衍生品投机。

从微观经济角度分析,私有制企业为了追求私人巨额收入,会不计风险地采用“次贷”及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并不断游说政府、国会为金融投机创造宽松条件,导致伦理失灵、市场失灵和政府监管失灵。

这次危机说明,金融衍生品泡沫对实体经济的巨大破坏,正日益瓦解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并促使其面临日益深刻的生存挑战。

西方社会改良时期,推行严格限制金融投机的监管政策,超出了凯恩斯主张的宏观货币财政政策范围,更多是迫于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的强大压力,借鉴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金融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论。

因此,二战后西方经济周期缓和,非但不能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失效,反而恰恰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具有影响现实和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强大生命力。

即使在社会改良时期,美国金融财团也始终渴望回到甚至比大萧条前更少管制的资本主义。

金融垄断财团始终将社会改良视为被迫采取的权宜之计,始终竭力支持新自由主义以求恢复自由放任资本主义。

例如,花旗银行的老板沃特?

瑞斯顿为恢复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竭力支持哈耶克、弗里德曼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

3.危机凸显贫富分化的加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里根政府推行新自由主义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GDP增长的绝大部分都进入了少数富有阶层的口袋。

2005年,美国最富有的1%和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都达到了192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最富有的1‰人口只有30万,他们的收入与最穷的50%人口的总收入相当,而最穷的50%人口有1.5亿。

美国最富的10%家庭的财富占社会财富的比例高达70%。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贫富差距拉大,负债经济难以为继。

其他发达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英国、法国超过10%的富人占据社会财富的50%。

危机进一步增加了发达国家的贫困人口。

世界财富分配失衡和南北发展严重失衡。

联合国大学世界经济发展研究所2006年12月发布的《世界家庭财富分配报告》显示:

从人口分布看,全球最富有的10%的人拥有世界财富的85%,世界底层的半数人口仅拥有世界财富的l%。

从区域分布看,世界上的财富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部分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拥有世界上近90%的财富。

可以说,财富分配不平衡是发展中国家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也是此次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富和收入的贫富对立,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4.危机凸显国家调节的低效

当前美国经济呈现复苏迹象,得益于政府的巨额注资措施。

美国著名金融评论家、《利率观察家》杂志主编吉姆格雷特认为,在美国二战后经历的前10次经济衰退中,美国政府平均采取的财政、货币刺激力度,仅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9%,而当前美国政府采取的财政、货币刺激力度,达到了超过以前10倍以上的前所未有规模;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27%,当时政府采取的财政、货币刺激力度,也仅为国内生产总值的8.3%。

据计算,同大萧条时期相比,美国为挽救一个百分点的经济衰退,付出的代价相当于大萧条时期的54倍,即为挽救危机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危机本身造成的损失。

尽管美国政府和央行不断出台规模庞大的各种救市计划,国债泡沫和美元债务泡沫膨胀达到空前规模,但美国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处于不稳定的震荡状态。

即使今后债务泡沫膨胀,刺激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增长,也只是从经济危机的“自然爆发状态”变成“人为压抑状态”。

债务泡沫暂时压抑的需求不足矛盾仍在不断蓄积能量,债务清算期来临时就会更加强烈地爆发。

西方垄断财团一方面竭力贬低维护社会利益的国家调节,一方面毫不犹豫地操纵政府为其谋求私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