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685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docx

码头古镇景区导游词

 

韩信故里、运河要枢——码头镇

旅游景区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古镇码头参观游览。

我叫XXX,是淮阴旅行社的导游,这位是我们的司机X师傅。

大家在码头镇旅游期间,将由我和X师傅为大家提供服务。

愿您在码头镇度过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码头古镇隶属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兼具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运河文化名镇。

码头镇距市政府所在地大约11公里,行车约需20分钟即可到达。

利用行车时间,我把码头镇的简单情况给大家作一下介绍。

淮阴区码头镇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区西南,东隔二河与市区相望,南距洪泽湖15公里。

境内水网纵横,京杭大运河、二河绕境而过,张福河、废黄河穿越腹地,乡域现辖1个居委会、9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41平方公里,总人口2.48万人。

码头镇历史悠久,先后经历过四个辉煌的历史发展阶段。

这里是早期徐文化的中心地域,春秋时期这里就筑有城池,因其居古淮水之南被称为淮阴。

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吴国派孙武、伍子胥灭掉徐国,这里成为吴国边防重镇。

吴国实行郡县制,在这里设立淮阴县,是卿大夫的封邑。

此后,这里又相继成为越、楚、秦的属地,是淮河下游地区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秦汉时期,这里因地处淮泗与古运河之交而成为楚汉时期的一座重要市镇,这一时期产生了韩信、枚乘、步骘等众多文武英才,楚汉文化的流绪影响所及直至三国南北朝时期,留下了众多名胜。

隋唐时期,由于南北大运河的开凿,码头成为关中、中原、山东与江南联系的水路枢纽,运河上漕船、盐船和其它商船千帆相接,四时不断,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码头古镇的一个发展高峰期。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治运枢纽地位,使码头一时间成为举国注目的焦点,帝王将相纷至沓来。

朝廷不惜投入巨资在这里建设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这些水利工程设施有许多留存至今,或存有遗迹,整个码头镇都可称为京杭大运河水利治理的大遗址。

而这一时期码头险要的运河水利与漕运形势,也使得相关的寺庙文化、饮食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京杭大运河作为著名的航运通道,也是一条跨越千年的旅行路线。

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经过淮阴,码头深厚的楚汉文化积淀、繁荣的淮阴市镇风情和景象悠远的淮泗风光无不加以吟咏,留下了大量诗词,根据《淮阴县志》等不完全统计,经过码头一带且留下诗词文章的历代文人墨客就有60多位,其中就包括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李绅、杜牧、刘长卿、罗隐、温庭钧、苏轼、张耒、杨万里、文天祥等名家高手。

还有隋炀帝和康熙帝、乾隆帝等三位皇帝在此留下了十几首诗歌。

他们的诗词,多结合码头的名胜,吟咏码头的历史名人如韩信、漂母、甘罗等,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淮阴繁华和自然景物的诗句,更有一些直接描写水利枢纽工程的绝佳诗句,是后人了解码头古代历史特别是航运历史的最好载体之一。

小小的码头成为运河诗词文章的荟萃之地,文彩华章为码头运河增添了更多的文学气息。

各位朋友:

今天的码头镇,正努力挖掘厚重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俗风情,积极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您在古镇旅游期间,将会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同时您也会感受到码头人民的热情、淳朴,更会了解到淮阴文化的博大精深。

【淮阴故城】

各位朋友,“淮阴故城”牌楼告诉大家码头镇到了。

码头古镇是淮安城的发源地,从韩信流落淮阴城下至今的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上,十分之九的时间内码头是淮河下游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这里不仅长期为淮阴县治所在,其间还曾作为广陵郡、淮州、淮阴郡和侨置的青、兖、徐、北兖四州及东平郡的治所。

这里的甘罗城遗址、淮阴故城遗址、清河旧县遗址都是淮安城市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

【龙亭】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龙亭”是为纪念康熙皇帝南巡治水而建的。

南宋1194年黄河夺淮后,码头逐渐成黄、淮、运三大河流与洪泽湖交汇之所,也是治运的要害之地,可谓中华帝国的治运要枢。

从明永乐中新庄闸建设开始,为治淮、刷黄、保运,明清两代码头作为全河治理的要地达五百余年,特别明后期至清代三百年中,码头运河两岸各种水利工程的建设成为运河建设人力、物力投入最多的地方,康熙、乾隆二帝更分别六次亲临工程现场。

康熙38年(1699)康熙第三次南巡,在此亲自测量黄河、洪泽湖的水位,制定治河方案,实施后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事后,河道官员建亭纪念。

原龙亭早已毁坏,此为1998年重建。

【张福河】

各位朋友,我们即将经过的这条河就是著名的张福河。

张福河原系黄河夺淮后水漫堤决而形成的张福口,并由此引黄水南下入湖。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总河张鹏翮提议开张福口等引河以泄淮黄之水,获得皇帝批准,不到1个月张福河扒成,长4.5公里。

现此河经延伸,上连洪泽湖,下连杨庄闸,长28公里。

张福河镇中一段原为淮水故道,是隋唐北宋时期京杭大运河,从邗沟到汴水的重要通道。

明代黄河夺泗入淮,其北部又曾为黄河故道的一部分,随着各种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黄淮交汇口不断北迁,张福河从运口向北至杨庄一带均为运河河道的一部分。

张福河从某种意义上是黄淮运融汇一体的一条河流,是体现运河治理历史的重要载体。

【高家堰】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经过的街道名字叫做安澜大街,安澜大街是一条很有名气的街道,而比安澜大街更有名的是安澜大街下面的堤坝,她就是有“水上长城”之称的“高家堰”。

高家堰也就是洪泽湖东线大堤,因此人们也将高家堰俗称为洪泽湖大堤。

高家堰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广陵太守陈登主持建筑,初为30里,始称“高家堰”。

明万历年间,河漕潘季驯为综合解决黄河、淮河、运河交会地区的问题,创修洪泽湖水库,大筑高家堰。

从1580年(明万历八年)起,高家堰就开始增筑石工墙,历经明清两代171年,使用千斤条石6万多块,且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

石工墙厚0.8~1.2m,高7m左右。

石工防浪挡土墙以密桩作基础,临水面以10:

1的坡度逐层砌筑,胶结材料为糯米石灰砂浆,墙顶及吃重部位的条石皆用蝴蝶形铸铁扣勾连。

石工与坝身土之间镶嵌砖柜与三合土心墙,大堤总宽50m左右。

高家堰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迄洪泽县蒋坝镇,全长70.63公里,全部用石料人工砌成。

2006年05月,高家堰(洪泽湖大堤)作为汉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高家堰被江苏省文物局纳入江苏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荐名单。

【惠济祠】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高家堰的北端,明清时期,这里是黄、淮、运交汇之地。

由于码头运河形势险要,为了祈求平安,人们在码头建了众多庙宇,其中以惠济祠规模最大。

惠济祠又名天妃庙、奶奶庙,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供奉泰山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为天仙圣女,心地善良,只要信徒敬香求告,无不灵验。

明武宗南巡,曾经驻跸祠下。

嘉靖初,章圣皇太后取“给穷苦的人们以恩惠”之意,赐名惠济。

清代,惠济祠又增设“妈祖娘娘”的神位,妈祖娘娘福河济运,非常灵验,因此惠济祠备受皇帝与朝臣的崇敬,尊行春秋致祭,列入祀典。

康熙、乾隆皇帝亲临祠下,虔诚进香,嘉庆皇帝还在御园内仿制了惠济祠,以便就近瞻礼。

旧时,运河船只过闸的数量多、难度大、时间长,所以惠济祠常年香客如云。

惠济祠庙会也非常有名,是当时淮阴绝无仅有的盛会。

至20世纪40年代前,每届岁朝(大年初一)及正月初五、农历四月的逢八日(初八、十八、二十八)、六月六、七月半和九月九日,惠济祠例有庙会,百艺结集,特别是正月朝庙会更是当时淮阴绝无仅有的一大盛会。

惠济祠历经洪灾、战乱的涤荡,最终于文革中彻底被毁。

据史料记载,惠济祠内原有石刻五块,其中两块为御碑,现仅存一块,即御制重修惠济祠碑。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雕刻精美,文字清晰,保存非常完整,是苏北地区保存最好的御书碑。

惠济祠和御制重修惠济祠碑是清康乾时期治河、导淮、济运的重要历史见证,对研究淮安在漕运史上的地位以及明清时期河务、漕运及淮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有重要意义。

【甘罗城遗址】

各位朋友,我们右前方是一处春秋时期的古文化遗址——甘罗城遗址。

宋人徐积在《登淮阴故城诗》序中认为,甘罗城即秦时淮阴县之故城。

后来学者大多以为,甘罗城是淮阴县秦汉时期的故城。

据《史记》记载:

“甘罗者,甘茂孙也。

”秦下蔡人,甘罗十二岁时说服张唐到燕国为相,吕不韦赞赏他的才能,把他推荐给秦王。

甘罗出使赵国,说服赵国割河间五城给秦国,而赵国则夺取燕国的十一城。

甘罗因削赵弱燕之功受封为上卿。

相传秦统一后,甘罗受封并筑城于淮阴。

甘城晚照是古代淮阴县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路过甘罗城时,都曾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

甘罗城遗址靠近清口,面积1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左右。

地表常有鬲、罐、壶、盆等残器,还曾出土大量绳纹筒瓦、板瓦及条形灰砖。

甘罗城遗址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先秦时期的文化遗物,是研究苏北地区先秦时期社会发展史的重要实物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枚乘纪念园】

各位朋友,下面我们参观的景点是枚乘纪念园。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不少父子俱负盛名的文学家,其中最早的还要数西汉的“二枚”──枚乘及其子枚皋,他俩都是著名的辞赋家。

尤其是枚乘的代表作《七发》为汉代主要文学形式之一的“汉赋”奠定了基础。

《七发》非常有名,由于后人仿作很多,如《七激》、《七兴》、《七依》等等,在赋中“七”成了一种专体。

枚乘的才干,不仅表现在文学上,而且还反映在政治上。

他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不避个人安危,极力劝说吴王濞不要谋反。

为此枚乘写了前后《谏吴王书》,只是利欲熏心的刘濞始终不肯采纳,以至于最终被朝廷击败而擒杀。

枚乘见吴王不听谏阻便离吴到梁,受到梁孝王刘武的重用。

此后,曾一度被汉景帝召为弘农都尉,但不久又回到梁国。

这样,直到公元前143年梁孝王逝世,他才倦游东归淮阴故里。

汉武帝刘彻非常欣赏枚乘的才华,他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听到枚乘的文名,接位以后特地以“安车蒲轮”征召他进京,枚乘因年事已高,不堪风霜,不幸在途中死去。

枚乘到梁国的时候娶了一个小妾,生下幼子枚皋。

枚皋长得聪明伶俐,很得他的钟爱。

遇有宴游,他多半把小枚皋带在身边,不少人已把他作神童看待了。

枚乘东归故里的时候,枚皋已10岁出头。

这时,枚皋生母故土难离,枚乘只好让她母子留在梁国。

枚皋20岁的时候上书武帝自称枚乘子,武帝见枚皋才思敏捷,便拜他为郎,长期作武帝文学侍从。

毛泽东也非常喜爱《七发》。

50年代中后期,神州大地上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不少人在歌声舞影中陶醉。

在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向与会者发出警告:

有些人在生病呀!

病得很厉害,不是打针吃药能够治好的。

要想治好它,请读一读两千多年前一位大文学家枚乘的文章——《七发》,他还写了一篇《关于枚乘(七发)》的作品评论在会上印发。

一时间,在全国有文化的人们中,形成了一阵“《七发》热”。

古镇码头是枚乘的故里,历史上这里有多处与枚乘父子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纪念建筑。

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

“枚乘宅、墓,在县南二百步。

”《咸丰清河县志》亦记载:

“枚皋墓在淮阴故城,枚乘宅在淮阴故城南二百步,韩亭在淮阴故城南,枚亭在淮阴故城北,步亭在淮阴故城西,娑罗树碑在淮阴故城南二百步……。

”淮阴经历水患战乱,有关枚氏父子的古迹,早已荡然无存。

说来也很凑巧,就在“《七发》热”时,1958年,码头镇人在整治淮沭新河的河床中竟掘出了镌有“枚乘故里”四字的一块碑石。

如今,这千年古银杏和石刻就是对历史的最好见证。

【三闸遗址】 

码头镇域作为明清五百年来的漕运要枢,黄淮运交汇之地,水患频繁,为了保证帝国漕运命脉通畅,从明朝万历初年开始,总理河漕潘季驯创行了“蓄清刷黄”之策,并在惠济祠旁的淮、黄、运河交汇处创建了“之”字形河道,及至清代,“治河、导淮、济运”亦群萃于此,这段“之”字形河道与惠济、通济、福兴三闸及高家堰等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水利枢纽工程。

码头境内这段“之”字形河道是里运河的组成部分,为在乾隆年间定形的码头段里运河故河道,主要由惠济、通济、福兴三闸运河及越河河道组成,现存的河道总长约6公里。

三闸是惠济、通济、福兴三闸的总称,俗称头、二、三闸,是十分复杂艰巨的水利枢纽工程。

三闸包括正、越闸,结构型式基本相同,均为单孔,宽七米余,闸高十米以上。

条石闸底、闸墙,木桩基础,闸身长十二米,进出口均为八字条石墙,与闸身岸墙连结,伸向两岸,下游出口墙较长。

闸身中部设有插板槽两道,相距约两米。

进出口护坦为三合土加铺条石,出口长达七十余米。

三闸依次联通,逐渐升高水位。

漕船沿运河北去必须经过三闸,过闸犹如登上三级阶梯,完全靠人力拉纤,把漕船拉到水位高于黄淮交汇处的清口(淮河口)的运口(运河之口),然后才能由高向低从运河进入淮河,再进入黄河或中运河北去。

故老相传,船过惠济三闸,一般下水三天,上水七天,由于从运口入清口水位落差大,甚为危险,驾长(舵手)、水手过闸,都去闸旁天妃庙烧香祷告,祈求天妃娘娘保佑。

咸丰五年(1885年),黄河改道北流入渤海,惠济三闸逐渐废弃。

通济闸和福兴闸于1967年拆除,惠济闸于1973年拆除,三闸拆下的木料总计不下六、七千立方米。

【漂母墓】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见到的古墓就是漂母墓。

韩信少年时,父母早亡,家境十分贫寒。

他吃东家,住西家,时间久了,人都讨厌他。

无有奈他只好到码头一旁的淮水边以钓鱼为生。

那几天,他连一条小鱼也没钓着,饿昏在淮水岸边。

此时,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妇人看见了,十分可怜他,将自己带来的饭分给韩信吃。

一连数日,都是如此。

韩信在饥饿中遇到这么好的妇人,感激万分,对老妇人说:

“我将来有出息了,一定重重报答你。

”那老妇人听得此话,十分生气地说:

“你长得个头比人高,身材比人粗,连吃饭的本事都没有,我是可怜你,难道是图你回报吗?

”韩信离开故土,跟随刘邦打天下,屡建奇功,后被封为楚王。

韩信没有了忘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漂母,赠送千金报答漂母的一饭之恩。

相传漂母去世时,韩信万分悲痛。

他命令十万大军每人兜一兜土,将漂母的坟堆成一座大墓。

漂母墓墓名远扬,历代文人墨客慕名凭吊,唐代诗人刘长卿吟诗云:

“昔贤怀一饭,兹了已千秋,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诸萍行客荐,山木杜鹃愁,春草年年绿,王孙此旧游。

过去,淮阴有节孝祠,以正堂祀漂母。

在码头镇上原还有漂母祠,当时的祠堂前临淮水,庙画母像,门额上横写道:

千金一饭。

旁有对联:

姓名隐同黄石远,英雄设在酂侯先。

【泰山湖】

在码头漂母墓的一侧,有个湖叫泰山湖。

泰山湖有个美丽的传说。

一天,有一群妇女人在岸边洗衣服,她们在一起有说有笑。

突然,有一个女子一头栽下水去,不见了影儿。

这可把岸上的人急坏了,泰山湖水很深,没有人敢下去救人。

只见水中的泡泡往上翻,不一会水塘里又翻起层层波浪,一圈一圈地转起来,岸边的人们感到蹊跷,又说不出是怎么回事,都认定有怪物作怪。

过了好一会儿,那落水女子的头突然从水中冒了一下,后又随着波浪在塘里打起了转转。

又过了一会儿,那怪物驮着那女子在水塘边转了起来,把水塘越转越大,越转越圆。

水塘里的水也被搅得浑浊起来,全是泥浆。

就在岸上的人们惊魂未定时,那怪物将落水女子顶托上岸。

那女子上岸后告诉大家,那怪物乃是神鼋。

神鼋本来是住在洪泽湖里的,担任除妖护水之职。

后来,它奉泰山圣母之命调到漂母墓边的水塘里来,任务是为漂母墓守灵,保护周围生灵安全。

神鼋刚到这里,非常孤单。

那女子落水后,正好落在神鼋背上,不但未喝水,还和神鼋拉呱了好长时间。

那女子将原委告诉大家后,众人立即跪拜于岸上,感谢神鼋救命之恩。

顿时,塘水一下子变清了,如往常一样。

从此,人们将那水塘叫泰山湖。

【韩信故里景区】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参观的就是韩信故里景区。

韩信故里景区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是古代建筑艺术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既再现秦风汉韵,又展示韩信文化遗迹,让您感受历史的沧桑,领略“兵仙”韩信的盖世武功。

景区门前的广场就是韩信故里广场,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

前面的是两座石阙,它是从烽火台、望哨演变而来。

大门两侧的石柱,如同两列勇猛威严的士兵,是将军威严的象征。

故里大门形状上部呈八字型,有两层寓意:

一是大将军威风八面;二是韩信故里喜迎八方来客。

大门上“韩信故里”鎏金大字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99岁高龄时题写的。

  韩信仗剑从军,在楚汉相争中,他纵横沙场,战必胜,攻必克,为刘邦成就帝业立下赫赫战功。

人们称他为“兵仙”,国外学者称他是“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

他的文韬武略从何而来的呢?

传说甚多,但无史籍可考,传说他曾拜甘罗为师。

从此地往北便是古甘罗城,甘罗十二为上卿,相传淮阴是甘罗的封地,他在这里筑城而居。

少年韩信拜甘罗为师,终成一代兵仙。

前面大家将要踏上的这座桥叫“访甘桥”,传说就是当年韩信向甘罗求学经常路过的小桥。

  韩信八年沙场征战,成就汉朝江山,他心系故里,前面这座桥就是“涉淮桥”。

过“涉淮桥”即是“落叶岛”,意取韩信功成名就,落叶归根。

  “落叶岛”旁边的亭子叫“千金亭”,立于韩信湖之中。

这是一座秦汉风格的双层飞檐四角亭。

韩信被封为楚王时,为报漂母当年一饭之恩,送给漂母千金,“一饭千金”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

后人为弘扬韩信“知恩图报”之美德,特建“千金亭”。

亭额“千金亭”三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先生所题,两侧立柱上对联为:

“爱心本无价,然诺足千金”。

  韩信湖东侧的土山即“信缘山”,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封。

传说赵匡胤千里送京娘,途经码头镇时,因旅途劳累而患病,请多诸医生诊治都不见效,后有一高士叫他围绕这座土山跑九十九圈。

于是,兵士就架赵匡胤跑得大汗淋漓,回去休息,第二天病果然好了,他当上皇帝后即封此山为“信缘山”以表谢意。

在山的峰谷处,有中国碑林史上的名碑“娑罗树”碑,“娑罗树”即是“菩提树”。

因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后来佛教把菩提树奉为圣树、吉祥树。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著名书法家、海州刺吏李邕来淮阴故城,见娑罗树“婆娑十亩,蔚映千人”,欣然而作《娑罗树碑记》。

《咸丰清河县志》记载:

“娑罗树碑在淮阴县南二百步”。

该碑早已没有了,宋朝时有拓本,明朝淮安知府陈文烛从吴承恩家寻访到,吴承恩就是那位写《西游记》的大文豪,鉴定为真迹。

现在游客看到的就是依据旧拓本而重刻的石碑。

  “胯下之辱”的成语典故家喻户晓,“胯下桥”就是众所周知的韩信胯下受辱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一天,有个屠夫的儿子在街上拦住了韩信,说:

“你身上总是带着宝剑,究竟有什么用?

你虽长得高大,却是个胆小鬼!

你有胆量就用剑刺我,如果不敢,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

”韩信仔细打量他一番,便趴下身子从他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看热闹的人都认为韩信是个懦夫。

有许多人不理解韩信为什么要从屠夫的儿子胯下爬过去,事实上韩信学习兵法,懂得在逆境中养晦韬略,他不与小人一般见识。

韩信被封为楚王时,他没有以牙还牙,而是将这个屠夫的儿子封为楚中尉,后人为称颂韩信能屈能伸的气概,立胯下桥以表纪念。

据宋地方志记载:

胯下桥遗址在钓鱼台东侧不远处,原有小桥墩,筑有券门,门前有碑,上刻“韩信胯下受辱处”。

此处为2002年重建的“胯下桥”,桥为拱形,中有一亭,东西两侧各有一副对联,曰:

“书剑机锋藏胯下,曲伸道理贯寰中”,“一池存无双国士,十年展万古胸襟”。

赞扬了韩信志存高远、忍辱负重、不与小人同识的阔大胸怀。

   位于韩信湖南岸的韩信钓台,这是韩信少年时钓鱼的地方。

后因水患,原钓台被毁,碑亦无存。

钓鱼台为亭台式建筑,背倚淮阴侯庙,亭额为陈立夫老先生手书“韩信钓台”,两侧亭柱有对联为:

“清淮有幸,流传千古占鳌钩;岁月无情,消逝几多渔利客”。

钓台临水的旁柱上对联是:

“千秋共钓,怀瑾握瑜双国士;异代同逢,扶周兴汉两鱼杆”。

韩信钓鱼台、姜太公钓鱼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两个钓鱼台。

韩信钓台的对岸就是漂母岸,是漂母为人漂洗丝麻并施饭给韩信的地方。

唐代诗人崔国辅来淮观赏古迹,曾留下《漂母岸》诗曰:

“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

昔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

”漂母岸为一组依水而建的品字形的亭台式建筑,主亭与侧亭之间有曲折回廊相通,立柱上有对联:

“爱心未料施豪杰,慈母何须赋姓名”,“漂也劳艰,饭饥只为悯王孙;贫而慷慨,母爱信能弥宇宙。

”称颂了漂母慷慨施食的美德。

原建筑计划没有这么大,设计专家通过考察,坚持将纪念亭台加大。

设计专家的理念是,自古传颂中华民族古代有三位伟大的母亲,即孟母、漂母与岳母,人称“三母”,孟母三迁为了儿子学业有成;岳母刺字嘱告儿子精忠报国;而漂母施饭是将母爱授于一个无亲无故的受饿青年,而且还施恩不图报,不是更伟大吗!

  从钓鱼台拾级而上的建筑是淮阴侯庙(韩侯祠),后门立柱对联云:

“清淮水远,故城址渺,湖波风木若慨言桑海;漂母陵高,胯下桥低,爱恨情仇皆烘托英雄。

”从后门进入韩信庙,有一种说法是有钱难买背后言,还有一种说法是走后门拜韩信办事快捷,俗语“走后门”即由此而来。

来到庙内看到的是大将军登坛拜将时的座像,两侧上首为张良、刘邦、萧何;下首是灌婴、周勃、樊哙。

这座殿叫“兵仙殿”,是淮阴侯庙的主体建筑。

座像前抱柱匾上有对联云:

“钓城下,钻胯下,百战终成一垓下;谈略高,论谋高,千秋不信几峰高。

”“且看经传史载,神机无愧奉兵仙;休论韩是刘非,荣辱漫嗟随逝水。

韩侯祠始建于汉惠帝四年,从此以后,文人墨客纷纷前来凭吊,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词赋。

北宋时的苏东坡非常崇拜韩信,将韩侯祠更名为淮阴侯庙,并亲题《淮阴侯庙记》,刻碑立于院内。

大家看到的大殿东侧的石碑就是苏东坡的《淮阴侯庙记》,碑文为行书体,10行,299字,一咏三叹,敬仰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西侧石碑为荀德麟先生所撰《重建淮阴侯庙记》碑,记述了淮阴侯庙的历史和乡贤潘业银投资重修淮阴侯庙的情况。

庭院四周回廊内的墙壁上镶嵌着28块石刻,每一块石刻都是一个成语故事,连缀起来就是韩信不平凡的一生传记。

  韩信庙的院子东西长,南北短,是个扁形的院落,不同于一般庙宇规格,这是暗喻韩信功高受贬的困境。

院心地面是中国象棋图形。

传说韩信为象棋之祖,他被吕后以“谋反”罪囚于狱中,有个狱吏非常敬重他,请求授之兵法,韩信思之再三,才答应说:

“三天后再说吧。

”三天后,狱吏来到狱中,向韩信讨教兵法。

韩信在地下画个大方框,中间画一界河,写上“楚河汉界”,分敌我双方各画了36个小方格,格中布着红、蓝共32个方小纸片,分别写着帅、士、象、车、马、炮等字。

狱吏见了很吃惊说:

“这是兵法吗?

”韩信说:

“你莫小看这72小方格,它可容纳千军万马,千变万化,奥妙无穷。

用兵时只有通盘筹划、文武结合、配合有方,才能百战百胜。

你精通此法后,可以无敌于天下。

”狱吏听了双膝跪地拜韩信为师。

韩信死后,狱吏为演练方便,他把方格画在纸上,并削木为子代替小纸片,由于棋子是木头做的,又用棋子布阵,如同打仗,却又不是实战,所以人们称之为“象棋”。

  淮阴侯庙的正门门楣横书“淮阴侯庙”为谢冰岩先生手书,大门两侧对联是“仗剑辞淮市,桑梓留泓巨仁大义钦神鬼;登坛将汉兵,中原逐鹿伟略奇谋烁古今。

”高度概括了韩信的仁义品德、奇谋异策和赫赫战功。

大家看到淮阴侯庙,位于韩信湖南岸,背对湖水,背水列阵是兵家之忌,但这是韩信军事生涯的经典战例,寓意韩信用兵出神入化。

而最后才见正门,也正是淮阴侯庙与其它庙宇的不同之处。

【官巷】

明清之际,码头极盛。

当时鄂豫皖等省沿淮而来的船只必经淮、运二水交汇的码头,而后入运河北上南下;江南诸省进京赋粟纳贡的舟楫必经码头惠济三闸(惠济闸、通济闸、福济闸)而北去。

三闸上下水位落差甚大,水流湍急,航途艰险。

船头上要绞关,下要把舵。

船只日积200-400只,停泊绵延十数里。

为免过闸之险,自淮河上、中游下来装豆麦的船只到此必卸货中转,改装盐包、煤油、布匹、杂货回皖;江南船只则卸货改装豆、麦、花生油、酒归去。

数省之商贾靠运销货物发财,当地劳工靠开船、搬运致富,保卫团、商团却靠收捐敛财。

当时码头市井繁荣,仅豆麦粮行就有近30家,猪行五、六家,鱼行3家,炭厂3家(大通、烈山、中兴),每家均有四五万吨至十余万吨的转运码头。

山东、安徽以及江南诸省商人在码头建厂设店者较多。

丹阳朱氏恒顺一家就曾在此开设恒顺、恒裕烟店、恒茂五洋百货店、恒盛(或恒太)酱园、恒源茶食店5家店铺,每家都有10间以上的店房。

还有翠花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