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流程实践.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42333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流程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流程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流程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流程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流程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流程实践.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流程实践.doc

《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流程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流程实践.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流程实践.doc

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流程实践

  摘要:

本文阐述了目前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就加强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措施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医药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措施内部

  一、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标准

  一直以来成本升降是我国医药企业主要采用的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全面的考虑,仅仅追求成本的降低,如此导致部分价值高、投入高的事物被忽略,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并且过分追求成本降低,忽略药物品质的重要性,会使企业的品牌受到影响。

尽管这种做法能够使企业获得一定的短期效益,然而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并不利于医药企业的长期发展,随着药物品质的下降,会使消费者逐渐对其失去信心,导致医药企业的竞争力下降,最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被淘汰。

  

(2)成本控制存在局限性

  在成本控制方面,我国许多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强调了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管理与控制。

在医药企业中生产成本仅仅占到了较小的比重,而材料采购、产品销售方面才是成本的重要部分,因此仅仅重视生产成本是不合理的,应做好企业内部成本的全面控制,包括材料采购成本、产品销售成本等。

  (3)缺乏科学的成本开支规划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缺乏针对成本开支的总体规划,具体表现为企业发展需求最大的部分没有足够的成本支出,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并且在产品选用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市场调查,没有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导致在市场开放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成本支出过高,进而增加了风险,影响到医药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4)账款催收工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许多医药企业在账款催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工作情况不理想,导致企业内部存在较多坏账,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种类的产品,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企业在催收工作上有所欠缺,那么就会出现较多坏账,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加强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措施

  为了加强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转变成本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要求,医药企业管理也不例外,因此必须在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与改进。

在成本控制方面,不应是强调生产的成本控制,应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成本的所有环节,包括设计、生产、使用、维护保养、废弃等,并加以科学合理的控制。

目前,医药企业不应将成本控制局限于生产过程中,要转变传统成本控制理念,加大产品设计、市场开发等环节成本控制的比重,做好产品所有环节的成本控制,使成本的整体支出得以有效优化。

  

(2)强化日常成本控制

  在医药企业当中,制定完善的控制标准对于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针对产品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的检查与监督。

在检查时不仅要考虑产品指标的执行情况,还要针对影响指标的主要条件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工作环境,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等方面。

因此,应保证日常成本控制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的同步性,包括了材料费用控制、工资费用控制以及间接费用控制等三个方面,具体介绍如下:

  首先是材料费用的控制,在生产的过程中,车间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操作,同时加强检查力度。

应定期检查车间设备的使用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维护与管理,确保设备能够满足生产要求。

在材料供应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保证材料的规格与品种满足生产要求,并使车间的相关制度得以落实;其次是工资费用控制,应加强对车间工作人员的监督与控制,保证其出勤与工时。

应严格按照生产计划,提高生产的合理性,对于车间加班加点工作的情况应予以记录,保证员工自身利益。

一旦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劳资员在控制与核算时就应及时找到原因并予以解决。

此外是间接费用的控制,医药企业在企业管理与车间生产产生费用的项目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按照预算计划控制没有定额的项目,按照定额控制有定额的项目,并且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优化成本控制。

  (3)培养战略成本意识

  为了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应培养战略成本意识,提高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视程度,发现成本控制存在的潜力,改进成本控制方式,优化成本控制。

首先,应全面改革成本控制格局,维护成本控制秩序,加强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相互协作,保证成本控制的正常运行。

其次,应考虑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对成本控制进行重新定位,实现产品开发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使成本控制得以真正意义上的改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医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为此,我们应正确认识成本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优化成本控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使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得以有效提升,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宗珍.浅谈我国医药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9

(1):

57-58.

  [2]马传芝.我国医药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视野,2014(11):

92-92.

  [3]朴圣玉.浅谈医药企业成本控制[J].新财经(理论版),2013(12):

161-161.

  (3)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比重仍然偏小

  当前发达国家财政支农结构为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农建设投入,但我国财政支农结构表现为支农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科技教育投入。

主要体现在:

第一,农业财政投入仍多集中于支农建设。

支农建设比例平均占比近80%,近年来财政虽然开始向农业基础建设转变,但是比例仍然较小,平均占比不足20%。

第二,农业科技投入较少。

本应受重视的农业科技教育建设,投入比例不足1%,且多集中于常规技术研究,缺少高新技术研究,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之前科技三项投入比重明显偏低,2008年以后尽管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比重逐年增加,但是科技投入占比仍然较低,导致了我国获奖农业成果转化率不足60%,推广度不足30%,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差。

  (4)财政支农效益较低

  本文重点讨论我国财政支农规模效益和财政支农效率两方面。

[3]

  1、财政支农规模效益分析

  为方便分析,首先假设本期财政支农资金对本期农业生产起主要作用

(2),财政支农效益系数公式为:

  财政支农支出收益系数=

  该指标表示每单位财政支出所产生的每单位农业总产值,财政支农支出效益系数越大表示财政支农支出效益越好,反之,财政支农支出效益低。

以2003―2014年国家财政支农和农业总产值相关数据为例,计算财政支农支出收益系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效益系数在2007之前普遍较高,2008以后明显降低,2007年收益系数高达34、88,而2009年仅为1、08,我国农业投入效益呈递减趋势,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要重视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资本效用。

2003―2013年财政支农支出效益波动浮度大,可以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稳定财政支农投入。

  2、财政支农支出弹性系数

  财政支农支出弹性系数公式表示为:

  财政支农支出弹性系数=

  该指标表示每增长1%的财政支农投入将产生的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财政支农支出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财政支农投入增长会带来更高的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财政支农效率也就越高,反之,财政支农支出弹性低,支出效率越低。

以2003―2014年国家财政支农和农业总产值相关数据为例,计算财政支农支出弹性系数,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2005年和2007年财政支农支出弹性系数大于1外,其余年份弹性系数都小于1,即缺乏弹性,表明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不能充分拉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5)补贴方式滞后

  1、新形势下支农补贴主体不明确。

涉及土地的农业补贴政策补贴承包者还是经营者?

以四大补贴为例,四大补贴中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与承包土地直接相关,以往支农补贴主要是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给原有的土地承包者,而新形势下我国土地流转加剧,土地"三权分置",传统补贴方式势必影响土地流转大户、家庭农场及农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也不符合农业补贴主旨。

尽管部分省份进行了"补贴补经营者"的改革,但是由于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引导,工作进展比较缓慢。

  2、新形势下支农补贴方式及政策不合理。

第一,表现为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及临时收储制度实施不合理,推高农产品价格,农业面临天花板。

2008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工业化推进,农产品成本上升,为保障农民利益,必须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大农业补贴投入,而农产品价格越高,粮食价格倒挂越严重,农产品进口量越上升,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仓储制度导致的仓储费用和四大补贴逐年增加,也带动了农业成本。

当前我国棉花和食糖已经陷入两难,国内价格远高于国外进口完税价格,随着中国入世规定的逐渐实行,棉花和食糖关税及配额将逐步减小,如何保障其不成为又一个"大豆",这必须引起重视。

第二,传统的四大补贴面临天花板。

四大补贴影响成本和价格,属于黄箱政策范畴,根据WTO规定,中国黄箱补贴不超过8、5%,2013年粮食产量16000亿斤,黄箱补贴只能是1400亿元,我国共补贴1700亿元(包括棉花、大豆、糖料等),谷物补贴即将到承诺底线[4]。

  (六)财政支农相关法规体制不健全,管理制度有待优化

  关于财政支农资金具体管理办法,财政部于2001年颁布了《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2003年财政部和农业部针对农业资金挤占挪用现象联合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切实加强农业财政资金管理监督的意见》,对支农资金管理和监督进行了规范。

在政策实施中,由于规范具体操作性较差,惩处力度小,支农资金管理面临一系列问题。

[5]1、支农资金实行分块管理,投入分散,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财政农业投入渠道较多,支农板块共有24个,不仅涉及农、林、牧、副、渔部门,还涉及财务部、商务部、工信部、民政部、教育部、交通部等相关部门,农业财政支出分部门管理,部门分割严重,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导致了农业资金在使用上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资源浪费,而各部门分散管理,支农资金投入缺规划、无重点,呈现"撒胡椒面"状态。

另外由于多部门掌握财政资金,各个部门职责权限模糊,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与效益评价没有具体可行的制度与规范,往往存在"重过程,轻结果"现象,财政支农效果不高。

  2、支农资金立项不规范,分配权责不清。

当前我国实施自下而上的项目审批制度,资金项目仅凭主管部门意见来确定最终结果,容易出现"面子项目"、"跑项目"、"要项目"等现象[6],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缺乏专家论证,支农资金投入的随意性,批复透明度低。

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是中央政府的事权,也是地方政府的事权,在财政支农问题上,究竟哪些应该归中央管理,哪些归地方管理,当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这就导致了中央和地方在支农问题上推诿扯皮,资金发放不及时。

  3、支农资金监管乏力,挤占挪用现象严重,财政支农效果不明显。

财政资金在层层下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资金截留、拖延现象,资金最终到位往往已经错过季节,影响了财政支农效果。

在财政资金使用中,由于缺乏监管,资金挤占挪用作为其他经费现象严重,2003―2004年,审计署对全国50个县2001―2002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了审核,发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50个县共挤占挪用支农资金4、95亿元,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10%,支农资金专项专用将直接影响农业健康发展。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