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1563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9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年沫若中学2017级高一下历史半期考试题

一、选择题(24道,每道2分,共48分)

1.宋代诗人叶茵在《田父吟》中写道:

“桃花深映水边庄,夫妇相携笑语香。

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

”此诗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自给性

B.田园生活的艰难性

C.农业生产的富足性

D.男耕女织的分工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可推断,此诗反映了男耕女织简单分工的小农生产,D正确;A、B、C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根据“耕耨有粮蚕有种,丁男戽水妇要桑”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析即可。

2.汉武帝时下诏规定:

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

此规定旨在

A.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

B.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C.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汉代严厉限制商人购买土地,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此政策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B项正确。

此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但不符合题干,排除A。

商人购买的土地不一定是国家土地,排除C。

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3.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

“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从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以看出小农经济已经出现,并且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

所以答案选C。

井田制开始瓦解于春秋时期,魏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排除A;商品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家庭手工业产生和材料无关,排除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

4.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提取关键词:

商代。

A项马王堆汉墓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史实;B项黄道婆是宋末元初人;D项《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的著作,故答案为C选项,商代已经出现甲骨文了。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

【名师点睛】纺织业:

①新石器时代:

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商朝:

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

③西汉:

丝织技术精湛,远销地中海,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④唐朝:

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⑤宋朝:

纺织业有更大发展,棉纺织业得到推广。

⑥明朝:

出现“花机”(花楼机

5.顺治六年,国际瓷器市场的“中国时期”结束,日本的伊万里瓷出口却迎来了持续140年的鼎盛时期。

“中国时期”结束,关键原因在于

A.瓷器质量的骤降

B.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技术创新的停滞

D.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答案】B

【解析】清朝在对外关系中清政府执行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该政策限定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

国际瓷器市场的“中国时期”结束主要原因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故答案选B。

AC两项中的“骤降”“停滞”说法绝对,排除;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6.2013年7月10日人民网:

“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粉彩瓷、活字版佛经都是在唐朝之后才有的事情,所以,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只能是C项。

其他的手工业者都是在唐朝时期以前出现过,不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粉彩瓷、活字版佛经

7.明末清初学者唐甄说:

“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

D.自由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内容看,唐甄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商业,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农商并重

【名师点睛】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受到挑战,“工商皆本”思想在一些士大夫中出现。

8.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答案】B

【解析】晋商等区域性的商邦的崛起是对商业发展有利的,可是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更多的人选择将自己的资本投入到仕途,而不是选择扩大生产,这就使得资本流失,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这是积极影响;C选项错误,手工业市场依旧广大;D选项错误,晋商等商邦从事的并不是农业商品的贸易,故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强调的是消极影响。

晋商带来的影响有很多,其中要与材料描述的事情相关,而且还要是消极影响,而不是积极影响。

明确这两点,问题很容易解决。

9.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丝绸之路的衰落

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程朱理学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D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

10.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

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伴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棉纺织业的发展,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故选A项。

西方大机器生产的冲击,在鸦片战争时期,故B项排除。

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

明朝,丝织业没有快速发展,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明朝手工业

【名师点睛】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江南地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雇用劳动为标志),但发展缓慢。

伴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棉纺织业的发展,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

11.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总结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见其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故A项正确。

盐铁官营的目的不是基本解除百姓赋税负担,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其目的不仅仅限于要解决军费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盐铁官营

【名师点睛】评价盐铁官营专卖制度,如同评价重农抑商一样,应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评判。

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无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就将失去应有的历史意义。

依此而论j虽然专卖制度在中国古代曾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但同时它也起过某些积极作用。

首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专卖制度还是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过一定的贡献。

其次,专卖制度有效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再其次,专卖制度的推行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

当然,我们对专卖制度的作用给予一定的肯定,并不是说它就没有与商品经济矛盾的一面。

专卖制度与商品经济之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12.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

“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

”由此可见当时佛山

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②铸造业兴盛

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④居民重视风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

材料中文字大体含义是明代宣德年间广东佛山铸造业兴盛,为了不影响宗庙祭祀和风水,从事铸造业的梁文慧与霍佛山将铸造地迁往他出,由此可以看出①②④三项表述符合题意,③项含义材料并未体现,故答案选C,ABD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13.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

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解题时紧扣“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等关键信息,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政策,而题干中①强调的是农为本,商为末,即“重农抑商”政策,与题意不合;②强调的是农、工、商地位同等重要,与“古代基本经济政策”不合;③强调的是农、工、商地位同等重要,与题意要求相一致;④强调的是“重本轻末“,与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相一致,但不合题意,综合分析可知②③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的发展•重农抑商

14.关于中国近代某企业,有人这样评价:

“由国库支付其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

”下列企业中,最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

B.江南制造总局

C.开平煤矿

D.上海发昌机器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企业产品不和市场发生联系,由国家控制生产、经营活动,这是洋务派军用企业的显著特点;结合选项可知江南制造总局为洋务运动的军用企业,故B项正确。

上海轮船招商局为洋务派民用企业,以求富为目的,与市场联系,排除A。

开平煤矿也是洋务派民用企业,以求富为目的,与市场联系,排除C。

上海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市场紧密联系,排除D。

15.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关于该广告发布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①广告反映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②广告体现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

③广告反映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对民族工业的推动作用

④广告反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于1912年至1919年,故①项错误。

由广告中“提倡国货,挽回利权”等信息可知,当时的民族资本家大都抱有实业救国的理想,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故②项正确。

“提倡国货,挽回利权”体现了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故③项正确。

南京国民政府在1935年开始提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④项错误。

综上所述,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BC,所以选D。

16.“惜该厂所有机器新旧羼杂,大都不甚齐全……以致所出之械一经逐件拆卸,厚薄宽窄互有参差,彼此不能调换。

而局中自总办以至员司人等……并不详加验视……但造成后即盛箱发用。

”“该厂所造之械整件零件逐细考察,疵累甚多。

以如此钜厂岁糜经费一百四十万金,而各械无一完善者,殊为可惜。

至于员司之冗滥,工作之宕延,各物购价之浮开,各厂用料之虚耗,种种积弊,又复不一而足。

”材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管理腐败

B.洋务运动军事企业技术落后

C.洋务运动民用企业技术落后

D.洋务运动军事企业经营管理腐败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局中自总办以至员司人等”“至于员司之冗滥”表明是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在说管理,对技术问题提及较少,故BC项错误;材料中“并不详加验视”“至于员司之冗滥,工作之宕延,各物购价之浮开,各厂用料之虚耗,种种积弊”表明管理腐败,故D项正确。

17.鸦片战争之后的近十年,在西方工业品冲击下,棉纺织业、制针业等行业日益衰落,但类如制茶,缫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

这时发展较快的行业能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

A.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B.继承传统工艺,品质优良

C.清廷允许民间设厂

D.产品适合国际市场需求

【答案】D

【解析】棉纺织业、制针业的衰落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因为这些产业在西方已经相当发达。

而制茶,缫丝等传统行业在世界市场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体现出适合国际市场需求,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工业的内容;B选项错误,品质优良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我们的棉纺织业也做工优良,但是依然没有得到发展;C选项错误,清政府的态度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键是时代的大趋势。

18.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

这反映了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1923年”、“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故D项正确。

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迅猛的发展,故A项错误。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短暂春天,外国资本主义放松了经济侵略,故B项的“始终”错误。

旧中国不可能有公平竞争的局面,故C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特点

19.下图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一家股份制公司——东方家具公司售出的唯一一张股票。

这表明

A.中国股票交易制度基本成熟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改革开放使家居装修业发展

D.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已被打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图片关键信息“唯一一张,股票”、“1980年”等,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两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表述题干图片料内容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

进一步分析,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的改革·突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

20.下面分别是1978年、1997年我国各类工业比重示意图,从1978年到1997年的变化表明

A.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最大,到199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比重下降,并低于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所占比重上升,表明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故B项正确。

增强国企活力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不是所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排除A。

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排除D。

点睛:

抓住图片信息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的变化趋势,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1.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

“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一条原则:

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之外,应加以削减。

”当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是

A.抗美援朝战争的形势

B.人民迫切要求改变重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C.50年代初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D.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答案】C

【解析】根据“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

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表明经济建设投资重视加强国防力量、发展经济、稳定经济,这和建国初期国际形势严峻、国内经济需要回复发展密切相关,故C正确;我国的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A不是主要原因;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问题,排除B;“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属于“50年代初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排除D。

【名师点睛】

联系建国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分析我国当时的经济政策,其次,选出最佳选项,不能因为选项正确就选,而是选出最好的选项。

22.50年代初,我国对外面临朝鲜战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封锁,对内面临落某地1948年有雇农80多户,贫困户190多户,中等户110多户,富户18户,地主27户。

到1953年,雇农有3户,贫困户有70多户,中等户330多户,富户和地主已经消失,新富农有4户。

这主要表明土地改革运动

A.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B.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C.保存着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

D.使农村集体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理解“新富农”是由于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所以才出现了“新富农”,这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

23.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不仅继续使用粮票,也出现了新发行的股票(如图所示),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经济管理体制趋向多样化

C.计划经济的盛行

D.上海引领经济改革潮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股票则是市场经济的体现。

故二者的并存体现了当时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多样化,再结合时间“20世纪八十年代”,可判断B符合题意。

A是1992年;C与史实不符;D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4.《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C.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D.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

【答案】D

【解析】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1978年至2012年收录的部分新词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故D项正确。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

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机制,它的基本特点或内在要求,就在于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工资源。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

市场经济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利益关系决定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有自身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特殊性。

二、非选择题(25、26、27三道大题,共计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賦,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絮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凡荒政十有二:

—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賦;八曰缓征;九曰……——摘自《钦定大清会血輋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3)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坊市分开;经营时间有限制;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2)打破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出现了最早的纸币;有了专门的娱乐场所;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控。

(3)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解析】

(1)材料分别从政府盘剥、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等角度介绍了古代农民的艰难处境的情况。

(2)依据材料信息回答,所以要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即可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3)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一定要注意从经济形态(小农经济的落后性、脆弱性)和政治制度(统治阶级剥削本质没有改变)的深层次角度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26.长三角地区是当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在历史上也曾经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读下列两幅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请回答:

(1)概括说明这两幅图分别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