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1687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docx

新课标版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word文档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学生姓名

年级

学科

上课时间

教师姓名

课题

新课标版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描写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准确判别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描写手法的问题形式和答题思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习惯,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注]啼。

注 《古诗十九首》中有“越鸟巢南枝”一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上。

请简要分析“红槿花中越鸟啼”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

答案 

(1)运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

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鸣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

(2)化用典故。

诗人被贬异地,听见越鸟在枝头啼叫,联想到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出自己的故园之思。

赏析 首联描写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第一句写山水,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不少的支流岔道。

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

这里用一“争”字,不仅将动态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感,所以诗句倍有情致。

第二句紧接上句进一步描写山间景色,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层林叠翠,郁郁葱葱,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

这一句中用一“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

这一联是从山水林木等方面选择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的。

颔联宕开一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

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人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

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

从艺术表现技巧来看,这种衬托的手法,比连续的铺陈展叙、正面描绘显得更有变化,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清人沈德潜认为此联“一语双关”,和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作的《岭南江行》一诗中的“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一样,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等都有所喻指。

这样讲也不无道理。

颈联转向南方风物的具体描写,在写景中表现出一种十分惊奇的异乡之感。

五月间岭南已经在收获稻米,潮汛到来的时候,三更时分鸡就会叫,津吏也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这一切和北方完全不同。

这两句为尾联抒发被谪贬瘴疠之地的深切思乡之情做铺垫。

尾联是在诗人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引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更加上听到在鲜艳的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进而想到飞鸟都不忘本,依恋故土,何况有情之人。

此时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

这当中也深深地蕴含着被排挤打击、非罪遭贬的愤懑。

最后一句是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

这一联是这首抒情诗的结穴之处,所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挚。

鹧鸪天

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 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案 先写因笛声引起思乡之情,奠定思乡的情感基调;然后写眺望故乡而不得;再写眼前之景,燕子觅食、筑巢,雨中梨花,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解析)本诗是李白写音乐的名篇。

和《琵琶行》不同,它没有正面直接地描写音乐,而是从听者感觉的角度来写音乐之美,魅力之强。

首联写蜀僧手抱名琴,来自名山,气概不凡;第二联写他为“我”弹琴和听琴总的感受;三、四两联通过具体感受和沉醉的情景表现了音乐之美。

只要把诗意把握住,答题就不难了。

答案(参考)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沉醉于琴声时的神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小结侧面描写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也叫侧面烘托。

它往往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它的好处就在能调动读者的想像和联想能力,对所要表现的主体事物进行再创造。

例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秦罗敷美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将我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一段即用侧面烘托之法。

《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用听众的反应和表现来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学科问题】

古诗词的赏析,主要考察古诗词的炼字,意境以及表现手法。

而表现手法的考察,主要分为抒情手法,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的考察。

描写手法的考察需要学生了解描写手法的各种类型,熟悉主要考察的描写手法的作用。

【学生问题】

1、不知道描写手法有哪几种

2、不理解描写手法的作用

没有掌握相关题目的答题技巧,答题格式不规范。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手法

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结构形式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中考古诗文描写手法分析常见题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

2.请从描写/动静手法的角度谈某一句的妙处。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

指出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第二步: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第三部:

简析这种手法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或者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二种描写手法

有:

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

聂夷中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注释]①公子:

封建贵族家的子弟。

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

③青楼:

泛指华美的楼房。

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

④恶草:

杂草。

[翻译]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

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

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分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比如虞世南的《蝉》中赋予“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解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解答】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

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例如: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又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写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反衬出了春涧的幽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5、烘托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6、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请看朱淑真的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7、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如赵师秀的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渲染和烘托的区别: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8、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的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二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三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1)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1.

错误分析

 

2.优化

《雨后池上》

刘邠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这首诗是怎么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请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面比作明镜。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照檐“垂杨”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点绛唇·台上披襟

周邦彦

二侧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

柳丝轻举,蛛网粘飞絮。

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

愁凝伫,楚歌声苦,黄昏鼓。

(注)周邦彦,北宋词人,浙江杭州人。

此时词人从庐州教授转任荆州。

末尾三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末尾三句表现了词人伤春思家的愁绪。

主要是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和衬托手法加以表现的。

“愁凝伫”用词人伫立远眺的动作表现他无法摆脱的愁绪。

“楚歌声苦”,写听歌本为作乐而现在闻楚声却不乐而苦,用反衬手法表现愁苦(把“楚歌声苦”理解成“以凄苦的楚歌烘托人物内心的凄苦”亦可);“村落黄昏鼓”,以声衬静,更添愁苦意味。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这首词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分析其中一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分)

(2)这首词是怎样描写“竞渡”场面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1)①比拟(1分)“飞出深深杨柳渚”将舟拟比作鸟类,“飞”守形象生动写出了群舟竞发的速度之快(1分)(也可以分析“衔”,“衔”是龙舟的龙形生发出来的字眼,铙有情趣)②比喻(1分)“鼓击春雷”将鼓声比作春雷,贴切,具体的写出鼓声之大,犹如春雷轰鸣。

(1分)③夸张(1分)“欢声震地”写出岸上发出了一片震地的欢呼声,极言声之大,“惊退万人”表现健儿们争战夺标的英雄气概,简直使千万人为之惊骇退避,(1分)(任选一种修辞方法分析即可)

(2)此词采用白描手法,从视觉,听觉方面,绘声绘色的描写了竞渡夺标的场面。

(2分)红色的旗帜,浓绿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楼台,鼓声如雷,欢声震地。

通过色彩和声音刻画的竞渡夺标热闹场面。

(2分)

 

《永遇乐》

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dǎn]如三鼓,铮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①燕子楼:

唐徐州尚书建封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dǐ]所筑小楼。

②紞:

击鼓声。

③梦云:

夜梦神女朝云。

云,喻盼盼。

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

“朝为行去,暮为行雨”。

④心眼:

心愿。

⑤“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做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前六句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加以赏析。

(4分)

(2)这首词融情、景、理融为一体,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前三句从静态角度描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后三句转入动态描写,以鱼的跳动、露的滴落反衬出秋夜的宁静。

④描绘出一幅寂静安谧的秋夜图。

(1点1分)

(2)全词围绕燕子楼情事层层生发,融情入景,情理交融。

上片写景,描写了燕子楼小园无限清幽的秋夜图景,然而此种美景却无人观赏,徒留寂寞。

下片抒情寓理,梦醒登楼望断故园,极言思乡之切,④并由燕子楼人去楼空生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富有哲理。

楚江怀古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

(1)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2)云中君:

云神。

“云中君”为《楚辞?

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1)“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从动、静角度分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3分)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4分)

(1)“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将月亮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

(1分)两句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还写出了苍茫的青山,喧闹的滔滔江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